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2年,為積極開展勞動教育活動,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育人目標,努力把勞動教育融入學校育人全過程,濟源市在農村鄉鎮學校開展農耕教育勞動教育實踐研究,遵行“凝練農耕教育文化—建設農耕教育基地—開發農耕教育課程—構建農耕教育課程資源體系”的實施路徑,以分區域開展,聯盟校互助,市域推進為實施方式,旨在開發和實施農耕教育勞動課程。截至目前,已形成了“教育讀本+教育基地(場館)+課程資源庫”為一體的,具有濟源特色的“農耕教育”新模式,實現勞動教育課程本地化。
關鍵詞" 中小學;農耕教育;勞動教育;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40-015"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7-00-04
0" 引言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新時期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具有極端重要性[1]。但就目前來看,勞動教育在社會中被“淡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學校中被“弱化”,中小學生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等現象依然存在,勞動教育的缺失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2020年,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應“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教育部也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要“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組織開展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研發”。而2022年《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出臺,則將勞動課確定為國家必修課。
勞動教育的落實離不開勞動課程的建設,開發建設課程化、體系化的勞動課程資源并實現共享,是推進勞動教育常態化、科學化實施的關鍵,也是推進勞動教育在新時代再發展的關鍵支點[2]。針對勞動課程資源的開發,筆者認為應充分結合本地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本地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環境,為學生提供更直接、更具體的實踐機會,且更能體現出地域特色。
以筆者所在的河南省濟源市為例,自2021年入選“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后,濟源市采取試點先行,資源共建,成果共享的舉措,結合本地農業產業為主的特點,開始打造“農耕教育”特色,著力推進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和實施。2022年,為積極開展勞動教育實驗工作,濟源市又以《中小學農耕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為主題,申報了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教育資源保障專項課題,旨在以“實驗區”建設為抓手,以梨林鎮梨林小學、王屋鎮韓旺小學為龍頭,帶動15所學校,開展農耕教育相關課程開發和課題研究。
1" 農耕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途徑
濟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南部為丘陵,東部為平原,下轄的16個鄉鎮辦事處,其中梨林鎮是典型的平原農業大鎮,被譽為濟源的“糧倉”,而王屋鎮則是西部山區農業大鎮的代表。在開發和實施農耕教育勞動課程時,濟源堅持“一校一品,一校一模”的原則,按照“凝練學校農耕教育文化—建設學校農耕教育基地—開發學校農耕教育課程—構建農耕教育課程資源體系”的路徑,實行分區域實施,聯盟校互助,市域推進。
1.1" 凝練學校農耕教育文化
通過以農耕教育為核心,凝練主題突出、特色明顯的學校勞動教育文化。如王屋鎮韓旺小學以“讓每個旺仔都靚志”為目標,引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點燃學生心中勞動的火把;王屋一中確立以“智能耕,快樂讀”為主要特色的校園文化,通過建設學校“盆景園藝館”等讓學校文化內化于心;梨林小學則提出“田園教育”的辦學理念,著力打造學校的田園文化體系。
1.2" 建設學校農耕教育基地
通過結合本地農業生產結構和學校實際,圍繞學校農耕文化主題,建設農耕教育實踐基地。如王屋鎮韓旺小學開辟“六園一棚一館”為主體的勞動實踐基地(“六園”為百蔬園、百草園、百花園、百果園、桃李園、本末園;“一棚”為現代農業培植大棚,“一館”為種子農耕文化館);梨林小學建成“五四三二一”田園勞動基地,即五區四館三廊兩園一室共15個校內勞動教育場所;梨林中心小學按照“每一處都有典故,每一處都有課程,每一處都有景點”原則,建成葫蘆長廊、葡萄長廊、智慧種植大棚和勞動主題課程展覽館。
1.3" 開發學校農耕教育課程
為了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筆者所在的課題組以“五育”融合,聚焦“五愛”,即“我愛勞動”“我愛生活”“我愛動腦”“我愛藝術”“我愛成長”為主題,開發農耕教育課程。
1.3.1" 聚焦“我愛勞動”主題
各實驗校以“我愛勞動”為主題,實施農耕生產勞動課程。通過圍繞“認識植物”“翻地”“施肥”“播種”“除草”“收獲”等環節,陸續開發“科學種大蒜”“土中尋寶——收紅薯”“制種我體驗”“植樹造綠美化校園”等課程。
1.3.2" 聚焦“我愛生活”主題
各實驗校以“我愛生活”為主題,實施日常家務校務勞動課程。通過圍繞提升中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開發了“我會洗臉”“我會掃地”“我會疊被”“我會聽課”“我會學習”“我會做飯”等課程。
1.3.3" 聚焦“我愛動腦”主題
各實驗校以“我愛動腦”為主題,實施田園啟智勞動課程。通過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幫助學生結合“認識圖形”“測量”“計算周長、面積”“計算種植密度”“產量核算”“科學選種”“科學施肥”“科學管理”等章節,實地學習并實踐數學、科學等知識。
1.3.4" 聚焦 “我愛藝術”主題
各實驗校以“我愛藝術”為主題,實施手工技藝勞動課程。通過將勞動教育與開發學生藝術潛力相結合,充分利用少年宮活動時間開設活動課,開發了“玩轉魔方”“迷人曳步舞”“趣味石頭畫”“多彩六一”“繪畫頌祖國”等課程。
1.3.5" 聚焦“我愛成長”主題
各實驗校以“我愛成長”為主題,實施瓜果工藝創新課程。以開設多彩葫蘆課程為例,在這門課程中不僅有“種葫蘆”“賞葫蘆”“畫葫蘆”“寫葫蘆”等內容,還將學科課程和食育結合在內。如用彩繪葫蘆學習英語顏色,用文玩葫蘆學習數學倍數,用 “三只葫蘆過黃河”的故事學習歷史和品德,普及葫蘆食用、藥用知識和烹飪等。最后學生還能夠將葫蘆帶回家中進行烹飪,請家長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
1.4" 數字化資源庫構建
為保證勞動教育過程中的有形和無形資源得到長期保存、避免重復建設,方便分享和推廣,濟源市啟動了“濟源市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庫”建設,加快了課程推廣應用力度,成效顯著。
1.4.1" 搭建資源庫框架
為規范資源庫建設,方便資源的上傳、下載、檢索和應用,濟源市教育體育局(以下簡稱濟源教體局)出臺了《濟源市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庫建設規范》,遵循“體系化、結構化、規范化”的原則,對資源庫建設方式、管理辦法、資源分類、文件格式、標簽設置等均進行規范。在歸集整理學校農耕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按照“勞動主題—年級—單元—課題”的結構,進行資源收集和管理,方便了市級資源庫的建設,也方便了校際資源交流。
1.4.2" 兩級資源庫建設
在資源庫建設過程中,為了保證資源的豐富性和精品化,濟源市將資源庫建設細分為各學校自建的校級資源庫和濟源教體局建設的市級精品資源庫。
1)校級自建資源庫。各學校借助網絡云盤或通過自建NAS服務器和FTP服務器建立農耕課程校本資源庫,在每個課題的節點下,設置校本課程、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微課視頻、課程實錄等資源;在資源的格式上,嚴格遵循資源庫建設規范和模板,保證資源形式統一,內容規范。
2)市級精品資源庫。濟源教體局以政企合作、共建共享為原則,按照統籌組織、學校開發課程、企業數字化資源的思路與河南省電子音像出版社(以下簡稱出版社)簽訂合作協議,聚焦“綠色點亮生活,健康護佑生命”主題實踐活動,由教育體育局負責開發團隊的組建及農耕教育課程的組織編撰等工作;出版社負責對農耕教育課程資源的錄制、數字化編輯整理、校審、出版推廣以及與國家、省智慧教育平臺的對接等工作,最終形成濟源本土化勞動教育資源庫。
此外,為豐富市級精品資源庫,濟源教體局還舉辦了勞動優質課評選,優秀教學案例遴選,精品勞動教育資源征集等活動,從校級資源庫,基層學校匯集優秀的數字化資源。
1.4.3" 利用和評價
為加快已開發課程的推廣和成果轉化,大力推廣優質資源,大膽刪除“充數”資源,濟源教體局制定了《濟源中小學勞動課程開發和推廣辦法》,對數字化勞動課程資源的開發、上傳、推優、分享、利用等進行規范,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選用、評價、下架等標準進行規定。
2" 農耕教育課程實施的策略
2.1" 與農作結構相結合
在開發以實施農耕教育為主的勞動教育課程過程中,應將勞動教育與本地農業生產緊密結合,根據學校所在區域的農業生產結構來開展勞動教育。
2.2" 與美化校園相結合
各實驗校每年都要開展以“植綠于校,美化校園,讓我的校園更美麗”為主題的植樹活動,旨在讓學生將植樹技能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在植樹的過程中體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這樣做既美化了校園,又在學生心靈中種下成長的種子。
2.3" 與時節時令相結合
各實驗校的農耕基地里會根據不同季節種植玉米、黃瓜、辣椒等農作物。在進行學科教學時,教師會帶領學生觀察植物,體驗生活、了解鄉土文化,并依時令開展豐富多彩的田園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體驗、發現勞動的樂趣。此外,各實驗校還舉辦了“瓜果宴”“豐收節”“紅果節”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采摘的快樂和勞動的幸福。
2.4" 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各實驗校將農耕基地中的耕地設計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形狀,把數學、語文、生物等課程教學搬到田間地頭,讓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各種現象、實驗檢測猜想、實踐動手改變,并對勞動過程進行復盤,打造勞動實踐和教學實踐兩種實踐基地。
2.5" 與品德教育相結合
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課題組將“辛勤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創造價值”等理念貫穿其中,讓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理解并尊重勞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實踐活動時,通過組織集體勞動、志愿服務,引導學生在團隊協作中體驗勞動的樂趣,錘煉團結協作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進行培養。
3" 農耕教育課程的評價原則與方法
3.1" 評價原則
作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耕教育課程旨在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其評價原則應該注重過程、強調實踐、全面和發展,其主要內容如下。
1)過程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應緊扣能力提升,重點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如操作技能、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2)強調實踐。在評價過程中應以學生的勞動實踐過程為依據,重點查看其是否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3)“五育”融合。在評價過程中應關注多學科融合,與德育、體育、美育滲透,勞動技能和綜合素養的培養。
4)以人為本。除上述幾點外,在評價過程中還應注重學生在道德、情感、社會交往、團隊合作等方面能力的進步和成長。
5)公開公正。評價標準應統一、明確、公開;評價方式則應多元化,結合定性與定量方法,確保評價結果真實、客觀、公正。
3.2" 評價方法
3.2.1" 過程性評價法
通過對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全程跟蹤記錄,關注他們在實際操作、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表現,以及學生勞動技能、勞動態度等方面的情況,最后對學生進行評價。
3.2.2" 項目成果評價法
項目成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實際操作。即通過實際操作考核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如制作手工藝品、種植農作物等。
2)成果評估。即對學生產出的實物或非實物成果進行評估。如農作物種植成果、手工藝品制作質量、服務滿意度調查等。此外,還應關注成果背后所體現的學生在技能掌握程度、創新思維及解決問題等方面表現出的能力。
3.2.3" 自我評價法
在教學環節中和學期結束時進行自我評價表的填寫,讓學生對自己的勞動表現、勞動技能、實踐過程、實踐成果和勞動態度等進行評價,提升學生對自身勞動表現的認知。
3.2.4" 同伴評價法
通過“贊贊他(她)”“學先爭優”等互評活動,讓學生評價隊友的勞動表現、勞動技能、勞動態度等,培養批判性思考和人際交往能力。
3.2.5" 綜合評價法
將過程性評價法、自我評價法等多種評價方法綜合運用,可以對學生的勞動表現、勞動技能、勞動態度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全面評價。
3.2.6" 能力素質評價
對學生勞動知識的掌握、技能操作熟練度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品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進行評價,如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等。
4" 農耕教育課程的實施成果
4.1" 學生能力明顯提升
課程實施以來,在參與農耕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各實驗校學生的勞動意識明顯加強,勞動技能有所提高,勞動品質得到優化。以蔬菜種植為例,學生在全程參與翻土、播種、澆水、施肥、拔草等一系列工作后,從開始分不清韭菜蒜苗,到現在能夠辨認20種以上常見蔬菜,并對農業生產全過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種植、采摘,學生積累了種植經驗,增強了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通過思考、質疑,漸漸地學會主動探究;通過體驗、參與、協作,獲得綜合性的多元的人文教育經歷。此外,學生在勞動中還形成了吃苦耐勞、團結協作意識,增強審美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科知識與勞動教育得到融合滲透。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勤四體食五谷”等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懂得了家長的艱辛,對于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自強不息、勤儉節約的價值觀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3]。
4.2" 辦學水平實力增強
近年來,梨林中心校、王屋中心校連續在濟源教體局年終督導中榮獲綜合表彰,兩個鎮的小學生數量保持增長勢頭。梨林小學、王屋韓旺小學先后榮獲河南省義務教育階段標準化管理特色校、河南省勞動教育特色學校、河南省溫馨學校、濟源市綠色學校等稱號;梨林一中、梨林中心小學榮獲市級文明校園稱號。實驗校中有1名教師榮獲全國鄉村教師獎;2名校長榮獲河南省優秀教育管理人才;3名教師榮獲濟源市優秀教師。在“第二屆中原勞動教育論壇勞動教育典型案例暨2023年河南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典型案例”評選中,實驗校教師的勞動教育案例成果共取得2個特等獎,2個一等獎和1個二等獎。
4.3" 課改花香飄全國
截至目前,人民網、學習強國、中國教育報等十幾家媒體已經對濟源勞動教育實施與成效進行100余次宣傳報道;河南省教育廳領導也多次蒞臨濟源,考察調研勞動教育開展情況和經驗做法,對濟源立足農村實際、挖掘鄉土資源、開發農耕教育課程資源的做法給予肯定;河南省內外的學校也紛紛來濟源市參觀考察學習,其中線上交流的學校達40所,實地參觀學習的有500余所,逾2 000人次;各實驗學校的骨干教師、校長也多次受邀在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國培班等舉辦的全國、全省勞動教育交流會、培訓會上作專題講座和經驗報告分享。此外,由梨林小學牽頭成立的田園勞動教育聯盟校,截至目前會員學校已經達到17所,參與師生突破6 000人,涉及河南、貴州、四川、甘肅4省。
5" 結束語
截至目前,濟源市以“農耕教育”為主的勞動教育課程和資源開發已初具規模,形成了“教育讀本+教育基地(場館)+課程資源庫”為一體的,具有濟源特色的農耕教育新模式,實現了勞動教育課程本地化。下一步,濟源市將加大和出版社的合作力度,開發以城市學生為對象的勞動課程,同時引入AI人工智能對課程學習情況、課程利用率,課程資源利用率等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擴充“勞動教育”課程,豐富課程資源庫內容,并適時面向全國義務教育學校開放。
6"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J].平安校園,2022(5):6-13.
[2]郝天聰.以勞育人,系統建設勞動課程:《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福建教育,2022(39):36-39.
[3]張新華.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項目來源: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教育資源保障專項課題“中小學農耕教育課程資源開發研究”(課題批準號:2022ZZX02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董新飛、張波,中小學高級教師;盧小寶,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