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龍



【摘要】 目的 分析對垂體瘤患者實施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治療的價值。方法 選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于成都長江醫院接受治療的60例垂體瘤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2組,各3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開顱手術治療,觀察組接受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對比分析2組治療效果。結果 2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手術用時、住院用時均比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中應激指標水平比較,觀察組術中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原酶水平以及去甲腎上腺素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2組視覺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視野指數、視野平均缺損值均優于對照組,視野模式標準差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腫瘤切除率高于對照組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垂體瘤患者實施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治療,可有效縮短手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應激水平、視覺功能,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 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垂體瘤;應激反應;視覺功能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5-0055-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39.4
垂體瘤是臨床常見的顱內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在成年人常見的原發性腦腫瘤中排名第3位,占所有腦腫瘤的12%~19%。根據病理表現,臨床將垂體瘤分成無功能性垂體腺瘤、功能性垂體腺瘤。腫瘤出現后會對患者病變附近解剖組織造成壓迫,加上占位效應的影響,患者多伴有頭痛、視覺功能受損等情況。傳統的開顱手術和本研究所選用的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均是治療垂體瘤的有效術式。前者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術后伴有諸多的危險因素,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在開展手術的過程中可能會影響正常的腦組織,難以在臨床進一步推廣實施。后者屬于微創技術,視野廣、術野清晰,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1],術后安全性較高,比傳統開顱手術縮短了恢復時間,規避了術后風險。為了證實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對垂體瘤患者的干預價值,本研究以垂體瘤患者為例進行相關研究,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在成都長江醫院接受治療的60例垂體瘤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2組,前30例患者為對照組,后30例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35~65歲,平均(51.33±3.42)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2.31±0.22)年;腫瘤長度7~26 mm,平均(16.42±2.35)mm;垂體瘤類型,無功能性垂體腺瘤20例,功能性垂體腺瘤10例。觀察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36~66歲,平均(51.54±3.13)歲;病程4個月~4年,平均(2.65±0.12)年;腫瘤長度7~27 mm,平均(16.56±2.42)mm;垂體瘤類型,無功能性垂體腺瘤18例,功能性垂體腺瘤12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均經相關檢查后確診;滿足手術指征;臨床資料完整;知情且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伴嚴重出血、感染者;伴凝血功能異常者;鼻竇、鼻腔感染者;先天性視覺功能障礙、神經系統疾病者;無法耐受手術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行開顱手術。協助患者呈仰臥位,進行常規皮膚消毒和麻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做定位處理,一般以額外側入路或額下入路為主,并于顯微鏡下定位外側裂部位,使其充分暴露。常規處理蛛網膜,釋放腦脊液,精細清除腫瘤。完全清除病灶組織后,常規止血,傷口縫合。術后遵醫囑進行抗感染等處理工作[2]。
觀察組行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協助患者呈仰臥位,用碘伏棉球做鼻腔、面部常規消毒,全身麻醉。利用神經導航系統做鼻尖、雙側內眥、鼻根及眉心的定位,在神經內鏡輔助下,于鼻腔內部放置去甲腎上腺素棉片,動作緩慢、輕柔,使蝶篩隱窩黏膜組織及中鼻甲加速收縮,5 min后取出棉片。于右側鼻孔入路,于內鏡下定位中鼻甲的邊緣,充分顯示蝶竇開口,切開鼻中隔黏膜組織,沿著鼻中隔骨質分離黏膜組織,再分離側鼻黏膜組織,充分暴露蝶竇開口。用魔鉆將蝶竇腹側壁磨開,內鏡下觀察鞍底骨質,并予以磨除,查看鞍底硬膜情況。操作完畢后,用碘伏沖洗消毒,穿刺長針,以勾刀將鞍底硬膜組織切開一“十”字切口,切除鞍內腫瘤組織,置入人工硬膜、明膠海綿,修復鞍底,復位鼻中隔、鼻中隔黏膜瓣,于鼻腔內填充膨脹海綿,2 d后取出[3-5]。術后遵醫囑進行抗感染等處理工作。
1.3 觀察指標
(1)評估2組患者手術用時、住院時間與術中的出血量等相關指標。(2)記錄2組術中應激指標水平。包括術中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原酶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3)記錄并比較2組治療有效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術后CT示無異常,血液生化指標在正常范圍內,內分泌功能正常)、好轉(術后垂體瘤體積明顯縮小,臨床癥狀減少,生化指標、內分泌均明顯改善)以及無效(上述均未達到)。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4)比較2組視覺功能。包括視野指數、視野平均缺損值以及視野模式標準差值。(5)比較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顱內感染、尿崩癥、嗅覺損害以及腦脊液漏。(6)對比2組的腫瘤切除率。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臨床統計學軟件SPSS 25.0整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而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用時、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術中應激指標水平對比
觀察組術中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原酶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2組視覺功能對比
術前2組視覺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視野指數、視野平均缺損值均優于對照組,視野模式標準差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2組并發癥發生率與腫瘤切除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腫瘤切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垂體瘤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垂體可分為腺垂體、神經垂體2個部分。腺垂體的主要功能是分泌人體內的各種激素。神經垂體本身不會分泌激素,但可以輔助下丘腦分泌的激素產生作用。垂體出現腫瘤后,會影響激素的分泌和激素發揮作用[6],誘發不同的臨床癥狀。垂體瘤還可能累及大腦的視交叉、下丘腦、腦干等部位,誘發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影響患者的健康和學習、工作等。目前,手術是治療垂體瘤的首選方式。隨著診療技術的完善以及微創技術的廣泛推廣和更新,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應運而生,成為目前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新型微創技術。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優勢較多,逐漸成為治療垂體瘤的首選方式[7]。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有效率、手術相關指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較高,手術與住院用時均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說明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的干預價值高于傳統的開顱手術。傳統的開顱手術治療對患者腦組織有較大的損傷,術中出血量較多,暴露面積較大,很容易造成感染,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較為嚴重,影響術后的恢復速度。如果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下,還可能誘發其他不良影響,降低手術的安全性[8],危及患者生命。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擁有微創技術的優勢,創傷小、出血量少、暴露面積小,使得危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對患者恢復有促進作用。神經內鏡可以通過多變的角度開闊手術視野,避免了對正常組織的損傷,還可以確保醫生的操作術野,縮短手術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應激指標對比中,觀察組術中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原酶以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手術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應激指標,減少應激反應發生,證明了觀察組手術方式安全性更高,造成的創傷更小。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視覺功能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的手術方式能夠改善患者的視覺功能,原因可能是神經內鏡直徑小,可以在狹小空間內擴大術野,確保術野的清晰度,通過多變角度觀察,避免死角,最大程度避免損傷患者視神經、腦組織[9],從而改善視覺功能。對比腫瘤切除率、并發癥發生情況可以看出,觀察組切除率更高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說明觀察組的手術方式不但有效,而且安全性高[10]。神經內鏡具有操作靈活、視野清晰的特點,可方便操作醫生全方位觀察腫瘤與周邊病變組織,更便于腫瘤的徹底清除;還可以協助醫生準確地辨別相鄰的解剖結構,避免損傷周邊的正常組織,減少腦脊漏液發生,避免損傷患者嗅覺,提高治療的準確性、安全性[11]。
綜上所述,垂體瘤患者實施經鼻蝶神經內鏡垂體瘤切除術可以獲取理想的治療效果,不僅可以確保手術開展的安全性,還可以提升治療的有效性,很大限度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姜志遠.神經導航輔助神經內鏡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治療垂體瘤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現代醫生,2022,60(2):49-52.
[2] 邱雁飛,李東麗,郭文里.圍術期加速康復護理在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J].微創醫學,2021,16(6):861-864.
[3] 胡月,胡娟.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的效果分析[J].現代養生,2021,21(6):100-102.
[4] 呂冰.神經內鏡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聯合臨床路徑護理對垂體瘤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1):2020-2022.
[5] 張文光,區麗瓊,伍益,等.神經內鏡與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的臨床應用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21,19(7):139-141.
[6] 馬飛,劉俊,秦智勇.神經內鏡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和并發癥情況[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2):50-51.
[7] 王亞飛,王國偉,張軒宇,等.神經內鏡輔助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對垂體瘤患者激素水平及術后并發顱內感染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17(6):145-149.
[8] 王學建,陳楊,汪志峰,等.經鼻神經內鏡下單鼻孔+不切除中鼻甲+鼻中隔粘膜瓣垂體瘤切除術技術探討[C]//中國醫師協會.第十五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年會摘要集.北京: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2020:15.
[9] 陳立珂,藍美銳,陳岷輝.神經導航輔助神經內鏡經蝶手術治療垂體瘤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20,35(6):936-939.
[10] 岳雄飛,默峰,潘寶根.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后常見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及處理方法[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20,41(4):487-490.
[11] 陳曦.神經內鏡輔助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及生長激素水平影響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13):53.
(編輯:許 琪)
作者簡介:林 龍,男,本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