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謝純錚(1974~),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
摘? 要:在小學音樂生命化課堂教學探索與實踐中,筆者通過日常的教學實踐和總結思考得出:營造、對話、喚醒、體悟幾個關鍵詞是生命化音樂課堂的基本特征。通過具體課例對提煉的關鍵詞作進一步闡述,即師生需要共同營造創設和諧、愉悅的氛圍,將音樂作為載體,通過各種適當的音樂活動進行對話,喚醒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和對美的追求,讓學生體悟音樂激發出的情感體驗和對相關美的事物及文化的認識與思考。
關鍵詞:音樂課堂;生命化;營造;對話;喚醒;體悟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8-0149-04
“教育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從某種程度上,課堂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音樂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在音樂課堂上,聚焦課堂是推進和深化課程改革的基本核心點。生命化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探索就是研究小學音樂課堂。
在為期兩年的小學音樂生命化課堂教學探索與實踐中,筆者認為營造、對話、喚醒、體悟幾個關鍵詞是生命化音樂課堂的基本特征。即在生命化理念的音樂課堂中,師生需要共同營造創設和諧、愉悅的氛圍,將音樂作為載體,通過各種適當的音樂活動進行對話,喚醒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和對美的追求,讓學生體悟音樂激發出的情感體驗和對相關美的事物及文化的認識與思考。筆者就參加學校課堂文化節上的六年級《絲竹流韻》和一年級《雁兒飛》兩個課例,來具體談談認識與思考。
一、 營造氛圍,為師生有效互動做好鋪墊
營造、創設和諧、愉悅的氛圍不僅是為這一節課創設一個特定的環境。比如,在教學音樂課《過新年》上,筆者將教室貼上對聯、窗花等創設過年的特定環境;在《絲竹流韻》這節課的課間,隨著《夢里水鄉》音樂響起,多媒體上出現了很多江南水鄉的圖片,學生一走進教室就感受到一股江南氣息,而這僅是表象的一部分。課堂中的和諧氛圍實際上更多是體現在師生融洽的關系上,體現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在心理上互為尊重、關愛和支持,能為教學過程中師生平等交流、有效互動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緊張、凌亂甚至敵對的課堂很難有效生成和體驗成功,而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師生在音樂課上逐步建立起來的,因此,教師必須要關注和重視每節音樂課堂。
二、 挖掘教材,選擇有效音樂活動與學生“對話”
備課預設中,筆者想讓學生通過了解江南絲竹樂器、欣賞江南絲竹樂《歡樂歌》和學唱水鄉的歌三個環節,有層次地感受、體會江南音樂委婉細膩、優雅清麗的特點。如何讓預設達成呢?《歡樂歌》的旋律明快而流暢,結構極富有層次,樂曲的速度也由慢而快,情緒逐漸高漲,表達了人們在喜慶節日中的歡樂情緒?!端l歌兒多》歌曲旋律優美、流暢,單二段曲式,小調式歌曲表現了人們對江南水鄉的熱愛之情。這兩首歌曲都具有典型的江南音樂特征。
《歡樂歌》是首民樂合奏,是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要想準確把握樂曲情緒和深刻感受樂曲層次變化,學生首先要了解“江南絲竹”,而了解江南絲竹要從了解江南絲竹樂器入手,正是這些樂器的合奏才演繹出這樣優雅的音樂。在了解、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歡快的情緒、優美的聲音演唱水鄉的歌,準確地表現出三八拍搖曳的節拍特點,更深入地體驗江南音樂的風格。
三、 語言引導,用音樂喚醒學生探尋江南音樂的熱情
筆者認為,一節好的音樂課要渾然一體地彰顯一種風格,如同穿衣戴帽除了要搭配和諧,還要區分是參加晚宴還是出席會議?!督z竹流韻》的曲目和活動都是以江南水鄉音樂為主線,清新優雅、流暢委婉。語言是師生交流的直接方式,這節課在語言引導上也力求將音樂美和語言美融合起來,處處體現優雅清麗的風格特點。下面具體列舉幾處語言導入和過渡的方法。
(一)導入部分
“前段時間我們接觸了北方音樂,從北國風、紅高粱、嗩吶高梆以及好漢們舞動移山的臂膀,這些字里行間我們捕捉到了北方音樂的特點,接著在欣賞、學唱《對花》《跑旱船》《藍花花》《革命將士出征歌》(師生一起回憶)等讓我們進一步體驗到了北方小調的音域寬廣、高亢粗獷。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通過第四單元的學習來了解、感受南方小調優雅清麗、委婉細膩的風格特點。”
(結合多媒體出示“北方小調——音域寬廣、高亢粗獷;南方小調——優雅清麗、委婉細膩”)
(結合課件)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導入語:
“綿綿的江南雨,像潑灑在春天里的茶香。隨著水鄉飄蕩的絲竹、小唱,姑娘們推開了臨河的小窗?!?/p>
(二)欣賞環節
說到江南音樂,就要隆重推出“江南絲竹”。
“古人云‘聽絲竹之聲,而天下治……古人把有絲弦材料的樂器歸為‘絲,把竹制的吹管的樂曲歸為‘竹”。
“在山清水秀的江南,回蕩著如綿綿江南雨的絲竹音樂,它輕巧、明朗、歡快而又活潑。江南絲竹大約有200年歷史,發源于江蘇太倉?!?/p>
(三)了解江南絲竹樂器部分
(結合課件,逐一聆聽各樂器音色和了解各樂器)
“江南絲竹音樂,所用的樂器簡便易得,演奏形式靈活多變?!?/p>
琵琶——“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這樣描繪琵琶的音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p>
小三弦——“同學們還記得第一單元說到日本的三味線嗎?三味線就是由中國的小三弦演變而來的,我們來感受一下小三弦的音色?!?/p>
竹笛——“竹笛又分為曲笛和梆笛,南方主要是用曲笛,其音色圓潤、優美。”
簫——“簫是很古老的樂器,簫又稱為‘洞簫,大家感受一下簫的音色特點,和竹笛比較一下,用一些詞語描述?!保▽W生:悠遠、圓潤、深沉、委婉、寧靜等)
二胡——“我們對阿炳的《二泉映月》比較了解,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曾說應該跪著聽這首曲子,二胡那委婉、似傾訴的音色和著樂曲悲惻的情緒,刻畫出飽嘗人間辛酸痛苦的盲藝人坎坷的一生。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二胡也能表現明快、歡愉的情緒,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賽馬》?!?/p>
笙——“笙也是一個很古老的樂器,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通過簧片的震動發音,能奏出雙音的和聲,很特別?!?/p>
揚琴——“揚琴音域寬廣,是用琴棰敲擊琴弦發音,但仍屬于彈撥樂器。我們一起來感受它的音色,用詞語描述一下?!保▽W生:典雅、明亮、清脆)“確實,她的音色很有表現力,似叮咚的山泉,又如潺潺流水?!?/p>
(四)歌曲教學導入部分
(結合課件):“古城巷陌、粉墻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江南真的是太美了,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藝術家,詠詩作畫歌唱美麗的江南?!?/p>
“你知道有哪些詩是贊美江南的嗎?”
詩人曾這樣贊美江南美景:“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師生朗誦)
教師吟唱這首詩。
“如果把江南比作一幅水墨畫,那在座的都是‘畫中人呀。作為江南人,身在其中是多么幸福!今天我們也用自己的詩、自己的歌來贊美家鄉?!?/p>
四、 真誠互動,讓學生初步體悟江南音樂文化中的雅、秀
音樂課中,師生的有效互動是建立在真誠的情感交流上的,教師對音樂的熱情和態度容易帶動學生并激發他們想要體驗的欲望。
這節課中的范唱和對江南音樂的風格把握比較到位,在設置問題上注重激發并體現出學生的真實感受。比如,在師生有感情朗讀:“綿綿的江南雨……姑娘們推開了臨河的小窗?!敝螅處焼枺骸澳銖倪@些字里行間捕捉到了怎樣的意境?用一些詞語表述?!睂W生答:“如詩如畫”“絲竹、小唱是關鍵詞”“江南音樂聽起來應該如姑娘推開窗般優雅”等。
又如,在欣賞《歡樂歌》時請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問題一:《歡樂歌》是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曲調明快熱情,旋律流暢富有歌唱性。請你想象一下,這首樂曲適合表現怎樣的場面?問題二:你能用顏色來表現樂曲的情緒嗎?
學生回答相當踴躍:“我認為用紅色,因為我感覺歌曲的情緒很熱烈。”“我認為用綠色,因為歌曲的旋律很美,感覺像春天般有生機?!薄拔艺J為用橙色,它既有紅色的熱情奔放,又有黃色的含蓄柔美?!薄拔艺J為用粉紅色,因為它情緒雖然熱烈,但和北方音樂相比還是雅致得多?!薄@些回答都是學生用心聆聽音樂的真實體驗。
再如,歌曲教學環節,師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聽教師范唱;從歌曲中找出表達學生快樂心情的樂句;用比較、分析來實踐聲斷氣連、裝飾波音的唱法;一起從力度、速度、演唱形式方面處理歌曲、呈現歌曲等等,都是在不停的互動中層層深入去感受、體驗江南音樂的特點。
這節課是筆者在實踐生命化音樂課堂中比較成功的一個課例。“生命化”的音樂課堂,首先需要師生建立互相信任、尊重和愛的關系,音樂課堂中需要和諧的心理環境作保障;其次,要遵循音樂教學的規律,需要有效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作保障;最后,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課堂中需要真誠的交流、真實的情感作保障。
五、 關注學生,營造、對話、喚醒、體悟于音樂教學細微之處
一節“生命化”的小學音樂課,應營造出和諧的氛圍,以音樂為載體,從人發展的角度出發,體現出對人的關懷與重視,音樂活動是建立在心與心的交流和對話之上的。另一個課例《雁兒飛》,筆者想通過試上和調整過再上的兩節課堂教學對比就此觀點作進一步的闡述。
《雁兒飛》是學生上一年級音樂課以來接觸的第一首三拍子歌曲,因此要感受到三拍子的韻律是學唱《雁兒飛》這支歌的難點。試上班級學生學唱《雁兒飛》歌曲時,筆者能夠感覺到學生學唱的效果不理想,于是在教授第二個班時就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一點改變,學生學唱的效果就好多了。
(一)導入的不同帶來學生對歌詞理解程度的差異
(第一節課)導入:
師:同學們,秋天來了,你們發現周圍有什么變化了嗎?
生1:小樹葉變黃了,落下來了。
生2:天氣變冷了,我們要多穿些衣服。
生2:很多鳥兒飛走了。
師:對,同學們說得真好!(展示大雁飛、樹葉落的圖片)
師:雁兒飛,排成隊,飛呀飛呀飛向南,春天飛向北。雁兒飛,去又回,小樹長呀長一年,我們長一歲。(教師邊說邊指著圖片,帶領學生熟悉歌詞)
(第二節課)導入:
師:同學們,現在是秋天了,秋天來了,我們周圍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生1:小樹葉變黃了,落下來了。
生2:天氣變冷了,我們要多穿些衣服。
生3:很多鳥兒飛走了。
師:哪些鳥兒飛走了?飛到哪兒去了呢?
生4:燕子。
生5:大雁,飛到溫暖的南方去了。
師:什么時候飛向北方?
生:春天飛向北方。
師:有誰見過大雁飛,它們飛的時候是什么樣?
生:會排成一字形,還會排成八字形。
師:說得真好,雁兒飛,排成隊,飛呀飛呀飛向南,春天飛向北。春天飛回來時表示一年又來了,你們看,雁兒飛,去又回,小樹長呀長一年,我們長一歲。(教師邊說邊用簡單的動作表示,帶領學生熟悉歌詞)
第一節課中的導入雖然注意到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的重要性,用了圖片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但語言引導不充分,學生對雁飛排隊、冬飛南春飛北的印象很模糊,第二節課通過不斷深入的對話,學生不僅對歌詞描述有了認知,更是對一年輪回中小樹、學生長大一歲產生了自然聯想。因此,在第二節課的熟悉歌詞環節中,學生明顯掌握得更快。
(二)教唱歌詞方式的不同帶來的課堂氣氛的差異
在學生熟悉歌詞的環節中,第一節課用按節奏領讀的方式,教師一邊領讀一邊指著屏幕上呈現圖片內容。一遍之后再齊讀,學生讀得不熟,那么還可以再來一遍,但是學生出現了應付的態度。第二節課教師不讀,而是邀請一位同學做小老師,帶領大家讀歌詞(不強調按節奏讀),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當教師發現有個學生用手指邊讀邊指著相應的字時,及時表揚他習慣好,再請小老師領讀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是邊齊讀邊用小手指著相應的字,這樣讀兩遍之后,學生就不會因為歌詞不熟而影響教學效果了。
課堂的和諧體現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喚醒學生的責任感,學生得到了信任就容易情緒高漲。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與眾不同的特長進行夸贊,表揚內容要具體,態度要真誠,這些優點一定會持續發揮并影響著其他學生。比如,筆者讓所有學生知道自己班級與眾不同的特長是什么,有唱歌音色最美的班;有最乖、合作能力最強的班;有課前準備最好、進音樂教室最安靜的班;有進步最大的班;有唱歌表情、動作表現最好的班;有最活潑又最守紀律的班。
(三)感受三拍子方法的不同帶來的音樂表現的差異
第一節課筆者就很關注學生對三拍子的韻律感受,用大雁飛、拍手、拍腿等體態表現三拍子音樂,但很快發現還不夠!學生跟著教師一起做感受很好,一離開教師自己隨音樂做動作就不那么理想了。問題出在哪兒呢?原來歌曲“飛呀,飛呀”后面都有一個一拍的休止,學生在這里把握不好,節奏容易亂。找到原因后,筆者在第二節課就作了稍微的調整,即開始用口令的方式:“一、二、三,二、二、三……”學生隨口令做拍手、拍腿動作,要求拍手拍腿時表現出強弱拍,緊接著學生隨《雁兒飛》的音樂跟教師做剛才的動作,在“飛呀,飛呀”處做扇翅膀的動作,休止符處正好停一下。第二段的“小樹,長呀”,也做生長的動作,休止符處停一下,像一節一節地長高,不需要多作解釋,聰明的同學跟著做一遍就掌握了,同學們燦爛的表情、有節奏的動作都在表達:“我會了!”
生命化的音樂課堂上,首先關注的是人,之所以“改變一點點”效果就如此好,是因為在第二節課中筆者真正關注了學生。無論是導入的不同所帶來的學生對歌詞理解程度的差異,還是教唱歌詞方式的不同所帶來的課堂氣氛的差異,或者是感受三拍子方法的不同所帶來的音樂表現的差異。最終關注的是學生對生活的體悟,關注學生對自身“成功”的渴望,關注了學生得到老師認可的需求。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營造和諧寬松的氛圍,教師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也許能改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態度。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反應,不斷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做到處處用心,學生就一定能夠逐漸體悟到音樂的美好和對心靈的滋養。
在生命化音樂課堂中還有很多需要不斷深入探究的地方:比如,在考慮各年段學生年齡特點的基礎上,音樂活動的設置怎樣凸顯音樂性?音樂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怎樣在音樂課中通過各種具體的音樂媒介來滲透音樂文化?音樂課的愉悅性和美育的最佳切合點在什么地方?在利用和執行音樂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對課程的創生與開發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在生命化音樂課堂教學中,筆者將繼續用心探索,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真正體悟生命的美好與幸福。
參考文獻:
[1]李靜怡.“生命化課堂”——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J].北方音樂,2017,37(23):188.
[2]吳音昊.在音樂教學中踐行“生命化教育”[J].小學教學研究,2014(34):56-58.
[3]鐘恩富.生命化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