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菲
〔摘? ? 要〕? 小學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等特征,因此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黃金階段。這就需要小學科學教師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與思維發展特征,不斷完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放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素養上,以此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 小學科學;創新素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1? ? 100-102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小學科學課程作為培育學生創新素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也應當不斷完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當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與教學設計水平,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教學點,發展學生的創新素養,幫助學生對時代發展趨勢與事物發展規律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素養的意義
我國正在積極推行新課程改革,各學校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視程度日趨提高,而創新素養正是綜合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當前,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為簡單的實驗原理和生活中的規律與道理,教學主要目標是通過科學實驗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引導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掌握事物發展規律。學生參加科學實驗也有助于強化其創新素養與探索精神,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學生創新素養能夠激活其學習潛力,幫助其由原先的被動學習逐漸轉向主動探索式學習,全面提升其綜合素養。
二、小學科學教學出現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部分小學科學教師沒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沒有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完善自身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仍舊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導致出現教學方法單一、學習氛圍枯燥沉悶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通常抱有“自己只需要站在講臺上講解好理論知識即可”的想法開展填鴨式教學,學生以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進行學習。久而久之,小學生的思維會逐漸固化,參加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也會逐漸被消磨殆盡,進而給其創新素養的培養與綜合能力的提高帶來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探索欲望與表達欲望會受到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的限制,導致學生難以對小學科學學科的理論知識與實驗原理產生深度思考和深刻印象,進而逐漸喪失對小學科學理論知識的探索欲望與學習興趣,出現學習活動參與度和學習效率低下等問題。這種情況還有可能蔓延到其他學科,進而產生連鎖反應,全面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二)信息技術利用率低
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不同種類的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但是部分學校的小學科學教師對多媒體教學設備與信息技術的使用頻率較低,教學模式較為傳統,他們只是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講述給學生。這種情況會導致課堂氛圍枯燥沉悶,無法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其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自然也就無法得到保障。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本身缺乏創新意識,不愿改變自己使用多年的教學模式,也沒有及時與學生開展溝通交流。
(三)對學生學習情況缺乏了解
學生群體由不同的個體構成,其在理解能力、認知基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體現出一定的層次性與針對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教師若想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就應切實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與需求,在此基礎上完善教學設計工作,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但是部分小學科學教師并不重視溝通交流或課堂互動,不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與學習進度,在開展教學設計工作時也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其開展的教學活動自然無法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
三、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素養
(一)構建良好學習氛圍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階段,其通常具有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等特點。教師可以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做好教學設計工作,合理運用學生的這些特征,以設置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思考,強化課堂的開放性與互動性,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為學生構建適宜的學習氛圍。
以《廚房里的物質與變化》一課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應當明確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真實需求合理設計教學環節與教學內容,以此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打下基礎。在導入階段,教師可以“表演魔術”:拿出提前準備好的紙張,交給學生查看,確認上面是沒有字跡的,之后拿出準備好的藥水交給學生,指導其將藥水噴到紙張上。在大家的注視下,原本空無一物的紙張上逐漸出現了藍色的字跡,以此快速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加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在“魔術表演”完成后,教師需耐心地做好講解工作,向學生講解該“魔術”是依靠淀粉與碘酒的化學反應實現的。之后,教師可以將提前準備好的“魔術道具”發給學生,指導其自行完成這一簡單的化學實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充分發揮自身作為“指導者”與“協助者”的職能,視具體情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幫助,以此避免出現學生因無法完成實驗而產生挫敗情緒的情況。由于這一實驗涉及的材料都是家中常備的普通物品,教師也可以為學生留下課后作業,指示其在家中與父母一同還原這一化學現象并向父母解釋其中的原理,以此幫助學生在參加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培養其自信心,強化其學習動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適宜的學習氛圍下完成了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了實踐能力,同時,教師也實現了培養學生學科素養與創新思維的教學目標,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當前,我國互聯網普及情況較好,手機、平板、電腦等互聯網設備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大部分小學生已可通過互聯網設備獲取大量的知識,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小學生的發展需求。小學科學教師應當跟隨時代發展腳步,完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將創新理念融入活動組織與實驗材料等方面。比如,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開展實驗活動之前制作一份以實驗項目選擇為主要內容的調查問卷,以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與選擇權。同時,可結合學生的喜好選擇實驗內容,設計教學環節,以此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接受程度,同時豐富其學習體驗,鍛煉其自主學習能力,挖掘其創新潛能。
以“空氣”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在開展該單元的教學活動之前,可以制作并向學生下發調查問卷,列出可以帶領他們進行的與空氣相關的實驗種類供學生選擇。該單元使用的常規教學用具只有氣球和錐形瓶,這兩樣教學用具雖然足以解釋教材中的理論知識,但是學生通常缺少參加實驗的興趣,因此無法切實培養其創新素養。教師可以自行為學生準備肥皂水、L型玻璃管等更豐富的實驗材料,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小組自行選擇實驗材料,指導他們進行檢驗空氣熱脹冷縮性質的實驗。學生在自行開展實驗的過程中,會充分強化自身動手實踐能力,釋放被壓抑的思維能力,在驗證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對學科內容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應把控實驗節奏,保證學生安全,控制教學主線內容即可,而不應對學生的實驗過多干擾。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漸掌握課堂節奏,自主完成設計、實驗、驗證、思考等諸多學習任務,不斷強化自身思維能力與創新設計能力。部分學生會在實驗進程中得到啟發,產生具有創新性的想法,教師可以在課后做好溝通交流工作,幫助學生完善驗證方案,在之后的課堂上幫助學生完成實驗,以此帶動其他學生開展創新思考,實現良性循環,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
(三)拓寬教學內容
根據前文內容可知,小學生通常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想象力,因此其參加實踐活動的興趣也較為強烈,對教材中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與吸收能力也就較強。因此教材中的內容很可能無法充分滿足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需求,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課堂內容與教學目標為學生擴展課外教學內容。
以《動物的一生》一課為例,教師在完成課程內容的講解后,可以依托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不同動物成長周期的圖片與影像資料,之后再鼓勵他們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及廢棄物,動手制作動物生長周期模型。教師需提前準備教室中缺少的工具與材料,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幫助,協助學生完成模型的制作。在模型制作完成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改進意見,以此提高模型的還原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學科理論知識,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表達自身的創新思維。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帶領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構建“第二課堂”,幫助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強化自身的思維創新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自來水凈化廠參觀,幫助學生了解當地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引導學生主動提出改善水質的新想法,以此將原本局限于課堂之內的教學活動轉移到更為寬廣的舞臺中,幫助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理論知識。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會深化對科學學科理論知識的印象,培養探索大自然的習慣,強化自身的信息搜集、信息整理、獨立思考能力,為自身創新素養的提升創造便利條件。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課外擴展活動時,需重視為學生的安全提供保障,盡量不組織與學校距離過遠、規模過大的活動,完善活動規劃與方案實施細節,降低出現意外情況的概率。教師在組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之前應當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取得家長的同意與支持后,再向學生通報即將開展的活動項目,詢問學生的參加意愿。
(四)重視與家長溝通交流
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余,需重視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以進一步掌握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與興趣喜好,結合學生具體情況與發展需求完善教學規劃,使自己開展的教學活動更貼近于學生的真實需求,強化課堂內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教師也可以通過溝通交流提高學生家長對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重視程度,在學生家中為學生構建“課外課堂”。比如,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在家中陪同學生完成“瓶吞雞蛋”這一充滿趣味性的實驗,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之后也可以向其他同學講述這一實驗,以此激活其他學生在家中完成類似實驗的想法,形成良好的擴散效應,強化班級內學生的創新素養與探索精神,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師需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重要性,跟隨時代發展腳步完善自身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設計能力,創新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參加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強化創新素養,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鄧仲山.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J].家長(上旬),2021(5):165-166.
[2]王芹.起承轉合:小學科學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2(50):11-15.
[3]趙海玲.基于創新精神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2021(25):232-233.
[4]余洪忠.通過數學教學鍛煉學生探究素養[J].小學科學,2023(3):133-135.
[5]陳輝坤.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21(1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