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欣,曹文婷,徐淑芹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
近年來各類惡性疾病呈逐漸年輕化,雖然青年階段身體素質較好,但其患病率不斷增加,因而大學生的健康狀況也逐漸受到重視。健康行為影響著健康狀況,大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實現人類健康、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及死亡率有重要意義。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進一步提高公眾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健康素養。醫學生是未來健康生活的引領者、健康知識的傳播者,需要比普通群眾具備更高水平的健康素養。醫學生相比其他非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對醫學專業知識的知曉程度更高,因而健康素養水平也較高,但有些醫學生對于自身健康管理方面過于自信,對于健康行為不以為然,從而影響健康狀況,帶來一些健康隱患。在宋煜煒等[1]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的健康素養得分與危害健康行為聚集有相關關系,并且大學生仍普遍存在危害健康的行為。有國外學者早在20 世紀90 年代就開始強調醫學院校應加強健康素養教育。研究者對美國61 所醫科院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72.1%的醫科院校開設了健康素養課程[2]。近些年來,國外有關健康素養的調查性和干預性研究不斷增多,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對低健康素養人群進行干預,通過提高其健康素養,從而改善了健康狀況[3]。國內目前還未開展關于醫學院校學生健康素養和健康相關行為的調查研究,有關醫學生健康行為的研究并未得到重視與關注。高校是培養未來人才的搖籃,探究醫學院校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和健康行為的關系,并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健康素養、改善健康行為,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現實問題[4]。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上海某醫學院一年級和三年級全日制(護理學、臨床醫學、藥學、健康服務與管理、醫學影像技術5個專業)本科生400 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四年制的大一新生且未接觸專業課的學習;(2)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四年制的大三學生且已完成專業課的學習;(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者。排除標準:(1)調查期間正處于臨床實習階段的大學生;(2)有精神障礙的大學生。
1.2.1 研究工具(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級、專業、戶籍、父母文化程度、專業排名等。(2)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在2015 年印發的《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 年版)》:共50 個條目,以知識、行為、技能劃分,健康素養共3 個維度,分別為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和健康技能。以公共衛生問題為導向,健康素養分為6 類健康素養問題,即科學健康觀、傳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與急救、基本醫療和健康信息。經驗證,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94,效度為0.96,量表信效度好。健康素養的評分標準:滿分65 分,其中判斷題、單選題答對計1 分,多選題答對計2 分,答錯均計0 分。按照判斷標準,健康素養及各維度得分>總分的80%作為具備率判定標準,即當健康素養總分≥52 分者,健康素養3 個方面(基本知識和理念總分29 分,界值23 分;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總分20 分,界值16 分;健康技能總分16 分,界值13 分)和6 類問題(科學健康觀總分9 分,界值7 分;傳染病防治總分7 分,界值6 分;慢性病防治總分13 分,界值11 分;安全與急救總分14 分,界值11 分;基本醫療總分14 分,界值11 分;健康信息總分7 分,界值6 分)總分≥相應界值者,判斷為具備此維度的健康素養。(3)健康行為調查問卷:共12 個條目,包括個人健康管理行為、睡眠行為、鍛煉行為、飲食行為、心理行為、吸煙與飲酒行為等內容。經驗證,Cronbach's α 系數為0.72,效度為0.76,信效度較好。健康行為部分賦值情況如下:1、3、5、6、7、8、10、11、12 以上9 道題根據選項順序正計分,分別計1~4 分。“情緒不好時,一般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選項為獨自承受、睡覺或找人傾訴、聽音樂或體育鍛煉、其他,分別計1 分、2 分、2 分、0分;“不舒服時的做法”的選項為不知道、自己休息、找點藥來吃、到醫院看醫生,分別計0 分、1 分、2 分和3 分;“是否參加體育鍛煉或運動”的選項為否、是,分別計分0 分、1 分。總分42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行為越優。
1.2.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星編寫調查問卷并將問卷鏈接發給符合入選標準的學生。將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缺失、問卷條目完整率<95%或答案選項隨意填寫作為無效問卷判定標準。
1.2.3 統計學方法 用Excel 對問卷進行整理,使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百分比和頻數描述計數資料。資料符合正態分布時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調查共回收411 份,其中有效問卷為400 份,有效回收率97.3%。學生的一般資料情況見表1。
表1 學生的一般資料情況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有效問卷中219 份的健康素養總分≥52 分,即代表219 人具備健康素養,400 名學生的健康素養平均分為(50.73±7.47)分,醫學生健康素養具備水平為54.8%。3 個方面健康素養具備率由高到低為基本知識和理念(73.5%)、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58.8%)、健康技能(24.8%)。6 類健康素養問題具備率由高到低為安全與急救(84.3%)、科學健康觀(77.3%)、慢性病防治(59.8%)、健康信息(55.0%)、基本醫療(47.5%),最低的是傳染病防治(45.5%),具體見表2。
表2 醫學生健康素養具備情況Table 2 Health literacy of medical students
研究結果表明,醫學院校學生健康行為得分(30.6±3.7)分。護理學專業的健康行為總分高于其他專業(P<0.05),大一的學生健康行為總分高于大三的學生(P<0.05),專業排名前10%的學生健康行為總分高于其余排名的學生(P<0.05),見表3。
表3 不同一般資料醫學院校學生健康行為得分情況(±s,分)Table 3 Health behavior scores of medical collegians with different general information(±s,score)
表3 不同一般資料醫學院校學生健康行為得分情況(±s,分)Table 3 Health behavior scores of medical collegians with different general information(±s,score)
一般資料健康行為得分P性別專業類型男女0.442 0.015年級0.002戶籍0.898父親文化程度0.407母親文化程度0.227專業排名護理學臨床醫學藥學健康服務與管理醫學影像技術大一大三上海市區上海郊區外地城鎮外地農村大學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學文盲大學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學文盲專業前10%專業11%~50%專業51%~80%80%以后30.38±3.87 30.70±3.58 31.47±3.86 30.82±3.64 30.13±3.89 29.73±3.70 30.54±3.04 31.17±3.26 30.02±3.99 30.54±3.37 30.39±3.89 31.11±3.77 30.37±3.65 31.21±3.38 30.97±3.75 30.28±3.93 30.00±3.46 30.50±3.48 31.13±3.73 30.37±3.82 30.51±3.49 30.00±3.58 32.25±4.57 31.09±4.23 30.88±3.56 30.05±3.49 30.32±4.66 0.010
在各健康行為表現方面,43.8%的學生1~2 年會做一次健康體檢,58.6%的學生感到不舒服會選擇吃藥/看醫生,46.0%的學生完全/基本上能做到晚上11:00 之前睡覺,62.5%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47.7%的學生每周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在2 次及以上,64.8%的學生一周內有4~5/6~7 天吃早餐,72.5%的學生偶爾吃一次“洋快餐”,41.5%的學生沒有偏食或挑食,79.3%的學生情緒不好時會采取睡覺或傾訴/聽音樂或體育鍛煉的方式進行排解,63.8%的學生沒有/很少感覺活著很累,93.3%的學生沒有吸煙,87.0%的學生沒有飲酒,詳見表4。
表4 健康行為情況Table 4 Status of health behavior
2.4.1 醫學院校學生健康素養具備情況與健康行為得分的關系分析 醫學院校學生健康素養具備情況與健康行為得分的關系分析結果顯示:健康行為得分與健康素養3 個維度中的健康技能和6 類問題里的安全與急救、健康信息素養具備情況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具備這3 種素養的醫學生,其健康行為得分均高于不具備的醫學生,具體見表5。
表5 醫學院校學生健康素養具備情況與健康行為得分的關系(±s,分)Tabl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collegians'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behavior scores(±s,score)
表5 醫學院校學生健康素養具備情況與健康行為得分的關系(±s,分)Tabl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collegians'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behavior scores(±s,score)
項目健康行為得分t/F P健康素養0.655 3 個維度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0.545 0.981健康技能6 類問題科學健康觀傳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與急救-0.447-0.606 0.024-2.572-1.294-0.462-0.160-2.081 0.010 0.196 0.644 0.873 0.038基本醫療健康信息選項不具備具備不具備具備不具備具備不具備具備不具備具備不具備具備不具備具備不具備具備不具備具備不具備具備30.49±3.88 30.66±3.53 30.40±4.09 30.65±3.54 30.59±3.83 30.58±3.60 30.31±3.87 31.40±2.96 30.14±4.25 30.71±3.51 30.50±3.90 30.68±3.43 30.55±3.59 30.61±3.76 29.70±4.47 30.75±3.51 30.42±3.81 30.76±3.55 30.16±4.12 30.93±3.27-0.931 0.352-2.102 0.036
2.4.2 醫學院校學生健康素養水平與健康行為的關系分析 醫學生總體健康素養與健康行為得分分析結果表明:總體健康素養具備情況與吸煙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醫學生健康素養3 個維度與健康行為得分的分析結果表明:基本知識和理念素養具備情況與吸煙飲酒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的具備情況與吸煙飲酒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與心理壓力(是否感覺活著很累)存在負相關(P<0.05);健康技能素養的具備情況與飲食(多久吃一次“洋快餐”)和吸煙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醫學生6 類健康素養問題與健康行為得分的分析結果表明:科學健康觀素養具備情況與吸煙飲酒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傳染病防治素養具備情況與飲食(是否偏食或挑食)和飲酒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安全與急救素養具備情況與飲食(一周內有幾天吃早餐)和吸煙飲酒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基本醫療素養具備情況與體育鍛煉和吸煙行為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5),與睡眠行為(是否能做到晚上11:00 之前睡覺)和心理壓力(是否感覺活著很累)存在負相關(P<0.05),具體見表6。
表6 醫學院校學生健康素養水平與健康行為的相關性(r)Table 6 Correlation between medical collegians' health literacy level and health behavior(r)
調查結果顯示,本次調查的400 名大學生中,健康素養問卷的平均分為(50.73±7.47)分,其中有219 人具備健康素養,占總數的54.8%。較2018 年的中國居民健康素養高出37.74 個百分點;與2019 年趙笑云等[5]對河南省某高校大學生做的健康素養調查相比,高出39.3 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認識逐步提高,健康素養也隨之提高。本研究中醫學生健康素養3 個維度中基本知識和理念素養具備率最高,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次之,最低的是健康技能素養。這與任貴強等[6]對呼和浩特市某高職學校護生的調查結果有所不同,高職護生的健康技能素養具備率最高,這與高職教學更偏向臨床操作,而本科醫學生則更偏向專業理論知識而臨床操作不夠有關。6 類健康素養問題中,傳染病防治素養具備率最低,這與姚海燕等[7]對某所醫科大學在校本科生健康素養調查結果一致。可能與學校較少開展與傳染病防治相關的教育有關,也可能是對傳染病防治的宏觀概念掌握度尚可,但對具體細節深入太少,較少面臨傳染病防治問題,缺乏實戰經驗,因此尚未形成科學系統的觀念[8],其健康素養有待提升。
醫學生健康行為總體得分較高,在運動鍛煉、心理調適、吸煙喝酒方面都具備較好的健康行為。其中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健康行為總分最高(P<0.05),顯示專業具備自身的特殊性,護理人員是直接照護患者、提供健康宣教的人員,因而自身健康行為會較其他專業好;大一學生的健康行為得分高于大三學生(P<0.05),分析其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業的增加,大三學生對于自身健康行為有所忽略,因而存在“高認知,低行為”[9]的狀態;本研究也發現,專業排名越靠前的學生健康行為越好(P<0.05),說明個人學習能力強,生活中也會時刻關注健康行為,采取措施維護健康。
本研究表明,醫學生健康素養中的某些維度和問題與健康行為得分之間存在相關性(P<0.05),例如健康技能、安全與急救、健康信息素養,具有這些素養的學生,其生活習慣和行為表現較好,如個人健康管理習慣好、堅持體育鍛煉、健康飲食、不吸煙飲酒。因為這類學生有一定的健康知識和理念,能夠分辨健康危害行為,懂得做好健康管理,從而獲得好的健康狀況[10]。而在心理壓力這一項(是否感覺活著很累)上,與健康素養相關維度和問題呈負相關(P<0.05),即隨著健康素養的提高,心理壓力反而越大。一方面原因是醫學生相比于其他學生,學業壓力、考試壓力較大,容易出現情緒波動,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另一方面也說明隨著健康管理知識知曉度的提高,日常注意的健康問題也隨之增多,給心理造成一定的負擔。在薛長峰等[11]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呈正相關關系,健康素養水平越高的大學生健康促進行為執行度越高。反觀具備醫學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在對相關技能素養培養后,對其健康行為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從本研究的健康行為調查結果來看,雖然健康行為總體得分較高,但數據顯示還是有部分學生存在危害健康的行為,這提示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可通過開展相關的健康促進活動來引導醫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研究顯示,健康技能、安全與急救和健康信息素養具備情況同健康行為得分呈正相關性(P<0.05),因此可以通過加強這些方面的素養水平來提高健康行為,例如舉辦相關知識競賽或素養講座、定期對理論知識進行考核,增加醫學生的素養滲透。專業類型、年級、專業排名是健康行為得分的影響因素(P<0.05),可針對不同專業提出不同的培養要求,將健康教育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更貼近臨床和實際需要。此外,可以引入數字化教學,新穎的教學方式更能讓學生接受,還可充分利用微信群、QQ 群、學習通、抖音等“互聯網+”教學平臺,增加學生與健康知識的接觸率[12]。隨著年級的升高,醫學生的健康行為得分有所下降,因此要對高年級學生加強健康行為的宣傳和提升,關注成績靠后學生的健康行為,對于危害健康的行為要及時勸導,幫助其提升健康行為的具備率。另外,為增加趣味性,還可舉辦健康行為比賽等,設立獎勵機制,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醫學院校學生總體健康素養較高,但仍普遍存在危害健康的行為。健康素養3 個維度中的健康技能維度,6 類問題中的安全與急救、健康信息素養問題與健康行為得分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學校應從提高這些方面的素養水平著手,改善醫學生的健康行為,可結合多學科知識和新媒體平臺,精心設計方案,實施多樣化、精準化的健康素養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