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人民群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新聞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備受大眾關注。融媒體背景下,為了獲得發展活力,經濟新聞開始朝著民生化方向發展。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訪談調查法等方法,對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民生化發展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的民生化發展,既是經濟新聞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積極為人民服務的結果,也是經濟新聞自身轉型發展的必要途徑,更是當前整個新聞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推力,表明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民生化發展是本職要求、自身發展以及行業改革三方面推動下的結果。據此,文章提出三條發展策略:一是應當堅持選題民生化,即通過受眾身邊的小事來解讀宏觀經濟變化,兼顧經濟新聞的可看性和實用性。二是應當堅持內容真實化,即保證新聞報道相關事件的真實性和新聞報道語言的通俗性,從而確保新聞內容獲得受眾的信任和支持。此外,還可多用數據說話,由此提升新聞內容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三是應當堅持敘事故事化,即以“以小見大”的寫作理念為基礎,適當采用懸念,從而增強經濟新聞的故事感與趣味性,優化新聞傳播效果。文章提出經濟新聞民生化發展策略,旨在助力經濟新聞民生化發展,提升經濟新聞的親民性與服務性,從而讓經濟新聞“活”起來,既能上接政策,又能下接市場,真正做到立足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最終促進經濟新聞轉型發展,加快整個新聞產業改革升級。
關鍵詞:融媒體;經濟新聞;民生化;重要性;真實化;故事化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5-0109-04
作為涉及我國經濟領域的新聞報道類型,經濟新聞始終是新聞行業的一大主力,廣受人們關注。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繁榮發展,新聞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新聞為謀求發展,踏上了民生化發展之路??傮w來看,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的民生化發展,既是經濟新聞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積極為人民服務的結果,也是經濟新聞自身轉型發展的必要途徑,更是當前整個新聞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推力。
在新聞報道中,經濟新聞報道極為關鍵,其基本任務是對相關政策、經濟現象進行有效的傳播和解讀,同時為經濟及其發展趨勢提供對策及保障。新聞媒體應結合自身專業特征幫助民眾解決問題,以通俗、深入且飽含趣味性的方式敘述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故事,將經濟報道從以往單一、枯燥的數據數字列舉及制度條例陳述轉變為關乎民生的重要傳播手段。經濟新聞涵蓋了所有關于經濟事件的新聞,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素材不斷增加,在市場經濟日漸繁榮的背景下,人們對從宏觀的國家經濟指數延伸到菜場價格波動等與自身生活密切關聯的各類信息的需求隨之急劇提升。
首先,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民生化發展的重要性在于其內在特征,即本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新聞[1]。民眾的生活與經濟密切相關,衣食住行,大事小情,均會涉及經濟。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民眾能夠接觸到海量的經濟信息,這既有利,即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也有弊,即造成了虛假信息泛濫、新聞信息解讀錯誤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主流媒體應當承擔起引導責任,積極推動經濟新聞民生化發展,激發民眾對經濟新聞的興趣,滿足民眾對經濟新聞的需求,做好經濟新聞報道的本職工作。
其次,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民生化發展的重要性在于促進其自身轉型發展。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不斷推進,經濟全球化特征愈加凸顯,民眾對經濟新聞也越來越關注,這就要求經濟新聞不僅要保證報道的專業性和深度,還要保證報道的通俗性[2]。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大眾也能聽懂,這就為經濟新聞的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主流媒體要想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就必須抓住民眾的目光,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做讓民眾滿意的新聞,從而獲得民眾的支持,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最后,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民生化發展的重要性還與整個新聞產業的優化升級有關。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受到較大沖擊,新聞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新聞工作者只有把握住新聞報道的親民性,走民生化路線,才能有效利用融媒體擴大自身輿論影響力,穩固新聞信息傳播者的地位,堅守正確的輿論引導陣地,助推新聞產業優化升級[3],讓新聞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實現新聞報道創新性發展。
在黨報中,經濟新聞是關鍵內容,相較于社會、政治、娛樂、體育等類型的新聞,雖然在生動性、內涵、意義、趣味性等方面有所不及,但其密切關乎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以,必須采取全新的宏觀經濟報道手段,將民生作為主線,正確報道經濟新聞內容。
第一,宏觀經濟新聞內容通常相對更加抽象、不夠通俗,但來源于民生,是民眾的真正需求。宏觀經濟類新聞報道的宗旨是為受眾展示信息并提供服務。而受眾在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信息需求不統一,因此媒介在宏觀經濟新聞的傳播質量和廣度方面也會受到一定的制約。對此,記者須在實際采寫新聞的過程中,通過受眾的視角有效創新報道模式,以民生為基礎改進宏觀經濟報道形式。
第二,貨幣政策、財政制度、股票漲跌、證券基金等宏觀經濟政策新聞報道會對民眾的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產生相應的影響,民眾可以及時按照國家經濟政策進行改進或調整。
(一)經濟新聞民生化價值引導不足
經濟新聞民生化價值引導不足具體表現為未深入編制新聞內容,無法體現引導價值。電視民生新聞的核心任務是為民眾提供有效的服務,重視搜集民眾的日常生活事件進行報道,這要求新聞主持人的語言及報道內容通俗易懂。但通俗的語言并不意味著節目內容淺顯。例如,新聞采編人員編制的民生節目若不具備實際價值,傳遞的都是無關緊要的信息,就會導致節目喪失威信及影響力,嚴重影響節目收視率。
(二)經濟新聞民生化語言表達失范
融媒體時代,民生節目的部分主持人在自媒體的影響下刻意追求新奇、個性,不重視運用普通話進行規范、標準的表達,造成節目中運用方言、吐字不清、發音不準等不規范主持現象逐漸增多;節目主持人不規范使用網絡熱詞,肆意運用一些含有不雅字眼的網絡熱詞,嚴重降低了節目的質量,拉低了節目的檔次和水準,也影響了主持人自身的形象和品位。
(三)經濟新聞民生化傳播引領缺位
這方面的不足主要體現為節目傳播形式單一,逐漸向娛樂化發展。民生類新聞節目始終存在傳播形式單一的弊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有效改變了這一狀況。
電視民生新聞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生命力,與新媒體時代接軌,從節目內容、傳播方式、運營機制等各個方面深入挖掘和努力創新。但一些民生節目為迎合受眾的需求,逐漸泛娛樂化,導致質量和價值不斷降低。民生新聞的內容是關鍵,但在逐漸娛樂化和片面化的背景下,新聞內容逐漸喪失公信力,節目的影響力逐漸降低。因此,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民生新聞應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不斷推陳出新,實現健康發展。
經濟新聞涉及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區域熱點等大事件有關,又需要關注到人們的“菜籃子”和“錢袋子”,這要求其兼顧專業性、實用性、通俗性和服務性[4]。因此,在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要想走民生化發展路線,就應當堅持選題民生化、內容真實化和敘事故事化。
(一)堅持選題民生化
堅持選題民生化是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向民生化發展的關鍵。只有保證選題民生化,才能保證經濟新聞報道貼近民眾,真正做到從民生的角度看待經濟新聞,從而實現為人民服務。因此,經濟新聞應當將著力點從國際貿易、宏觀經濟政策等熱點轉向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如教育、醫療、房地產等,這些都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也最容易引起民眾的關注及情感共鳴[5]。
事實上,民眾身邊的經濟事件雖是小事,卻又不是小事。民眾的經濟小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國家及社會的經濟特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新聞的選題民生化并非完全拋開經濟大環境及大話題,而是從民眾身邊的小事入手,基于事件來談論經濟熱點、經濟政策等內容,這不僅能夠有效激發民眾的閱讀興趣,也有利于提升經濟新聞選題的實用價值。
例如,全國兩會期間,層出不窮的經濟新聞讓人們目不暇接,但真正能夠高效接收經濟政策信息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陷入看熱鬧的誤區,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全國兩會提出的經濟政策與自身毫無關系。據此,不少媒體從民生化角度出發,將全國兩會與房價、用水、就業、教育等銜接起來,開展了系列經濟新聞報道,真真切切讓民眾看到了經濟政策與自身的聯系,全國兩會對民生的影響有效凸顯,而各類從民生角度解讀全國兩會的經濟新聞報道也廣受人們關注。
媒體本就是信息的傳播者,只有站在民眾的角度看待問題,從民眾的立場挖掘經濟信息,才能吸引受眾,并得到受眾的理解和支持,做到為人民服務[6]。央視財經頻道推出的《經濟半小時》之所以經久不衰,主要就在于其新聞報道總是能夠做到選題民生化,常常通過民眾身邊的小事來解讀宏觀經濟變化,兼顧了可看性和實用性,因此極易激發人們的觀看興趣和情感共鳴。
(二)堅持內容真實化
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要想走民生化發展之路,還須堅持內容真實化。新聞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的真實化,這是其本質。經濟新聞相較于其他新聞來說,具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特征,即報道的指導性[7],比如一則經濟新聞報道可能在短時間內引發股價的劇烈波動。因此,經濟新聞報道必須始終保證內容的真實化,為民眾解惑,積極踐行引導輿論、為人民服務的職責,這也正是經濟新聞獲得受眾支持的主要原因。
堅持內容真實化,首先要保證新聞報道相關事件的真實性。融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形式多樣,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經濟新聞工作者應當積極增強“腳力”,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從群眾的視角看經濟數據與現象,用群眾真實的生活來表現新聞主題,以視頻、圖片等信息載體來傳播新聞,推動經濟新聞報道“軟著陸”,由此提升經濟新聞傳播的可信度和影響力,提升經濟新聞的服務性[8]。
其次,要保證新聞報道語言的通俗性。所謂的語言通俗性,實際上指新聞報道中所采用的語言應當具備生活氣息,而非新聞報道專業術語。新聞報道者除了要保證新聞報道用語通俗易懂、易被群眾理解以外,還應當關注新聞報道中引用話語的通俗性。通過調查可知,很多經濟新聞報道中都會引用被采訪群眾的話,但這些被采訪群眾的話往往是經過新聞報道者修飾過的,其中加入了專業術語,因此往往會讓大眾產生一種距離感,甚至有人懷疑被采訪群眾是否真的說過這些話。
最后,堅持內容真實化,可以多用數據說話。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據之一。融媒體背景下,經濟新聞可以通過數據可視化來提升內容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隨著融媒體技術的不斷更新,動態可視化數據已經成為許多經濟新聞的一大亮點[10],動態化的圖、表不僅能夠將經濟數據的變化、差異等有效呈現出來,還可帶給人們視覺上的新鮮感,緩解視覺疲勞。經濟新聞工作者應當適當采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將各類數據動態化演示出來,讓大眾直觀地看到數據上升、下降、差異等情況,提升大眾對經濟新聞內容的信任度。值得一提的是,紙媒等靜態新聞媒體要想采取數據可視化,可以通過讓受眾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來實現[11]。
(三)堅持敘事故事化
融媒體背景下,為了增強新聞的可讀性與吸引力,新聞敘事故事化已成為一種比較流行的新聞采寫方式。新聞報道者用故事化的方式將新聞內容呈現出來,能夠使新聞報道展現出良好的親民性與生活性,體現出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這是經濟新聞向民生化發展的重要策略[12]。
換句話說,在經濟新聞朝著民生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敘事故事化。
經濟新聞要想堅持敘事故事化,首先要堅持以“以小見大”的寫作理念。經濟新聞的專業性極強,因此所涉及的事件往往具有嚴肅性、宏觀性[13]。為了兼顧專業性和親民性,經濟新聞應當從敘事角度下功夫,采取“以小見大”的方法,用民眾身邊的小事表現宏大的主題,將大主題與民眾的小事緊密聯系起來,消解經濟新聞原有的枯燥感,增強新聞的趣味性,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
總的來說,經濟新聞的敘事故事化,實際上就是將民眾生活中的小事用講故事的語言講述出來,并在其中融入關于宏大經濟主題的解讀,這非常考驗新聞報道者的筆上功夫。新聞報道者應當始終堅持“以小見大”的寫作理念,不斷磨煉筆力,持續提升自身綜合寫作素養[14],以便順利完成經濟新聞的故事化創作。
經濟新聞要想堅持敘事故事化,還要在報道中適當設置懸念。設置懸念是一種文學創作手法,不僅可以使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動人,增強報道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還可以進一步刻畫報道中的人物形象,并凸顯出新聞報道的整體結構和主題思想[15]。
通過調查發現,當前比較常見的應用于經濟新聞的懸念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沖突型懸念,即在真實的故事情節中利用懸念放大已有的沖突,以此增強故事的曲折性,激發受眾共情;另一類則是抑制型懸念,即利用懸念激發受眾的好奇心,放緩故事敘事節奏,從而抓住受眾的目光,激發受眾的觀看興趣。兩類懸念都有利于促進經濟新聞敘事故事化,但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應當根據故事的發展趨向及主題等因素來選用懸念類型。
總體來說,沖突型懸念更適用于有結局、能解開的新聞故事,當懸念解開的一剎那,新聞故事的高潮也將到來,從而讓一直保持緊張心情的受眾獲得情感上的宣泄與滿足,優化受眾觀看體驗;抑制型懸念則更適用于邏輯性強、一環扣一環的新聞故事,以便牢牢抓住受眾好奇心旺盛的特質,在真實的故事中埋下強邏輯性的思維,促使受眾在故事的發展中不斷思考,并由此獲得探案一般的樂趣。
例如,吉林電視臺新聞中心曾利用懸念做過一篇非常成功的經濟新聞報道,即《美好吉林之扶余:在希望的田野上》。該報道巧用抑制型懸念,在開頭便點出了農民對“四粒紅”花生致富的“不屑”,激發出受眾的好奇心,而隨著新聞報道的一步步推進,受眾終于看到了農民生活的變遷,農民在故事開頭所表現出的“不屑”也有了依據,整個新聞故事層層遞進,一環扣一環,不僅突出了“希望的田野”和“美好吉林”的主題,還增強了新聞報道的耐看性和趣味性,因而大獲好評。
在一眾新聞報道中,經濟新聞報道屬于專業性較強的一類。融媒體背景下,新媒體盛行,傳播方式與形式表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征,新聞行業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受到較大沖擊,亟待轉型發展。在此情況下,始終堅持專業性的經濟新聞報道要想突破發展瓶頸,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走民生化發展道路,拉近民眾與經濟新聞的距離,增強經濟新聞的親和力,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而抓住受眾的目光,增強發展活力,持續推進改革,最終獲得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曉菁.融媒體環境下優化經濟新聞報道的思考[J].中國報業,2023(5):160-161.
[2] 劉東旭.新聞報道的親和力研究[J].國際公關,2021(11):136-138.
[3] 肖成紅.新媒體時代經濟新聞報道的發展策略[J].商業文化,2021(17):16-17.
[4] 朱雪霞.論全媒體時代經濟新聞報道的民生視角創新[J].采寫編,2021(3):34-35.
[5] 沈學輝.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做好經濟新聞報道[J].新聞世界,2020(8):29-31.
[6] 趙利鏵.淺析實用性、可看性是經濟新聞的生命[J].傳播力研究,2020,4(10):36-37.
[7] 黃靜文.新媒介時代地面頻道經濟新聞的采編之道[J].西部廣播電視,2019(8):121-122.
[8] 趙軍寶.融媒體背景下民生新聞報道探析[J].中國報業,2023(12):30-31.
[9] 彭鐵元.新時代融媒體輿論引導力提升的內在邏輯及路徑[J].傳媒,2023(22):29-31.
[10] 張宏亮.廣播經濟新聞的報道特色與發展研究[J].文化產業,2022(21):52-54.
[11] 孫瑋懌.新媒體環境下經濟新聞報道實踐與創新[J].中國報業,2022(10):78-79.
[12] 楊碧玉.對黨報經濟新聞報道轉型的思考[J].記者搖籃,2020(10):22-23.
[13] 季芳.新時期地市級黨報經濟新聞報道方法研究[J].新聞戰線,2022(18):89-90.
[14] 畢瑋琳.經濟報道如何做好民生大文章[J].新聞前哨,2019(11):67-68.
[15] 張偉.從“小民生”到“大民生”:試論電視民生新聞的跨越與發展[J].西部廣播電視,2019(21):100-101.
作者簡介 周懌,記者,研究方向:環境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