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班級管理;班主任;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8-0058-03
【作者簡介】黃正平,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南京,210013)研究員,江蘇省教育學會班主任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顧問。
班級是學校中的一個基本單位,是學生共同學習、勞動、生活的場所,是他們健康成長的搖籃。班級管理是班主任對全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勞動、生活等的管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主動地、全面地發展。加強班級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職責。由于教育觀念和專業素養不同,在日常班級管理中存在著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等三種風格類型的班主任,這三種類型的班主任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有很大差異。班級管理的目的是發展人。班級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因此,新時代的班主任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管理育人,要正確處理好幾個辯證關系:一是要處理好愛與嚴的關系,做到愛而不縱,嚴而不兇;二是要處理好管與放的關系,做到收放自如,管理適度;三是要處理好言教與身教的關系,做到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不斷提升班級管理的層次與水平。
一、愛而不縱,嚴而不兇
熱愛學生是班主任應有的道德情感。熱愛學生是促進學生心理和個性發展的需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學生是在教師的關愛中成長的。師愛是教師的一種情感,又是教師的一種美德,也是教師的一種奉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教學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愛可以分為喜愛、情愛和仁愛三種性質,仁愛是最高層次的愛,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愛。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崇德說:“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師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的、無私而神圣的仁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仁愛之心”是“四有”好老師的重要內容。邱燕青老師認為,班主任要明確師生間交往需要情感支持,這樣才能形成互尊互愛的良好人際關系。朱倩倩老師認為,班集體要和諧發展,就要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和諧相處、互利共贏;教師塑造學生心靈的前提是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溫暖有愛的環境才能涵育出懂感恩、會回報的學生。
班主任對學生的愛,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容。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過:“不能把教師對兒童的愛,僅僅設想為用慈祥的、關注的態度對待他們。這種態度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對學生的愛,首先應該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師對兒童的愛應當同合理的嚴格要求相結合。”
師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嚴出于愛,愛寓于嚴,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一方面,班主任的嚴格必須以愛為基礎,不能變成讓學生感到害怕、敬而遠之的“嚴厲”;另一方面,嚴格又必須對愛有所限制,班主任不能完全感情用事,不能對學生溺愛和放縱。從本質上說,嚴慈相濟是一種對學生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無比深沉的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實現管理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收放自如,管理適度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把握好“管”與“放”的度對于班集體建設和學生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從形式和內容來看,班級管理主要包括目標管理、平行管理、常規管理、民主管理等方面。其中,常規管理是班集體能夠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使學生知道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從而使班級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季曉梅老師認為,絕對的“無為而治”只是理想化的一種狀態,班主任要喚醒、激發學生的意識,學生要主動擔責,形成自己的“行為自覺”,師生彼此依賴且相互信任,形成合作治理的模式。
“管”是為了“不管”,在“管”的基礎上要“放”。班集體是師生共同組成的集體,班級管理應該發揮師生的共同作用。在發揮學生主動性、自主管理能力時,班主任要懂得適時放手、適當指導。“放”的關鍵是使學生形成主人翁責任感,形成自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班主任要組織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目標的確定,參與班級工作計劃的制訂,參與具體管理活動的實施。“放”是建立在充分信任學生基礎上的。
可見,“管”與“放”是辯證統一的。沒有“管”的“放”,班級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沒有“放”的“管”,班級工作就會僵化和保守,缺乏生機和活力;同時“放”與“管”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在“放”的過程中也滲透著“管”,“放”絕不是放縱不管、放任自流,而是“管”中有自由、“放”中有約束。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所面臨的教育對象千差萬別,教育情境千姿百態,教育內容千變萬化,班主任必須根據具體的教育對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內容因人而異、因地而宜、因時而宜,把握“管”的邊際和“放”的限度。首先,“管”與“放”要區分不同性質。對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當興趣愛好、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各種能力的活動,班主任要積極鼓勵、要大膽地“放”;而對有損學生的健康、安全和容易使學生養成不良習慣的行為、現象,班主任要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管”。其次,“管”與“放”要區分不同學段。由于小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低、獨立自主性差,因此,對小學生應當多加強行為指導,重點規范其基本言行,培養良好習慣;而對于高年段的學生,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其身心發展相對成熟,自我意識比較強,應重在引導、啟發自覺,實行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最后,“管”與“放”要區分不同對象。對那些自覺性比較強、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班主任應該多信任、多放手;而對一些不夠自覺、具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問題行為”學生,班主任就應多投入精力,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對學生能夠自己處理、自主決定的事情,班主任就不要包辦代替,不能大事小事都事必躬親。
邱燕青老師認為,班級管理是一門“度”的藝術,考驗著每一位班主任的帶班育人的智慧。班主任把握好“管”與“放”的度,是加強班集體建設、提高班級管理水平的關鍵。陳海寧老師認為,班級管理需要制度的剛性管理,科學、理智、嚴謹;而學生情感教育也是一種柔性管理,細膩、溫暖、無聲。班主任要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做到收放自如、管理適度。
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言教”與“身教”的關系,是教育過程中重要的倫理問題。“言教”側重于外在地規定人應當如何做,“身教”則是以身作則,以自身的行為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做。孔子堪稱“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楷模,他把“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修己以安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等作為修身立德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身體力行。班主任的教育者角色,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師的特殊內涵,需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努力塑造自己的教育者形象,做到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出自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開篇《德行第一》的第一則第一句,其意是言行堪稱士人的準則、舉世的典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教育家精神時強調教師應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深刻詮釋了教師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教師既要做學富五車的經師,更要做品德高尚的人師,爭做新時代的“大先生”。“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是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內容。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因此,教師不僅是知識、思想、真理的傳播者,更是靈魂、生命、新人的塑造者。班主任是特殊的教師群體,新時代的班主任要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養,自覺做到修身修為,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帶動和影響學生,自覺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表率,做學生真正喜愛和敬佩的人。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是教育事業對教師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教師的職業勞動是一種以人格來培育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勞動,教育過程自始至終都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不可能是零。”班主任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班級管理成功的重要條件。因此,為了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發展,班主任必須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
總之,有效的班級管理要求班主任做到愛而不縱,嚴而不兇;收放自如,管理適度;言為士則,行為世范。關于管理,老子《道德經》中有一段話對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很有啟發:“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把老子的這段話應用到我們的班級管理中,就是說,最好的是那些“不知有之”的班主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班主任在與不在一個樣”,這種班級管理最到位;其次,“親而譽之”,較好的班主任與學生關系和諧、情感融洽,學生親近他、贊美他;再次是“畏之”,對于較差的班主任,學生害怕他、遠離他,對其敬而遠之;最后是“侮之”,對于最差的班主任,學生罵他、恨他,視其如寇仇。班主任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使班級管理達到“不知有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