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鄧妙峰,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神經重癥相關疾病的診治。
【摘要】目的 探討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相關危險因素,為今后臨床治療腦出血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
8月至2023年3月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發病后6~24 h內是否出現血腫擴大將其分為血腫未擴大組(90例)、血腫擴大組(30例)。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并進行單因素與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 與血腫未擴大組比,血腫擴大組中年齡≥50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存在抗凝治療史、存在吸煙史、入院時收縮壓(SBP)≥ 140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3 h SBP ≥ 140 mmHg、血腫量≥ 13 mL、存在不規則血腫、存在不均質血腫患者占比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均升高,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存在抗凝治療史、入院3 h SBP ≥ 140 mmHg、血腫量≥ 13 mL、存在不規則血腫、存在不均質血腫、NIHSS評分升高均為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危險因素(OR=1.855、21.073、1.038、23.266、24.680、1.111,均Plt;0.05)。結論 存在抗凝治療史、入院3 h SBP ≥ 140 mmHg、血腫量≥ 13 mL、存在不規則血腫、存在不均質血腫、NIHSS評分升高均為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危險因素,因此臨床可采取相應措施預防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以穩定其病情,改善預后。
【關鍵詞】自發性腦出血 ; 血腫 ;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22.1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4.0113.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4.038
自發性腦出血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在臨床上患者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引起的頭痛、嘔吐等癥狀,易導致患者殘疾或死亡。臨床對于自發性腦出血診斷的金標準為腦部CT檢查,通過對患者腦部的血腫進行檢查來判斷自發性腦出血的可能性[1]。臨床研究認為,自發性腦出血患者常會出現腦部血腫擴大的癥狀,而血腫擴大又會導致再次腦出血,導致患者腦組織損傷,神經細胞水腫,增加了患者遠期預后不良和發生死亡的風險[2],因此,對于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并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至關重要。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影響因素,為今后臨床治療腦出血提供科學參考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3月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據患者發病后6~24 h內是否出現血腫擴大將其分為血腫未擴大組(90例)、血腫擴大組(30例),血腫擴大的判斷標準:患者入院后發病6 h內進行首次頭顱CT掃描,發病24 h內再進行第2次頭顱CT掃描,如果在兩次頭顱CT掃描之間,血腫體積增加gt;33%,即可認為血腫擴大[3]。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 [4]中關于自發性腦出血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⑴年齡
gt;18歲;⑵發病6 h內進行CT檢查,24 h內進行復查;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⑴原發性腦出血;⑵腫瘤、血液疾病導致腦出血;⑶復查前行外科手術。本研究經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
批準。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發病6 h內進行腦部CT檢查,層薄設置為5 mm,選取血腫最大平面的CT圖像進行評估。血腫分級依據5點分級標準進行評估:均勻/規則為1~2級;不均勻/不規則為3~5級[5]。計算血腫體積,血腫體積=血腫最大出血平面的最長直徑×與最長直徑垂直的直徑×血腫高度/2,并依據計算出的體積對血腫大小進行分類,小型血腫:0~10 mL;中型血腫:11~25 mL;大型血腫:gt;25 mL [6]。
1.3 觀察指標 ⑴單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分析的方法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并進行比較。包括:性別(男、女)、年齡(lt;50歲、≥ 50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7]評分(包含睜眼反應、語言反應、肢體運動反應3方面,總分15分,分值越低患者昏迷程度越深)、是否存在高血壓、是否合并糖尿病、既往有無腦卒中史、有無抗凝治療史、有無吸煙史(每天吸煙≥20支,
煙齡≥20年即為存在吸煙史)、有無飲酒史(折合酒精量gt;40 g/d,持續5年或者2周內有暴飲史即為存在飲酒史)、入院時與入院3 h收縮壓(SBP)[lt;140 mmHg(1 mmHg=0.133 kPa)、≥140 mmHg]、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8](NIHSS評分滿分4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越嚴重)、血腫量、是否存在不規則血腫、是否存在不均質血腫。⑵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將自發性腦出血患者是否發生血腫擴大設置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探究影響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5.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測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危險因素。以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單因素分析 與血腫未擴大組比,血腫擴大組中年齡≥50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存在抗凝治療史、存在吸煙史、入院時SBP≥140 mmHg、入院3 h SBP≥140 mmHg、血腫量≥13 mL、存在不規則血腫、存在不均質血腫患者占比及NIHSS評分均升高,而GCS評分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影響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具體賦值見
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存在抗凝治療史、入院3 h后SBP≥140 mmHg、血腫量≥13 mL、存在不規則血腫、存在不均質血腫、NIHSS評分升高均為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危險因素(OR=1.855、21.073、1.038、23.266、24.680、1.11),效應值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見表3。
3 討論
自發性腦出血主要受到非外傷因素影響,由機體原因導致腦大、小動脈、靜脈等自發性破裂進而引起的腦內出血,其受環境、遺傳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在發病的24 h內經CT復查發現其引起腦部血腫擴大的概率較高,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腦出血后患者的腦部血腫擴大不僅易發生再次腦出血,且會使得病情加重,對于患者的神經功能有嚴重的損害。故需要通過明確相關危險因素對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影響,為預防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致再出血的研究提供重要方向。
本研究結果顯示,存在抗凝治療史、入院3 h SBP
≥ 140 mmHg、血腫量≥13 mL、存在不規則血腫、存在不均質血腫、NIHSS評分升高均為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有抗凝治療史的患者,若用藥量過多會導致基底節出血,而基底核部位腦組織支持力較相對其他部位較弱,因此,更易發生血腫擴大[9]。對于此類患者需減少日常藥物的攝入,或者使用其他相同功效的藥物,進而降低服用抗凝藥物對血管造成的損傷。入院3 h SBP ≥ 140 mmHg患者的血壓偏高,會導致患者腦組織血流灌溉不足,增強血流對血管壁的剪切力,增加血管壁通透性,進而損傷血管內皮功能,加重水腫,使得血腫進一步增大,成為了血腫擴大的可能性因素[10]。高血壓患者可通過慢跑、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以及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來穩定血壓水平,必要時遵醫囑服藥減壓藥,進而穩定血壓水平。
針對血腫量偏高、不規則血腫及不均質血腫的患者,血腫的本質決定了其會導致腦部出現活動性、多點性、多過程性出血,且不規則、不均質血腫常會導致多部位腦出血、血管畸形形成以及血腫邊緣張力大,因此,自發性腦出血后血腫擴大的概率較高[11]。患者可選擇微創手術抽血對血腫進行治療,進而降低血腫自身因素對于血腫擴大的影響。NIHSS評分較高的患者,其神經功能存在一定的缺損,使得機體的神經調節功能受阻,促使血腫周圍炎癥細胞浸潤,故其血腫擴大的概率較高[12]。對于此類患者,除了保持良好的心情、營養飲食、保證睡眠的充足、多補充維生素等常規護理干預外,還應定期進行神經功能評估,以及密切監測患者的意識狀態和神經系統的其他癥狀,以便及時發現血腫擴大的跡象。
綜上,存在抗凝治療史、入院3 h SBP≥ 140 mmHg、血腫量≥ 13 mL、存在不規則血腫、存在不均質血腫、NIHSS評分升高均為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危險因素,因此,臨床可采取相應措施預防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以穩定病情,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趙子涵, 王靜, 李巖松, 等. 自發性腦出血早期血腫擴大影響因素及預測研究[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21, 44(10): 1149-1153.
張學峰, 楊存, 馬雪瑩, 等. 自發性腦出血患者早期血腫擴大的影響因素及預測價值[J]. 寧夏醫學雜志, 2023, 45(7): 646-648.
黃修寧. CT平掃征象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的預測價值[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1, 5(19): 201-20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9, 52(12): 994-1005.
莊堅煒, 陳向林, 侯文仲, 等. CT平掃血腫分級方式聯合多危險因素對自發性腦出血早期血腫增大的預測作用[J/CD].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22, 16(2): 92-99.
YU N, YU H, LI H, et al. A Robust Deep Learning Segmentation Method for Hematoma Volumetric Detection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Stroke, 2022, 53(1): 167-176.
崔國勝, 劉四新, 郝有智, 等. 高壓氧聯合手厥陰經電刺激干預腦外傷后昏迷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對GCS評分,生活質量的影響[J]. 陜西中醫, 2018, 39(1): 50-52.
蔣艷.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與急性腦梗塞患者NIHSS評分及C反應蛋白的關系[J].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7, 24(4): 393-
395.
錢洪波, 吳高遠, 潘捷, 等. 老年患者腦出血發病前抗凝藥物的使用與急性期血腫擴大的相關性[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1, 41(7): 1366-1369.
彭佳華, 龍少好, 黃蘭青, 等. 自發性腦出血患者血腫形態分析對早期血腫擴大的預測與診斷價值[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20, 29(4): 565-572.
彭文廷, 張瑞杰, 解丙坤, 等. 基于CT特異征象預測自發性腦出血早期血腫擴大的危險因素[J].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23, 33(3): 366-370.
吳仕站, 洪云. 腦出血患者早期血腫形成擴大的危險因素及其相關性研究[J]. 中國當代醫藥, 2015, 22(34):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