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榆林彩色套剪”是一種新的陜北剪紙風格,源自傳統陜北剪紙,保留了民間傳統剪紙的語言和神韻,同時又完成了單色單剪到彩色套剪的轉變。闡述了榆林彩色套剪新風格的創立過程,介紹了彩色套剪創作的經驗和心得體會,表述了“創作上與時俱進,精神上抱樸守拙”的創作理念。
[關鍵詞]陜北剪紙;榆林彩色套剪;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0057-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李淑琴 .榆林彩色套剪的探索和剪紙創作[J].天工,2024(2):57-59.
陜北剪紙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代的紋飾剪刻到近現代的民俗生活剪紙,已經融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來,在政府和文化機構與專家的保護和培養下,剪紙更是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階段。筆者有幸受益于這個時代,更有幸能對陜北剪紙的傳承和創新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一、榆林彩色套剪是對傳統剪紙“抱樸守拙”的傳承
“陜北民間剪紙的審美特征是剪紙婦女根據自己的審美需要逐步認識完成的”[1],有著稚拙天真的審美情趣。它的內容多為花草動物和民俗生活,有著豐富的創作手法和剪紙語言。
傳統陜北剪紙很少用現代繪畫高度寫實的手法來創作。勞動婦女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納福求安等心理活動,通過歷史傳承下來的剪紙符號和獨特的剪紙語言來進行表現。這些寓意豐富的剪紙意象,如抓髻娃娃、坐帳花、蛇盤兔、石榴坐牡丹、魚戲蓮花、葫蘆收五毒等,經過歷史的沉淀后成為約定俗成的意象。
傳統陜北剪紙的技法不是現代美術的單焦點透視,而是物體形象的多角度呈現,造型上也有很大的夸張和變形。在審美上很講究對稱,既有花草動物、龍鳳呈祥那樣的軸對稱,也有蓮花、團花那樣的旋轉對稱。自然界很多東西都是對稱的,剪紙中的對稱畫面有一種動靜結合的自然美。這些元素的組合,讓傳統剪紙產生了質樸而又有生命力的動感。“一些專業畫家想象不到的藝術形象,卻能在剪紙作品中發現。”[2]
“冒鉸”——脫稿即興創作,是陜北剪紙創作手法的一大特色。冒鉸出來的作品,因為思維和手法的流暢而靈動鮮活、情趣盎然。如果不會冒鉸,只是一味地刻、畫、描,那就失去了陜北剪紙的本真風格。所有這些都是前輩手把手傳給我們的財富,同時在新風格剪紙中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二、在繼承傳統基礎上“與時俱進”地進行風格上的創新
榆林彩色套剪新風格的創立不是靈光乍現,而是經歷了從“單色單剪”到“彩色拼剪”再到“彩色套剪”的探索,一步步走向成熟,于2008年確立。
傳統陜北剪紙是以紅色為主的單色平面剪紙,綠色、黃色為輔。紅色有吉祥、辟邪作用,綠色象征生命長青,黃色象征五谷豐登。根據創作時的思想感情來選擇冷色或者暖色。傳統風格的剪紙有很強的裝飾性,但是單色造成了顏色單一,連同單層一起又造成平面感很強。
筆者早期的單色變為彩色的思路是:把單色剪紙變為“彩色拼剪”。把傳統的單色平面剪紙從整體打散成一個個“部件”,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紙剪成,再把“部件”拼貼成一個整體。單色變成了彩色,表現力更強。但是視覺上也存在碎片化的傾向,色彩的整體感和協調感不是很強。因為仍是單層的緣故,更偏于傳統平面剪紙而缺乏立體感。但筆者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
在創作實踐中筆者深深感悟到:陜北傳統剪紙里的那種古拙、質樸而又拙中帶巧的風格,和它高度融入中華文化的剪紙元素和符號,就是它的“神韻”或者“精神”,是它審美的靈魂。雖然剪紙作品形式千變萬化,只要保有它蘊含的神韻和精神,創作出的作品就會充滿韻味、賞心悅目。
在此啟發下,筆者大膽創新并首創了“榆林彩色套剪”。所謂“彩色套剪”,就是保留傳統剪紙的神韻,借鑒陜北布貼畫和農民畫的手法,改平面剪為套剪。先用深色紙剪出整體造型作為底層,然后用彩色紙剪出各個部分和細節,一層一層套貼上去。這樣就引入了更加豐富的色彩變化,同時突出了色彩的整體協調感。“拼”改為“套”,又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強的立體感,進一步增強了剪紙的表現力,尤其使中大幅作品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彩色套剪對色彩的駕馭能力有很高要求,并不是套的層數越多、色彩越多越雜就越好,而是要根據題材和作者要表達的感情來做取舍。作品《美好日子》(見圖1)只有三色:黑色的三棵樹一字排開,主體樹干沒有過多的裝飾,與同色的土地連成一片,向上的枝條將天撐開;土黃色用作樹干的背景;而大紅色作為點綴將黑色輪廓的畫面“點亮”,富有生機,是暖融融的“美好日子”。鏤空的鳥羽和樹葉讓黑色的樹顯得活潑靈巧。雖然是對稱形式但不顯得呆板,這得益于將人物“藏”于樹間且與動物和自然和諧共處,也體現了筆者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理解。這幅作品在省級和國家級的比賽中均獲金獎。
彩色套剪并不排斥傳統剪紙元素和手法,反而在有機融合之后更具韻味和表現力。《艾虎》(見圖2)采用折疊對剪的手法,一分為二地對稱打開虎的身軀,又在頭部和尾部收攏。源自傳統剪紙的對稱和多角度呈現的手法,讓虎的形象活潑生動。虎身上的紅色吉祥花紋、魚、娃娃坐蓮花、貫錢以及虎體內的小老虎等傳統剪紙元素都有各自的美好寓意。為了追求傳統剪紙“冒鉸”的自然生動效果,它們都是脫稿剪出的。艾虎的可愛威風、厚重質樸的形象特征躍然紙上。該作品獲得了2016年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國傳統工藝(剪紙)大賽的“金剪子”獎。
創新并不是對傳統剪紙的否定,而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傳統剪紙具有巨大的魅力,在某些題材、場景與情感表達上有獨有的優勢。筆者六歲就隨外祖母學習剪紙,學的就是單色單剪的傳統風格,幾十年來從未停止過此類風格作品的創作,其中很多作品獲得了獎項。例如《抓髻娃娃》在2013年4月中國民協舉辦的中國首屆工藝美術展上榮獲金獎。它是傳統的紅色平面剪紙,采用左右對稱的剪法。象征喜慶的紅色與古老的娃娃、石榴、小雞、花朵等剪紙意象符號一起寓意子孫繁衍、幸福平安。
三、榆林彩色套剪的創作實踐和心得體會
“民間剪紙作為一種文化的形象載體,它蘊含著本土文化的基因、情結、內涵、價值。本土文化具有活態流體的特征,它絕不等于化石中的古生物。”[3]筆者經過多年的創作實踐,有以下幾點創作體會。
(一)好的剪紙作品必須要技法好、內容好、意境好
純熟精湛的技法和對剪紙語言的熟練運用,是對創作者的基本要求。比如如果連“冒鉸”都做不好,那就只能先練基本功了。“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基本功需要天賦,更需要后天的勤學苦練,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它是“水之源、木之本”,與之對立就成了頭重腳輕根底淺了。所以作品的好壞先看技法,這應該是絕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基本準則。
內容好指的是畫面優美生動、背后的故事和內涵讓觀者喜愛。剪紙是一種視覺藝術,通過剪刻鏤空的方式讓人獲得視覺享受。欣賞藝術品畢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大多數人還是喜歡美的作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同樣,畫面背后能打動人的故事和內涵也會讓觀者喜愛。
意境好則是要讓觀者產生深刻的心理共鳴甚至心靈震撼。中國傳統審美是很講究意境的,有花草的紋樣之美,有動物的生動之美,有民俗生活的樸實親切之美,有生產的開拓進取之美,還有歷史的厚重和情懷之美,這些都能給人帶來心靈的觸動。意境好的作品會讓觀者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二)“創作上與時俱進,精神上抱樸守拙”的創作理念
剪紙創作是“隨心”旳,創作者根據不同的主題,把內心的感受化作畫面。不同時代的剪紙創作者有著不同的心境,歷史上剪紙也一直是在發展變化的。創作者不需要刻意地迎合某種口味,也不需要刻意地糾結“俗”和“雅”,而是要根據不同的主題來做取舍。創新也可以避免剪紙創作出現千人一面的同質化現象。
隨心并不是隨意,創新的同時還要抱樸守拙,留住傳統剪紙的神韻,傳統文化精髓和中國人的精氣神不能丟。對于內容熟悉的中小幅作品,可以用“冒鉸”直接完成;對于內涵豐富、畫面復雜的中大幅作品,創作前則需要做大量準備工作,了解和消化不同主題的基礎知識和內涵,選取不同的風格和表現手法。
《老鼠娶親》(見圖3)是表現陜北傳統婚俗文化的作品,2014年8月在首屆中韓剪紙藝術博覽會上獲銀獎。它完全采用了傳統的題材和手法,用夸張的造型和濃郁的色彩來表現娶親場面的熱鬧歡樂。迎親隊伍人數去時單數,回來雙數,寓意“成雙成對”。隊伍最前邊挑擔子的是接福納福的。畫面分為三層:地下一層是迎親隊伍挑著彩禮、敲鑼打鼓的場景。地上一層是接親回來的路上,新郎騎著高頭大馬,新娘坐著花轎,大家都喜氣洋洋。高處一層是新郎家門口迎親的人群,有放鞭炮的,還有喜鵲報喜、老鼠摘葡萄和糧倉,寓意生活富裕和子孫滿堂。
《春風送暖》是表現新農村建設的作品,被陜西省民協永久收藏,用于每年的民間藝術巡展。平鋪展開的農家院子里有陜北窯洞民居和歡樂的人們,漂亮的窗格花、各種吉祥紋飾以及舞動的小紅旗一起烘托出生活的紅紅火火。老爺爺和老奶奶給后輩們講故事、講今夕農村生活的巨大變化,感慨萬千。
《石破天驚》(見圖4)屬于表現陜北歷史的《吾土吾民》系列,獲2023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銅獎以及中國(山西)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太陽外輪廓是石峁玉璇璣,金烏借鑒了石峁陶鷹的形象。石頭城中有中國最早的甕城和馬面,獵人手里有青銅短刀。空中飛舞的伏羲與女媧反映石峁人的祖先崇拜和天人合一思想。傳說女媧發明了樂器簧,她手中是石峁發現的世界最早的簧。中心是王權交接的場景,石峁玉鉞、牙璋、絲綢衣服、玉人頭像等都有表現。周圍是縫制衣服、繪制壁畫、巫師占卜和制作陶器,骨針、中國最早的毛筆和宮廷壁畫、卜骨、農作物粟和黍等都能找到。左下方是大禹治理洪水,石雕有神面像、龍、古華表以及文字符號等。作品采用開放式構圖,色彩豐富,每一處細節都有考古和歷史依據,目的是將文物和遺跡“復活”成為生動的場景,讓觀者更清晰、直觀地看到有震撼感的歷史畫面。同時在傳統風格的基礎上融入歷史元素,突出陜北歷史的悠久和厚重。剪紙雖是民間藝術,但同樣可以做大作品表現大情懷,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四、結束語
在創作實踐中筆者秉承的理念是“創作上與時俱進,精神上抱樸守拙”。只有做好傳承才能領悟剪紙藝術的精髓和神韻,創作出精彩的剪紙藝術品,而不是變了味兒的工藝品。剪紙又是一門活的藝術,任何時代都會有創新和變化,墨守成規、不去創新,剪紙就會變成文物和標本,但也不能違反藝術創作規律。傳承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傳承是本真,創新是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如新.陜北民間剪紙釋要[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
[2]顧方松.情重于理:略倫民間美術的審美情趣[J].新美術,1986(3):65-68,32.
[3]王光普,許維.民間傳統剪紙紋樣[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