沈榮喜 王恩元 王溪 劉世通
摘? 要:行業特色型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畢業生及校友主要服務于能源化工、農林水利、建筑交通和冶金機械等基礎領域,在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形成各高校各具特色的校友精神及文化。在當前“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行業特色型高校也面臨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和傳承不足、畢業生不愿選擇艱苦崗位就業等困境。該文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與分析,結合當前思政教育內容,研究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與傳承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途徑。研究結果表明,在校生參與校友活動意愿整體良好,對校友精神認同感較強,但在宣傳推介、校史教育、校友活動和艱苦崗位就業意向等方面存在不足,由此提出校友資源開發、校史教育強化、校友活動創新和艱苦崗位就業激勵四個方面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行業特色型高校;校友精神;艱苦崗位;傳承現狀;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8-0030-04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ir graduates and alumni mainly serve basic fields such as energy and chemical industry,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metallurgical machinery and so on. While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y have also form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alumni spirit and culture. In the current critical perio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colleg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facing some difficulty, such as insufficient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alumni spirit among students, and graduates are unwilling to choose difficult jobs. Tak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lumni spirit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and puts forward preliminary solu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willingness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lumni activities is good, and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ty with alumni spirit, but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alumni activities and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arduous jobs.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in the aspects of alumni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alumni activities and employment incentive of arduous job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lumni spirit; arduous job; inheritance status; improvement measure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在當前新形勢下,作為“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業特色型高校的重點建設學科在最新一輪的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彰顯了其在行業特色型領域的優勢[1-2]。同時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國家加大了對行業型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僅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其辦學條件、挖掘辦學潛力,而且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行業單位和地方政府共同參與、支持行業型高校的發展[3]。
行業特色型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各行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新中國發展歷程中,以煤炭、石油、地質、冶金和水電等為特色的行業型高校為各行業及艱苦崗位培養了大批人才,在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為高校培養了大量知名校友,并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友精神和校友文化[4-6]。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當前行業特色型高校越來越多的應屆畢業生往往不愿選擇從事與所學專業對口的艱苦行業及崗位的工作,轉而選擇其他行業不對口專業就業[7-9]。與此同時,這些特色行業專業崗位又需要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這就形成了部分行業特色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與特色行業艱苦崗位嚴重缺人的雙重困境。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及行業產業當前及未來人才重大需求,如何為行業產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如何解決畢業生就業困難與專業人才短缺的矛盾?已成為近年來高等教育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一? 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與傳承問卷調查與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編制行業型高校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與傳承問卷,對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分析。
為了調查當前階段中國礦業大學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以推進新形勢下行業特色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與艱苦行業專業人才短缺的矛盾。通過調查當前高校校友精神研究熱點,并結合行業型高校在校生所關注的就業問題,筆者在以下7個方面設立了22道問題的問卷,其中前20題為必答選擇題,21題和22題為要求調查對象提出相關建議的簡答題(選做)。
調查問卷采用網絡在線問卷的形式,以中國礦業大學在校生為調查對象,在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礦業工程本科及研究生范圍內,隨機發放網絡問卷,共計240份。在被調查者中,男生占比77.5%,女生占比22.5%,保障了樣本的科學性,為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現狀分析提供科學依據。
統計分析問卷結果表明,部分問題的調查結果反映了目前中國礦業大學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中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第8題“在校期間,你對學校組織的優秀校友講座、座談會等活動是什么態度?”調查結果表明,持“豐富且有意義,會積極參加”態度的占比為75.83%,說明大部分受訪者愿意積極主動參與校友講座、座談活動,并且豐富的校友活動不僅能增強校友對母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同時能使在校生參與其中,并傳承校友精神。 第7題“你認為礦大名人、校友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礦大精神的具體體現?”其中,95%表示贊同;第16題“你認為礦大精神對如今礦大學子有何意義?”其中,91.25%認為礦大精神是所有礦大學子都應爭取具備的重要品格,應該繼續發揚和傳承,第20題“未來是否會因礦大或礦大校友取得成功,而感到自豪?”其中,97.08%表示認同。
上述問卷結果表明中國礦業大學當前在校友活動組織情況和學生參與意愿情況整體良好,在校生對高校、校友、校園精神有較強的認同感。但問卷結果也反映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與傳承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 對母校推介不夠
校友是學校發展的特殊資源,目前諸多院校已將校友資源的開發作為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在“雙一流”建設時期,各高校之間在生源、師資、物質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愈加激烈,而對于行業型高校而言,其大多數校友的工作領域與其行業緊密聯系,利用行業型高校校友資源的特點,充分發揮校友推薦的作用,能夠引導更多優秀生源選擇行業型高校就讀。筆者在問卷中設立第3題“當初為什么選擇就讀中國礦業大學”,目的在于了解在校生選擇行業型高校的原因,分析校友推薦因素對母校招生的影響,其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結果顯示,在校生選擇行業型高校就讀的主要原因為高校實力,占比38.75%,而校友推薦因素占比最低,僅12.92%,這反映了校友對母校的宣傳及推介力度有待提高。
(二)? 在校生對校史了解不足
校史文化是學校發展歷程的記錄,是高校特有的文化資源,體現了學校的精神文化和風格特色,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和發展載體。問卷第4題對“在校生對中國礦業大學校史的了解程度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校生對校史的了解程度以“有所了解”為主,其占比75.83%;僅8.75%對校史“了如指掌”,另外15.42%的學生對校史缺乏了解。這說明大多數同學對校史了解不全面,校史教育有待加強。
(三)? 知名校友類型較單一
作為行業特色高校的代表,中國礦業大學校友主要分布在能源領域,涵蓋了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機構和社會團體等從業單位[4]。目前知名校友已有 6 位中共中央委員、38 位省部級干部、24位兩院院士和22 位高校領導等。問卷第6題就“在校生熟悉的校友類型”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
結果顯示,“知名院士學者”為在校生最熟悉的校友類型,占比高達80.42%;而對于“政府部門領導”“大型國企領導”熟悉的學生寥寥無幾,均占比0.83%。上述結果表明知名校友類型較單一,在校生僅知道行業領域內的知名院士學者,對其他類型的知名校友缺乏了解。分析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目前高校注重培養研究型人才,校友活動以院士、學者的學術講座居多,而其他類型知名校友的活動交流較少;其次是在校生主要關注學術型知名校友,對其他類型的校友缺乏了解。
(四)? 艱苦崗位就業意向不樂觀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跨專業就業和部分行業專業人才緊缺情況愈演愈烈,形成了部分行業特色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與特色行業艱苦崗位嚴重缺人的雙重困境?;诖祟悊栴},問卷第12—14題就“在校生對艱苦崗位的選擇情況和態度”進行了調查。
首先對全部參與者就“是否選擇環境艱苦的工作崗位(煤炭、石油、水利等單位)”展開調查。結果表明:有62人(占比25.83%)對艱苦崗位就業表示“非常愿意”,117人(48.75%)對艱苦崗位持“勉強接受”態度,61人(25.42%)對艱苦崗位持“堅決不去”態度。
其次對艱苦崗位就業持“勉強接受”和“堅決不去”態度的178人,調查其 “不選擇艱苦崗位的原因(多選)”,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表明艱苦崗位的工作環境差、工作風險高、生活不方便三個因素為主要原因,占比分別為75.28%、69.66%、72.47%;而收入不高因素占比為34.27%,為次要原因。
最后對艱苦崗位就業持“勉強接受”和“堅決不去”態度的178人進行了調查,調查“如果艱苦崗位提供高收入、晉升有保障、較好生活待遇等條件,你是否愿意選擇艱苦崗位”,調查結果如圖4所示。結果表明有58人(占比32.58%)態度變化為“非常愿意”;持“勉強接受”態度的有96人(53.93%),比例上升;而持“堅決不去”態度的有24人(13.48%),比例出現下降。
綜上所述,目前在校生艱苦崗位擇業意向整體不樂觀,限制畢業生選擇艱苦崗位就業的主要原因為工作環境差、工作風險高、生活不方便,收入因素為次要原因。在改善艱苦崗位就業條件后,在校生擇業意向有所改變,對艱苦崗位的接受程度升高。
二? 加強行業特色型高校校友精神教育與傳承的對策研究
基于中國礦業大學在校生校友精神與傳承的現狀和不足,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解決對策。
(一)? 加強行業型高校校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行業型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就業相對集中,在行業內具有相對優勢,這些校友除了具有形象資源、育人資源、教學資源、智力資源、產業資源、信息資源和財力資源等優勢特征外,還具有一個更重要的特征:行業特色型高校的校友反哺學校的資源與學校所需要的資源吻合度較高。通過建立校友信息數據庫、校友工作網絡、地方校友會等方式,整合和利用全國各地優秀校友資源,不僅關注校友捐贈等對高校的物質反哺,同時更加注重校友群體精神形象,彰顯高校品牌價值,為高校吸引更多優質生源。
(二)? 將校史教育納入學生思想政治課程考核
校史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資源。對于行業型高校而言,其校史文化特色鮮明,將校友精神教育納入學生思想政治課程考核,能夠增強在校生參與高?!半p一流”建設的主人翁意識和從事行業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建設校史館教育平臺、加強校史研究項目、編寫具有行業特色的校史教育教材等方式,注重在校生參與校史教育的實踐環節,加強在校生對行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意識。
(三)? 拓展以就業為導向的校友活動新形式
校友活動是校友與在校生凝心聚力、共謀發展的平臺,目前以學術講座和報告為主的校友活動難以對即將步入工作崗位的畢業生提供有效幫助,有必要拓展以就業為導向的校友活動新形式。通過搭建線上就業創業校友網絡溝通平臺、組建在校生校友工作志愿協會,倡導以就業交流為主的校友活動。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校友活動更多關注在校生需求,不能一味將在校生作為學術講座的觀眾,僅滿足部分校友返校的成就感,而忽視了在校生從校友活動中的收獲與感悟。
(四)? 構建校企聯合培養機制,鼓勵艱苦崗位就業
針對部分行業特色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與特色行業艱苦崗位嚴重缺人的雙重困境,高校和企業應該共同協調解決,構建校企聯合培養機制。行業型高校發展與所處行業企業聯系緊密,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企業也應積極參與行業型高校建設,為艱苦崗位吸引更多專業人才。校企聯合培養機制是區別于原有單一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以高等學校、行業企業為主體,協同政府、社區、社會公眾等多方,共同合作教育的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實習機會,以便學生消除對艱苦崗位的抵觸情緒;其次對參與校企聯合培養計劃的畢業生,校企雙方應實行激勵機制,校方可通過學費減免、獎學金等鼓勵艱苦崗位就業;企業可以通過提高收入水平、提供晉升保障等措施積極吸引畢業生。
參考文獻:
[1] 李靈東,孫洋,孫世鈞,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行業特色型高校學科專業建設的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1):224-227.
[2] 蔡前黎.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科的科研合作分布格局[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3] 陳峰.走行業特色型高校高質量發展之路[J].中國高等教育,2021(9):22-24.
[4] 張靜.行業特色型高校與校友互動關系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7.
[5] 范全歡,李紅梅,李盼盼.淺談校友文化視角下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養[J].教育現代化,2016,3(7):126-127.
[6] 趙廣全.論大學生校友意識的培育[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19(1):59-61,71.
[7] 吳芝青.學生視角下的行業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1.
[8] 宋學鋒,石禮偉,高井祥,等.面向艱苦行業需求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22,40(1):1-5.
[9] 陳棟,孫英杰,孫好芬,等.基于“雙一流”建設的專業型碩士校企聯合培養機制[J].中國冶金教育,2019(4):37-38.
基金項目: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度重點項目“雙一流背景下行業特色型高校在校生校友精神教育與傳承”(21XYD18);江蘇省教學改革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安全工程卓越創新人才多維度科教融合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019JSJG0181);全國煤炭行業2021年高等教育研究重大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優勢學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2021MXJG008);中國礦業大學2021年教學研究重點項目“‘五育并舉、融合育人安全工程專業一流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2021ZD06)
第一作者簡介:沈榮喜(1976-),男,漢族,陜西寧強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安全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