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向理
摘? ? 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不僅要注重將學科教育優勢轉化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效能,更要注重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引領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要把握其深層價值意蘊,從理論視角廓清其話語表達體系。為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的效果,需要借助學理闡釋,實現認知的有機融入;開展實踐教學,實現行為的有機融入;厚植家國情懷,實現情感的有機融入。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4-0040-0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1]作為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區塊,學科教育扎根中國大地、融入國家戰略、突出區域特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視野下堅持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有效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內生動力。學科教育高質量建設的關鍵不僅在于學科知識的存續創新、學科制度的重塑優化,更在于學科理念的迭代更新、學科精神的傳承弘揚,不斷實現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有機統一。作為中華民族價值理念、行為規范、道德指南的“最大公約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學科教育,有利于淬煉學科教育之魂,匯聚學科教育之力,促進高校學科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的價值透視
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筑牢我國價值基座、賡續民族文明血脈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始終與學科教育建設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因此,廣大高校要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突出精神引領,搭好“精神鏈”,連接“學科鏈”,著力實現信念引領,激發奮進力量,著力譜寫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新篇章。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學科教育發展
方向的精神旗幟
1.學生層面:塑造信念堅定的學生群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是引領學生樹立堅定理想信念、筑牢價值基座的主要渠道。第一,有助于深化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水平,推動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人生成長關鍵階段,以專業知識突破認知局限,以實踐經驗化解思想困惑,以價值引領敲定人生抉擇。第二,有助于形成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標桿,鼓勵學生發揮主體作用,不斷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樹立以史為鑒、開拓未來的精神信念,堅定矢志復興、接續奮斗的時代信仰。第三,有助于堅定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信。高校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學科教育,充分引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成為堅定追隨者、忠實踐行者、積極傳播者,不斷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2.教師層面:打造專業突出的教師群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是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育群體的重要向度。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的生命力來源于高校教師對崇高風范的高度認同與深情堅守——立志做“大先生”。高校教師致力于深耕專業、涵養德行,推進“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的生命力來源于高校教師對科學真理的堅定信仰與踏實踐行——潛心做“大學問”。扎實學識,不能窄化為書本知識,于象牙塔內固步自封;創新思想,不能固化為刻板認知,在烏托邦中墨守成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幟,高校教師敏于問題,善于鉆研,敢于創新,不斷升華自我學術價值。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的生命力來源于高校教師對于教育規律的嚴格遵循與精準把握——努力育“大英才”。在“韌勁”“鉆勁”與“闖勁”的加持下,高校教師不斷摸索教育規律,尊重學生心理、洞察學生思維,言傳身教帶領學生求知探索,將“三尺小講臺”打造成“人生大舞臺”,不斷向學生靈魂深處播種信仰、培植信念。
3.學校層面:構建水平卓越的育人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是構建高質量學科教育育人體系的精神內核。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為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賦能。通過綜合考慮學科內容、授課形式等維度,同時將學生的認知判斷、情感共鳴、價值塑造等主觀因素納入進來,加入過程評價、動態評價等方式,制定精細、系統的評價指標,動態地反映學科教育中的融入情況。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為強化大學發展理念聚力。針對部分學科所呈現的學科群際邊緣化、學科載體缺失化等困境,高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科學研判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趨勢,針對當前困境實現有效歸因,科學審慎規劃學科專業布局,以期在不同賽道上辦出水平。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為優化聯動管理機制助力。加強高校學科教育管理各個環節的統籌協調和科學設計,形成部門主管—高校主抓—院系主責的管理體系,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科管理建設的深度耦合。
(二)學科教育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
踐行的重要基石
1.個人層面:以教育之魂強化專業領域之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以教育之魂強化專業領域之根,助力學子夢想起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精進學業、銳意創新相結合,引領大學生不斷向專業領域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日常專業學習過程中,高校致力于達成“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教學目標,推動學子從矢志科研、勇攀高峰,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技攻關清單;到心懷大我、參與維和,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力量;再到扎根西部、服務基層。廣大青年學子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牢航向、指引未來,堅定踔厲篤行的信念、信仰、信心,不斷探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
2.社會層面: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聚焦回應民生之關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相結合,助力高校將對人民現實生活的關切從情感層面轉移到行動層面。近年來,各高校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應民生之所需,切實提升服務國家戰略的行動質效,推進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轉型、升級,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增設相關新興學科交叉專業,如浙江大學按照“分類統籌、一流牽引、主干強身、交叉驅動、生態優化”的學科建設指導原則,推動形成學科交叉融合、資源成果共享的發展新局面[2]。
3.國家層面: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相結合,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實踐、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高校精準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代需求,一是扎根中國教育現狀,靶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把握學科建設的“時”與“勢”,以更高遠的使命愿景、更深邃的發展眼光、更宏觀的國際視野推動教育強國的建設;二是立足國際前沿,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和精神支撐下,借鑒發達國家的政策特色和教育經驗,形成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生共同價值追求、信念理想與行動要旨的精神合力,提升中國在國際教育社群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科教育的高度契合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科教育在教育目標上
具有一致性。從教育目標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學科教育的對象都是大學生,具有一致性。一方面,由于時代相同、年齡相似、環境相仿,大學生的心理認知、思維邏輯、處事風格存在一致性。不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還是專業知識的傳授,教師都需要遵循學生心理、生理的成長規律,恪守教書育人的行為準則,實現自然融入。另一方面,大學生身上貼有“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重標簽:他們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專業知識的受教育者和受熏陶者,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專業知識的弘揚者和踐行者。在雙重身份的轉換中,大學生實現知識內化和價值樹立的融合。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科教育在教育途徑上
具有同適性。從教育途徑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學科教育均注重精神內涵與外在展現相協調。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學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建設學科分類的導引機制,在教育過程中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形成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提升學科專業素養的教育合力。二是兩者皆注重打造組織保障與激勵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實踐模式。不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還是學科教育體系的建設,均依托頂層設計和激勵保障,在完善責任制度、明確責任主體的同時切實做好激勵評價,雙向激發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挖掘專業潛能方面的自信心和執行力。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科教育在實踐過程中
具有吻合性。從實踐過程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學科教育在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方面有著高度的吻合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學科教育都倡導從“有字之書”走向“無字之書”,同步彰顯理論價值和實踐偉力,打通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時空壁壘。高校以課堂理論教學為支撐,通過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基層一線、社會服務中,破解實踐教學元素離散化的困境,實現對機制、功能、資源等幾大重要實踐教學要素的深度整合。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的話語表達
打造具有說服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體系,是在千帆競發中立主導、在百舸爭流中立主流的重要篇章。作為意識形態前沿和思想文化重要陣地,高校要加強對新時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豐富話語內涵,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特征和本質品格,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學科教育的生成邏輯和衍生脈絡,結合學科特性精準把握話語內容的廣度、深度和效度,凝聚話語共識,堅持話語表達針對性、可行性、互助性的統一,有助于大學生在學科教育中增強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踐行和傳播。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的內涵
1.道德式內涵與界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是國家形象、社會價值和公民涵養的內在詮釋。面對時代變幻詭譎、社會形勢莫測、思想文化交融的新態勢,大學生價值觀念多元交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共識。國家層面,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胸懷報國之志,書寫立心立魂的中國故事;社會層面,助力大學生不斷滲透和積淀社會理性,客觀洞察復雜社會現象,弘揚具有普遍意義的倫理道德;公民層面,激勵大學生夯實道德根基,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從而為自己的成長打下扎實基礎,加快構建符合青年話語特征的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體系。
2.專業化內涵與界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是國際視野、中國特色和學術視域的融合統一。高校應當立足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建設的實踐經驗,結合國際先進的價值觀、學科教育理念以及學術前沿論斷,準確把握話語表達,堅持政治性、前沿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國情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是實現教育現代化、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思想先導,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國際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是把高等教育問題放置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去考量的積極方案,能夠辯證審視國際科技、人才、教育發展合作競爭大勢;學術層面,是依托國家大政方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精髓實現創造性轉化的前瞻視角,可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高校落地生根。
3.層次性內涵與界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既是思想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深度耦合,也是理論與實踐的定向協同。一是價值觀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構筑高效課堂新生態,建立共融共生的發展格局。“融入”過程中,價值觀教育與專業教育間的“藩籬”被拆除,二者深度融合,專業教育中的價值影響從“自發”轉向為“自覺”。二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協同,壘建高校教學新模式,打造同向同行的發展路徑。在新時代語境下,高校更應在激發理論教育內生動能的基礎上,瞄準“鑄魂、賦能、聚力”三大目標,統籌兼顧課堂內外,內修與外化雙向協進,以學生深度參與、高效體驗為主旨,利用文藝表演、情景劇、辯論賽、讀書沙龍、專題研討、課題調研、社會實踐等多元形式,形成“理論+實踐”雙課堂、“教師+學生”雙主體的“三全”育人體系。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的學科定位
1.丈量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精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投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本質的“顯微鏡”,更是滿足高校價值觀領域陣地迫切需要的“生命線”。相較于其他學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呈現理論價值教育與意識形態教育相統一的顯著特點。為破解理論教學加疊價值觀教學的雙重困局,教師應跳離傳統教學“籠圈”,不斷創新和改革科研范式,攫取經典案例和特殊事跡,融通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媒介,逐漸開展價值觀講授、價值觀討論、價值觀分享、價值觀判斷、價值觀研究等系列探究活動。
2.挖掘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深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是實施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戰略的“方向盤”,更是照亮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的“聚光燈”。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相互交叉、相互補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底色更加光輝,對其進行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例如,浙江大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取得的豐碩成果,有力促進了當代中國文化藝術與學術建設,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高校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之魂和核心要義,挖掘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深度,充分彰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內涵和鮮明特點。
3.開辟各類專業學科課程高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各專業學科課程,是專業知識與育人元素交織交融、相互促進的“夢工廠”,更是推動學生個人理想從“小我”向“大我”轉變的“新引擎”。結合不同課程思維邏輯、價值觀念和組織范式,從歷史、哲學、自然、醫學等角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自我與社會的價值關系問題,將育人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著力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同頻共振。通過組織梳理專業課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點,充分發揮學科專業的特色優勢,講好學科發展、專業建設等的典型案例,增進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拓展各類通識學科課程寬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各類通識學科,是將課程思政列入通識課程、素養課程的“主戰場”,更是以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知識涵養價值精神的“水晶盞”。通過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文明史、學科史等課程建設,重點建設工程倫理、科學精神、大國三農、勞動教育等課程,把握人文、社會、科學向度,將規范性的價值理念建構于結構化的知識體系上,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道德修養,增長學識洞見,站位理想信念高地。例如,浙江大學打造一批有特色的體育、美育、勞育類課程,將體育教育貫穿課程教學,將美育教育覆蓋全體學生,將勞動教育賦能思政實踐。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學科教育的原則
1.理論灌輸和實踐認同相結合的原則。通過理論灌輸和實踐升華的有機結合,抓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取向,幫助大學生不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深厚的理論層次和文化內涵,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和創新的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學科教育的具體過程中,理論灌輸是其中的必要環節。列寧曾對此做過深刻闡釋:“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3]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源于社會實踐和群眾生活,又復歸于這兩者。對此,高校應當規避單純的理論輸出,而是從理論精神與實踐精神相統一的原則出發,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固化理論灌輸,避免片面的和庸俗的理解,并最終追尋到價值旨歸。
2.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推動學科教育中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相互滲透、優勢互補,在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渠道”“主戰場”作用的同時,彰顯其他課程中隱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顯”中有“隱”、“隱”中有“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路徑。毋庸置疑,以“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經典課程為代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性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當前,高校仍然面臨著意識形態復雜多元和學生理想弱化缺位的困境,我們必須通過強化隱性教育來追蹤顯性教育的暗角與盲點。與顯性教育相比,隱性教育強調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環境的浸潤,接受活動的熏陶,接受精神的激勵,比如呈現道德力量的原典導讀課程、滲透德育元素的校園文化活動等,從而達到由“知”向“情”、由“信”向“行”的轉化。
3.社會需要和個體需要相結合的原則。平衡社會需要和個體需要的天平,應從大學生個人發展需要角度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建設加注砝碼,努力實現社會需要和學生個體需要的契合。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是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個體價值觀的決定性要素是需要和利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更需要關注學生內在需求和主觀意向,尊重學生客觀認知與心理規律,為學生合理需要和正當利益提供支撐。因此,教師在專業課上可以有意識地將他們所關切的話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聯系,如求職就業、學術深造等,引導他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厘清個人與國家、集體、社會三者之間的價值關系,實現個人夢與中國夢的和諧統一。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學科教育的行動策略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應當經由認知層面的充分肯定、行為層面的自覺踐行推進到情感層面的高度依戀,實現三者協調統一。認知是教育的基礎,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維模式;行為是認知的外化,是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效果的實踐基調;情感是實踐的升華,是人們通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形成的穩定的思想道德品質。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環節環環相扣、緊密聯系,呈現由低處向高處行、由表層向深層走的趨勢,最終達成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挺立于世、教化于眾的目的。
(一)借助學理闡釋,實現認知的有機融入
1.樹立主體自覺意識。形象地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由“符號系統”構成的“精神圖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存在樣態和運行體系,決定了其踐行、弘揚必須由外在道德規范向內在人格自覺過渡,轉變的核心在于形成價值觀認同。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過程就是由“符號系統”向“行為準則”轉變的過程。樹立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自覺意識,有利于調和大學生價值選擇與主體自覺間的內在張力,幫助其突破認知局限、情感匱乏、行動無力的困境。在社會主義融入學科教育過程中,要提升學生理性判斷、行為選擇、品格塑造的能力,扎實邏輯起點、提供動力源泉,推動價值教育與知識教育協同共進。
2.發揮專業課程特色。各學科專業各種課程類型同步包含知識教育與價值觀教育,應深入挖掘兩者相互鏈接的結合點和契合處。在融入學科教育中,要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向學生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性質、屬性、內涵、脈絡等,突出“國之大者”。要挖掘專業課程的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廣度,提升課程的美譽度,從課程所涉專業、文化、運用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實踐性,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著力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同頻共振,構建學科育人新生態。
3.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學,需要高校創新專業課堂教學模式。要大膽創新項目化與數字化虛擬仿真、讀書沙龍、情景劇、辯論賽等多元課堂教學形式,綜合運用行為訓練與價值推理等方法,實現授課模式的守正創新。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兼備“大寫意”與“工筆畫”,在疏通知識整體脈絡的基礎上講清、講透每一維度的知識點。要更迭結果考核機制為中間過程控制,采取基于“理論考試+過程考核+實踐考核”三個維度、“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學校評價、基地評價、專家評價”五個主體的多元評價體系。
(二)開展實踐教學,實現行為的有機融入
1.強化社會實踐課程。高校社會實踐課程助力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是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承載形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社會實踐課程相結合,從學校、學院和學生三個方面著手,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搭建社會實踐平臺,拓展社會實踐渠道,建設好社會實踐基地,創建一個線上線下結合,個人和團體結合的多元社會實踐過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轉向。如中國農業大學設立科技小院,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同步進行理論探究,并鉆研解決農業發展的實際問題,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
2.依托創新創業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創新創業課程,將立德樹人理念貫徹于雙創教育中,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教學相融合,構建多層次、分類別、有體驗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創新創業課程中要提升學生理論素養,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在科技創新、學術研究、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等方面設置一定課程供學生學習,推動學生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價值目標中激發創新創業動能,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價值理念中錘煉創新創業意志,在“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層面價值定位中鍛造創新創業品格。
3.結合實驗科研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實驗科研課程,從“重基礎、抓綜合、強設計”三個維度上優化課堂結構,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多維育人模式。課前預習環節,安排學生自主查閱相關文獻,明確課程價值,樹立專業、學科自信;實踐操作環節,教師嚴格把關學生的實驗操作流程規范,培養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的科研品格;協作配合環節,引導學生樹立大局意識,實現團隊合作、協同攻關。另外,高校通過實施科教融合的培養模式改革,就實驗選題、研究過程、研究方法、論文成果評價等全過程話語體系進行重構完善。
(三)厚植家國情懷,實現情感的有機融入
1.深化傳播主體情感。高校教師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研究者、率先垂范者,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忠實引領者、積極傳播者。出于高校教師的職業特性,社會賦予高校教師較高的道德期望。因此,只有將高校教師自覺將踐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結合起來,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落地生根、茁壯成長。因此,高校教師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價值、觀點吸納進自身的精神世界,形成堅實的價值定力與價值信念,再通過學科教育落實落地,在完整互動鏈中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科教育的有效融合。
2.沉淀接受主體情感。馬克思指出:“利益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連接起來。”[5]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的接受主體——廣大大學生而言,契合自身價值需要、利益取向的信息,才會以核心組件的路徑去解讀。圍繞“關注需要”的落腳點,分階段、分內容、分對象地推動社會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科教育,化解大學生個體需要與整體部署的沖突與矛盾,正確認知和處理“小我”與“大我”價值關系問題。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大學生活的迷茫階段,對未來的規劃較為模糊。因此,他們的實踐課程要盡可能地貼近他們的專業特色,并且要把他們的實踐重心放在社會調查上。對于即將步入社會、實現角色轉變的高年級學生,實踐課程主要聚焦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幫助他們收獲崗位實習經驗,進行職業素養的擴展。
3.營造環境主體情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空間指向會直接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學科教育層面的融入效果。凡是大學生活躍的場所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主場。其中,高校占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場域的首席位置,實現“有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向內向外輻射到高校環境的各個角落,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整個階段,從“有位”進而“有為”。其中,學校的教學環境分為兩個部分: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物質環境包含優美的校園環境、寬敞明亮的教學大樓、設備齊全的實驗場地。精神環境主要是指網絡傳媒、校報、校刊等文化場所,彰顯的是學校的精神生態。高校齊抓共管輿論陣地和言論空間,充分發揮環境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為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營造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
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
支撐[EB/OL].(2023-05-29)[2023-06-10].https://www.
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de
vice=app.
[2]? 柴如瑾,田宇欣.本科專業為何這樣調整[N].光明日報,
2021-03-05(10).
[3]? 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6.
[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