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景旸

泰州報業副刊編輯李明官(左一)、嚴勇(右一)在基層走訪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宣部要求開展的“新春走基層”是新聞單位每年春節的“命題作文”,也是營造開年團結奮進、溫暖和諧氛圍的重要新聞實踐活動,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更具有融合創新的現實意義。如何使年年走的“四季歌”做到常做常新,真正使其成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良好載體和成果體現,大家都在動腦筋、出新招。江蘇泰州報業傳媒集團持續抓“新春走基層”工作的創新,涌現了大批既接地氣又出新出彩的好作品,走基層的主體也從記者擴大到全體采編人員。集團在部署工作時特別強調不要把“基層”的內涵“狹義化”,不要把“基層”僅僅理解為農村,要全方位、全角度記錄城鄉人民喜迎新春的鮮活場景,選取最有特色、最能體現“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著力點,講述基層故事,記錄鮮活圖景。
(一)春節的基層一線具有鮮明的樣本意義。春節是獨特的文化符號,其獨特性在于它連接著文化傳統與時代脈動。平時寂寥的鄉村會因為春節的到來而熱鬧起來,平淡的城市會因為春節的到來而“年味”大增。人們風塵仆仆趕回家中,經年未見的家人齊聚一堂,千言萬語濃縮在一起,非常符合劇作理論的“節約”原則,不經意間便契合了鎖閉式戲劇結構的樣式——既有情節主線,又有必要場面,甚至還有“劇情”的突轉和高潮。傳統思維和現代意識在這里、在此刻激蕩,構成氤氳著現代“鄉愁”的新畫卷。
(二)春節的基層一線是觀察和記錄的絕好對象。這樣的畫卷中,新聞工作者既是參與者又是觀察者、記錄者。既有沉浸其中的細膩體驗又有冷靜觀察的“間離效果”,作者可能有所發現、有所感悟。而且在這樣的情境下觀察和解構當代社會的基本細胞,可以使主題具有縱深感,使作品兼具鮮活性和深刻性。
(三)春節的基層一線是地域文化的綜合體。基層新觀察有多個維度,我們傾向于文化的視角。“興文化”是新聞媒體和新聞人的使命,中華文化的根脈和底色突出表現在城鄉人民的現實生活畫卷里。我們主張以文字、鏡頭在新春的景象中細捋地域單元的文化脈絡、觸摸她的文化肌理;同時我們的版式、我們的頁面設計也調濃文化氣息,讓一個個故事成為人們情感的出發地和歸屬地,成為標記著“鄉愁”的文化名片。
(一)是媒體融合的必然也是新聞生產模式轉變的要求。走基層的主體早已從記者擴大到包含記者、編輯的全體采編人員。這既是媒體融合進程的必然,也是新聞生產模式轉變的要求。但在報業系統,還有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這就是副刊編輯。副刊編輯的工作對象是文藝作品,和新聞作品無論在評價標準還是工作流程上都有較大的差異。副刊編輯文學修為深厚、文字功底扎實,有著獨到的文藝批判眼光,具有全新角度觀察事件的優勢,也有獨特的表達習慣和意韻。
(二)是深入一線的路徑也是文藝走進現實生活的必須。泰州報業無論日報的《鳳城》副刊還是從晚報發端的《坡子街》副刊都非常崇尚“非虛構、紀實性”的寫作導向。尤其是《坡子街》副刊,堅持“非虛構、接地氣、抒真情”的導向,秉持大眾寫作、大眾閱讀、大眾推廣的宗旨,成為全民閱讀、全民寫作的亮麗品牌。平凡的人在這里演繹著一篇篇美文,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成為大眾的心靈家園。泰州日報副刊從2019年4月開始就倡導副刊編輯和記者一起深入一線采訪,“百村行吟——泰州鄉村價值新發現”逐漸系列化、品牌化,推動文藝作品更接地氣,更多地與現實生活產生共鳴,成為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實踐和媒體融合創新的新成果。
今春,在集團編委會的倡導下,“新春走基層”的浩蕩隊伍中,泰州報業的副刊編輯更是懷揣使命,走向了社區街巷、田間地頭。
行走于蘇中大地的街巷村落,尤其是新春時節融入式地體驗和觀察,副刊編輯們心中有了別樣的感悟。他們的筆下有了多彩的呈現。
(一)在行走中感性認識得到滌蕩升華。“古村我去了兩次,村里人笑容滿面地迎接我們。站在一棵300年樹齡的皂角樹下,我們與村民交談,了解農人對土地、對家園的那一份虔誠。”副刊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王太生如是說。“行走在一座座充滿文化的古村落,心中不由得生出敬意。這些古村落就像散落水鄉的‘桃花源’,散發著活力與詩意,文化與張力,古樸與新生。”副刊編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嚴勇深有感悟。“我們的書寫,力圖以一種最樸素的溫情沉淀,梳理鄉村歷程,讓鄉村文化的基本內核和架構得以呈現。”泰州報業傳媒集團副刊部主任、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散文獎獲得者李明官這樣總結。
(二)在行走中跳出文人敘事擁抱寫實呈現。在這樣的行走中,他們把焦點對準鮮活的個體,刻畫人們精神世界的細微,在平凡平常的敘事中,把個人的命運嵌入時代背景,讓故事更加鮮活動人。在他們筆下,值乘哈爾濱至泰州列車乘務員的“暖心雜貨點”既是“服務點”更是“宣傳點”,在方便旅客的同時讓大家感受到泰州城市的美好和泰州人的熱情;身為“技術擔當”和“質量擔當”的“新泰州人”,春節值守在超百萬美元訂單第一線,拼經濟的勁頭讓人渾身起勁;站好最后一班春節崗的基層民警,讓人不由為他的平凡歲月和不平凡的境界由衷點贊;連續三年在崗位上過春節,守護長江日行3萬多步的護漁員,更讓人對“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的含義有了特別深刻的理解。見人見事的敘事,在平實中寓意深刻,在寫實呈現中跳出文人敘事,對“非虛構、接地氣、抒真情”的旨趣進行了生動深刻的詮釋。
(三)在行走中體悟“轉作風”的現實意義。新聞媒體的使命在于對社會的關注和引導。報業副刊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體現自己的社會擔當更加要聚焦于當下、當地。這些都需要副刊編輯對時下的基層情況有真切的了解,對基層群眾的生活有切身的體驗,對“人間煙火”給予更多的關注。新春之際的行走,帶著使命任務的行走,是密切聯系實際、聯系基層、聯系群眾的有效途徑,有調研結果呈現的行走,又使得這樣的行走避免流于“走馬觀花”,在深層次體現“轉作風”的核心要義。

《泰州日報》“新春走基層”專欄

泰州新聞網“新春走基層”專欄
這樣的行走,既是對美麗春光的擷取,更是對既有品牌的承繼和升華,也讓泰州報業融媒的副刊形態呈現出鮮明的輪廓,清新的氣象——村里·街上。村里——“百村行吟”,在低吟淺唱的行走中把握中華文化的根脈,追尋人們心中那一塊情感的出發地和歸屬地,成為氤氳著“鄉愁”的泰州文化鄉村名片。街上——“坡子街”,在人間煙火里定位普通人,以人人可參與的平民化書寫,抒真情,傳遞溫暖的故事,為凡人立傳、為時代畫像、為大眾抒寫,成為“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在當下的寫照。
(一)“新春走基層”關鍵在“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新聞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走“進”去,只有走起來才能接地氣,了解真實的情況,才能把新聞媒體的使命扛起來。
(二)“新春走基層”要全員參與。把握“四全”媒體的內涵,是化解新聞人“本領恐慌”的鎖鑰。泰州報業在動員全體新聞采編人員廣泛深入參與“走轉改”的基礎上,更是倡導副刊編輯走向一線,“全員媒體”參與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加強,成為“四全”媒體建設的新實踐新探索。
(三)“新春走基層”要旨在“轉”。時代的變遷、技術的迭代,標志著媒體格局的變化,也映射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轉”與“變”是一個詞,它意味著媒體和媒體人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在不斷的“破立”中尋求平衡點,成為媒體變革、時代變革的主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