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婷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201620)
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截至2022 年末,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為28 004 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9.8%,其中65 歲及以上人口為20 978 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4.9%,與2021 年相比,60 歲及以上人口增加1 268 萬人,比重上升0.9 個百分點;65 歲及以上人口增加922 萬人,比重上升0.7 個百分點。預計到2023 年末,我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20.5%,到2035 年左右,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老年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30%。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加重了我國養老服務的負擔,2020 年我國老年撫養比(29.5%)首次超過少兒撫養比(28.3%)[1]。
養老服務需要多元復合型人才,養老行業發展需要專業化、職業化人才[2]。越是市場化經營程度高的養老院就越需要有經驗、會管理、懂技術、高素養的高級人才。教育部鼓勵有條件的高校主動適應行業對養老服務管理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按有關程序申請開設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合理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加強相應師資隊伍建設,制定適宜教學計劃,編寫實用教材,培養行業用得上的高素質養老服務管理人才。高校作為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培養和教育的重要陣地,需要深入探索如何完善教學模式,滿足社會需求。老年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老年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及如何增進老人心理健康的科學,是一門面向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低年級學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具有銜接基礎課和其他專業課程的橋梁作用[3]。隨著教學的順利開展,本教學團隊意識到該課程在課程目標設計、教學方式的使用以及教學考核評價等方面還存在問題,限制了該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的發揮。教學團隊以課程為抓手,積極面向社會需求,進行探索性的改革創新。
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老年心理學課程建設前期存在的不足,基于OBE 教育理念,從反向設計課程目標、重構教學內容強化知識體系聯系、創新產教融合實踐體系、優化多手段混合的教學方式和構建全方位可持續改進的評價體系等5 個方面進行老年心理學課程創新教學探索,為養老服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創新設計提供參考。
老年心理學作為養老服務管理本科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老年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增強養老服務工作的科學性,能更好地進行養老服務工作,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從學生評價和教學調研結果可知,學生非常認可老年心理學課程開設的重要性,認為“學習老年心理學可以讓自己理解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心理上的一些變化,能夠讓自己更加耐心,更充滿愛心地去關注、關愛老年人;能幫助我們這些未來的養老服務管理工作者提升專業化理論水平,從而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關懷和支持,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有實際應用價值。與后續的老年社會工作、認知癥護理、老年活動組織與策劃、社區養老服務、老年護理與保健等課程有一定的聯系。”但學生也反饋了一些問題,集中在“課程中介紹的老年心理活動特點和規律的知識很多,但是有些內容理論性太強不知道如何將其融入實際活動中”,這些評價真實而直接地指出了課程知識目標與應用能力目標相脫節的問題。課程前期側重于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忽視了課程能力目標的定位,導致老年心理學課程無法協助學生將老年心理學中的理論知識轉化成養老服務管理能力。
老年心理學課程設置為36 個學時,課程內容要求在16 周內授完,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線上使用學習通平臺發布課前的討論問題、拓展教學資源、相關案例等;在線下課堂組織中,主要使用“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輔用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等,以實現在較短時間內向學生輸出盡量多的教學信息的目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雖然相比傳統教學有所創新和改進,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但是本質上仍然是“以教師為主”,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重知識講授、輕能力和素質培養。這種教學模式在互聯網時代、數字信息時代不能全面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和學習投入的力度也不夠。
現有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還不健全。課程最終成績由討論發言、考勤和期末成績組成,分別占總評成績的30%、20%和50%。雖然注重學生專業素養培養全過程的評價和監控,但是側重于知識獲取和掌握情況的評價,缺乏學生能力的評價指標。在討論發言和考勤方面,教師往往按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分,對積極主動的學生印象深刻,判定分數高,而對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關注較少,這可能導致教師評判的成績與部分學生個體實際情況的偏差較大,不能較為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可見,目前老年心理學課程教學“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達成評價機制還不健全,無法完全達成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因此,需要改革現有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設計更加科學、客觀的評價指標和體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是由美國學者William Spady 提出并實踐總結的一個教育概念,指出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結果為導向,以持續改進為原則[4-5]。OBE 教育理念因其實用性、科學性和先進性,非常適應當前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內部結構的需求變化,獲得工程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學者的大力倡導,在實際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6]。在進行基于OBE 理念的課程教學設計創新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和明確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關系、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及方法的關系、課程目標與課程評價的關系,從而采用逆向思維方式進行課程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以學生最終獲得的學習成果為起點反向設計教學目標,確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并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來確保實現學生學習成果的最大化[3]。
基于OBE 理念進行老年心理學課程教學創新設計的關鍵在于學生學習老年心理學的學習目標要與學校的辦學定位和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畢業要求指標相對應。基于此理念,充分分析課程特點和內容體系,確定老年心理學課程支撐的畢業要求指標點,最終梳理課程學習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點對應的支撐關系。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圍繞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有效支撐培養目標的達成,確定了養老服務管理專業“養老服務管理知識、問題分析、研究、設計解決方案、使用現代工具、職業規范、溝通協作和個人修養”的8 條畢業要求一級指標點,明確“具備養老服務管理知識、問題分析能力、可以研究和設計解決方案”作為老年心理學課程學習成果相對應的畢業要求,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的知識目標、“養老服務和管理實踐”的能力目標、“尊老敬老孝老、敬畏生命和責任擔當”的素質目標。
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應用性非常強,依據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培養目標,梳理出老年心理學課程所需支撐的四大畢業要求,即能夠掌握老年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借助行業標準和規范等資源,分析養老服務管理中老年人的現實需求和問題,進行老年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設計解決養老服務、管理實踐中老年人心理服務需求的現實問題,滿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課程總體目標。采用OBE 理念反向優化設計課程目標,見表1。
表1 老年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與畢業要求Table 1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of geriatric psychology course
首先,對老年心理學課程體系進行重構。教學團隊通過調查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日本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國內外高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老年心理學課程體系,分析課程主體框架;評估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老年心理學的課程設置,并全面梳理其與周邊課程的關聯性,深入融合老年認知功能評估、社會功能評估和認知癥等與老年心理學課程相關聯的知識點,考慮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其他課程知識,重構課程體系。
其次,進行課程內容對應關系研究。從教材、教學大綱、問題設計等角度探討老年心理學課程內部及其與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其他專業課程之間的關聯性,打破原有學科專業的界限。對相近學科專業間的知識要素和技能要素進行空間上的整合設計,引導學生建立專業課程內容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例如老年社會工作、認知癥護理、老年活動組織與策劃、社區養老服務、老年護理與保健等課程涉及老年心理健康、老年需求與情緒、老年記憶等知識內容,以體現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多學科交叉的系統性和實踐性。
以學生為中心,創新產教融合實踐體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形成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與上海市長寧區、松江區、普陀區等政府相關部門及養老服務企業、行業合作共建產教融合基地;采用學校專業教師和實訓基地帶教教師“雙師型”教學模式,讓企業家進課堂,企業導師和課內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參加創新比賽,實現“學以為賽,以賽促學,學賽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從而促使學生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在產教融合實踐中加強學生對老年心理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將老年心理學課程實踐內容融入整體的產教融合實踐教學中,學生通過養老機構的參觀實習、調研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等,運用晤談法、觀察法、問卷法去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狀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服務需求,能夠運用心理測驗工具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認知、情緒和需求等,從而能更好地關愛老年人、服務老年人,提升心理健康管理能力。
在具體教學方面,以產出為導向,改變單向灌輸的傳統講授教學方法,按照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設計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在教學全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1)在講授新課程內容前,教師采用線上教學方式在學習通平臺發布關于老年人心理的一些典型案例、課件和練習等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完成課前線上預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教師統計學習通平臺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和課前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學生答題成績給予及時反饋。(2)教師根據學生線上學習情況在線下課堂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案例教學法和項目式學習法等,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理論教學方面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老年心理學課程涉及眾多領域,教師以學生未來崗位能力要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設計項目式學習。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建構性的教學方式,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 首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理解概念并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真實的情景中,基于情境提出問題,并通過使用相關知識與信息資料進行研究、設計和實踐操作,最終解決問題[7-8]。教師將學生的學習任務項目化,指導學生基于真實情境而提出問題,按照每組3~4 名組員的要求讓學生自行組隊,并推選組長圍繞相關問題擬定項目研究主題、內容和計劃。學生按組模擬養老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組織的工作場景,綜合運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方法開展研究,并進行開題報告、中期匯報和成果匯報等。(3)教師設計課后的拓展學習資源。在學習通平臺,教師給學生提供課后復習資料、課后學習項目,如設計服務性學習(Service -Learning,SL)。服務性學習是以學校課業學習為基礎,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含有服務的活動,指導學生有組織地參與并引導學生進行結構化反思[9]。教師在引導學生組隊深入上海市松江區小昆山鎮養老院、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進行志愿活動的同時開展服務性研究項目。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志愿活動時將老年人心理服務需求和存在的問題等轉化為服務性學習項目,指導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和專業知識完成學習,從而增強對老年心理學相關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提升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
課程構建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可持續改進的評價體系,采用“個人自我反思性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 多方參與相結合方式,設計評分機制。在評價內容上,確定階段性和過程性評價的標準。將課前、課中、課后學生在學習通上的學習情況和線下課堂表現作為階段性評價對象,學生在學習通平臺上的學習考核中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關內容。將項目式學習和社會調研等作為過程性評價內容,通過召開實踐研討、分享實踐中的問題與收獲、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闡述團隊合作情況等方面進行考核。二是評價主體采取多方參與制。學生在小組項目式學習、服務性學習和班級小組討論分享中,對自己和他人進行對比評判,學生對自己在每個學習階段的表現進行階段評分和總評分,并對其他同學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分,從而讓學生把握學習的主動權,不斷內化和改進所學,實現從“理解”到“會用”到“用好”的能力提升,達到OBE 教育理念“能力最大化”的要求[10]。校內教師主要負責對學生考勤、小測驗、課程參與、項目式學習和期末成績進行評價,校外企業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學生實踐考核[11]。
老年心理學課程教學團隊在課程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嘗試以OBE 教育理念為引領,遵循“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導向、以持續改進為原則”展開教學實踐創新探索,反向設計課程目標、重構教學內容強化知識體系聯系、創新產教融合實踐體系、優化多手段混合的教學方式和構建全方位可持續改進的評價體系,形成“社會需求—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 相匹配的教學機制,進而使老年心理學課程教學更契合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管理人才的培養需求、職業發展要求和學生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