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林惠昌,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神經內科病治療。
【摘要】目的 分析替羅非班與雙抗聯合使用對進展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的影響。方法 選取惠東縣人民醫院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進展性腦卒中患者共8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與硫酸氫氯吡格雷雙抗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替羅非班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1周,并定期隨訪6個月。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患者的凝血指標、Barthel指數(B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變化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PTT、PT較治療前均延長,且研究組患者均較對照組更長,FIB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更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且研究組較對照組更低,兩組患者的BI、ADL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較對照組更高(均Plt;0.05)。結論 雙抗治療與替羅非班聯合應用可以提高進展性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同時還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從而減少血小板聚集,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進展性腦卒中 ; 替羅非班 ; 雙抗 ; 神經功能 ;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54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4.0004.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4.002
進展性腦卒中是由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腦功能損害性疾病,目前進展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還不明確,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療,不僅能夠使患者體內的能量代謝及腦缺血時的微循環得到改善,還可進一步加快患者體內腦組織供血供氧的恢復速度,從而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替羅非班是目前臨床上的常用的非肽類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 b/Ⅲ a受體拮抗劑,具有高效可逆性,不僅能夠使GPⅡ b/Ⅲ a受體與纖維蛋白原相結合被阻斷,而且還能使血小板聚集的通道被阻斷,在血流速度恢復、預后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減少、血小板聚集抑制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同時還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經保護的作用,通過聯合應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這兩種藥物,可以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從而改善微循環并促進腦組織的再灌注,減少腦缺血導致的神經損傷[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替羅非班與雙抗治療聯合使用對進展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惠東縣人民醫院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進展性腦卒中患者8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54~82歲,平均(65.18±1.60)歲;BMI 17.85~32.55 kg/m2,平均(26.23±2.12) kg/m2;病程1~5周,平均(2.45±1.21)周。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
55~80歲,平均(65.19±1.55)歲;BMI 17.80~
32.58 kg/m2,平均(26.29±2.14) kg/m2;病程1~6周,平均(2.48±1.23)周。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與《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 [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⑵發病時間在6~72 h內;⑶經CT或者頭顱MRI檢查確診;⑷無原發性凝血障礙。排除標準:⑴存在藥物禁忌;⑵腦出血;⑶有全身合并癥。本研究經惠東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改善側循環、他汀類調脂及神經保護等常規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雙抗治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注冊證號HJ20160685,規格:100 mg/片),100 mg/次;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浙江駿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616,規格:75 mg/片),75 mg/次,均1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赤峰源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23082,規格:250 mL/瓶)靜脈微泵泵入治療;前30 min泵入速度為0.4 μg/(kg·min),之后以0.1 μg/(kg·min)的速度持續治療2~3 d,2~3 d后停止替羅非班治療,并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氯吡格雷聯合雙抗治療,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兩組均治療1周,并定期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效果。包括顯效:患者治療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4]評分下降gt;90%,病殘程度為0級;有效: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下降為40%lt;NIHSS評分下降≤90%,病殘程度為1級≤病殘程度≤3級;無效: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下降≤40%。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凝血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抗凝處理,以
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漿,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CX-9210)測定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⑶神經、軀體功能。采用NIHSS評分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NIHSS評分共計42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4];采用Barthel指數(BI)評估患者治療前后軀體功能,BI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與功能恢復情況成正比[5];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評估患者生后質量,共計100分,分數與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6]。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 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PT、APTT均延長,FIB降低,且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患者PT、APTT均更長,FIB水平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ADL、BI、NIHS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ADL、BI評分均升高,研究組較對照組更高,而治療后NIHSS評分降低,研究組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主要以急性期、超早期降低和控制擴張腦血管、減輕腦缺血、抑制腦細胞的過氧化作用等為主,可降低病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是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使用的雙抗藥物治療,通過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聚,從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7],盡管雙抗治療可以同時抑制不同途徑的血小板活化和凝聚,但藥物起效速度比較慢,且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功能;另外,由于一些患者體內會抵抗阿司匹林,所以導致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中的血小板聚集效力也對這些患者的作用大大減弱,最后會致使患者的神經功能惡化。
替羅非班是一種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由于血藥濃度達峰時間較短,所以靜脈給藥后可以高效地阻斷血小板聚集;而且替羅非班的藥物作用很快,半衰期又短,另外有著可逆的拮抗作用,使血管痙攣減少、血管活性物質的分泌降低,血管內皮功能改善[7]。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NIHSS評分較對照組降低,BI、ADL評分對照組更高,提示聯合替羅非班治療可提高進展性腦卒中臨床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其原因,應該是由于阿司匹林可通過阻斷環內氧化酶的轉化,來促使環氧酶自身活性的降低,使體內的血栓素A2的生成降低,從而能夠降低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入血后與血小板表面二磷酸腺苷(ADP)受體不可逆結合,從而使血小板相互聚集得到抑制;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使用能夠使腦組織的局部缺血狀況得以改善,減少患者體內血栓的形成,調節患者的腦血管循環,從而使患者體內腦組織的供氧供血需求得到進一步恢復,改善神經功能[8]。與臨床上其他傳統抗血小板藥物相對比,替羅非班可以選擇性與血小板膜上Ⅱ b/Ⅲ a受體相結合,進而使血栓及血小板集聚得到抑制、延長出血時間、改善患者體內的血管功能及保護患者血管內皮,替羅非班與雙抗治療聯合應用,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更高[9]。有研究表明,替羅非班能夠提高溶栓的臨床效果是由于其本身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抗血小板聚集后可使患者體內的腦血流量增加,腦組織缺血缺氧程度減輕,避免腦血管和神經元細胞裂解產生病變以誘導炎癥因子大量生成,從而減輕患者體內的炎癥反應,而良好的抗炎、抗凝血作用則有助于患者體內神經功能的恢復[10]。
APTT、PT指標主要是用于評估內源性凝血系統的活性,其數值越高,提示凝血的時間越長,血栓形成的風險也越低;而FIB是由肝細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種糖蛋白,是參與凝血和止血過程中的重要纖維蛋白,其數值越低,則代表著血液黏度越低,血栓形成的風險也越低。本次研究中顯示,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APTT、PT時間均延長,FIB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患者APTT、PT更長,FIB水平更低,提示替羅非班能夠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其原因在于,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是臨床上一種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可抑制血栓的形成 ;而替羅非班不僅有抑制凝血因子Xa的作用,同時還有比雙抗治療更快的起效時間,所以可在短時間內達到穩定的抗血小板效果,從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聯合用藥治療能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的形成風險[10-11]。但目前臨床上替羅非班這一種藥物還未有專家共識、相關指南等相關文獻進行用藥指導,所以在臨床中仍需要根據患者病情謹慎選擇用藥劑量與適宜的用藥時機。
綜上,替羅非班聯合雙抗治療進展性腦卒中可增強患者的抗血栓作用,改善凝血功能指標,提高臨床療效,增強患者平時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時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建議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孟慶偉, 李莉. 替羅非班與雙抗治療進展性腦卒中的療效對比[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20, 12(30): 138-141.
周長青, 韓裕富, 高唱. 替羅非班序貫雙抗治療急性非房顫醒后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效果[J]. 重慶醫學, 2022, 51(22): 3899-390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9): 666-682.
袁莉, 張建興, 王素潔, 等. 入院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聯合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對缺血性卒中預后的預測價值[J].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22, 22(7): 615-620.
周青青, 施加加, 倪波業. 擴展Barthel指數與功能獨立性量表在評定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等級中的對比分析[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21, 43(7): 602-606.
胡永利. 鹽酸多奈哌齊對老年癡呆患者MMSE與ADL評分的影響[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21, 15(5): 210-212.
馬嘉琦, 李映辰, 伍大華. 替羅非班聯合雙抗治療進展性腦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2023, 30(5): 342-367.
韓芳, 任杰, 常偉東. 替羅非班輔助雙抗血小板治療進展性腦卒中的療效分析[J]. 癲癇與神經電生理學雜志, 2021, 30(6): 355-358.
崔凡凡, 靳奧潔, 李艷玲. 替羅非班聯合雙抗治療進展性腦卒中的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9, 29(16): 69-74.
謝艷, 周海英, 楊惠, 等. 替羅非班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管內治療患者神經功能及術后出血轉化的影響[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21, 18(2): 125-128.
李冬梅, 陳超, 李弘, 等. 靜脈溶栓24 h內使用替羅非班對不穩定穿支動脈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3, 43(3): 5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