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學 李宗武


基金項目:文章系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項目《“革命文化主題”初中美術沉浸式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HJG23157);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高質量教育”背景下初中美術課程“三種文化”融合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K2307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建學(1976~),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學,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李宗武(1974~),男,漢族,安徽合肥人,肥西燒脈學校,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摘? 要:時值《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和實施推進的關鍵,指向立德樹人為根本的課程落實,需要有明確的人文性內容為載體,從而加強三種文化的浸潤式滲透。中小學是學生心靈成長關鍵階段,品德教育需要有震撼心靈、溫暖感人、斗志昂揚的美術形象思維參與,具體形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的價值實現。革命文化主題的美術教育是在思想與藝術熏陶中聚焦審美問題,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嬌氣、封閉、自私等不良習慣為出發點,通過美術作品中革命文化涵養人文素養。一方面,通過對革命文化在美術教育中價值的梳理,促發對美術教育質量的提升重要性的思想認識;另一方面,通過對革命文化在美術教育中路徑和方法的研究,促進心靈教育有效手段的實現。
關鍵詞:革命文化;美術教育;質量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8-0140-05
有機性融合是三種文化的內在構成,美術革命作品是革命文化的外顯形式,反映革命文化本質屬性。不同的文化既分別對應和關照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力,又有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一性取向。不同素養能力指標上的差異中,美術教育以其作品視覺化呈現特色優勢。當然,革命文化如何利用其獨特的敘事化美學方式,在針對傳承優秀文化品質的素養形成中凸顯必要性、緊迫性、有效性。革命美術作品以其革命文化的情感性、思想性、歷史性、人文性構建了美術教學質量提升的基本要素。在目前社會快速發展時期,革命文化理應發揮其文化先鋒特性,在美術教學參與的美育教育中釋放能量、促進變革、產生效能。
一、 革命文化在美術教育中價值意義
革命文化美術作品作為育人的課程資源,充分體現自信和自豪內涵的價值訴求,中華民族在21世紀騰飛的時代發出的強音,必然要體現優秀文化品質背后是強大的歷史積淀。挖掘革命文化美術作品審美價值,理應成為美術教育中育人規劃的途徑前提。
(一)持續性發展
自“五四運動”以來,革命文化便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孕育和生長,在為中華崛起的命運斗爭并行的進程中,革命藝術作品作為革命文化的形象載體,積累了大量的文化成果,其基本性質決定了美術傳承的意義價值。革命的活躍情景被藝術的作品鮮活再現,通過持續、不斷地繼承,在時代進程中放射光芒,照亮前方。
站在歷史的視角看美術作品是不斷演進和變化的,而歷史既需要沉淀和總結,又需要思想的總結提煉,并為不斷地演進提供理論支撐。而對美術作品去情景化的單一價值判斷,往往會將美術客體化,普遍存在形式化、空洞化、抽象化的危險,會將藝術發展與精神內涵混淆,只單一服務于創新,而忽略文化繼承。如果革命文化藝術作品被作為“陳舊”“傳統”“保守”來看待,那么這種主觀便阻斷了文化發展的前行道路,根脈傳承便無從談起。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發揚什么樣的文化、怎樣發展文化、文化為誰服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問題,美術革命文化教育兼具文化和教育目標培養的雙重使命。所以,在美術革命作品被曲解為“過時化”“標簽化”的錯誤觀念的轉變中,需要強調革命年代創作的思想性力量,并深刻體會在中華文明發展語境中體會革命文化的時代意義,以前瞻性思維確定革命文化在教育教學未來方向。通過不斷地反思和矯正,理解革命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在時代進程中生產與被生產的動態生成性。被動地等待和行為的墨守都不是美術教育文化質量提升的應有狀態,有充分資源作品就應該自覺挖掘、有深厚革命美術經典作品就應該充分解讀、有大量革命美術作品精神價值就應該不斷提煉,最終使革命美術作品作為革命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成為實踐指引習慣。
(二)創造性引領
隨著革命而成功創作的大量藝術作品,在歷史的光照下成為文化先進性的主角。將革命美術作品放到本體性關照角度,顯然構成了的革命歷史的回溯,并與其并行的多種文化同樣地訴說著時代精彩。以延安精神、大別山精神、蘇區精神、紅船精神為概括的美術革命創作劃分形成,是眾多美術文化作品創作積累上的精神風貌再現,結構化體現出獨特的創造性、思想性、藝術性。
為什么革命年代藝術家能以獨到眼光創作革命作品,是什么讓他們創作充滿了革命情懷作品,這種充滿表達革命美術作品責任感,必然成為美術教育使命的核心指導意義。創新意識在不同時代的創作中都有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從革命文化美術作品中可以看到,無論國畫、油畫、雕塑等不同形式,都通過主題化的宏大敘事、情感敘事、形象敘事來對應創作者的時代使命關注。在自然而然的情感遷移后,達到對語言的改進、形式的變化、風格意蘊的營造,自覺反映歷史性的意義感。以美術家在革命作品的創新案例作為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重要參照,使得革命情感升華必然放置到文化語境中去吸收經驗,當變革、創新、發展的先導性要素變成跨越技能的思考維度,提升美術教育的思想性轉變自然變得順理成章。
(三)基礎性構建
美術革命文化傳承的繪聲繪色包含大量的視覺經驗。區別于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具有特定情境下的時代特征。敢于拼搏、不怕艱苦、勇于挑戰的精神特性,反映革命視域的延續性廣闊空間,并以促發的方式在美術教育的實踐中落實。徐悲鴻、李可染、古元等一大批美術家及其代表作品,為我們提供了蘊含豐富情感圖景的表現范例,相應價值觀必然匹配相應作品,老一輩藝術家藝術作品既是人與美的和諧表現,也是道德品行的外化結果,充分說明了沒有完善的人格修養就無法照射作品中價值深度。激昂的斗志、造型感的力量、溫情的呵護、色彩性的烘托、不屈的精神、構圖式的營造、堅定的信念、質地化的表現、團結的力量、主題性的設計,都體現美術革命作品所能呈現精神風貌和美術語言化取向,使得美術與革命精神文化融合達到同源共振效應。
美術革命作品是人格化的體現,革命精神的注入為塑造作品不竭的動力源泉,作為美術革命文化傳承的重要前提,必然會在美術教學中通過文化的理解向學生提出人生命題,在檢驗包含革命人文滲透的實踐經驗同時,為學生成長提供健康的思想文化指導。
二、 美術學科的革命文化傳承的路徑
(一)通過美術革命文化課程教學育人
1. 利用資源優勢形成課程
以藝術新課標為支撐的革命文化課程滿足不同學段學生培養目標和要求,在統一的素養標準前提下,以合理使用文化資源理念為指導,將吸收地方革命美術文化資源作為策略方法,從學生元認知中情感出發,構建激活學生的文化認同課程體系,循序漸進地開展革命文化教育。由于不同的學校、文化、地域可利用的革命美術資源上的差異,所以需要在國家、地方、學校的課程實施支撐體系下,以長效機制作支撐的合理結構。例如,畫家何紅舟、黃發祥的油畫《啟航——中共一大會議》、畫家劉春華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畫家黎冰鴻的油畫《南昌起義》、林崗的油畫《井岡山會師》、畫家羅工柳的油畫《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整風報告》等作品都蘊含革命大事件發展的重要地域信息,以其承載的以地域為類型的美術表現精神,自然也就成了相應的課程地域資源的情感切入口,與革命美術創作畫家、革命美術作品一同構成完整的審美育人敘事結構。例如,畫家胡一川創作了油畫作品《開鐐》,以具身的方式將自己獄中的情形記錄下來,經整理創作成作品來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同時謳歌革命者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這種將自己參加革命到表現革命人生經歷作為革命精神對文化陶冶,最大限度地闡發真摯的情感,形成內外一致的高度統一,是對學生革命文化內涵教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明,能夠獲得學生文化認同并轉化為文化責任的情感升華。
2. 通過優化內容呈現課程
課程是資源觀動態化衍生結果,資源的科學性、完整性、實踐性決定課程形成的萌發起點。所以需要通過主題情境將革命歷史發生的地點和空間整合,在陳述性結構中不斷生成和再生成。將歷史的美術革命事件、革命故事、革命情感與美術家的革命創作思路、美術史對革命作品評價的定位,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及創作手法作為實踐的途徑形成整體觀念嵌入課程脈絡。課程的文化表述不是內容的簡單累加,是將經驗方式和具體形式融合,呈現實踐性的宏觀概念。從歷史到現實、從過去到未來、從理解到素養,為實現課程有效性與價值滲透,做出主動姿態,以嚴謹的專業理念動態匯集資源、生成課程。革命文化教育顯然是不可簡約的系統化結構,課程通過規范性、具體化、綜合性,以學習方式滲透學生的認知。宏觀上革命美術作品與革命文化具有同一的教育性意義指向。但美術的形式及語言的豐富性又需要闡釋更為清晰的闡釋,除了油畫、雕塑、國畫、工藝等直接造型形式上的多彩呈現差異,還有以版畫、剪紙、刺繡等民間美術的進入傳播之中,多樣化形式在人民大眾中普遍傳播中發力,升華對革命文化的詮釋。
革命美術作品的呈現方式反映課程品質導向。在國家課程的基本框架下,很多地方開展了地域化的有機融合,對課程進行校本化補充,按照學生的學習規律,將革命文化美術課程以梯度銜接、層級分類、漸進深入的形態特點呈現。在革命文化美術作品的感受賞析、分析理解、判斷吸收中,促成了從低年級徐熙階段到高年級不同學習階段維度需求(表1)。
高年級學生在主題場面運用中有獨到的想法,以“抗擊疫情”為主題創作作品,學生在革命文化作品中提取吃苦耐勞、艱苦奮斗、舍生忘死、奮力拼搏等精神的文化元素,并與對應革命情感的畫面美術形式匹配中吸取經驗、構建關聯、產生力量、發揮作用,為自己的“革命美術+”作品進行發展性創作。基于文化理解的不同認識程度的開放式形式,滿足校本課程對課標中核心素養的需求,涉及必要理念和思考方式,體現以文化理解為線、以審美感知為基、以美術表現為本、以創意實踐為趣的核心素養深度融合,有助于學生對革命題材美術作品更好理解、吸收文化的精髓。
3. 組織評價方式完善課程
作為美術語言特有的感染力,其美的力量和美的境界在視覺中體現革命文化的顯性價值。視覺上的分析、歸納等思維素養能力的鍛煉,是對學生從美術作品審美到革命文化的意義理解的重要判斷。分析和歸納的目的是對不同作品涵蓋的革命精神的同一價值取向聚焦,更是在評價思維形成的歷時與共時匯合中發揮作用,同時找到規律,發現方法,激活創新。評價是在橫向與縱向的結構聯系,具體落實在課程目標對應效果上。
統籌規劃、全面兼顧、整體推進,是具體評價實施環節循環上下結構中的體現,形成的知識理解、實踐過程和文化理解的三級動態梯度,針對不同學生的感受,進行有效的分層,體現進階中實現不同能力的達成,顯示出真實、有序、高效的指標前提(表2)。
(二)利用美術革命文化環境氛圍育人
一方面,環境可以塑造人的行為。視覺是傳遞情感表達的直接方式,構成了進入知識認知系統,圖像的有效傳遞直接性決定了美術學的學科文化育人的優勢。在當前的美術革命文化環境中,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營造有利的育人環境。首先,美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各種不同風格和流派的藝術作品,包括傳統藝術、當代藝術、實驗藝術等。通過了解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方式,學生可以拓寬視野,培養審美情操。其次,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參觀美術展覽、藝術節等活動,使其親身感受和體驗藝術的魅力。這樣的體驗可以讓學生深刻地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激發其對藝術的興趣和熱愛。此外,美術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美術創作活動,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美術創作,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養自信心和自我表達能力。再次,美術教師可以利用美術革命文化環境中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和實踐。例如,可以運用項目制學習,讓學生通過制訂和完成藝術項目來掌握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可以運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創造出更加豐富和多樣的美術教學資源。最后,美術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美術批判和美術評論。通過學習和分析藝術作品,學生可以培養批判思維和創造力,學習欣賞和評價藝術作品的能力。
通過環境育人的作用,校園里樓道、教室、花壇等都可以成為革命文化空間育人場域。特定的革命文化作品以其獨特的魅力再現校園雕塑、綠植花壇、墻報、標志、旗幟等為載體進入學校育人空間資源,具有視角新、全方位、形式多、立體感的特色呈現;同時通過文化宣傳欄、文化活動周、紅色讀書節,結合社團、課后服務與語文、歷史、信息技術等跨學科形成融合課程,一周一創作、一月一展示主題、一年一匯展的形式,耳濡目染、入心入腦,貫穿學生的整個感知過程,在學生思維、行為、觀念多個維度上整體塑造人文品質,提高信仰價值。
總之,美術教師可以利用美術革命文化環境來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造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活動,學生可以在藝術中找到樂趣和啟發,發展自身的美術技能和審美能力。這將使學生全面地了解和欣賞藝術,培養對美的熱愛和追求,為未來的藝術發展作出貢獻。
(三)開展美術革命文化實踐活動育人
沒有實踐的革命文化只是形式上的,沒有內容的實踐沒有生命力的符號,實踐是檢驗學習動機,矯正學習目標的行為性指標。實踐的經驗性無時無刻不影響學生的思想判斷。研學游、博物館課、社會實踐活動是將知識有機地與行動結合,是滿足對體驗性復興使命的堅定追求性感受,是動力促發的源泉。以實踐為檢驗的行動方向是美術教育育人的重要指向。一旦進入實踐環節,現實發揮作用,在思考中歸位,在前行過程中糾正,學生在一次研學游中經歷了長途跋涉,經歷了汗水流淌,似乎已經筋疲力盡,甚至對是否需要形象再現的需求都普遍淡化,重實用輕感情的現實性打擊,深深體會到在與藝術作品的槍林彈雨對比中,才能體會到那種微不足道的辛苦,是革命戰士的家常便飯,反思為什么要有如此堅定的信念,置生死于不顧的決心,與美術作品中風花雪月、春暖花開、歲月靜好形成強烈反差,意識到關鍵不是作品的技巧的問題,是自己的感受方式不對,理解思路不對。研學視覺筆記、視覺倡議書、勵志標語、革命美術史影像展等的創作一方面更接近生活切身感受,另一方面體現了具有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的人用行動實現了信仰價值。在疫情期間部分學生體會到通過美術不僅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有勇氣去面對現實,從美術的變現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 方法的合理使用
美術課堂是充滿創造性的生成式課堂。如何引導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自覺的實踐理念及創造性的表達等,都是對革命文化在美術教育中的命題考驗。在學生學習的方式演進中,革命文化自身兼容并蓄、智慧生成的創造性結構,給美術教育的方式提供了多種切入端口。
(一)項目化學習策略
美術作品大多以群像的方式呈現,無論是厚重的歷史信息、龐大的主題、復雜的形式,都需要團隊協作,革命的歷史本身也是全國人民團結、協作共同奮斗的歷史。無論是欣賞課還是造型表現課,無論是以還原歷史畫面的局部還是整體表達,對學生來說都面臨巨大的困難。項目式學習給革命文化以“課題”的方式進入學生視野,通過協商探討、合理分工、有序安排,齊心協力實現目標研究。在集體的參與活動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在革命文化美術內容的學習同時,突出行動在繼承革命傳統的效用。
(二)問題導向策略
角色的激活解放學生思維,以革命文化為主題,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在革命美術學習歸納中自主提煉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度研究,如畫家如何表達革命題材?怎樣表達題材?用什么方式表達?達到了什么效果?美術表達的展示效果怎樣發揮作用?形成有效串聯的問題鏈,在重構和整合中推進思考。問題導向不僅基于情境,同時將歷史與當下鏈接起來,提出面向未來的命題思考,提出我們如何傳承革命文化、以什么方式傳承革命文化、如何優化傳承革命文化的視覺效果等思辨性問題,最終滿足革命文化對當代學生現實性意義的需求。
四、 結論
革命文化作品與現代生活的形態差異,使得教育的時效性及生成性存在著時間隔斷。美術教師在提高文化教育策略同時,警惕忽視教育意義傳遞,而讓革命文化精神繼承游離于教育邊界之外。革命文化作為美術教育的推進關鍵,能夠最大限度地消解成人式學習在教育中的損耗,以學生面臨的生活問題為行動力指引,穿透重重歷史空間障礙,實現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冠燕.光照史冊的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以籌備建立中國革命博物館為契機[J].榮寶齋,2018(7):144-161.
[2]張子昂.藝術社會學視域下抗戰時期的豫、滇版畫對比初探[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4):66-68.
[3]關云.紅色文化融入美術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實現路徑:以《中小學美術》教材中的“造型·表現”內容為例[J].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9(5):17-19.
[4]段運冬.陜甘寧邊區的圖像生產與人民美學的構建[J].文學評論,2023(5):26-33.
[5]王鑫.新四軍“華中魯藝”在烽火歲月中的美術教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3(4):8-1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