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勇 姚夏晶 李海涵
摘? 要:紅色資源是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特殊的教育價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通過“譯術行者”實踐育人項目開展紅色資源英文譯介,用紅色資源培根鑄魂,形成“項目運作—實地調研—翻譯實戰—專家指導—成果運用”的實踐活動范式,提升紅色資源融入新時代大學生鑄魂育人工程的學理性、生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該文認為紅色資源是鑄魂育人的生動資源,紅色資源鑄魂育人要與思政工作結合、堅持守正創新并與專業特色相關照。
關鍵詞:紅色資源;鑄魂育人;時代新人;譯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8-0185-04
Abstract: As the historical treasures that reflect the arduous and glorious struggle of our Party, red resources are the mo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and have special educational valu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launched practical education project to introduce red resources in English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with red resources. It has formed a practical activity paradigm of "project operation-field investigation-translation practice-expert guidance-results application", which has improved the theoretical soundness, vividness,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into spiritual cultiv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t is believed that red resources are vibrant resources for spiritual cultivation. Red resourc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dhere to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nd be related to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red resources; spiritual cultivation; talents of new era;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practice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追求民族獨立、人民幸福、國家富強過程中形成的先進文化,其創造主體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引領時代潮流的革命者、改革者與社會主義建設者,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旗幟,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留下了一系列物態、制度、行為及心態文化產物,這些文化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優良品格風范的集中體現[1]。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載體。2021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舉行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2]。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4]。這些重要論述為高校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開辟了新的圖景。如何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更好地把握時代主題、豐富教育內容、延展教育空間和提升育人質量,讓新時代大學生新在“里”和“魂”,是高校必須長期加緊探索深化的重要課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黨委通過“譯術行者”實踐育人項目開展紅色資源英文譯介,用好紅色資源,培根鑄魂,提升了新時代大學生鑄魂育人工程的學理性、生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 紅色資源的特殊教育價值
(一)? 紅色資源有利于增進中外交流互鑒,拓展大學生國際視野
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吸引著世界各國的目光。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智慧,已成為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的革命圣地是外國朋友了解中國、中國共產黨的窗口。可以從一個個紅色地標中感受到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誓要改天換地,捍衛萬里山河的豪情壯志;了解到中國革命如何開啟了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進程;深切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何能夠得到中國人民的擁護和愛戴[5]。紅色文化在其生成和傳承過程中均具有內在的育人屬性,大學生在開展紅色資源譯介實踐時,在與外國友人對話交流中,重溫歷史,追尋紅色記憶,增進對外交流,汲取文化力量,同時也加強了對外國文化的了解,讓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的訓練交融發生,使學生能夠升華思想、鍛煉思維、拓展了國際視野。
(二)? 紅色資源有利于匯通中外話語,培育開放自強的平和心態
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傳播事關我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是引導國際社會正確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步驟,是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理念、中國方案認可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消除西方涉華負面輿論影響的中心環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6]。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7]。在直面話語斗爭,在現場中外人員溝通中,通過對話交流,通過增信釋疑,加強了大學生對外部環境、中外溝通交流形式的了解,對中外思維方式的理解,強化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吸收外來的開放平和的文化心態,培養健全人格與大國公民。
(三)? 紅色資源意蘊準確運用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傳播,增進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改革開放以來,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了中國,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了解得到加強的一個重要媒介就是中國文化的外譯。然而現實情況為:一是部分紅色場館缺少英譯文本,不方便外國友人對紅色場館內紅色文化的了解;二是紅色場館存在錯譯、漏譯現象,既有可能導致參觀者對歷史的誤解,更無法傳達紅色精神和思想偉力,外宣紅色文化仍處于薄弱狀態。以湖北省為例,對武漢等7座城市的44處主要紅色場館進行調研考察來看,截至2023年7月,線下場館展介內容完全譯文缺失率達到36.7%,線上雙語資源提供率僅為6.7%,紅色場館的英譯情況有較大發展空間。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果,提高紅色文化信息傳遞持續性和多樣性,消除語言壁壘,有利于大學生在中外人員與人文交流中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增進文化自信。
(四)? 紅色資源外譯有利于學生學用結合,豐富實踐育人內涵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用好紅色資源 培育時代新人 紅色旅游助推鑄魂育人行動計劃(2023—2025年)》[8],旨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等重要論述精神,深化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紅色資源譯介耦合了紅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對服務紅色文化課程建設、紅色旅游路線開發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深化了紅色文化對外語類專業大學生的鑄魂育人實效和專業能力提升。組織引導外語類專業學生做好紅色場館譯介、推廣,講好中國紅色故事,有利于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又能將紅色資源轉換為學習成長的綜合素材,引導廣大學子在學用結合中接受教育、長才干。同時,當前中國正深入參與全球治理。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和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9]。引導大學生開展紅色文化譯介實踐活動,有利于認知思維和語言技能的綜合提升,培養“又紅又專”外語人才。
二? 紅色資源鑄魂育人實踐的活動范式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國語學院黨委將紅色資源融入新時代大學生鑄魂育人工程,2019年組建“譯術行者”實踐團隊,以關注湖北紅色資源和學習紅色文化為出發點,以調查了解紅色資源的英文翻譯情況和促進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為手段,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為落腳點,進行實踐探索,形成了“項目運作—實地調研—翻譯實戰—專家指導—成果運用”的實踐活動范式。
(一)? 項目運作
加強頂層設計,在廣泛動員的基礎上,指導外語學子組建“譯術行者”實踐團隊,通過立項答辯的方式,面向英語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遴選負責人,然后進行團員招募和培訓,經過選拔和培訓后確定成員。成立專家指導組,并為每個團隊安排一名指導教師,在教師指導和一定經費的保障下開展具體工作。
(二)? 實地調研
實施“行千里、訪十城、入百館”行動,實踐團隊分年分批開展實地調研,采集圖片和收集資料。截至2023年7月,團隊成員先后實地走訪調研湖北省7座城市44處紅色場館和革命舊址,采集圖片資料30 000余張,與場館負責人溝通獲取場館已有資料電子版,與參觀者交流聽取對展出資料外譯的意見建議。
(三)? 翻譯實戰
團隊成員閱讀紅色文化翻譯文獻,深入進行黨史和相關背景史料學習,將專業所學翻譯相關理論知識與紅色文化外譯相結合,先后研讀《中國共產黨簡史(英文版)》《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等資料。在指導教師培訓的基礎上,將收集的展館資料和景點介紹等分組翻譯,每部分內容由兩組成員進行翻譯,再進行兩輪校譯,最后在指導教師帶領下集體討論,確定相關術語表達,形成專家指導組送審稿。
(四)? 專家指導
專家指導分3個階段進行。首先,翻譯實戰前進行專業技能培訓,結合專業課程內容,為團隊成員講解翻譯理論和翻譯標準;其次,翻譯實踐過程中對遇到的問題予以及時反饋,進行答疑解惑;最后,專家組對團隊遞交的成果送審稿進行審核,保證翻譯資料的準確性,并與團隊成員面對面反饋交流。
(五)? 成果運用
一是完善紅色場館英文景介,將翻譯成果無償交付場館使用,精心錄制場館重點文本和人工導覽雙語講解音頻,推動紅色翻譯的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提升紅色場館的國際化水平;二是開展主題宣講,通過學校公眾號向同學們介紹紅色資源、講述紅色故事,面向學院各團支部開展主題團日宣講,引導更多學子關注紅色文化國際傳播;三是制作紅色場館宣傳展板,在青年群體特別是國際青年學子中發起紅色場館打卡活動,引導各國青年踏上“百年黨史尋訪路”;四是以賽促學、以賽促踐,將實踐成果形成報告,積極參加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比賽、團中央舉辦的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等。
三? 紅色資源鑄魂育人實踐的增效機理
(一)? 提升了鑄魂育人的學理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缺乏理論說服力和現實解釋力的困境,需要注重蘊含于教育內容中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理論邏輯,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容易陷入枯燥的說教,更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而“譯術行者”項目是以紅色文化翻譯實踐作為主體形式,“求真”“達意”的翻譯標準要求學生不能滿足于歷史事件的表象,深刻發掘其背后的歷史規律、理論真諦、辯證邏輯,通過透徹的學理分析、徹底的思想理論、強大的真理力量,學生真正被說服、被引導,有感悟、有覺醒,才能夠在英文表述中體現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和思想偉力。
(二)? 突出了鑄魂育人的生動性
項目組織大學生走出教室、走近革命遺址、走進紅色場館,一張張照片、一件件物品,更能給學生帶來生動的體驗感受,團隊成員從走訪調研、實戰翻譯,到展覽宣講,以前在課堂上難以言傳口授的價值觀念、思想品質等,都在可看、可感的生動實踐中具象為人物、故事,以及他們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如某同學注意到史料中對“中國共產黨”的英文表述選擇不同,以前不知道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和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的區別,深入學習了黨史后才明白,“CCP”是共產國際存在時對中國共產黨的英譯,強調的是黨派屬性,國外媒體較多選擇這一稱呼;而現時的官方對外英譯選擇“CPC”,可以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國家屬性,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奮斗的政黨,這一差別彰顯了在新時期對外翻譯內容與國家利益的一致性。
(三)? 強化了鑄魂育人的針對性
新時代大學生需將個人前途融入祖國發展大局,與時代同向同行,則要求提升育人工作的針對性,需要切準青年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發展需求。作為大學生,專業水平的提升和專業價值的發揮是其現階段的重要人生議題和現實需求。通過翻譯實戰和專家指導,學生的英語專業水平明顯提升,特別是在紅色文化翻譯上,掌握了翻譯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豐富了紅色文化詞匯量。如某學生所言:“在開展翻譯前我非常擔憂自己的專業能力,但正式接到任務后,內心的使命感不斷鞭策我提升專業能力并發揮出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工作,去為湖北紅色文化走向世界添磚加瓦。”
(四)? 凸顯了鑄魂育人的實效性
一是堅定了理想信念。在參觀調研與翻譯實踐的過程中,深刻領悟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二是提升了專業能力和水平。為44處紅色場館和革命舊址糾正360余處英譯錯誤,梳理出語言和語用層面上的7種錯誤類型;完成3個場館(園)展介英譯和相關術語庫,制作了場館英文語音導覽音頻資料。《紅色路上的外語人——湖北紅色景點英譯現狀調研》獲2021年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活動全國一等獎;《“譯術行者”助力7城44處紅色景點開啟“世界之窗”——外語學子用好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大賽二等獎。三是擴大了紅色資源鑄魂育人的社會影響。學生實踐和宣傳活動,被中國日報中文網、中國青年網、中國改革報和湖北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廣泛報道;“推動紅色文化國際傳播的青年團隊”作為黨史學習案例被中央《黨史學習教育簡報》2021年第238期收錄;2022年“譯術行者”志愿服務隊獲第六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四? 紅色資源鑄魂育人實踐的啟示
(一)? 紅色資源是鑄魂育人的生動資源
由“人”“物”“事”“場”等組成的紅色資源,內容是豐富的、深刻的,形式是生動的、鮮活的,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容易使人產生共情。由紅色資源形成的紅色文化教育價值是獨特的,有助于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完善人格和培養優良道德品質,以及激勵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奮斗。走入紅色場館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是展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偉大成就的有效方式,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能夠有效提升鑄魂育人工作質量。
(二)? 紅色資源鑄魂育人要與思政工作結合
發揮好紅色資源育人功能要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緊密結合,要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教育規律和成長規律,將紅色資源育人作為“大思政課”的重要內容,注重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根據2022年教育部、中宣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善用社會大課堂”“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10]。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啟智潤心,推進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常態化、長效化。
(三)? 紅色資源鑄魂育人要堅持守正創新
紅色場館研學是紅色資源鑄魂育人的重要方式,要不斷挖掘和豐富紅色文化內涵,探索紅色教育新模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傳播平臺的不斷擴展,要加強數字場館和多語種數字場館建設,利用網絡平臺通過微視頻等講好典型人物、紀念物故事,利用網絡直播平臺開展線上直播參觀等,切實運用新理念、新內容、新技術賦能紅色資源,增強紅色資源感染力,推動紅色精神入腦入心。要主動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構建教學內容、創新教育途徑、完善運行機制,注意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
(四)? 紅色資源鑄魂育人要與專業特色相關照
紅色資源的內容、場地、環境等蘊含著豐富的信息,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可以從專業視角出發研究學習,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專業學習、運用相結合,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提升教育的價值感和獲得感。如紅色資源所在地的選擇與當地當時的地理位置、交通、人文必然有密切的聯系,相關專業學生可以從專業角度分析,不僅深化對紅色文化的認識,還擴展專業知識的運用場域。紅色資源外譯是中國紅色文化國際傳播的基礎,外語專業學生通過翻譯紅色文化,實現端正思想觀念、提升擔當能力的雙重鑄魂效果。
五? 結束語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高校重要的歷史使命,其首要任務是鑄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高校培養時代新人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是黨中央著眼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面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加快構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新格局,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謀劃實施的重大戰略工程。用紅色資源鑄魂育人是社會與學校協調育人的重要方式,需要加強各方面統籌聯動形成育人合力,深入開發和豐富紅色資源育人的內容、方式、渠道,推動青年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永遠跟黨走的信仰、信念、信心,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王延光.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與教育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0(15):48-50.
[2]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6/26/c_ 1127601143.htm.
[3] 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41.
[4] 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
[5] 外交部:歡迎各界朋友來中國革命圣地[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6/11/c_1127555932.htm.
[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6.
[7]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8] 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共青團中央 全國婦聯 中國關工委關于印發《用好紅色資源 培育時代新人 紅色旅游助推鑄魂育人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EB/OL].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ykf/202308/t20230808_946543.html.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 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基金項目: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計劃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研究”(MX1906);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大學生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開放基金項目“大學生消費價值觀對外賣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DXS2019004)
第一作者簡介:劉世勇(1970-),男,漢族,河北武邑人,博士,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生事務管理。
*通信作者:李海涵(1991-),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