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煒
“新春走基層”活動是春節期間全國新聞媒體的統一規定動作。河南信陽日報在2024年“新春走基層”活動中,形式上,策劃前置,做細選題;內容上,身入心入,做優采訪;報道上,捕捉熱點,融媒傳播。一篇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呈現出大別山革命老區人民群眾歡樂祥和迎新春的喜人景象,彰顯了媒體專業素養和責任感。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早在正式發布“新春走基層”活動通知的前一周,信陽日報編委會就著手專題研討“新春走基層”宣傳方案,確立了“基調要喜,色調要暖,聲調要大”的總基調。
前置性報道策劃在媒體主題宣傳報道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編委會經過充分討論后,決定由新聞策劃指揮調度中心統籌,以三個層面展開新春走基層活動的前置性報道策劃與選題細化。
在第一個層面上,報社領導帶隊奔赴信陽市的11個縣區,深入基層采訪,這一環節更多地賦予各個采訪小組的記者主動權。編委會對每個小組的采訪記者和編輯進一步明確分工,要求記者在具體選題上聚焦凡人小事,挖掘溫暖故事,捕捉溫馨細節,以真實情境深入報道暖人心的新聞。同時,鼓勵運用現場同期聲,使報道更具感染力。編輯們也被要求增加互動新聞的編發,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增強報道的吸引力。在新媒體平臺方面,各種設計都要體現喜慶和溫暖,同時融入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配樂方面也要精心選擇,突出中國傳統元素,如戲曲、民謠、流行音樂等。
在第二個層面上,信陽日報始終秉持“停報(報紙)不停報(新媒體報道)”的原則,在春節期間持續發布各類報道,著重進行策劃引領與細化策劃方案。為避免選題重復,圍繞“春節,不回家的人”“春節,不熄滅的燈”“春節,不關閉的門”等11個選題展開工作,確保每個選題都有明確的策劃負責人,責任到每個選題的策劃負責人后,要求進一步細化方案,采取1+1組團形式,保證報道的廣度和深度。
在第三個層面上,總編輯楊國剛提出以“新春走基層”活動為契機,以“家有喜事我分享”為主題,組織開展春節假期視頻大練兵大比武活動。“家有喜事”既可指國事,也可指家事。可以是原汁原味記錄美好生活的隨手拍,也可以是精選角度的主題片。這一活動旨在鼓勵年輕同志積極參與,以記錄生活中的美好瞬間為主要內容,報社規定45歲以下的同志必須參加,明確視頻作品的拍攝提交時間和提交平臺,優秀作品將在信陽日報視頻號、客戶端、抖音號等平臺發布。
這三個層面的策劃前置,創新豐富了媒體報道的形式與內容,為讀者呈現了更加多元化的視聽體驗。
“新春走基層”活動的核心在于“走”。信陽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王軍和報社班子成員分別帶隊,深入各自聯系的縣區基層,走訪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與百姓交流上年收獲、談論一年的奮斗經歷,暢談對新年的期許與展望。
大年初二,記者跟隨信陽車站的客運值班員老高,體驗了客運人員全年無休的辛苦工作。這是老高在部隊服役14年轉業后的第28個春運,也是他最后一次春運(已臨近退休了)。記者抓取了其中幾個看似普通的細節,定格了還有3個月就要退休的老高“既然干一行就要干好”的樸實形象,《老高的28個春運》這篇報道深深打動了眾多讀者。
“身”入基層的同時,也要“心”入其中。深入現場不僅要求記者在作風上的真實,還要求在文風上更加生動、表達上更加創新。這體現在“說人話”,不自高自大;同時也要求在表達上有新的嘗試,以創作出更具溫度的作品。
在正月初八,記者時秀敏走進淮濱縣老人馬付有的家中,與老人拉家常。《我有2萬多名“老寶貝”》這篇報道采用了被采訪者馬付有自述的形式,講述了他十年來在淮濱縣發展漁網編織業所帶來的影響,讓全縣14個鄉鎮、35個村的2萬多名中老年閑散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故事。“這個村即便沒我的廠,但也一定有人在織我的網。”這個故事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讓記者李浩深受感動,于是她連夜寫下了《一張漁網,兩萬多人的“夕陽紅”》的短評,描述了馬付有未來規劃中的景象,以及背后互相成就的故事:一張小小的“網”,在淮濱的“河”水中不斷變強長大,在政策支持、交通優勢、人情滋養的多重優勢下,馬付有未來的規劃中,兩萬多人的“夕陽紅”將擴充成六萬人的“銀發生輝”,成就淮濱縣的富民產業。這是馬付有的“社交圈”,也是“老寶貝”們的“夕陽紅”。這背后的互相成就,是對口招商,更是好的營商環境。

《信陽日報》“新春走基層”版面

“新春走基層”信陽日報新媒體截圖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新春走基層”的意義在于“新”。在這個傳統節日,家人團聚,燈火可親,年夜飯熱辣滾燙,美食令人回味無窮。報道《一位主廚的年夜飯菜單》源于記者在基層的發現。在一次閑談中,記者得知信陽菜主廚劉濤及其團隊為滿足300余人的年夜飯需求而忙碌準備。記者在大年三十全程記錄了32歲廚師長劉濤精心準備第15次除夕年夜飯的過程,以小見大,展現了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的發展圖景。
此外,《一“糯”千金 幸福千萬家》《清淮移民新村的“村晚”》等一系列報道既有對民生大項目的聚焦,也有對鄉村振興新動能的素描,一個個故事,記錄了老區不斷發展的印記,匯聚成老區不斷跨越的腳步。
在2024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中,信陽日報社的青年記者積極參與,采用多種形式,打造豐富的報道內容。他們不僅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還通過視頻、海報、H5、長圖、微博、圖文等多方式多頻次進行報道,以融媒傳播的方式呈現活動內容。
一篇《信陽來了位清華牛博士!》的報道聚焦清華大學高才生殷秦回到家鄉投身鄉村振興,利用技術和產業大數據,通過智能化養牛,打造了一個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帶領周邊的300多村民共同致富的故事。這篇報道在“信陽日報”微信公眾號上閱讀量超過5萬次,并引發了#信陽來了位清華牛博士#話題,迅速登上了信陽同城熱搜榜首,并受到全國網民的廣泛關注和點贊,總閱讀量超過100萬次。
另一篇報道講述了2月7日平橋小區發生的一起暖心事件:兩名兒童不慎落入冰冷的人工湖中,被小區保安王樂勇敢施救。這一事件在抖音上傳開后引發關注,信陽日報視頻部迅速采集并編輯了相關素材,重點展示了王樂破冰救人的情景,以及他面對孩子家人感謝時的高尚情操。在信陽日報視頻號推出《王樂,真英雄!》,瀏覽量近萬次。
在春節假期的8天時間里,圍繞著“家有喜事我分享”的主題,信陽日報的青年記者編輯們心心向“融”,先后提交了83 篇短視頻作品。這些作品內容豐富多彩,既有曬帶外地媳婦第一次在信陽過年,也有曬一家四世同堂74人慶新春,還有曬信陽三歲福娃走入熱鬧非凡的潮州古城……展現了各種不同的場景和故事,充分展示了報社青年新聞工作者在融媒體方面的訓練成果。總編輯點評每件作品,大家在彼此的學習和對照中不斷進步,信陽日報的短視頻報道數量和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
除了刊登本報記者的報道之外,編輯們還廣泛利用市域內外新媒體的優質稿件進行后續跟蹤報道。在春節前夕的暴雪期間,信陽日報視頻部關注風雪中的暖心事件,并與通訊員保持溝通,爭取第一手視頻素材。例如,2月5日,新縣的一位留守老人在家中突然暈倒,救護車因冰雪影響道路通行無法到達,村民和醫生等5人在暴雪中抬著老人走了近3公里才送上救護車。該事件被快速剪輯后發布在信陽日報視頻號上,迅速傳播,閱讀量超過54萬次,點贊量達到1753次,讓更多人了解了信陽暴雪中的溫暖一幕。
2月4日,河南高速上村民免費送泡面的視頻火爆全網后,信陽日報社立即組織人員聯系采訪到愛心村民信陽市光山縣的談先亮、易明艷夫婦,信陽日報融媒體平臺推出《在高速上免費送泡面的信陽光山夫婦找到了!》,同時在新浪微博上發起#高速送泡面的信陽村民說到河南不能挨餓#話題,迅速沖上微博同城熱搜,截至2月18日,話題閱讀量超過80萬,得到全國網友的關注點贊。
截至2月18日,信陽日報及其旗下各個新媒體平臺共發布了158篇關于“新春走基層”主題的融媒體產品,點擊量約為300萬次。這些作品以多樣的形式、不同的視角和豐富的內容捕捉了信陽城鄉新春的歡樂、期盼、堅守和奉獻,記錄新時代信陽這座城市的芳華綻放和夢想生長,在濃濃的年味里,青春信陽的節奏感撲面而來,美好生活的幸福感熱氣騰騰。通過這些報道,展現全市913萬老區人民開新局、謀新篇、迎新春的熱情和幸福生活的場景,在帶給讀者、觀眾感動的同時,也能給大家帶來新年前行的力量,實現了共情共鳴、暖人暖心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