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敏 于彥春 陳飛 阮班普 石陸娥 白雪蓮



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徑。以杭州師范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細胞生物學教學為例,構建思政視域下的課內外、校內外、線上線下資源充分混合,并將任務驅動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不同形式融合其中的教學模式。結合該校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將立德樹人和“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融入細胞生物學課重要知識點,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科學作風和愛國情懷,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關鍵詞:課程思政;細胞生物學;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師德素養;融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S2-0057-04
Abstract: The basic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educate people with moral cultivation", wh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PEC)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mplement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by 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 people with moral cultiv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Taking the teaching of cell bi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t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 have constructed an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under the 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a full mix of resources. This includes teaching in and out of classroom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chool, online and offline and integr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cas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 full role to all courses and well-rounded education are applied. Based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syllabus of normal major in this university, the teaching idea of "trinity" with moral cultivation was integrated into important knowledge points in Cell Biology. It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students' rigorous scientific style and patriotic thought so as to make it go hand in hand with IPEC and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Cell Biology; major in biological science(normal); moral culture of teachers;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要從始至終貫徹“三位一體”教育理念,培養符合新時代的國家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課程思政是落實這一教育目標,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2]。高校各類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課程思政是在尊重課程內容科學性、邏輯性、完整性基礎上,以教材知識為載體,深入挖掘專業課蘊藏的思政要素,并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各環節,形成傳授專業知識和引領正確價值觀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高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師范類專業具有較強示范性和先進性,師范生培養質量直接影響未來教育質量,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尤其重要。
一? 開展細胞生物學課程思政的優勢
細胞生物學是杭州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生物科學(以下簡稱“生科”)師范專業一門重要核心課程,也是一門結合技術、理論和實踐的專業基礎課。在生命科學領域發展中,細胞生物學技術與理論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緊貼科技前沿,為課程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生動素材。細胞生物學科學發展史極其豐富,并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圖1),這些條件為開展細胞生物學課程思政奠定堅實基礎。在帶領我校生科師范專業學生在中學教學實踐中發現中學生物學內容與本科細胞生物學聯系緊密,將課程思政內涵巧妙融入教學課堂,切實有效地實現傳承教育,大力促進師范生在中學生物學課堂開展課程思政[4]。
課程組以丁明孝等主編的《細胞生物學》(第 5 版)[5]知識體系為基礎,結合學科史及學科研究領域發展前沿,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細胞生物學課堂教學環節,使專業知識與思政學習同向同行成為育人載體,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生命、探索生命現象本質,挖掘其蘊藏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不斷探索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有機結合起來,豐富學生道德情感、不斷增強課程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6-8]。
二? 重塑教學目標
課程組根據教材構建知識框架并劃分模塊(表1),在原有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基礎上,修訂細胞生物學教學大綱,增加了素質目標(以細胞重大生命活動模塊為例,見表2)。將課程思政目標與知識目標有機結合,相互支持、相輔相成,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融入相應課程思政素材,形成系統性、遞進式生物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緊緊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凝練出課程思政相關案例,對師范生進行思想啟迪和價值觀塑造。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和學科前沿,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認同感;激發學生敢于從專業視域出發挑戰關系國家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關鍵科學問題的家國情懷和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科學素養和科研能力;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團結協作、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
三? 完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
(一)? 案例教學,立德育人
在病毒知識點,通過圖片和動畫展示病毒基本結構、病毒的發現、分類、在細胞內的增殖、感染機制及疫苗研發等最新科研攻堅進展。結合新冠疫情,提出問題,創設情境,講述中國疾控中心成功分離我國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種,展現中國在這場全球化疫情面前的大國擔當、展示我國科學家在抗擊疫情時舍小家顧大家的大愛情懷。使學生深刻理解“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給同學們帶來無限動力。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科研觀、人生觀。完美體現生命科學教育在塑造人格、樹立正確三觀方面產生聯動效應,實現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實現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9]。再把細胞決定比作高考報志愿,在座同學根據個人興趣和特長,在高考前規劃好未來的人生和職業選擇,然后決定到我校師范專業學習,這一規劃是可預見的既定命運,引導同學珍惜學習時光,注重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教育,將來成為優秀的人民教師,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奉獻力量。在模塊三(表1)中講授內膜系統和物質運輸章節時,引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互聯互通,作為紐帶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及可持續發展,體現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和共贏精神。使學生明白社會講究團隊合作意識,只有充分發揮團隊合作力量才能把工作落到實處,有助于學生在今后學習、工作、生活中既保持獨立性,又要團結協作。讓無形的思政課浸潤學生心靈,從而有效實現課程思政的德育功能。
(二)? 學科競賽,穩扎思政
高校學科競賽作為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的“火種”和激活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10],是課堂教學的深層次延伸和拓展應用,有效推動課程思政教育。學科競賽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和專業前沿,使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供解決當前學科熱點問題和實際案例的方案。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中,以浙江省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和浙江省“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為載體,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到涉及國計民生的水稻產量的生物學等科研活動中來,打造一堂最接地氣的服務社會的思政課。通過學科競賽驅動-課程思政沉浸,在競賽立項和完成過程中通過老師實地教學、不斷鼓勵和有效指導,一方面,使學生充分感受學術的魅力,培養吃苦耐勞、開拓創新、探索未知、求真務實的品質和團結協作精神;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學以致用”的科研實踐活動中完成從自我價值實現的“小我”向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大我”轉變,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的統一和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機交融,彰顯立德樹人的魅力[11]。
(三)? 任務驅動,潤物無聲
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教為主”“以學為主”“先學后教”“以生為本”“小組合作”等教學理念,課程組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樣化教學,通過超星學習通、雨課堂、微信群和釘釘等多種網絡平臺推送視頻、下達任務,教學反饋、知識答疑。如教師線上預先布置學習任務“如果你是一名早衰患者,你會如何面對這一疾病”,讓學生課前帶著問題自學,課中帶著問題討論分析,課后帶著問題查閱資料完成作業,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案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力爭學生將理論知識學通學活。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了解教材中知識點背后科學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和努力,敢于質疑并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和團隊協作,進一步培養和強化學生熱愛科學事業的情感和品質,做到顧全大局、個別輔導的“滴灌”式教學,使知識傳授和思想互動“時時可得,處處可及”,實現思政育人目標的內化。在有限學時內,增強學生課程參與度,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欲,將課程思政的內容有機融入教學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 諾獎解讀,不忘初心
引入與課程中知識點相關的科學史和諾貝爾獎獲獎案例,如2015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充分挖掘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她以身試藥,激勵學生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厚植學生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再如講授“細胞結構與功能”模塊(表1)涉及到染色體形態結構,引入“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諾貝爾獎案例。講述科學家創新性研究成果和科研經歷,讓同學們深深體會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需要堅韌不拔的品質, 遇到坎坷不輕言放棄, 最終才能創造出奇跡,造福人類。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持之以恒,永不放棄的科學素養。在講授線粒體知識點,引入1961年諾貝爾化學獎,通過對線粒體氧化磷酸化偶聯的化學滲透學說的探討, 引導學生學習線粒體的“綠葉精神”。在生活和學習中要腳踏實地, 勿好高騖遠, 在平凡的崗位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鼓勵學生課下搜集和整理知識點相關諾獎案例及其背后的故事,激發學生挑戰學科前沿的勇氣,開拓視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強化熱愛科學的品質,能夠更好地將課程知識內化于心。
(五)? 翻轉課堂,厚植情懷
通過分組討論和循序漸進的問題導向式授課,這種互動教學模式以貼近生活的案例為素材,例如,講授第二模塊(表1)中的物質運輸知識點,把物質運輸比作細胞內的“快遞物流系統”。教師設置一系列問題:“什么是內膜系統、載體蛋白及囊泡?”“它們在運輸過程中作用如何?”“經過中轉站如何精準‘配送貨物?”“如何控制和識別‘送貨時間‘收貨地址?”在細胞“物流系統”中,同學扮演囊泡、微管、馬達蛋白和標志性蛋白等,使得細胞貨物在正確的時間運送到正確的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復雜的人類社會就像一個精準活動的細胞,每位同學好比細胞內各種結構組分和細胞器,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它們都在特定的崗位發揮著特殊作用,使細胞活動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自我調控、高度有序地進行,細胞才能正常運行,生命才能夠安穩,為社會大細胞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保證國泰民安。同時在角色扮演中設計分組、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和總結,實施課堂翻轉,既體現組內成員間互相合作精神,組間互相公平競爭,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善聽、會聽、關注別人的品質。
(六)? 文獻閱讀,開拓思維
在模塊教學中,采取課前閱讀、課上討論和課后撰寫讀書報告三結合的形式。課程組教師提前一周線上發布最新相關研究論文,擬定若干問題供學生閱讀時思考。為使每位學生充分參與討論、發表意見,討論時,4~6人小組推舉一人作主題發言,其余人員可補充發言。主題發言期間,其他組可隨時提問,由發言小組進行解答[12]。每位同學根據討論內容,按照學術論文規范專寫讀書報告,并圍繞相關內容進行分析、闡明自己的觀點。模塊文獻閱讀和討論過程中,使學生了解細胞生物學前沿進展及許多待解決的熱點科學問題,并將細胞生物學及相關學科(圖1)知識聯系起來,認識到生命活動的復雜性及密切相關性。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擴展視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用批判性思維去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學術熏陶,使其在專業素養、思維方式乃至未來的學術方向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三? 多元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具有診斷和導向功能,是推動課程教學質量持續改進的基礎,是評價課程教學是否有效和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關鍵環節。為更好落實學習過程及實踐能力的考核要求,結合師范生專業特點,考核由過程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側重過程評價,避免期末考試對知識的單一考核,課程組通過課堂自主發言、搶答、課前預習、課堂提問、課后作業、隨堂測驗和分組討論等環節,采取教師提問點評、學生互問互評等方法進行評價考核。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同時,將思政元素嵌入,滲透和延伸于知識點中,因此改變以往平時成績(30%)加期末成績(70%)的考核比例,評價體系包括多元化調整的分組討論(10%)、oral presentation(5%)、課程作業(10%)、隨堂測試(10%)、德育表現(5%)、線上學習(10%)、期末考試(50%)[12-13]。例如,教師在講授完細胞內膜系統之后,通過線上小組討論、問卷調查、隨堂測試等活動評價學生平時表現。課程作業中,結合學科熱點問題設計貼近社會的開放性題目,如“物質運輸過程中,線粒體罷工了怎么辦”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同時融入顧全大局、甘于奉獻的精神。
四? 結束語
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是一項長期的教育工程,在細胞生物學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政要素,滲透于教學全過程,潛移默化地達到了課程思政教育目的。改善了“低頭族”“睡覺族”“無所事事族”現象,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思考。教師需不斷引導和鼓勵,使更多學生積極思考、參與發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真正實現學生為主體,提高抬頭率、參與率、點頭率。作為高等師范院校的一線教育工作者,要盡力推進專業課程的思政建設,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目標,深度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內涵,找準思政教育切入點,實施嵌入式、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進一步夯實師范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強化育人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其更好地擔起教書育人的使命,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 李麗,劉振鋒,黃珂,等.《化工熱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廣州化工,2022,50(3):187-188.
[3] 劉磊.課程思政實現路徑的探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8(4):110-112.
[4] 龐秋香,張淑靜,宋林霞,等.一流專業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以細胞生物學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3(7):10-13.
[5] 丁明孝,王喜忠,張傳茂,等.細胞生物學[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2017.
[7]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1).
[8] 張帆濤,蔡險峰,陳雅玲,等.例談《細胞生物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實施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9,6(43):56-57,60.
[9] 劉展鵬,彭圣明,劉黎,等.“三全育人”在物理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實踐[J].廣州化工,2021,49(21):128-130.
[10] 徐冬梅,趙璐,姚佳超,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以環境毒理學課程為例[J].2023(19):181-184.
[11] 謝月娥,馮旭,陳元平.《大學物理》課程思政多路徑滲透的探索與實踐[J].物理與工程,2021,31(5):309-311.
[12] 武麗敏,于彥春,陳飛,等.表觀遺傳學課程全英文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校生物學研究(電子版),2021,11(1):26-29.
[13] 王寶娟,郭玉冰,夏行權,等.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細胞生物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討[J].高校生物學研究(電子版),2023,13(2):34-37.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表觀遺傳學全英文教學改革”(jg20180280);2020年杭州師范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堂建設項目“《細胞生物學》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無編號)
第一作者簡介:武麗敏(1971-),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植物遺傳學。
*通信作者:于彥春(1973-),男,滿族,吉林通化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植物遺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