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雯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得“案例”本身,而是掌握“案例”之后某些有價值的東西。因此要求教師要努力開發生物課程資源,反對那種把教科書當成唯一的課程資源的做法。在落實“生活化”理念上,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從遠離學生生活的理想化內容,轉向貼近學生生活的“生活化”內容。
本文以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復習內容為例,談談怎樣在基礎知識復習過程中落實“生活化”的理念,以滿足學生對生活的關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課堂煥發出生活氣息。
一、課堂引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開始對于營造課堂氣氛就顯得很重要。我以一首歌《我不想說我是一只雞》開篇,有的學生隨著音樂也一起哼起來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趁學生聽歌的過程中,提出了幾個問題:這首歌里主要講什么?引起雞患病的罪魁禍首是誰?它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它以什么作為遺傳物質?
對于第一個問題,平時喜歡聽歌的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來了。(禽流感)
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也很容易答出來。(禽流感)
對于第三個問題,學生雖然有些遲疑,但還是可以得到正確答案。(它是一種病毒,沒有細胞結構)
對于最后一個問題,學生出現了爭議,到底它是以DNA作為遺傳物質,還是以RNA作為遺傳物質呢?
為了解決學生的爭議,進入復習階段。
二、教學過程
在整個過程中分成兩大階段,一是要求學生回憶書本上“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發現過程中的經典實驗,注意這些實驗的設計過程;二是要求學生根據書本知識來設計實驗去解決自己對禽流感病毒遺傳物質的爭議。
第一階段:復習課本中的幾個經典實驗
1.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2.艾弗里證明遺傳物質是DNA的實驗(參看課本圖)
3.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在第一階段引導學生去關注實驗的主導思想,要想證明DNA是遺傳物質,關鍵是要把DNA和其他的物質進行分離,在這個基礎上進入到下一個教學過程。
第二階段: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
針對學生設計實驗能力比較薄弱的特點,預先給出實驗的目的、材料和大致的實驗過程,以填空形式來完成整個實驗設計的過程。
實驗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A。
實驗材料和用具:注射器、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活雞胚、DNA酶、RNA酶等。
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的預測: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分組討論,一起完成表格,然后播放《我不想說我是一只雞》最后一段歌,回到學生所爭論的問題,整節復習課就在比較輕松的課堂氣氛中結束了。
四、課堂反思
首先,選取了禽流感病毒為課堂中心內容,并且引課時播放了歌曲,使學生感受到生物課堂的愉悅氣氛,使學習生物的氛圍變得輕松了;其次,在教學設計上以書本的經典實驗為基礎,又不拘泥于課本知識,真正地把課本知識學活了,這些是這節課最有亮點的地方。
新課程在內容上強調聯系生活、社會及學生實際,在方法上強調探索、實踐活動,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用生活化的內容充實課堂教學,為新課程增添活力。
在實施的過程中,雖然整節課的氣氛都比較活躍,但是在講解經典例題的時候似乎有些枯燥,若能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重現書本上的經典實驗,效果一定比現在要好得多,而且對于學生的知識遷移也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