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周萃?。?985~),女,漢族,浙江諸暨人,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摘? 要:《包身工》的研究性教學實踐,結合“課外+課內”的教學路徑,通過課題項目調研、小組合作探究、調查成果匯報、撰寫學習體會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研習作品,擬為“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的教學方式,提供一種新的范式。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包身工;教學實踐;雙新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7-0041-04
一、 問題的提出
《包身工》是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教材中的重要一課,是報告文學的經典名篇,也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實踐的代表作品。文中所記述的20世紀30年代上海包身工被帝國主義及其幫兇野蠻壓榨的悲慘生活,發生在近百年前,與今天的高中生相去甚遠。如何能夠激發學生對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內在情感?這個問題值得探究。
“雙新”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改革,指向新常態下以落實并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的變革。筆者嘗試將“研究性教學”理念,落實在《包身工》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課題項目調研、小組合作探究、調查成果匯報、撰寫學習體會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師生協作完成學習任務,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二、 設計依據
(一)課標依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建議“創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選擇性必修的學習中,應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
(二)教材依據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在選擇性必修教材中共涉及兩個單元。其中之一就是《包身工》所在選必中第二單元,人文主題是“苦難與新生”。
(三)學情依據
學生在必修階段的“當代文化參與”單元,已初步掌握了調查考證、搜集資料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選擇性必修”應該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學習方式的開放與有序等方面,讓“必修”走向遼闊與縱深。
(四)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可以圍繞學習任務群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參與的學習情境,有效地融合語文聽說讀寫的核心素養。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研究性教學并未能在普通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施展?!栋砉ぁ费芯啃越虒W,試圖提供一種新的教學示范。
三、 課外課題實踐
《包身工》的研究性教學主要包括“課外”“課堂”兩種路徑。前者重在幫助學生選定課題,在課外開展(半)獨立的課題實踐;后者重在引導學生展示成果,在課堂完成深入探究。
課外課題實踐是研究性教學的重要環節,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需要教學內容向前置傾斜。課題實踐的基本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課題實踐的基本思路
(一)課題的確立
筆者以學生在預習時圍繞“包身工”群體產生的一些疑問(例如“包身工為什么不反抗?”“包身工的合同到期后,命運又將如何?”等)為基礎,設計了“包身工制度及命運”的調查方案,并細化為8個課題,詳見表1。
(二)課題實踐的操作步驟
(1)教師將全班48位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組6人。組員商議后遴選一個課題,并將成員姓名依次入表。
(2)明確組內分工,4人負責搜集資料,1人負責整合資料并制作課件,1人負責課堂口頭匯報。
(3)就調查方法而言,建議熟讀課文,優先從作品中找到理據;再借助工具書、圖書館和網絡查找相關資料;也可跨學科,例如從歷史學科獲取信息。資料可以是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不限。
(4)小組互助學習,篩選整理資料,將研究結論形成文字。師生磨題,教師反饋修改意見,修訂后定稿。
(5)制作課件,準備課堂口頭匯報。這里有一個細節,匯報的時間嚴格控制在2分半鐘以內,既是出于課堂容量的考慮,也是有意培養學生簡潔明了、重點突出的語言表達能力。
(6)根據教學設計,布置課堂前置作業:①撰寫研究感言;②閱讀選必中第二單元的其余課文,梳理主要人物事跡,概括其中的精神內涵。
課題實踐的過程看似煩瑣,實則環環相扣,教師要把握研究節點,精準教學。
四、 課堂教學實踐
(一)基于課題實踐的成果匯報與評點
“學生匯報”和“教師評點”交替進行,師生合作,完善課題成果。
課題1:包身工產生的時代背景
學生匯報? 政局上,“一·二八”事變后,中國農村在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下日益破產,加上地主的剝削和天災的影響,農民生活極為痛苦。經濟上,一戰過后,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不斷加強,大規模地對中國資本輸出,投資建廠。
教師評點? 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徹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上海機器大工業,特別是紡織業,迅猛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
課題小結? 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畸形的生產力發展大環境,產生包身工制度。
課題2:包身工群體構成及特點
學生匯報? 群體構成:多是在農村無法生存的青少年女工;群體特點:長久貧困、思想落后、缺乏社會經驗。
教師評點? 他們的父母無法通過其他有效途徑了解上海的真實狀況。包工頭口中遍地都是金子的上海,在他們眼中完全沒有拒絕的理由。(曹冰冰? 朱正業《城市邊緣人——近代上海紗廠包身制女工群體探討》)
課題小結? 紡紗廠以女工為宜;農村閉塞,女孩懵懂,控制起來相對容易。
課題3:包身工的生活環境
學生匯報? 臟亂污濁的環境,久經磨蝕的破敗墻角……這一切都表現出外表光鮮的工廠背后的陰暗。
教師評點? 由現在的上海福臨路99號想到——“紅磚墻嚴密地封鎖著的工房區域”“像鴿子籠一般地分得均勻”“蜂房般的格子鋪”。
課題小結? 環境空間狹小、環境惡劣、與世隔絕。
課題4:自身反抗的可能性
學生匯報? ①從物質(飲食體質)與精神層面(人格思想)說明包身工自身無力反抗;②年齡小,需要具體方法的指導。
教師評點? 無力舉行大規模暴動;反抗意識幾乎被消磨殆盡。
課題小結? 個體反抗無能為力。
課題5:工友相幫的可能性
學生匯報? ①外頭工人的輕視心理;②工人有過嘗試,但以被慘烈鎮壓收場,一些工人內心害怕甚至麻木,失去了反抗的意志。
教師評點? 工友自身社會地位和能力受限;對包身工又輕視。特別點出:“但是,包身工是沒有‘朋友和幫手的!”
課題小結? 工友相幫難以實施。
課題6:法律維護權益的可能性
學生匯報? ①包身工制度被法律認可;②租界的行政自治權限制了租讓國在其區域內行使行政權;③當時中國法律并不合理,參照中華民國《法律適用條例》第1條。
教師評點? 雖有童工制度和妨害自由罪的法律條例,然而各帝國擁有領事裁判權,受害者無法有效提出訴訟。
課題小結? 依靠法律不切實際。
課題7:社會輿論救贖的可能性
學生匯報? “包身工是一種‘罐裝了的勞動力”,包身工制度是西方資本主義引進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背景下,為他們發聲的條件幾乎沒有。
教師評點? “包工制度下的帶工老板,勢力較大,地方紳要、社會幫派都為之庇護,地主官吏為求秩序起見,亦求茍安一時?!保ú鼙? 朱正業《民國期刊視角下近代包身工制探析》)
課題小結? 社會輿論不愿干預。
課題8:消極忍耐坐等自由的可能性
學生匯報? ①包身工對“老板”來說是一種“用完就丟”的機器,資本家只會殘酷剝削勞動力。②從日常看:包身工是資本家的奴隸,受到慘無人道的壓迫,沒有溫暖和希望。③從結果看:包身工們常?;畈坏焦て诰蛿烂?。
教師評點? “做滿三年,僥幸沒有死的包身工,老板往往逼著繼續在他家里做‘帶飯小姑娘……周桂英做了近兩年‘帶飯小姑娘,不但連件褂子都沒有,還欠下老板一大筆債,最后遭到老板的毒手?!保ā栋砉さ难獪I仇》上海國棉六廠老工人錢小妹)
課題小結? 坐等自由不能實現。
通過以上8個小課題的研究,我們得到了一致的結論,即包身工無法從根本上擺脫被奴役的命運!所以夏衍說:“在這千萬被飼養者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法律,沒有人道。”
課題匯報呈現了學生的調研成果,理據翔實,表述凝練。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本環節的自主研究,增進了對包身工的了解,也達成了情感上的共鳴。他們由衷地悲痛、同情和憤恨,為把握作品內涵打開了心門。
(二)基于單元視閾的主題內涵探究
本環節是對課題研究結論的進一步追問:既然個人反抗、法律援助、忍耐等待、社會干預全行不通,那么包身工還能被解救嗎?筆者就此設置了一個學習任務,即“包身工拯救計劃”,請學生通讀本單元所有課文,填寫表2,梳理共性,找到拯救之道。
這里直接將教材轉變成了素材。學生發現,雖然時代不同,身份各異,人物事跡和精神內涵有所區別,卻有著共性的精神內核,那就是“革命”與“斗爭”。夏衍說:“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是無法抗拒的。”其實就是要號召大眾勇敢站起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剝削和反動政府的壓榨。而這應該也是夏衍行文的深刻內涵和真實意圖。
清除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有效進行社會變革,組織更多覺醒的中國人聯合起來,去革命去斗爭,才能從根本上取締包身工制度,拯救包身工于水火。如此,中國才能從“苦難”走向“新生”。
(三)基于文體研究的家國情懷涵養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學習目標要求,體會崇高的革命情懷,陶冶性情,堅定志向。教學應觀照于此,當培養奮發之精神,厚植家國之情懷。
1. 感受文藝工作者的家國情懷
以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為突破口,體會夏衍的家國情懷?!栋砉ぁ冯p線并行,以時間的主線推進敘述人物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同時副線穿插包身工制度的產生和發展概況。
組織學生品讀副線概述部分富有感染力的語句,體會其中遣詞造句、抒情達意的藝術表現力。報告文學既有真實性,又有反映現實的藝術性與融入感情的批判性。再引入夏衍自述的《從“包身工”引起的回憶》選段,引導學生了解夏衍艱辛創作的經過,感受作者高尚的使命感。
就在夏衍創作《包身工》的同一時期,其實還有許多文藝工作者投身于革命浪潮,以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積蓄起蓬勃的文藝力量,照亮國民精神的前途。
2. 厚植學生個體的家國情懷
交流研習體驗(下面示例一二),培養學生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徐同學感言:在調查過程中,我看到文字圖片間充斥的底層人民的血與淚。雖然身處不同時代,但我卻能切身感受到他們所經受的壓迫與苦難。我們不應只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同情與憐憫,而應該進行反思并前進。
余同學感言:在探究包身工構成群體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帝國主義與封建守舊勢力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殘酷壓榨,也看到底層人民麻木的心態和落后的思想,每一個文字都在對舊世界的黑暗進行鞭撻,讓我由衷感嘆:只有在新中國,我才能擁有一張平穩的書桌。
張同學感言:通過這次探究性活動,我們被這種報告文學的力量所深深觸動,犀利的筆鋒鐫刻出的一個個無助又困頓的“包身工女孩”,讓我們不禁扼腕嘆息。反觀現在的我們,處于一個輿論自由、環境清朗的社會,尤感新中國建設發展的自豪。
“家國情懷”是最高層次的核心素養,是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的最終價值體現。希望通過本課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逐漸擁有視野與高度、情懷與溫度、信念與力度,扛起使命擔當,講好歷經“苦難—新生—復興”的中國故事。
五、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展現了研究性教學的屬性和特點,既能結合課內講授與課外實踐、教師引導與學生實踐,也能整合教材、課程標準與其他資源。將研究性學習實踐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孫璐.研究性教學理念及其在英語文學教學中實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2(1):122-129.
[2]張輝,韓斐.研究性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歷史史料研讀[J].基礎教育論壇(下旬刊),2021(398):97-98.
[3]李鵬.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去學習——《包身工》教學隨筆[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9):32-33.
[4]顏廷秀.報告文學《包身工》的情與理[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