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慧,賈連群,王松楠,馬 丹,于化新,劉旭東,胡 睿,單德紅
(遼寧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遼寧 沈陽 110847)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生理學課程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職業素養、專業知識、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能夠更好地實現醫學教育的最終目標。
生理學課程是基礎醫學中的主干課程,主要講授的是人體的生命活動規律,主要介紹機體各系統器官的功能活動與機制及影響其變化的因素,是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系統器官正常功能及活動規律的學科。其內容繁雜、理論深奧、環環相扣、較為抽象,醫學院校大學生是在大一下學期或者大二上學期學習該門課程,此階段多數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在生理學課程開展過程中,應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專業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內生動力,同時使其樹立正確的“三觀”。近年來在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進程中面臨的重點問題是課程思政的泛化等,因此要防止課程思政建設在實踐過程中機械的道德輸出和簡單的價值傳遞,也要避免偏離教學主線、毫無邏輯關聯的思政內容等。同時要將生理學的教學知識點與案例故事內容有機融合作為支撐“點”;把愛國情懷與責任、科學精神、敬畏生命、醫學人文素養、中醫藥文化自信等作為主“線”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引導教師和學生從理(做人辦事的基本原則)、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志向與理想)思想層“面”得到共鳴,防止出現“兩層皮”和“過猶不及”現象。推動“教師—課程—學生”一體化思政建設路徑,教師可將非常接地氣的案例故事與生理學知識相融合,實現“以德修身、以德立學、以德育人”。
充分挖掘生理學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把案例故事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以案例故事作為支撐“點”,其中貫穿愛國情懷與責任、科學精神、敬畏生命、醫學人文素養、中醫藥文化自信等育人主“線”。
2.1.1 結合中國生理學發展歷程中科學家的故事,樹立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文化自信 在生理學課程教學的相應知識點中用真實的案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例如講述神經系統痛覺部分可以結合韓濟生院士從事針刺鎮痛原理研究的故事;講述循環系統降壓反射時、消化系統胃液分泌的調節時融入林可勝教授在循環生理及消化生理方面的研究故事;講述血液系統的血型與輸血時導入易見龍教授建立我國第一個血庫的故事。通過這些中國生理學家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知的真實案例,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1]。
2.1.2 結合生理學發展史中科學家的科研故事,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積極探索的精神 在緒論中介紹生理學起源時融入“生理學之父”威廉·哈維的故事;講述內環境穩態時結合美國生理學家坎農的故事;講述ABO 血型、甲狀腺、神經系統突觸傳遞、影響組織液的生成和回流的因素等內容時,融入相應的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得主的故事。介紹科學家堅韌不拔、追求真理的探索經歷,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2.1.3 結合校史社情及身邊的感人故事,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與仁愛之心 講述呼吸運動的調節時融入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趙克明主任醫師(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帶領醫療隊馳援襄陽的故事;講述神經系統對姿勢和運動的調節時融入張定宇院長“拼漸凍生命,與疫魔競速”的故事,使學生從心底為自己是一名醫學生而感到光榮,更加努力地學習醫學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為將來做一名具有優良職業素養與仁愛之心的醫護人員打下堅實基礎[2]。
2.1.4 結合教師人生經歷中的故事,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優良品格 人體內一些生命活動特征與規律蘊含著一定的生活哲理,通過類比使學生感悟做人辦事的基本道理,比如在講述生殖系統時提醒學生在談戀愛的過程中要保護好自己。
2.1.5 結合生理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與團結協作的精神 生理學實驗通常以動物實驗為主,是理論聯系實踐的范例,在實驗之初加強3R 原則(替代Replacement、減少Reduction、優化Refinement)及對動物五大福利的介紹。人體實驗時要介紹有關人類研究的公正準則、知情同意準則和不傷害準則等基本的倫理準則[3]。教育學生銘記這些為人類獻出生命的實驗動物,使學生從一接觸與生命有關的事物開始,就建立起尊重、敬畏生命的思想,進而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使其學習如何尊重關愛他人、關愛幫助患者,平等地對待每一位患者,用愛心和耐心幫助每一位患者,形成高尚的職業道德。在實驗操作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認真操作并仔細觀察,如實記錄并分析。撰寫實驗報告時要求學生如實記錄數據,討論實驗結果,對于和預期有差距的實驗現象或實驗結果,絕對不可以抄襲,要努力分析其中可能涉及的操作、儀器、動物等原因,通過經驗總結找到改善措施,提升實驗成功率。在生理學實驗教學中進行科研素養培養和實驗動物倫理學教育,并將科研誠信和敬畏生命教育納入培養全過程,引導學生堅守誠信底線、樹立人文關懷理念[1-2]。積極推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建設,通過線上虛擬實驗系統使學生詳細了解整個操作過程,有效提高實驗成功率,減少實驗動物的犧牲[4]。
2.1.6 將科研成果引入課堂,開闊學生的視野并培養其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及不同層次,加強專創融合,有的放矢地介紹與知識點相關的前沿科研成果和技術,將科研成果引入課堂。例如講解動作電位時引入膜片鉗技術;講解呼吸系統時引入新冠病毒感染的中醫藥療法;講解泌尿系統時引入水通道蛋白研究;講解消化系統時引入腸道菌群前沿研究等。吸引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對有科研興趣的學生進行系統培訓,包括科研設計、科研技術及大型儀器的指導培訓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教師的創新精神、工作態度、科研方法。此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又會反哺教師,幫助教師找到學生創新教育培養的實踐規律,促進教師在創新實踐中探尋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路徑,積極進行知識更新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將科研新進展融入教學,使學生不僅能得到比較系統的科研培訓,也能促進自身科研創新思維的初步形成,進而樹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5],更為重要的是形成敢為人先、勇于創新、敢攀科研高峰的決心。
通過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希望思政元素的引入能夠實現思想啟迪和價值引領,同時也希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學習動力,增強專業課學習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6]。課程建設團隊開展學生能力及綜合素養提升的問卷調查,問卷發放對象為2019 級至2022 級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共516 名,回收有效問卷466 份,有效回收率為90.31%。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生理學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提升學生能力及綜合素養[7-8],見表1。
表1 學生能力及綜合素養提升的調查結果(%)Table 1 Survey results o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bi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在深入發掘思政元素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政治認知、社會價值觀和個人發展3 個層次。根據生理學課堂的特色,從深度發掘的生理學課堂思政案例故事“點”中貫穿育人主“線”,再映射到“理、法、情”3 個層“面”中的對應思政元素。(1)“理”是指思想道德層面,重點是如何做人辦事的基礎品德。(2)“法”是價值、目標與準則層面,重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案例故事所講述的內容,基本都體現在社會公德、職業素養等方面,通過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準確認知,帶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3)“情”是指在理想信念層面,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理想與責任,重點是政治認同感。
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也是自學自育、自我提升、身正為范的過程,學生在輕松掌握知識的同時,身心得到了陶冶,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為人處世得以培育與形成。案例故事除了以教師介紹為主,還可以請學生課下收集,課上分享體會,從而提高自身的認知與了解水平。課堂教學之余,教師課下和學生之間通過微信或者超星學習通及時交流與互相關注,還可從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活動指導以及學生的日常學習、思想動態、教育科研、社會現實、個性成長、情感困惑等多角度予以關心、幫助與指導,使思政教育由課堂教學拓展至課外生活,從而達到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
課程思政建設效果應從“知”與“行”兩大方面進行綜合考量。知,即自我感知,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課程思政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養成是否有積極的作用,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和知識掌握程度是否有所提升。行,即行為、行動,可以通過學習成效和行為成效來體現[6]。學習成效包括課堂提問與互動效果、課后思考題與筆記總結情況、期中和期末成績分析等方面;行為成效包括課堂參與度、自主學習情況、實驗課的操作完成度、細致度、協作度及對實驗動物的尊重度,創新能力體現在第二課堂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及競賽參與度等方面。課程團隊采用問卷形式調查學生對生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開展的態度和收獲,結果見表2。
實施“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培育工程,實現專業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全覆蓋。融合“雙帶頭人”建設,發揮黨支部政治引領和黨建育人的作用,把黨的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牽引,推動黨建工作與教學科研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基層黨建工作與教學科研工作雙促進、雙提高[9]。采用科教融合的教學模式,構建“學科—專業一體化”協同建設,優化課程體系,促進黨建、教學、科研協同育人,突出融合特色,形成“培養目標—黨建引領—科教融合”一體化協同育人新理念,探索本科生培養新模式,進而不斷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9]。
良好的評價反饋機制是提升學習效果與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反饋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教師引導學生廣泛參與評價,探索構建生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短期反饋(學生在課程中的行為學觀察、拓展知識匯報、作業及實驗報告分析)—中期反饋(期末考試試卷分析、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學習筆記評比)—長期反饋(課程評價、專業人才質量報告分析、就業質量報告分析)相結合的漸進式反饋機制,以便及時修改教學設計、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增強學習效果,也為探索生理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積累寶貴經驗[10-11]。
教學效果評價與反饋中學生對生理學課程評價的問卷調查結果見表3。
表3 學生對生理學課程評價的調查結果(%)Table 3 Survey results of students' evaluation of physiology course(%)
教師根據成果導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制定融入思政教育的課程實施方案。OBE 理念以實現預期教學成果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其實際情況設定教學方案,重視學生學習后能掌握什么、獲得什么能力,反向設計教學目標和教育教學過程[12],教學過程中的活動主體是學習者,案例故事列舉是教學手段,學生素養與品格提升是關鍵,教師啟發引導是拋磚引玉。師生共建“生理學課程思政案例庫”,教師在課前導讀中以知識點為基礎,融入思政元素,激發學生自主查詢更多資料,鼓勵其采取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研究報告等方式對課前自學的內容進行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課堂上學生不僅會針對知識點進行討論,也會分享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感悟。課堂互動時間有限,對于學生未討論的思政元素,教師可將其設置成話題,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并于在線課程中進行交流[10]。
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之一,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深度發掘生理學知識蘊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案例故事作為“支撐點”,其中貫穿愛國情懷與責任、科學精神、敬畏生命、醫學人文素養、中醫藥文化自信等“育人主線”,再映射到做人辦事的基礎品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與責任“3 個層面”中,最終實現師生共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立體”思政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