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明勝(1987~),男,漢族,甘肅永登人,永登縣河橋鎮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美術教學與研究。
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貫徹落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有效性已經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目的以及基本原則,給小學和初中文化課的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如何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已經成為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師思考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不僅文化課教師需要積極地進行創新與改革,美術、音樂等藝術類學科的教師也需要提供一定的助攻,切實地為減輕學生學習質量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出一份力。基于此,文章分析和討論初中美術教學與素質教育中的“五育”是如何進行融合的,再以生活化教學作為切入點探尋“雙減”政策下提升初中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與路徑,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能夠真正感受到美術知識的實用性與重要性。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8-0153-04
美術是一門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藝術學科,注重對學生拓展思維能力的培養,因而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下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課堂教學質量普遍偏低。“雙減”政策的提出明確地將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與課外培訓負擔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其核心是教育工作的“減負增效”,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減少作業負擔和提高作業與課堂教學質量,在給予學生更加廣闊自由成長空間的同時保障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也間接提升美術這一類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的藝術類學科的受重視程度,要求教師需要利用美術教學來充實學生“減輕”學習負擔之后的時間與空間,而生活化教學正是初中美術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相互補充和相互融合,既能夠推動美術教學的創新發展,又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多彩生活百花園。
一、 “雙減”政策下初中美術教學中“五育”的融合
“五育”最初由蔡元培先生提出,以五育融合和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作為核心,雖然與如今素質教育下所倡導的“五育”存在著內容上的差異,但這一核心的教育理念還是可以延續下來的,即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的融合與并舉。“雙減”政策的實施和推進不僅是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還是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與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走在同一個方向上。初中美術雖然是一門以美育作為主要目標的藝術學科,但其本質上也是可以與其他的四育之間產生聯系的。在初中美術教學中促進五育的融合不僅是對“雙減”政策的踐行,更是為其他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因此初中美術教師應當發揮五育的核心功能,推動教學品質的提升。
(一)與德育的融合
就美術作品本身而言,除了視覺上的美感,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融入其中的人性情感的獨特思想也具有很高的人文教育價值,對學生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成長和發展也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推進初中美術教學與德育進行融合時,教師可以抓住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性內容來培養學生的人文審美和情感審美,然后再借由創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創作背景來引導學生感受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思想內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與智育的融合
美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屬性是導致美術教學中的智育功能常常被忽略的主要原因,但藝術本質上既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其中也包含了各個方面和領域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基礎積累。因此,在推進初中美術教學與智育進行融合時,教師需要進一步挖掘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科學道理與科學知識,既要引導學生從美感的角度對人體結構特點和自然風光特征展開分析,也要帶領學生深入美術作品內部,感受各處設計的精妙,借由美術作品來幫助學生學習文化知識。
(三)與體育的融合
教育的本質都是相通的,美術教學雖然未與體育直接產生聯系,但也可以融入一些與體育相關的知識和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形成對美的正確認識,讓學生在追求美的過程中能夠秉持正確的運動觀念和采用正確的運動方式。因此,在推進初中美術教學與體育進行融合時,教師可以通過對雕塑作品的欣賞和品鑒來幫助學生感受運動之美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如同時體現運動形態與肌肉紋理的古希臘雕塑作品《擲鐵餅者》中就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運動之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四)與美育的融合
美術教學是美育的一種主要形式,而美育也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初中課堂上的美術教學雖然不能夠傳授給學生多少美術技巧,但能夠引導學生站在專業視角下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幫助學生感受美術的魅力,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因此,在推進初中美術教學與美育的進一步融合時,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框架,在尊重不同地區文化與審美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各個國家的藝術作品,以相應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發展背景作為輔助,促進學生審美的多元化發展。
(五)與勞育的融合
美術創作本身包含多種類型,常見的四大門類當數繪畫、雕塑、設計和建筑,在不同門類的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都是不一樣的,一次完整的美術創作過后常常會使場面變得比較混亂,及時清理創作現場也是美術教學的一部分。因此,在推進初中美術教學與勞育進行融合時,教師可以從保持環境衛生與整理創作工具的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或是借由以勞動者作為創作對象的美術作品來帶領學生體會勞動最后的那個美,加深學生對勞動的認識。
二、 “雙減”政策下的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
生活化教學,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引入生活化素材、創設生活化情境和營造生活化氛圍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和教材的基礎上挖掘和導入更多有效的生活化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心理,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的根本目標。而在將生活化教學的模式融入初中美術課堂時,教師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基本的概念,即要站在“以人為本”的基礎視角下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習能力來引入生活化的素材及資源,以便能夠將相對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相對繁瑣的問題簡約化,從生活層面上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美術知識,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受到美術的樂趣與價值。
(一)遵循多項生活化教學原則,合理應用生活化資源
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原則主要包含具體性原則、互動性原則和實效性原則這三個部分的內容。其中,具體性原則主要是指通過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來展現具體且鮮活的生活現象以及生活形象;互動性原則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要利用提問或者游戲等方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效性原則主要是指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以后能夠將看似枯燥的美術理論細化為生活中具體的素材并將其應用于自己的設計創作中,借由實踐來完成審美能力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對生活化資源的合理利用就成了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
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來為學生舉例或者帶領學生參與相關的活動,以《手工書的設計》一課的教學為例,書籍原本就是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東西,用純手工的方式制作、裝飾和美化書籍本身就是一次美術的再加工,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觀察,結合前人發明的書籍裝幀形式來進行創作和實踐,憑借自己的思考與想象來設計一本具有個人特色的手工書,并且要展現自己的創意與審美。就手工書的外形而言,學生可以自由地從卡片書、盒子書、立體造型書等多種個性獨特的裝幀形式中進行選擇,然后確定書籍的內容主題,再根據自己定下的主題來進行圖片素材和文字素材的收集,最后應用剪貼、涂鴉及立體拼貼等方式將其呈現出來,使自己制作出來的手工書更具有內涵。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可以使用樹葉、花瓣等其他的生活素材和自然素材來豐富手工書的內容,進一步提升美術創作與生活的關聯性。
(二)圍繞學生主體設計教學內容,構建多元美術課堂
與其他學科不同,美術學習不需要背誦默寫,也忌諱學生思維的僵化,其本質上是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與延伸,使學生在完成基礎的課堂學習以后能夠具備探究生活與欣賞生活的能力與意識,這足以體現美術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新課程改革和“雙減”政策都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作為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原則。因此,初中美術教師在開展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活動時需要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實際學習能力擁有一個準確且全面的認識,圍繞學生這一課堂教學活動的絕對主體來進行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助力多元美術課堂的構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幫助學生完成從被動接受者到主動接收者的身份轉變,綜合當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來完善課堂教學方式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美術教學與學習的路徑。
以《美術是創造性勞動》這一單元中的第1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學為例,相較于教給學生更多的美術技巧,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在于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借由畫家王式廓以華北地區土地改革運動中積累的生活經驗與素材為基礎創作的作品《血衣》來作為引入展開教學活動。在新時代背景下出生和長大的學生大都很難達到與作品之間產生共鳴的境界,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來對這一作品的背景和內涵進行轉化,將其中所表現出農民的痛苦、仇恨和斗爭激情用更加淺顯和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目的和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與內心世界。
(三)重視學生學習感受,教學元素貼近學生實際生活
在傳統教學觀念指導下開展的美術教學活動常常會因為過于重視教材和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真實的學習感受,而這正是“雙減”政策和新課程改革的重點部分與主要內容。結合初中學生身心的成長情況與思維的發展規律來看,初中生本就在思維和個性上都比較敏感,因此,初中美術教師在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時需要對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和元素都進行生活化的處理,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認識美和欣賞美的意識與能力,將教學素材的選擇范圍從單純的教材拓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結合生活化的教學元素來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同時開展互動教學活動。
例如,在《民間美術的主要種類》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跳出理論教學的基本框架,依據教學需要來將民間美術工藝品帶到課堂上供學生觀察和分析,幫助學生了解木版年畫、剪紙、玩具、雕塑、皮影、木偶、刺繡、陶瓷、編結等民間文化和民間美術工藝品的特點,將生活中的常見元素和材料轉化為天生的學習資源,在“直觀感受+講解+情感觸摸”的理論教學過后,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認識和理解來對民間美術工藝品進行還原,對生活中常見的枯葉、落葉、花朵、塑料水瓶、餐巾紙盒等材料進行再創作和再利用,深化學生對民間美術工藝品的認識和了解,激發學生對藝術構圖等美術表現形式和淡彩水彩等美術工具的興趣,為學生未來的美術學習和在美術領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以實踐活動為中心,將美術教學延伸至生活環境
縱觀“雙減”政策的要求,除了要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數量和降低學生的課外培訓負擔,還提出了課后實踐活動的需求,利用延時服務時間開展美術實踐活動,將美術學科的有趣、生動、多彩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生活情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思維品質和綜合素質,使學生課后的空余時間能夠更加精彩紛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初中生的思維特點與行為特點來對學生進行劃分,組建相應的興趣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將美術教學從課堂上延伸至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通過專題活動來推進美術學科的教學改革,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
例如,在《描繪我們的校園》和《設計我們的校園》這兩個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為不同興趣小組的學生安排美術任務,如繪畫、拼貼、折紙、組裝等。除此以外,在以繪畫為主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安排不同小組的學生分散到學校的各處,站在不同的視角下觀察和重繪校園環境,以校園實景作為參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創作出一幅構圖完整、刻畫細致、層次分明的美術作品,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畫面借由畫筆描畫出來,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校園沙盤模型的制作,使初中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能夠更加豐富,教學質量也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五)結合多媒體技術設備,完成生活化美術鑒賞教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將多媒體技術與智能設備帶到了課堂上,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容,也使得初中美術學科中的鑒賞教學變得更加方便。在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利用互聯網資源、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美術鑒賞環境,將美術課堂上的靜態化教學轉化為動態化教學,通過聲音、圖像的結合展示,使美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和立體,同步提升初中美術教學的深度與廣度。
例如,在《異彩紛呈的中國古代雕塑、工藝和建筑》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中國古代的一些具有厚重歷史特色、鮮明藝術特色和強烈民族特色的雕塑作品時就可以將圖片、視頻,甚至是還原的三維立體模型結合起來,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與分析中國古代雕塑的特點,再結合西方古典雕塑的特征來總結中西方在文化和藝術視角上的差異,引導學生對這些雕塑作品展開深度的思考,體會其中的人文內涵與情感基調,深化學生對中國古代雕塑的認識。對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的合理運用能夠幫助教師營造良好的生活化課堂教學氛圍,使美術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美術學習效率。
三、 結論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與新課程改革的同步推進,明確地將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工作從傳統應試教育的基本框架下拉了出來,不以結果作為全部準則,反而更加看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初中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時,也不能為學生設定過高的要求和標準,要將藝術從高高在上的神壇上捧下來,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能夠在欣賞美術作品和創造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真正地感受到樂趣。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善用鼓勵和表揚這種教學形式,既可以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也可以帶領學生去了解和創作民間美術作品,多角度、多層面地完善生活化美術課堂的構建,培養學生的美術意識和深化學生對美術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陳延午.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生活化之途徑探討[J].新課程研究,2023(7):86-88.
[2]徐文勝.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3(3):126-128.
[3]鐘超.淺析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C]∥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第六屆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一),2023:1963-1965.
[4]王文輝,羅婷婷.錦上添花,讓初中美術成為學生“雙減”生活的百花園[J].學周刊,2023(5):157-159.
[5]周鑫.引生活之水,灌美術之花:探析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J].當代家庭教育,2022(28):161-164.
[6]岑彩娟.“雙減”政策下初中美術教學中“五育”融合的思考[C]∥廣東教育學會.廣東教育學會2022年度學術討論會暨第十八屆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論壇論文選(二),2022:141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