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譚志西(1974~),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級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學。
摘? 要: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學生高效地理解、把握抽象的思想政治觀念,有利于其思想觀念的實踐遷移,與思想政治課程“緊密結合社會實踐”的性質相匹配。當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中存在應試教育思想頑固、生活資源不合理等問題。文章建議教師從生活內容的選擇、獲得、呈現,以及實踐策略等幾個角度對生活化教學進行優化。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反思;優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8-0163-04
生活化教學是指將學生置于生活實際場景、情境中,或以生活為資源的教學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有幾個意義:第一,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項中明確“課程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并提出了“采用情境創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的教學建議。教學生活化是匹配課程性質、落實課標建議的有效途徑。第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形式相對枯燥、學習內容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學生學習不容易理解和消化,影響學習態度。而生活化教學的直觀、感性特質,有利于學生從直觀渠道高效理解觀念,并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第三,高中思想政治最終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將所學、所知、所認同的思想觀念等遷移為實際言行或轉化為其內在品質。生活化教學內容源于實踐,有利于學生發展思政實踐力。因為高中學生還沒有真正融入社會生活,高中思想政治的生活化有一定實踐難度,操作不當會使教學陷入被動、低效。下面,就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難點進行反思,并基于反思提出幾點優化建議。
一、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反思
(一)應試教育思想依然頑固
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學科核心素養”是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目標。但教學實踐中存在一個怪象:越是臨近高考,應試教育越突出、素養教育越弱化。小學的思政課,素養教育“蓬勃”開展;初中的思政課,教師出現了素養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糾結;到了高中,不少教師幾乎完全放棄了素養教育,而專注于向學生灌輸概念、理論,明明課標明確和強調核心素養教育。但面對高考,教師仍然固守應試教育。這表現為幾點:第一,教學方式沒有遵循建構理論,教師本位,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即便是關聯了生活,也是結合生活灌輸思想觀念,而不是組織學生進行主體學習。比如,“中央財政,中央企業出資設立產業扶貧基金。該基金獨立運營、自負盈虧,以股權、債權等方式……”這個生活材料,大多概念是高中生沒有概念認知的,所以教師呈現生活情境后,就會直接進行講解,如“什么是獨立運營,什么是股權、債權”等,這等于是直接灌輸判斷、結論,對學生形成素養沒有作用。第二,評價導向作用沒有發揮。教學評價除了檢測作用,還有導向意義,也就是評價什么,學生就會去學什么。當前的評價主要就是試卷評分式,那么學生自然會將學習重心會放在背題、研究解題技巧上。對生活類的試題,也是如此。比如,對“某年某時,某強臺風登陸我國某地。當地政府發布警報,組織工地臨時用房、危房等人員撤離轉移……這表明?”這個生活試題,師生的精力都會集中于如何解題、答題以拿到分數,而不太關注去探究這個生活事件所體現出來的社會主義優越性、黨的人民至上立場、公民責任感等。基于這種評價不會主動關注價值觀、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精神品質等方面的自我建構。
(二)生活化資源試題化傾向
生活化教學最有效的方式是將學生直接置于社會生活實踐當中去,在“做中學”。但實際上,高中學生較難有這樣的充分條件,他們的大部分學習時間仍然是在學校、課堂。那么,生活化教學主要不是真實的實踐,而是將生活材料作為資源引入課堂。這樣生活化教學的條件性要素之一,就是資源的選擇、搜集、獲得、使用。
目前看,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資源的運用是存在問題的,主要就是所選擇的資源是試題型的,或者直接取材于試卷。其存在的問題在于:第一,資源與學生真實生活的貼近度低,大多不是學生有切身感受或體驗的,無法引起學生思維、思想的共鳴,而且學生探究的興趣度低。第二,材料表述比較簡約,不具體,有內容無情節,不生動,也就是“有骨無肉”。這樣的材料用于提問、考核是可以的,但用于學生探究、思考,就顯得過于單薄和無趣。比如,試題“某地農民過去誤以為多施肥就能提高產量,存在盲目施肥現象。現在,他們根據某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況精確設計配方,對癥施肥,效果顯著。這說明?”首先,農業勞作及技術,高中生幾乎無接觸,興趣度低;其次,試題沒有展開描述哪個地區、什么作物、什么肥料以及是什么背景、什么人幫助他們開始科學種糧,具體產生了怎樣的效果、前后對比如何等。這么單薄的材料不足以支撐學生進行分析、探討。
二、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優化建議
(一)生活內容選擇多源化
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把握幾個要點:一是要有趣,能夠引發學生參與探討、思考的興趣。二是要“真實”,盡量貼近高中學生。也就是學生能夠接觸、獲得的材料,避免他們無法接觸和理解的成人生活。三是要有目標性,材料的選擇要對準知識、能力、品質等具體的素養目標。比如,要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感,需要什么材料?要培養其公共參與意識,又需要什么材料?內容要有靶向性。
基于以上分析,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選擇途徑主要可考慮幾個方向。
第一,學生自身的經驗、見聞。比如,學習“文化的內涵”時,教師引導學生,“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一些公共場所,有些人發生插隊、亂丟垃圾、說話粗魯等行為,被人指責為‘沒文化——你認為這種指責的定義是準確的嗎?如果是,那么這種‘文化的概念是歸屬于狹義還是廣義?如果不是,那這些行為的正確概念定義是什么?”用學生都有的經驗為材料引導其思考“文化”與“文明”的概念差異,得出“這些生活情景應指責為‘不文明,而‘沒文化不是合理界定”的判斷。
第二,電視、報刊、自媒體等傳媒傳播的社會時事新聞。如學習“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時,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西亞某地區發生局部戰爭的新聞,讓學生們借此進行思考,“這場戰爭的事發地離我們有萬里之遙,你認為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嗎?如果有,會是哪些方面?”讓學生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戰爭地區經濟、民生等與我國的相關性(比如我國從當地進口石油、我國有一些企業和派遣務工人員在當地等),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理解和認同“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第三,利用網絡或書籍拓展、鏈接、補充的閱讀。如學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時,教材中提到“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但沒有展開敘述,如抗洪發生在何時何地、誰或哪些單位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感人的人和事等。針對話題材料缺少細節內容的問題,教師可組織學生們通過網絡圍繞這些精神主題去搜集材料,如“某貧困地區,黨員、干部、群眾是怎樣聯手攻堅脫貧的,政策支持是什么,大家做了什么、涌現出了哪些人物或典型事件”,搜集到資料后展開自主閱讀,從而基于豐富、完整、真實的材料深入、感性地了解和認同脫貧攻堅精神。
第四,學生情境化的表演、體驗或實踐。如果有條件,優質的材料其實是學生的親身體驗。但實際上,受環境、條件等因素影響,教師較難組織學生常態化參與真實的實踐。因而,組織學生通過表演、模擬等方式去生成親身體驗,是較常用的生活化資料獲得途徑。比如,學習“人民代表大會”時,教師組織學生以“選班干部”為情境,模擬體驗人大民代表的選舉過程。這種親身體驗本身就是有效的生活教育內容。
第五,基于具體素養目標需求。學生自主搜集和獲得材料,對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意識及培養其學法、調動興趣是有益的。由于學生學習決策力比較弱,其所選的材料有時與教學目標的匹配度不太高。因而,為了保證內容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靶向性,教師應根據具體的素養教育目標需求去選擇和準備材料。比如,學習“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時,教師基于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素養的需要,向學生呈現某個典型刑事案例,用以引導學生系統學習、把握立法、執法、司法、守法,而學生自己可能找不到這種精確服務于某方向學習的材料。
(二)生活內容呈現多樣化
按次序,在完成內容選擇后,下一步任務是如何組織獲得內容和向學生呈現內容。教師需要考慮具體內容的特征及形式,合理選擇獲得和呈現方式。一般來說有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由教師直接提供和呈現。這種呈現方式主要針對學生不容易獲得,或教師有自己設計意圖的內容。比如前面提到的新聞事件、有素養目標指向的材料,由教師直接提供和呈現,具有材料靶向性強、操作方便及更容易體現教師教學意圖的優點。如學習“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時候,教師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敦煌壁畫和明朝時為西方定制的陶瓷餐具,讓學生通過觀察壁畫人物形象、服飾及餐具造型、紋樣中西方元素混合,了解中國造型、技術與西方繪畫主題的融合,從而了解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
第二,由學生通過交流與碰撞而呈現。這主要是針對學生有切身生活經驗、見聞或有信息積累的內容。比如“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交流,“我的父母、親朋,他們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其收入來源是什么?我的家庭還有哪些收入來源或方式?”這樣,通過交流整合學生家庭、社會關系的收入分配方式、類型等,為學生把握我國收入分配制度、體系提供豐富且較全面的材料。
第三,通過學生親自體驗與發現來呈現。這種呈現方式主要是針對生成性的資源,即本來沒有資源,經過學生的活動而產生出新的生活學習資源。比如前面提到的,讓學生模擬人大代表的選舉,以及模擬法庭、情景劇表演等。這個過程就是新生的生活化學習材料。另外,組織學生進行實踐、觀察、調查等活動,也可以獲得生活化學習資源。比如,學習“文化交融”“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時,教師讓學生進行生活觀察:“我的家庭中,家具、用品、裝飾、服裝等,有哪些元素是傳統的,哪些是外來的,哪些是中外文化元素融合的。”這個生活觀察結果就成為學生們了解文化交融、正確對待文化交融、吸收和甄選外來文化的有質材料。
(三)生活教學實踐生本化
要想將生活化教學的目標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而不是應試,根本的實踐途徑是高度的生本化,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客體,以學生學習為形式、以教師組織指導為助力。實踐生活化教學的生本化,可關注幾個策略。
1. 創設主題或話題
新課程標準提出“優化案例,采用情境創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的實施建議。這個建議的思想和邏輯是:思想政治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涉及哲學、經濟、政治、法學等學科,而思想政治理念、認知在生活中的實踐也同樣是復合性的,往往一個事件、問題會牽連多類元素,不太可能是單一的經濟問題或政治問題。此外,政治課程的核心素養目標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維度,這四個素養維度在認知、理解和實踐中也是一體的,不可割裂。因而生活化學習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話題情境或學習任務主題,以使學生核心素養綜合發展,深度理念知識概念,同時使之擁有真正的思政實踐能力。
比如在學習“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時,教師創設話題:“我國高速公路、鐵路建設水平、里程數已經遠遠領先世界,其中有科技、經濟發展的因素,也與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有關。比如,某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科技水平優于我國,但其公共交通建設卻舉步維艱。大家對比分析,產生這種反差的原因有哪些?”用這個具有復雜性的具體話題,引發學生在經濟、政治、文化、理念、所有制、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性探究。這能使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基于一個生活話題得以綜合性發展。
2. 學生主體性探究
要想使生活化教學發揮核心素養培養作用,除要內容的把握、話題的創設外,還要注意在途徑上遵循建構主義理論。教師避免向學生直接、生硬地灌輸理念、觀點,而是讓他們圍繞生活情景展開主體性探究式學習,在觀察、提煉、思考、辨析、評價等過程中去生成素養、發展能力。
這需要教師把握幾點:第一,注意對學生參與學習探究興趣、熱情的調動和激發;第二,用問題或任務的方式引發學生探究,為學生搭建過程性學習的平臺;第三,尊重和鼓勵學生個性化學習,敢于個性思考和表達。比如,在學習“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時,教師以學生家長、親友的職業、收入來源、收入分配性質為話題,讓學生交流和表達:“基于大家家長、親友的收入來源和性質,請大家歸納我國的個人收入有哪些分配方式、以什么方式為主?將來你進入社會,更愿意接受哪種分配方式,你計劃怎樣優化、增益自己的收入?”這樣,話題與學生家庭、自身未來緊密相關,引發學生探究興趣,同時以學生交流、歸納、表達形成學習過程,并以學生設計、規劃未來為情境,為其個性、創新表達提供了空間。
3. 優化評價的機制
生活化教學要想切實將教學目標指向核心素養,而不是應對考試,教學評價是必須進行改革、優化的。其優化的重心主要是把握兩點:一是評價的導向作用要指向核心素養,在評價中教師注意將評價內容引向素養,而不僅是思想政治概念、觀念等結論性知識;二是評價要與教、學一樣具有素養建構作用。在實施評價時,除了教師對學生評價外,還要組織學生主體的自主、互評,在學生主體參評的過程中去建構其素養。比如,在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教師以“某鋼鐵企業是國企,其生產的產品,既是產品又是重要生產資料。按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來說,這個工廠生產什么類型的產品、產品定價多少、向誰供貨應該是由市場來決定的。那么,鋼鐵資料就可能大量供給私營企業。請大家判斷,這和前面學習的‘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否有矛盾?”等學生分析和表達后,教師并不直接糾正、評價,而是問其他學生,“你認同他剛才的分析和觀點嗎?你對他的結論和判斷依據、論證過程、思想立足點等有什么不同的見解?”這樣,學生主體參評,而且在評價內容上融入了“判斷依據、論證過程、思想立足點”等,既使評價具有了生成性,又將學生學習方向引向價值觀、實踐方法、思維能力等素養方面。
三、 結論
綜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模式,具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有效綜合建構核心素養及利于思想觀念實踐遷移等積極作用,也與思想政治課程“緊密結合社會實踐”的性質相匹配。針對當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應試教育思想頑固、生活資源不合理等問題,建議教師從生活內容的選擇、獲得、呈現以及實踐策略等幾個角度對生活化教學進行優化:內容選擇多源化,內容獲得和呈現多樣化,實踐策略以主題為引領、突出生為主體、優化評價機制為優化重心。
參考文獻:
[1]陳卓.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7):153.
[2]賴永珍.把“活水”引入高中政治課堂——淺談高中政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文學教育:中,2014(5):149.
[3]宋邦林.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求知導刊,2015(15):132.
[4]嘎桑措姆.淺析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開展策略[J].傳奇故事,2022(39):35-36.
[5]王瑩.淺談高中政治生活化案例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15):52.
[6]黎明.生活教育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回歸的研究[J].東西南北,202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