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剖析一段民族心靈史:讀《彼得·阿克羅伊德小說的敘事藝術研究》

2024-04-29 00:00:00王偉濱
英語學習 2024年3期
關鍵詞:英國小說歷史

彼得·阿克羅伊德在當代英國文壇算得上一個“獨特”存在——既寫虛構小說,又寫非虛構傳記,還寫結合二者的“傳記小說”,亦有評論、研究文章、文集、詩集等行世,近年來更是完成了皇皇巨著“英格蘭史六部曲”。歷史學者湯普森(E. P. Thompson)在他的研究“文學”話題——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名著《對抗野獸的見證者》(Witness Against the Beast: William Blake and the Moral Law)一書中說,“如今(在學界)已有許多版本的布萊克”,而自己要提供“一種來自布萊克學界之外的觀點”(Thompson,1993:xi)。阿克羅伊德這位一直在書寫歷史的文學家,可以說是將湯普森的方法反過來用了:湯普森是從史學家的角度來研究文學,而阿克羅伊德則是從文學家的角度來研究歷史。然而,或許是因為阿克羅伊德的“跨界”性(跨越文學與史學之“界”),雖然近年來他的多部作品已被翻譯并在我國出版,特別是近期翻譯出版的“英格蘭史六部曲”更是令人矚目,但就其思想和作品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卻不多見。專門研究,就筆者所知,僅有郭瑞萍的博士論文及兩部專著《彼得·阿克羅伊德:歷史書寫與英國性》(2017)以及《彼得·阿克羅伊德小說的敘事藝術研究》(2023)。

在《彼得·阿克羅伊德:歷史書寫與英國性》一書中,郭瑞萍提出,“貫穿阿克羅伊德作品的一個重要概念是‘英國性’(Englishness),即阿克羅伊德所說的‘英國文化、英國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象征”(郭瑞萍,2017:21)。王守仁教授在為該書所作的序中說,該書對于英國性的探討,“有助于把握阿克羅伊德作品的統一思想和歷史價值,了解其為維護民族文化所作的努力,以及他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責任感,可以引發人們在后現代語境中對‘民族化’和‘全球化’關系的深度思考”(郭瑞萍,2017:2)。從“英國性”入手,郭瑞萍的研究可謂抓住了阿克羅伊德創作的精髓,其新作《彼得·阿克羅伊德小說的敘事藝術研究》則可被看作是前作的延續,內核仍然是阿克羅伊德對英國性的探尋,但更注重阿克羅伊德在小說創作中對于文學傳統的承繼和發展。因為“阿克羅伊德作品的異常豐富性、復雜性和包容性”,此書采用了敘事學這一具有較強包容性的理論工具來研究阿克羅伊德如何用不同的敘事模式表征強烈的民族意識,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郭瑞萍,2023:13)。郭瑞萍認為阿克羅伊德的小說“堪稱是理想的歷史小說,因為他始終希望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建立起對話的橋梁與精神的連接,通過歷史書寫梳理英國民族的心靈史”(郭瑞萍,2023:341)。全書將阿克羅伊德的小說分為互文小說、傳記小說、偵探小說、考古小說、成長小說、反歷史事實類虛擬小說以及經典“改編”/“改寫”小說等七類,分別闡述,闡述的核心則是地方、時間和文學這三個主題。

阿克羅伊德說:“我認為我現在所有的著作,包括傳記和小說都是到我生命結束時才能完成的整部作品的其中一章”(轉引自郭瑞萍,2023:8)。這“整部作品”包括了英國文化、藝術、地理、歷史的方方面面;在當下的英國作家甚至英語作家中,有如此宏偉構建者可謂難得一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現代思潮洶涌澎湃的當下,阿克羅伊德卻時時處處表現為一個“傳統”特別是“民族傳統”的忠實捍衛者。雖然他在創作中也會使用一些明顯的后現代技法,但總體而言與主流創作和批評話語可謂背道而馳,因此也招來了不少批評家的否定評價。的確,表面看來,阿克羅伊德的保守傾向極為明顯,這尤其體現在他使用“England”和“English”這些詞上:這兩個詞被他用來指稱“英國”和“英國人”,可謂非常地“政治不正確”。前文提到的他的六卷本歷史著作以“The History of England”(中文版本譯作“英格蘭史”)為名,但他所講述的卻并非局限于英格蘭,而是囊括了整個英國。與之相比,更為“權威”的《牛津英國史》則在書名上“規規矩矩”地使用了“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在該書的前言中,編者著重指出,“本書一個根本前提是,它是關于不列顛——兩個分開的、多文化的島嶼的歷史,而不只是關于英格蘭。本書十位作者中有三位威爾士人、兩位蘇格蘭人,這個事實或可幫助我們實現此目的”(Morgan,2010:vi)。然而,顯然阿克羅伊德要講述的并不是這片在政治和地理意義上劃分的土地,他要講述的甚至不是這個“國家”。阿克羅伊德看到的英國傳統和歷史,不是“一片自信、充滿活力的、外向的島嶼,在世界上一面四處殖民,一面散播文明”的故事(Morgan,2010:v),而是一個個、一群群“人”來到這片土地,生活、繁衍,經過時間的磨礪,在這片土地上留下重要印記——無論帝國興衰、王朝更替,總有一些“人”在對抗“潮流”,尋覓“光明”,描繪“靈視”(vision),書寫苦難和希望,如喬叟、托馬斯·莫爾、牛頓、布萊克、狄更斯……阿克羅伊德研究的不是一個人種學上的民族或一個政治學上的國家作為整體如何輝煌、衰落,而是個人與群體如何被土地影響,又如何影響土地。這片土地,姑且叫它“England”,與來到、經過這里的人形成的種種關系,構成了所謂的“英國傳統”/“英國性”。它無關血統、種族,它大于政治、地理、歷史。因此,阿克羅伊德要講述的“England”不單指地理上和政治上的英格蘭,而是英國。雖然英國的歷史可以直接追溯到古不列顛人,但之所以這片土地在文化意義上要被稱為英格蘭而非不列顛,是因為從文學和藝術,當然還有語言角度來說,“英國性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創立的,英國(England)也是他們創立的”(Ackroyd,2002:xx)。當然,英國性并不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特性,而是他們來到這片土地之后,通過與土地和土著的交流、摩擦、沖突、融合而逐漸形成的;“英國藝術和英國文學在受啟發的適應中形成,就像英語語言,就像這個國度的居民,它們代表了雜糅風格的巔峰”(Ackroyd,2002:xxi)。阿克羅伊德用畢生精力探尋和書寫的英國性的核心不是“純粹”,不是新取代舊,外來者取代土著,而是“雜糅”,是延續,是不斷回到原點又返照當下。

這個“原點”,從“地方”(place)上說來,便是倫敦——喬叟、狄更斯、T. S.艾略特的倫敦。在《彼得·阿克羅伊德小說的敘事藝術研究》中,地方雖沒有以顯著的標題形式出現,卻貫穿始終。正如地方特別是倫敦,在阿克羅伊德的創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樣,“在阿克羅伊德看來,倫敦一直是英國的文學和文化中心,對倫敦的歷史書寫可以實現他維護英國歷史文化傳統和情感的理想”(郭瑞萍,2023:105)。阿克羅伊德也曾寫道,“將來拓撲學天才們可能會去闡明所謂的‘地域決定論’(territorial imperative)——有關地域會綁定、決定那些在某個特定地點長大的人的個性的觀點”,在面包街(Bread Street)出生的約翰·彌爾頓嚴厲、豪邁;在威斯敏斯特學校(Westminster School)讀書的本·瓊森剛硬;來自倫敦城(the City)的亞歷山大·蒲柏尖銳;來自蘇豪區(Soho)的布萊克偏執”(Ackroyd,2006:7—8)。在《布萊克傳》(Blake: A Biography)開篇,阿克羅伊德強調,布萊克的家族淵源并非如葉芝所說來自愛爾蘭,而是扎根于倫敦,“靈視者(visionary)可以在倫敦的深處產生和長大”(Ackroyd,1995:17)。當然,即便布萊克的先輩有可能來自愛爾蘭,“靈視”也不必為愛爾蘭所獨有,一樣可以在倫敦生根發芽。正如阿克羅伊德所言,“我完全明白某些在這里被定義成英國的(English)特性,并非英國獨有。比如俄國式的憂郁、波斯式的微縮(都被我描述為“英國特性”*)。但是,這些特性在英國的語境中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我則要努力追尋它形成的過程”(Ackroyd,2002:xxii)。

在阿克羅伊德看來,與其去談論人對土地的所有權,不如去研究人對于地方的歸屬感;相比之下,關于誰是所謂“土著”的優越感,不過是基于人與地方建立聯系時的時間順序罷了,而這個順序,也許并沒有那么重要。郭瑞萍多次強調阿克羅伊德的“地方意識”。的確,在阿克羅伊德的世界里,地方不僅限定了一個人的存在空間,也定義了一個人的情感和思維。這一點與美籍華裔學者段義孚(Yi-Fu Tuan)的理念頗為相合。他認為“每個‘地方’與具體的區域是不能分開的,所以我們通常說‘地方依附’(place-attachment),而非空間依附。我們夢見的是地方,而非空間。我們居住在地方,而非空間。在段義孚看來,地方是‘附著意義的空間’,是價值的中心。在某種程度上,世界的歷史就是從‘空間’變成‘地方’的歷史”(陳浩然,2017:103)。當然,地方與人構成了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關系一旦形成,那么地方便也可以隨著人的移動而移動,并產生更多意義——于是阿克羅伊德筆下的地方,便會由倫敦擴展到整個英國,甚至蔓延到整個世界;文化交叉,地方碰撞,因此便有了“逃離英國的彌爾頓”和“世界的孤兒愛倫·坡”。以愛倫·坡為例,阿克羅伊德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個與故鄉(英國,這個心理上和文化上的故鄉)、家人切斷聯系,一生都在找尋“家庭”“家人”和“母親”的孤兒形象,被拋在身后的故土(英國,心理和文化上的故土)成了愛倫·坡悲慘故事的源頭。《愛倫·坡傳》(Poe: A Life Cut Short)第二章“孤兒”提出,愛倫·坡作為“世界的孤兒”的命運自他的母親在1796年從英國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時便開始了。在美國這個“收養他的國家”(his adopted country),愛倫·坡受盡誤解和折磨,最終孤獨死去。去世多年之后,他才終于得到丁尼生、哈代等一眾歐陸作家的認可、接納,甚至敬仰,“這個孤兒終于找到了他的家庭”(Ackroyd,2008:192) 。

在歷史書寫中,如果說地方是暗線,時間則是明線;而在阿克羅伊德的創作中,時間最明顯的存在方式便是互文——阿克羅伊德總是“讓過去歷史以互文性的形式在現代生活為背景的小說中若隱若現”(郭瑞萍,2023:16)。《彼得·阿克羅伊德小說的敘事藝術研究》首章即突出了阿克羅伊德創作中“互文敘事模式的確立”,指出“阿克羅伊德的所有小說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互文敘事”,而“互文關系,使他的每部小說都超越了單個文本的界限,與文學史的宏闊領域構成緊密聯系”(郭瑞萍,2023:16)。在全書的中間即第四章中,郭瑞萍插入了關于“考古”和“超時空敘事”的重要話題。兩章主角都是時間——時間的重復、回歸、超越。文本的重合、時空的交錯、線索的重疊,使阿克羅伊德的文字永遠在地點和時間所構成的象限里循環往復。段義孚提出,“如果時間可以被看作是流動或運動,那么地方便是暫停”(Tuan,1997:198)。按此說法,依附于地方的時間必然是循環往復的。在《英國音樂》(English Music)開篇,阿克羅伊德寫道:“一天轉變為另一天,但什么都沒有失去”(1)。這當然是因為每一天都被原封不動地保存在特定的“地方”。在《倫敦地下》(London Under: The Secret History Beneath the Streets)開篇,阿克羅伊德寫道:“你走在過去的城市之上,它的所有歷史,從史前定居者到今天,都滿滿地擠在24英尺深的土地里。歷史就在我們腳下。它仍然作為今天城市的伴隨者存在著。就像人體內的神經,這個地下的世界控制著地上的生活”(Ackroyd,2011:4)。段義孚認為:“召喚地方感和過去感的努力是有意為之、從容不迫的。因為是心靈在有意為之,而心靈——如果允許它放飛自我——將會使過去變為當下的知識,而使‘過去’歸為無有”(Tuan,1997:198)。所謂歷史,就是一批批人來到一個地方定居并繁衍,人與地方相互碰撞,彼此影響;權力的交替永遠是此取代彼,但時間的延續卻是無窮的累積,就如同倫敦的地下世界一樣,過去與當下在同一地方不斷沖撞、重疊。

由時間和地方編織的故事、塑造的人性當然不可能全是溫暖、美好的;陰暗、丑陋的一面也不能無視。就像地下倫敦,既可以是“像媽媽一般,給你溫暖的擁抱,為你提供躲避外面世界的避難所”(Ackroyd,2011:6),也可以是暗流涌動、陰森恐怖的地牢和密室,時刻準備吞噬無辜生命。而記錄這復雜、多面的一切,正是文學的意義。在《阿爾比恩:英國想象力的起源》(Albion: The Origins of the English Imagination)中,阿克羅伊德提出“英國文學中沒有發展,只有不斷從源頭獲得啟示”(Ackroyd,2002:23)。《彼得·阿克羅伊德小說的敘事藝術研究》以互文小說始,以改編小說終,首尾呼應,都在探討文學傳統的循環往復、綿延不絕。在對待文學的態度上,阿克羅伊德要算典型的保守主義者了,不但反感被扣上“后現代”等帽子,更反對用女權主義闡釋布萊克的兩性觀、用后殖民主義解讀喬叟的騎士形象等“時髦的”以今論古之道。當然,阿克羅伊德對待文學傳統并非抱持“原教旨主義”,他“贊同從多種視角對前輩的作品進行多維闡釋,但是認為后來的闡釋不應以推翻或解構以前的解讀為旨歸,而是應以豐富和深化原來的解讀為導向”(郭瑞萍,2023:288)。簡言之,正像英國性不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抹除古不列顛人而創立的一樣,文學的發展也不應意在用新的故事顛覆舊的故事,用新的批評否定舊的批評,而應該是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在改編小說的創作方面,阿克羅伊德最能展示其對于文學傳統的態度,正如郭瑞萍所言,“阿克羅伊德的改編與后現代一些對經典的毫無根據的無度闡釋和戲說有根本區別”(郭瑞萍,2023:289)。比如,在改編自瑪麗·雪萊的小說《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的《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的個案》(The Casebook of Victor Frankenstein)中,阿克羅伊德“通過第一人稱內視角敘述使整個故事從以德國為背景的浪漫主義描寫中轉到以英國為背景的現實主義的敘事中”(郭瑞萍,2023:317),為原本驚悚、恐怖、懷疑的故事創造了一個批判、自省、和解的“伙伴”。又如,在根據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而創作《克拉肯威爾故事集》(The Clerkenwell Tales)時,阿克羅伊德“借用喬叟的人物和故事結構框架,實現了改編中的‘重復’”以滿足讀者的期待,同時又“運用陌生化、解構、重構等方法傳達出與原著不同的歷史文化意蘊,挖掘出倫敦歷史所暗藏的恐怖,揭示出原作輕松與友善的基調下所遮蔽的緊張與陰謀,拓展了原著的內涵,使兩部作品之間形成一定的張力”(郭瑞萍,2023:292)。

“民族—國家不是固定的自然存在,而是構成的,它們是特定歷史和社會條件的產物”(王逢振,2010:118)。而在民族的形成中,文學的意義至關重要。郭瑞萍的論述中反復出現“英國民族”這個概念,更將阿克羅伊德的創作稱為“英國民族心靈史”的書寫(郭瑞萍,2023:341)。“英國民族”是一個超越了人種學和政治學的概念,歸根結底它或許只能是一個文化、文學概念。阿克羅伊德寫道:“今天所謂的英國人(English),是來自羅馬、古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普瓦圖、蘇格蘭等,這些大概是對于那種關于‘純’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信仰的最佳反駁”(Ackroyd,2002:xxi) 。“許多關于‘英國性’起源的神話:如特洛伊的布魯圖斯、不列顛的亞瑟、亞利馬太的約瑟等都被認為是‘英國性’的最早代表人物。這些傳奇人物中沒有一個是地地道道的英格蘭人的事實并沒有影響他們在民族歷史中的地位”(郭瑞萍,2023:49)。顯然,在這里,“英國性”正是對于追求種族純粹性的人們的一種反駁,這樣的“英國性”實際上是在尊重歷史、文學、文化的同時,對于原本的“民族神話”的一種解構。

當主流學界和作家們忙于解構英國這個“國家”概念的時候,阿克羅伊德卻在孜孜不倦地書寫著英國這片“土地”的史詩——任何強權、宗教、財富都可能被消解,但這片土地和它所累積起來的文化財富卻一直存在,而這才是民族史真正要書寫的內容。“通過歷史書寫,阿克羅伊德使得英國的過去和現在得到神秘聯結,把原是零散、無序的歷史梳理成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體,使英國人找到定位民族身份的根本”(郭瑞萍,2023:343)。阿克羅伊德要維護的并非“民族國家”或“老大帝國”的尊嚴,而是這片土地的意義。正是它,使棲居于其上的“人”有了歸屬感;正是它,使“逝者如斯”的時間不再逝去,得以沉淀、延展。阿克羅伊德所做的并非“跨界”,他一直在做的都是書寫這片土地的“傳統”,特別是在新觀點和新理論層出不窮的當下堅守“傳統”、探索“傳統”,這值得中國學者和作者學習借鑒。如果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如阿克羅伊德所說,多低下頭關注、研究我們腳下更深層的土地,而不僅僅只看到天空或追逐變幻無常的云朵(Ackroyd,2011:5),對于我們講述中國故事將具有更實際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習近平,2022:312)。關注文明傳承,堅守文化自信,對于外國語言文學學科更有著格外重大的意義。日前北京外國語大學張劍教授發文指出,“我們的人才培養應該采用重視知識融通、學科貫通的跨學科培養模式;我們的科學研究應該注重‘交叉融合’,為實現學術創新、中國話語建設和中國學派建立而努力”(張劍,2023:112)。阿克羅伊德書寫民族心靈史的巨大工程或可被看作是“交叉融合”的一個范例。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者當銘記外國文學研究的初心,如魯迅先生在《摩羅詩力說》中所呼吁的,求取“新源”,為我所用。郭瑞萍在《彼得·阿克羅伊德小說的敘事藝術研究》結尾指出:“如果說中國的迅速崛起和持久發展同樣需要一種‘中國性’的文化意識,那么阿克羅伊德的價值應當超越文學本身,而為整體的‘中國敘事’提供借鑒”(郭瑞萍,2023:352)。中國學人或可借鑒阿克羅伊德的方法,匯通文學與歷史,縱橫捭闔闡釋中華民族的“中國性”,講述更廣闊的“中國故事”——放眼華人世界以及與中國產生深刻關系的非華人世界,研究“中國性”的意義,探討它的形成及其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和沖突中的演變,甚至在異國土地上如何生存、適應和變化——書寫中華民族的偉大心靈史。

參考文獻

Ackroyd, P. 1995. Blake: A biography [M]. New York, NY: Ballantine Books.

Ackroyd, P. 2002. Albion: The origins of the English imagination [M]. London: Chatto amp; Windus.

Ackroyd, P. 2006. Shakespeare: The biography [M]. London: Vintage Books.

Ackroyd, P. 2008. Poe: A life cut short [M]. New York, NY: Nan A. Talese.

Ackroyd, P. 2011. London under: The secret history beneath the streets [M]. New York, NY: Nan A. Talese.

Morgan, K. O. 2010. 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revised ed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E. P. 1993. Witness against the beast: William Blake and the moral law [M].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an, Y.-F.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陳浩然. 2017. 西方文論關鍵詞: 地方[J]. 外國文學, (5): 98—108

郭瑞萍. 2017. 彼得·阿克羅伊德:歷史書寫與英國性[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郭瑞萍. 2023. 彼得·阿克羅伊德小說的敘事藝術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習近平. 202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王逢振. 2010. 西方文論關鍵詞: 民族—國家[J]. 外國文學, (1): 112—118

張劍. 2023. 外國語言文學的學科邊界與“新文科”的交叉融合[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 101—112

作者簡介

王偉濱 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和英語教育。

猜你喜歡
英國小說歷史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英國的環保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歐盟同意英國“脫歐”再次延期申請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英國圣誕節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成肉网| 欧美成在线视频|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婷五月综合| 9966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九九香蕉视频| 日本欧美精品|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欧美日本二区|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2021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不卡在线看| 免费在线色| 99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看|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精品制服| 五月天久久综合| 日韩区欧美区|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成人在线第一页| 欧美视频二区| 成人在线第一页|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亚洲乱码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网址|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天堂网|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99在线|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午夜三级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午夜三级在线|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v天堂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成人夜夜嗨| 久久精品视频一|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h网站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