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雪軍
江蘇省常熟市中醫院神經外科,江蘇常熟 215500
重型顱腦損傷(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是一種神經外科常見急危重癥,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因腦挫裂傷、顱內血腫、腦水腫、顱內壓升高等因素影響,患者容易繼發高耗氧量與腦血流不足,并引起腦缺血、血氧,將正常的代謝轉化為缺氧狀態[1],對于此類患者,預后質量與繼發性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目前,臨床普遍認為腦缺血、缺氧是患者神經功能惡化的主要獨立危險因素[2]。手術是治療顱腦損傷的主要技術,但在手術治療期間,通過動態顱內壓監測技術,可作為輔助應用以配合相關治療,并分析患者在治療全周期的實質變化,指導后續操作,評估治療進程等[3]。本研究引入持續顱內壓監測預警措施,隨機選取2019 年1 月—2023 年1 月江蘇省常熟市中醫院收治的80 例重型顱腦損傷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手術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0 例。觀察組中男28 例,女12 例;年齡30~75 歲,平均(42.10±4.45)歲;受傷原因:墜落/交通事故/其他分別為13/20/7;病理實質損傷:腦挫裂/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分別為13/10/17。對照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30~75 歲,平均(43.03±4.16)歲;受傷原因:墜落/交通事故/其他分別為12/22/6;病理實質損傷:腦挫裂/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分別為15/11/14。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81115)。
納入標準:各項臨床資料記錄完整,創傷史明確;入院后經CT 等影像學技術確診,明確硬膜血腫、腦內血腫等癥狀[4];符合手術指征,順利完成手術治療;知曉研究全過程,自愿參與,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存在明確精神問題、認知誤差等者;合并顱腦其他嚴重病型,如腦死亡等者;伴隨對研究產生影響的基礎病,如肺氣腫等者;合并器官衰竭、凝血功能障礙者;因其他原因無法全程配合完成研究者。
觀察組配合持續顱內壓監測預警技術完成手術。儀器選擇:動態顱內監測儀(PRESSIO ICP MONITOR;REF:PSO-3000;SN:17A02178),配套測壓管(SOPHYSA;規格型號:PSO-VT;序號/批號:21C21507)。手術操作步驟:根據操作需求,對體位進行干預,使其維持仰臥,便于治療操作;麻醉處理,待生效后即可定位穿刺點,由額角進入,配合壓力測定,由側腦將引流管緩慢、精確置入,連接接口位置,連通傳感器與引流設置,并接通監測儀器與啟動模塊;確定各設備運轉正常,即可開啟操作。在治療期間通過顯示屏,對顱內壓力相關參數、圖形進行觀察;操作要求規范:記錄顱內壓,觀察其數值變化,當其≤2 mmHg,無需其他操作,即根據基礎操作流程展開治療;當數值為>2~40 mmHg 時,則需進行腦脊液的減壓、釋放操作,將床頭適當抬高,維持呼吸道暢通,并輔以一定的鎮靜措施;另可在醫囑允許范圍內,取一定的脫水藥物、降壓藥物進行對應處理,如仍然不見效,則需停止治療,將患者轉移至急診處理;當數值>40 mmHg 時,連入影像學技術以定位顱腦,獲取實時圖像,明確無繼發出血征象,并注意預備急救藥品和儀器,以便隨時能夠開展搶救;術后,持續7~10 h 監測。
對照組僅按照常規流程開展手術,不配合持續監測技術:即注意操作規程,對患者注意心電、血氧指標的監測,按照救治流程,指導患者進行體位調整,并積極預防感染、對癥干預等措施。
將預后狀態分為5 個維度[5],術后患者合并輕微神經功能障礙癥狀,但不影響正常生活為優良;術后患者存在神經障礙,且出現一定的功能喪失,但總體可恢復生活自理,此評定為殘疾(輕度/中度);術后患者具備自主思維意識,但不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為重度殘疾;植物人狀態;死亡。預后良好=優良率+輕中度殘疾率,其他即歸類預后不良。
記錄就患者術后各項并發癥的類型(主要包括電解質失衡、腎臟衰竭、消化道出血、顱內感染、肺感染)、頻次,統計總體發生率。
記錄以術后20、40、60 h 為時間節點,對患者進行顱內壓水平。
在患者治療1 周內,就其甘露醇用藥總量、時間進行記錄,并進行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評分標準為3 個項目,睜眼、語言、動作反應[6],分值范圍0~15 分,評分越高,預后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0.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顱內壓水平、甘露醇用藥情況與昏迷程度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預后狀態、并發癥為計數資料,用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預后良好率(82.50%)高于對照組(6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1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預后狀態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50%(1/40),低于對照組的15.00%(6/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顱內壓水平持續下降,且觀察組患者術后40、60 h 顱內壓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顱內壓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mmHg]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顱內壓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mmHg]
注:與同組術后20 h 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術后60 h(15.48±2.54)*(19.52±3.69)*5.704<0.001術后20 h 35.18±3.51 36.21±3.67 1.283 0.203術后40 h(22.94±3.39)*(28.65±4.66)*6.267<0.001
治療1 周內觀察組甘露醇持續用藥時間、甘露醇用藥總量均低于對照組,且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甘露醇用藥情況與昏迷程度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甘露醇用藥情況與昏迷程度比較(±s)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評分。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GCS 評分(分)11.08±2.14 8.12±1.68 6.881<0.001甘露醇持續用藥時間(d)8.18±1.11 11.21±1.67 9.557<0.001甘露醇用藥總量(mL)501.94±38.39 752.65±52.66 24.331<0.001
顱腦損傷作為臨床神經外科常見病,有較高的病死率,顱內壓作為機體重要的生理指標,通常情況下,該指標為10~15 mmHg[7]。出現顱腦損傷后,如其癥狀表現較重,即伴隨顱內血腫、腦腫脹等相關癥狀,則顱內壓呈持續升高癥狀,腦血流量下降,且腦灌注壓也會持續降低,進而加重腦組織損傷程度,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在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中引入動態顱內壓監測技術,能夠幫助主治醫師掌握患者顱內壓的變化情況,并根據其動態變化,做出病情的評估,治療方案的調整,使治療措施能夠更加貼近病情[9]。此外,借助顱內壓的動態監測,還能夠從恢復階段,對患者進行側面評定,完成療效界定,以此為后續的治療、療效評估進行參考[10]。
當發生顱腦損傷后,對于重癥情況,需立即展開干預及治療,以延緩病情進展。同時在治療階段,聯入顱腦壓的監測,一方面,能夠以該指標作為是否進行治療的參考(治療指征)[11],另一方面,可借助該指標的動態變化,完成對患者的病情評定,分析不同時間節點的最佳治療方案,并且配合頭顱CT 復查,結果顯示患者呈腦梗死、腦腫脹等合并癥,該結果即表明患者顱內壓升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病死率,并且與預后狀態緊密相關[12],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提升患者生存率。本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預后良好率(82.50%)高于對照組(62.50%)(P<0.05),在朱敏等[13]研究中也指出,對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取顱內壓監測下階梯減壓技術,數據顯示,患者預后優良率(80.00%)高于未引入顱內壓監測下階梯減壓技術治療的患者(20.00%)(P<0.05)。與本研究結論類似。
在重癥顱腦損傷手術期間配合動態顱內壓監測干預,還具有以下優勢:①能夠及時監測顱內壓增高問題,采取彌補干預處理;②聯合動態檢測,能夠提升一次治療成功率,為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參考,盡量提升治療效率,降低重復操作風險[14];③當患者腦水腫等合并癥逐步消失后,經外界壓力、頭皮壓力等作用,能夠促進骨瓣的緩慢復位,逐漸恢復機體顱骨正常生理外形,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15]。
綜上所述,針對重癥顱腦損傷手術患者,治療期間引入持續顱內壓監測儀配合操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狀態,穩定術后顱內壓水平,降低各項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患者綜合預后質量,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