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瓊,譚小山
(武漢商貿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理實一體化課程,實踐教學內容主要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崗位能力為目標、發展技能為核心,涉及的技能與護理崗位需求相結合,對接職業規范,在護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占重要地位。該門課程實踐教學知識點多且雜,涉及學科廣,實踐技能均割裂為一個個獨立的項目,缺乏整體化和系統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和興趣不高,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升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思維可視化是指運用多種圖示技術把原本不可視的思維(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用知識結構圖展示出來,使之清晰可見[1]。思維可視化技術通過分類整理呈現出來的知識信息,具有整體性,其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利于理解和記憶,促進思維拓展、聚焦關鍵,同時學生還可通過想象力記憶等方法,快速索引、整合新增的知識點,同化在當前的知識系統中,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模塊化教學即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若干個獨立的子模塊,并按照一定的邏輯和順序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本研究探討思維可視化聯合模塊化教學在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采用方便抽樣法,分別抽取我校全日制在校護理專業2021級4 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對照組97人,其中男生22 人(22.68%),女生75 人(77.32%);平均年齡(19.12±2.35)歲。實驗組98 人,其中男生18 人(18.37%),女生80 人(81.63%);平均年齡(18.82±2.52)歲。兩組學生均選用劉美萍主編的高等職業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基礎護理技術》,任課教師、教學目標和內容一致,在性別、年齡和既往學習成績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教學方法(1)對照組。根據教學大綱制訂教學目標,按教材內容理實結合,采用“講授—示教—練習—指導—考核”的傳統教學模式完成教學任務。(2)實驗組。①教學前首先向學生講解思維可視化的概念,介紹思維導圖、流程圖、概念圖3 種常用思維可視化圖示技術,然后對其進行調查,表示愿意使用思維導圖的占67.32%、流程圖的占12.23%、概念圖的占20.45%,最終選用思維導圖進行實踐教學。其次向學生講解思維導圖的繪制流程以及運用MinlMaster 軟件制作思維導圖的具體步驟,以確保教學能順利實施。最后指導學生根據隨堂筆記手繪簡易思維導圖,進行思維可視化教學應用的熱身,然后將簡易手繪思維導圖轉化為完整的信息化思維導圖。②將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劃分(見圖1),分成4 個模塊。模塊一和模塊三因其屬于所有實踐教學內容的公共部分,將其進行集中教學,后期講解具體操作項目時弱化操作中的公共部分,重點針對操作流程中的核心內容進行講解和演示。③實踐教學內容前一周通知學生,讓其對照學習通實踐教學視頻和教材操作流程表進行預習,然后按照護理程序中的護理評估、護理計劃、護理實施、護理評價4 個步驟構建思維導圖框架,根據自學情況手繪簡易的思維導圖,標注不理解的步驟或內容,上課時詢問教師。課程結束后將手繪思維導圖進一步轉化為信息化思維導圖(以中心供氧裝置氧氣吸入技術為例,見圖2),補充上課學到的新知識及幫助理解和記憶的相關信息。④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臨床護理團隊,實施護士長負責制、組長責任制的管理模式,“護士長”“組長”協助教師開展實踐教學。并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融入案例教學、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⑤護理評估采用“5W1H”模式,即Who:你是誰,我是誰?核對患者身份信息并進行自我介紹。What:我要做什么?執行醫囑,簡單介紹接下來要進行的操作項目。Why:為什么要做?解釋操作目的。Where:在何處操作?告知操作部位。When:什么時候開始做?告知操作時間。How:怎樣做?簡單介紹操作流程,減輕患者的焦慮與不安情緒。⑥課后根據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拓展案例討論,即臨床會遇到的真實情況,但教科書上未涉及的知識點,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通過查找資料等途徑尋找答案,于實踐課結束一周內以小組為單位提交相關結論,完成質量高的小組推薦代表反饋討論結果,教師予以點評和總結。

圖1 實踐教學內容模塊劃分Figure 1 Module divis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圖2 中心供氧裝置氧氣吸入技術信息化思維導圖Figure 2 Informationization mind map of oxygen inhalation technology in central oxygen supply device

圖3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分布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students' theoretical exam scores for two groups
1.2.2 調查工具 采用問卷星收集資料,自制思維可視化聯合模塊化教學滿意度評價問卷,共11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計分法,非常認可、認可、中立、不認可、非常不認可,依次計5、4、3、2、1 分,學生根據自身收獲進行選擇,得分越高表明學生對教學模式越滿意。
1.2.3 調查方法 按自愿參加調查原則進行問卷填寫,對實驗組發放調查問卷98 份,回收有效問卷98 份。
1.2.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 檢驗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考試成績。學期結束時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考試和靜脈輸液、中心供氧裝置氧氣吸入技術兩項操作技能考試。理論考試緊密聯系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及臨床工作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兩組考試內容和形式一樣,操作考核評分標準一致,滿分均為100 分,通過考試成績比較兩組學生的學習效果。(2)實驗組學生對思維可視化聯合模塊化教學的滿意度。
教學后,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及靜脈輸液、中心供氧裝置氧氣吸入技術操作考試成績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3 和表1。
表1 兩組學生操作考試成績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tudents' operation test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

表1 兩組學生操作考試成績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tudents' operation test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n 靜脈輸液 中心供氧裝置氧氣吸入技術對照組實驗組97 98 77.8±7.4 84.3±6.8*82.2±5.9 86.4±6.7*

表2 實驗組學生對思維可視化聯合模塊化教學的滿意度[n(%)]Table 2 Satisfa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to the visual thinking combined with modular teaching[n(%)]
傳統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計劃、時間、進度等進行學習,采用“講—練—考”的傳統教學模式,每個技能實踐項目獨為一體,以教師為主導,照本宣科,此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只重視傳授知識,難以滿足學生創新、發散思維等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未能設置生動的臨床實景,將臨床實際工作與專業知識、技能有效結合,不利于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此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效率低。將思維可視化聯合模塊化教學引入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中,使學生主動學、做中學、學中思,從而獲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思維導圖主要運用線條、符號、詞匯和圖形,使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繁雜的文字信息轉換成邏輯清楚、條理清晰的知識脈絡,將知識簡單、直觀地展現出來。思維導圖作為可視化教學工具的一種,已被教育部列入我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2],并廣泛應用于護理專業課程教學中,便于學生記憶和思路梳理,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知識鞏固、操作流程的整體把控、自主學習能力等的滿意度評價均較高,理論和操作考試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將思維導圖引入實踐教學中[3-4],利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人類思維的發散性,學習內容重點突出。對學生而言,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課前能幫助梳理操作大綱,了解操作流程;應用于課中能更系統地掌握知識點,突破難點;應用于課后能幫助整合知識點,在可視化、系統層級的模式下進行知識鞏固。利用思維導圖能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把新學習的操作流程和學過的知識通過交叉連接和層級結構聯系起來,并通過自己的認知加以整合,達到從整體上把握操作流程、從多而雜的操作步驟中梳理出關鍵點,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所學技能,增強自信心和提高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習潛力,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提高發散思維能力[5]。思維導圖的制作是自主學習的重要過程,它轉變了學生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6]。對教師而言,思維導圖有利于對操作流程的梳理與重組,將教學內容和操作流程模塊化,更清晰地講授和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對所學操作項目的框架搭建、系統化理解、記憶和練習,且思維導圖用于課堂小結的板書,能增加師生課堂互動,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極大地激發了教師的授課興趣。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等職業能力的滿意度評價均較高。實驗組實踐教學采用模擬臨床護理團隊的組織結構,實施護士長負責制、組長責任制的管理模式。將實踐項目進行模塊分解,使操作步驟清晰,學生便于理解,授課重點突出。模塊一和模塊三為臨床基礎護理技術的公共操作步驟,將其進行集中授課,保證了操作標準的統一性,既滿足職業崗位能力需求,也使教學方法緊貼臨床護理工作模式,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接觸醫院管理模式,縮短了臨床實習適應時間,能更快融入護理崗位角色[7]。實踐教學中重點關注模塊二的教學,實踐課前組織各班“護士長”及“組長”進行模塊二單獨實訓操作演示,對其進行指導,抽考掌握情況,使其先掌握操作技術。課前、課中和課后由“護士長”和“組長”協助教師開展實踐教學,課前提醒、督促同學預習,了解預習效果并反饋;課中協助、督導本組同學的練習;課后協助解決同學技術困惑和難點,以此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增強責任感,鍛煉組織管理、團隊協作及溝通能力,以便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學中充分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模擬臨床真實的工作場景,將臨床案例與知識、技能有效結合,提高了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8],學生體驗患者角色,激發了其學習興趣,提高了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等職業能力。
傳統職業教育觀念認為使學生掌握好護理操作技能,就可以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敖】抵袊北尘跋?,國家提倡培養創新型、復合型護理人才,為“健康中國”建設儲備高層次高素質護理人才。護理科學研究是促進學科發展、提升醫院臨床照護質量的重要基礎[9]。護理專業學生是護理隊伍的重要人才儲備,是護理科研創新的新生力量?,F代職業教育理念認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僅要著重培養其操作技能,還要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和科研意識,護理專業也應如此,以適應護理行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在護理專業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與提升。在實踐教學中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法,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是護理專業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常用方式之一。因此,在護理實踐教學中采用案例導入,以問題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提升其評判性思維能力。具體方式如下:預設臨床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尋找答案→提出解決方案→教師總結點評。臨床問題根據實踐項目內容設定,選擇臨床工作中經常出現、但教材中沒有涉及的知識點,如某患者雙上肢前臂燙傷,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前需做皮內注射,作為值班護士如何選擇皮內注射部位?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分組討論尋找答案,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強化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其自主學習意識。通過解決真實的臨床問題,指導學生如何在臨床中發現問題,如何利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激發科研興趣,鍛煉綜合能力。通過這種問題導向式教育,強化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增強了其科研意識和創新思維。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信息技術日益發達,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節奏加快,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轉變,同時也對學生學習方式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有限的、碎片化的時間內,高效率、快節奏、大容量的學習成為一種趨勢,這也促使教師教學方式進一步創新和改革。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信息素質提升的滿意度評價很高。在當前網絡化時代背景下,需加強學生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意識、移動設備的熟練使用、移動學習理念的傳播、信息素質的提升等,提高學習效率[10],通過網絡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渠道,激發其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思維導圖教學模式有較大的應用優勢,但實施過程中針對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在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的繪制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所以在客觀上學生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對操作流程先熟悉再梳理,最后整理,構建知識框架,學生初期感覺這種模式新鮮,參與積極性較高。但隨著學習任務的增多,思維導圖制作花費時間較長,可能會出現懈怠情緒,在教學前教師需做好應對工作,出現預警信息及時干預,并經常與學生交流,了解其思想動態,鼓勵學生,并采取恰當的措施幫助其克服畏難情緒。
綜上所述,思維可視化聯合模塊化教學在基礎護理學實踐教學中應用,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知識框架構建、信息化素質、職業素養等,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思考方式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宗旨,值得在護理實踐教學中進一步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