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獨立智庫/首席賦能官創辦人
最近,我發了一條朋友圈,總結自己在2023年成功處置的幾個危機案例,特別提到,保持準確判斷和策略的關鍵是4個字:情緒穩定。在危機處置中,每每和企業相關負責人交流我都反復強調,不管是面對突發的洶涌輿論,還是制訂溝通策略與計劃,或是開展溝通行動,如果沒有穩定的情緒,恐怕不能有效處置問題,反而會火上澆油、小事搞大、越陷越深。很多時候,處置危機的挑戰并不是來自外在力量有多強大,也不是媒體輿論如何兇猛,而是如何引導當事方的決策者們從自己的情緒、邏輯和慣性里跳開。
這段總結,很快就被接連出現的兩起新案例所佐證。第一起是一位旅客攜帶兒童乘坐飛機商務艙,給隨行的保姆只購買了經濟艙的票,卻要求到商務艙同坐,與空乘發生沖突,面對警察仍然拒不配合,不僅自己“喜提”拘留所數日游,還把航空公司拖進嚴重的危機。第二起,北京一家企業辭退一位試用期員工發生了爭議,其HR負責人面對被辭退員工的疑問,撂了一連串“狠話”,被拍下視頻在網絡廣泛傳播,HR和企業雙雙遭到輿論全方位深扒和聲討。
同期,一家特別小的醫療機構,被一位患者發網帖質疑,聯系我希望得到一些建議。我在溝通指引的開頭寫道:本指引適用的基礎有3點,其一是情緒穩定,思考、決策與一致行動;其二是堅決徹底地摒棄任何試圖壓制或控制輿論的意圖、方法與嘗試!其三是……
可以十分肯定地說,情緒穩定越來越成為一種核心條件,不單是針對危機處置,也適用于一般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但是,不少決策者時常把自己的情緒視角和水平,置于一般網民和吃瓜群眾的狀態,比較常見的表現諸如“這是造謠、趕緊發聲明澄清……”“報警、起訴!”“去媒體平臺投訴……”,滿滿的緊張慌亂、委屈憤怒和試圖控制。
情緒穩定的表現,對發布聲明是需要足夠審慎的,我常提醒企業,首先能寫好聲明的本就是少數;其次聲明不是萬能的,什么都還沒說還有說對的機會,說錯了是極難圓回來的;第三聲明準備了卻沒用得上,說明危機處置策略有效,寧愿備而未用,不可用而無備。
采取法律手段來解決輿情危機,似乎越來越被一些企業所迷戀,事實上卻少有真正見效的,且更容易被反噬。前些日子有家汽車公司發律師函給某媒體人要求其連續道歉15天,該媒體人每天發布一段“道歉”視頻,以企業之“矛”攻企業之“盾”,對品牌極盡調侃和戲謔,企業不得不與媒體人溝通和解、中止道歉。
在“人人皆媒”的大環境下,試圖動用某些特殊力量控制輿論是行不通的。2023年江西某高校食堂“指鼠為鴨”事件就是一起非常典型的例證。事件發生后,校方不正視問題,不認錯、不整改,一邊通報“經當事人確認”的書面說明進行澄清,一邊運作當地官方媒體采訪監管部門負責人強化背書,可謂力度不小。未曾想,不僅沒有起到平息輿論的效果,反而激起了更大的質疑,最終被省級聯合調查組的結論反轉。
情緒不穩定的情形,也不只是會出現在決策者們身上,基層主管也難以避免,尤其是對發生于業務經營一線的消費爭執、投訴索賠、拍錄發帖等情形,應加強重視。曾經幫企業處置此類危機,我在說服決策者后,有一個業務部門的情緒比較激動,主管來溝通自己的不解、擔憂和建議,我召集了這個部門開會分析輿情的形勢、對走勢的幾種預判以及應對策略,告訴大家把本職工作做好就是他們最大的貢獻,做對比說對更重要。
倘若沒有穩定的情緒,做對,從何談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