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潤德”視域下,班主任要轉變傳統理念,明確自身角色定位與角色邊界,實現角色新塑。班主任以思想者、“長大的兒童”、文化使者、伙伴的身份出現,讓德育帶著溫度落地,從而建設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精神成長的班集體,實現師生共同幸福。
【關鍵詞】“情境潤德”;班主任;角色新塑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2-0011-03
【作者簡介】姜麗華,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1)教師,一級教師,南通市優秀班主任。
班主任扎根班級,在促進學生成長、班集體建設、家校共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境型班集體建設凸顯“情”的潤澤和喚醒功能,強調“境”的具身體驗功能,讓德育帶著溫度落地,建設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精神成長的班集體,從而實現師生共同幸福的雙向奔赴。在此背景下,班主任需要轉變育人理念,明確角色定位與角色邊界,實現角色新塑。
一、班主任是一名思想者
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說:“別以為我們是小學教師,是兒童王,就妄自菲薄,認為我們的思想就可以簡單,就可以貧乏。恰恰相反,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而且是豐富而開放的思想者。”班級生活表現為兒童學校生活集中的空間和時間,構成了學生生命不斷自我更新的精神養料。班主任的育人理念、學科素養、文化底蘊、核心價值觀和心理建設都會在班級生活情境中潛移默化濡染學生,點燃其對真善美的向往。可以說,班主任的生命自覺影響整個班集體的情感生態系統。
“情境潤德”視域下,班主任是主動的思想者。他們有獨立思考精神,思考如何將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如何創設生動、真實且具有教育意義的德育情境,如何喚醒兒童的潛能,激發和創生無限的可能,增強其精神能量;他們有成長思維和專業勝任力,能以發展的眼光、平和的心態、研究的精神投入班主任工作之中,欣賞兒童,贊美兒童,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他們用豐盈的智慧引領兒童的發展方向,以個人成長滋養兒童成長,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兒童,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班主任是“長大的兒童”
1.一顆童心留給自己
李吉林稱自己是“長大了的兒童”,她深情地說:“兒童的眼睛,兒童的情感,兒童的心理,構筑了我的內心世界。是的,正是兒童,是童心,給了我智慧。”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用兒童的心去感悟,只有擁有一顆童心的教師,才會傾聽童心、觸摸童趣、伴跑童年,也才會和兒童交上朋友。例如,學校的百草園種植活動交由四年級師生操辦。在一年的時間里,師生一起興致勃勃地投入種植體驗,經四季的輪回,見證春耕、夏長、秋收、冬藏的完整過程,度過感官覺醒和心靈成長的一年。學生發現,同為種植新手的班主任和他們一樣擁有無盡的好奇心,和他們擁有同步的需求、情感和思維方式,師生彼此有了更多共鳴。真誠、平等、美好、親密的師生關系一旦生成,兒童自然變班級活動中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
2.滿腔愛心獻給兒童
“情境潤德”的魅力在于潤物于無聲、潤德于無痕。它不是知識教育,更多是一種情感的影響。教師應是“情境”的重要組成元素,不是“訓導者”“局外人”,要以自身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對學生付出真誠、關懷和愛心。
班主任要用透明的愛和善感的心看見每一個,關愛每一個,呵護每一個。“每一個”都是“這一個”,都是“孤本”,不因學生一時的發展快慢、水平高低而區別對待。班主任要尊重個體差異與需求,走進學生當下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發現他們的性格優缺,給他們量身筑起屬于他們的“情緒樹洞”,為他們精心設計適合他們的榮譽稱號,投遞單線聯系的“悄悄話”紙條,帶給他們滿滿的儀式感。班主任要成為關心關系的構建者,在班級生活的細微處見真章,讓集體中的每個兒童都享受潤澤滲透的個性呵護,內心蕩漾起指向自信的情感認同,指向自尊的權利認同,指向個體獨特性與主體合作的社會性認同,從而主動積極地養成美好德行,建構道德規范。
3.一片詩心浸潤生活
班主任懷一顆教育的詩心,帶領兒童穿行于教學日常,慢慢體悟、漸漸領會,步步浸潤,過有色有香、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班級生活。春天,帶領低年級學生走出校門,在家鄉的濠河邊觀賞柳樹,觸摸季節的律動,感受自然的美好,激發好奇心,培養探索精神;夏日,帶領畢業班學生開展“情滿珠媚,感恩母校”主題活動,珍藏童年的美好,讓學生心存感激、銘記教誨,滿載力量再出發;秋天,學生在狼山腳下和爺爺奶奶一起守候一場濱江日落,賞自然之美,享祖孫之情濃;冬天,組織學生乘坐家鄉的幸福號地鐵,打卡景點、尋年味,體會“包容會通、敢為人先”的南通精神,根植傳統文化底蘊,筑牢民族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
三、班主任是來到兒童世界的文化使者
1.共同創建班級文化秩序
“情境潤德”指向的教育是一種有溫情的、有興味的、有意思的存在,讓班級成為融美與共情的所在。班級中,班主任引領學生共同創建屬于集體的文化秩序。教室環境是一間教室文化的外顯,建班伊始,班主任帶領學生打造安全溫馨、豐富和諧、自由開放的教室環境文化,關注兒童當下需求,呵護兒童拔節成長;教室精神文化是一間教室的靈魂,班級的班規從學生中來,歷經班規預熱、討論制定、形成草案、審議表決、打印張貼等過程,而后指引全班的學習生活。
班級推行“崗位冠名”的“一人一崗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信任兒童、搭建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自我,建立自信,真正實現班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一個都不能少”;努力讓每個兒童在教室里發現適合自己的崗位,在崗位中練就責任,學會擔當,讓“小教室”直抵“大社會”;陸續形成并完善班徽、班訓、班歌,讓班級的精神符號在集體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生長和沉淀下來。
2.共同書寫班級文化記憶
班級文化的核心是班級精神的培育,班級精神培育的有力抓手是以情境課程為契機,構建貫穿兒童終身發展的內隱品質。課程的一次次生發源于“愛”,但不止于“愛”。班級特有的情境課程景象,日漸促成豐富的班級文化氣象。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現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財富展示在學生面前。班主任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喚醒自身的課程自覺,引領兒童參與班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將教室構建成一個有價值的學習場域,超越分數與紀律,讓兒童的學習潛力、審美能力、生命密碼得以充分展現,讓教室形成秩序和風格。
四、班主任是多維關系中的伙伴
1.形成成長共同體
情境型班集體是一個成長的共同體,是一個價值凝聚的共同體。“情境潤德”視域下的班集體建設是一群人同頻共振的回響,是一場教育的美麗邂逅。班主任牽頭,任課教師共同參與,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先,構建年段銜接、學科融合、“五育并舉”、主題滲透的班級立體“情境潤德”的生態系統,滿足學生全面、多元、個性、終身發展需求。融入式、滲透式的多元體驗,有利于擴大各學科立德樹人的協同效應,全方位促進學生德性的健康生長。
2.打造父母“后援團”
培養兒童良好的德性習慣的基礎在家庭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學生德性成長和完成個體社會化的任務主要靠學校教育,家校牽手方能更好地助力成長。班主任是搭建家校情境協同育人的重要橋梁,要完善學生和父母之間的信息系統,拓展家校溝通渠道,打破傳統的家長順從、聽命、服務學校的家校關系,形成特有的家校教育時空組合,從而促進家校共育可持續性開展。
3.聯合豐富資源網
班主任要聚焦學校育人主陣地,以“班級情境育人教育圈”為主線推進全環境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聚焦打造家庭教育“幸福圈”、社區教育“資源圈”、心理關愛“健康圈”、網絡文明“信息圈”,真正融合課內外、校內外、線上線下各種教育因素。“情境潤德”視域下,班主任要以更大的格局、更廣闊的視野、更開放的姿態,為學生挖掘、構筑更廣闊、更適切、更豐富的德育情境,增強學生體驗、操作、創造的獲得感,從而涵養德性,啟智潤心,為成長賦能。
“情境潤德”旨在讓學生在優化的德育情境中養成良好的德性,激發生命潛能和創造力。班主任引領、陪伴學生在有情有境的德育場中享受童年、享受教育,鑄造生命的激情與蓬勃的力量,從而實現學生自主、全面、個性化、可持續成長。
責任編輯:汪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