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摘 要 語文教師要利用學科優勢,將美育理念、美育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審美發展開辟切實的路徑。以鄉土小說為例,從巧設目標、規劃內容和建構任務三個角度入手,探討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理念的策略,讓學生在鄉土小說閱讀中形成審美意識,增強審美能力。
關鍵詞 鄉土小說? 美育滲透? 審美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了“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核心素養目標,強調“語文教育是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鄉土小說是指以鄉村生活為素材、富有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的小說,這類小說中往往描繪了大量的自然風光和風俗民情,具有豐富的審美要素,是實施審美教育的優質素材。在高中語文鄉土小說教學中,要深入挖掘鄉土小說中的美育元素,為學生創造自然與人文相互交織的審美平臺,讓學生領略獨特的地域文明下孕育的自然風光和風俗人情。
一、巧設目標,指向美育
鄉土小說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在融合核心素養課程目標的基礎上,重點指向美育,指導學生在品鑒語言、梳理情節、體悟文化的過程中感受鄉土小說中獨特的人情美、自然美。不同的教學目標之間不應相互割裂,而應相互融合。
魯迅小說《阿Q正傳》立足辛亥革命的大背景,描寫了革命前后江南地區的農村未莊的風土人情,塑造了一個受到精神壓迫、人格異化的典型形象——阿Q。小說中的人物塑造堪稱妙筆,人文精神十分深厚。在這篇鄉土小說教學中,要以美育為主要任務,基于“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三個角度細化教學目標。
1.圈畫出描繪未莊自然風光和風俗人情的句子,梳理“國民劣根性”的具體表現形式。
2.全面還原阿Q的人物形象,體會其形象特征。
3.深入解讀“阿Q精神”,理解其悲劇和喜劇內涵,從美學的角度辯證性地審視阿Q形象的象征意義。
4.結合阿Q的生存背景,解讀“精神勝利法”的內涵,形成正確的民族觀。
以上目標超越了以往審美教育中“描繪了哪些美景”“運用了怎樣的色彩”等淺層內容,上升到人文、社會等高階層次,引領學生自主挖掘審美資源、體會小說的審美特征,并在獲得審美刺激的基礎上,自覺地展開審美創造,這樣的審美教育更契合高中生的成長規律和發展路徑。
二、規劃內容,滲透美育
基于滲透美育理念的需求,除了設計目標之外,教師要精心規劃鄉土小說的教學內容,以求得語文課堂教學的美育價值最大化。以美育為目的的教學內容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規劃。
1.鄉土小說中的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是鄉土小說中的一大亮點,是最能體現其地域色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祝福》重點描繪了魯鎮的“祝福”民俗,《邊城》中的“賽龍舟”習俗體現了湘西地區的端午節風俗。諸如此類,鄉土小說中不乏對民風民俗的描寫,這些都是實施美育的重要素材。在鄉土小說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小說中有關于民風民俗的內容置于課堂教學的前端,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民風民俗,這樣可以有效地拉近學生與小說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審美初體驗。
2.鄉土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說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鄉土小說中的人物大體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為了激活國民尚未覺醒的靈魂而塑造的人物;第二,為了贊揚人性的真善美而塑造的人物。不同主題的鄉土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會有所不同。以《祝福》《阿Q正傳》為例,教師要基于小說中深刻的人文主題和思想主旨,指導學生關注人物的語言、行為等要素,讓學生深入地理解語言、行為等背后所映射的內涵。而在《邊城》一類的小說教學中,要著重引領學生關注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讓學生體會小說中清新自然的文筆及人物的可愛舉動。借助不同的指導方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關聯即可明顯加深,這樣就能激活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3.鄉土小說中的敘事視角
鄉土小說教學中的美育滲透不單單體現在民風民俗和人物形象上,還體現在獨特的敘事視角上。不同的小說往往采用了不同的敘事視角,而因敘事視角的差異,小說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審美特征。《阿Q正傳》立足第三人稱的視角,給讀者一種客觀陳述的感覺,《邊城》立足回憶性視角,創造了一種虛實相生的藝術形式,增強了小說的朦朧美。針對不同的敘事視角,學生要代入敘事者的視角中,體會小說中蘊藏的多重審美要素。
不僅如此,鄉土小說中還富含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它們都是重要的美育素材,教師要根據不同篇章的差異,合理地規劃不同的教學內容,從而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審美體驗、獲取多樣化的審美閱讀經驗。
三、建構任務,落實美育
教師要以語文課堂教學為綱,通過建構學習任務的方式,將美育理念落實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時升華審美體驗。以鄉土小說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酌情建構下列學習任務,驅動學生展開不同維度的審美活動,循序漸進地強化其審美體驗。
①任務一:朗讀文本,還原畫面。請同學們根據鄉土小說的主題,展開配樂式、角色扮演式等多種類型的朗讀活動,還原出小說中的畫面,體會其中涵蓋的審美要素。
在朗讀任務的帶動下,學生要聲情并茂地讀出鄉土小說中的審美要素。以《邊城》為例,文中描繪了絕美的自然風光,學生可以采用配樂朗讀的方式,將古箏曲《漁舟唱晚》作為配樂,讓學生在舒緩音樂伴奏下,體會茶峒小鎮“銀色薄霧”“豆綠色的河水”等相互交織的畫面美,感受落日余暉下美好的自然風光。
②任務二:問題導讀,深化體驗。閱讀小說《哦,香雪》,思考下列問題。
臺兒溝的景象,在火車開進深山的前后存在哪些變化?
小說中以香雪為代表的女孩子們的生活是否發生了變化?
香雪與其他人物的形象有哪些差異?
“臺兒溝”“火車”分別代表什么?
以上四個問題以環境描寫為切入點,過渡到人物形象,最終落到小說主題上。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對小說中的語句進行細致品讀和鑒賞,從初級審美體驗上升到高級審美體驗。
③任務三:對比閱讀,增強深度。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將魯迅《阿Q正傳》與沈從文《邊城》歸為一課,教材編者為何要將這兩篇風格迥異的小說編排在一課呢?請你從環境描寫、風土人情等方面進行對比,尋找將它們編排在一課的原因。
完成這一任務,學生要立足兩篇小說的創作年代,體會二者在主題方面的差異,從多個角度對比分析,由此可以感受到《阿Q正傳》中愚昧、麻木的“國民性”及《邊城》中自然、健康的“國民性”,進而獲得與眾不同的審美體驗,增強小說的閱讀深度。
綜上所述,在高中鄉土小說的教學中滲透美育理念能夠推動語文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使學科核心素養扎根在語文課堂上。鄉土小說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學生既能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學習技能,還能擺脫功利化的追求,真正達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