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禮,碩士研究生,住院醫師,研究方向:重癥醫學。
【摘要】目的 分析無創機械通氣(NIMV)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失敗的相關因素,并分析其應對策略,為提高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間在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進行NIMV治療的120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NIMV治療是否成功分為成功組(89例,治療成功),失敗組患者為(31例,治療失敗)。對兩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分析,同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結果 失敗組中年齡gt;60歲的患者占比高于成功組,失敗組機械通氣時間長于成功組,動脈血氧分壓(PaO2)低于成功組,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水平、C-反應蛋白(CRP)水平、入院時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 Ⅱ)評分均高于成功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gt;60歲、機械通氣時間長、治療前PaO2水平低、治療前PaCO2水平高、治療前CRP水平高、入院時APACHE Ⅱ評分高均為NIMV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失敗的影響因素(OR=2.748、1.784、1.756、1.675、1.531、1.120,均Plt;0.05)。結論 年齡gt;60歲、機械通氣時間長、治療前PaO2水平低、治療前PaCO2水平高、治療前CRP水平高、入院時APACHE Ⅱ評分高均為NIMV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影響因素,可針對上述因素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提高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成功率。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呼吸衰竭 ; 無創機械通氣 ;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5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4.0123.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4.04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作為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典型癥狀為肺部長期炎性浸潤、持續的氣流受限等,伴隨病情進展,患者肺通氣和換氣功能出現嚴重障礙,常合并呼吸衰竭,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當前,臨床針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為控制COPD進展,矯正低氧血癥,多給予抗感染藥物、止咳化痰藥物,配合低流量吸氧使用,但療效有限。近年來,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無創機械通氣(NIMV)治療改善呼吸困難的情況,但NIMV治療仍存在失敗的可能性,嚴重時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分析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可為提高治療效果及改善患者預后提供依據。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NIMV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失敗的相關因素,并分析其應對策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間在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進行NIMV治療的12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⑴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 [3]《內科學》 [4]中關于COPD、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⑵均于本院接受NIMV治療;⑶出現痰液潴留,患者無法自行咳嗽。排除標準:⑴合并面部或上呼吸道損傷;⑵氣胸、縱膈氣腫;⑶肝、腎功能不全。本研究經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與研究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均給予所有患者抗感染、祛痰、平喘等干預措施,2~5 d后復查血氣分析指標,效果不佳,進行NIMV治療。先清除患者口腔內的痰、其他雜物等,以保證呼吸道通暢,采用無創呼吸機(湖南明康中錦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T600A),3~6 h/次,3次/d。在患者病情穩定情況下設定為S/T模式,呼吸頻率(RR)、初始呼氣末正壓、初始壓力支持水平、氧氣濃度、血氧飽和度(SpO2)、呼氣壓力分別設置為12~18次/min、2~4 cmH2O(漸加至4~6 cmH2O,1 cmH2O=0.098 kPa)、6~8 cmH2O(每隔5 min增加2 cmH2O,漸加至10~20 cmH2O)、30%~35%、90.00%、4 cmH2O。治療期間囑患者正常飲食,多飲水,促進排痰。判定標準[5]:⑴治療失敗:癥狀及體征無好轉或病情明顯惡化,無意識或意識狀態惡化,心率(HR)、RR增加gt;15%,氧分壓(PaO2)下降gt;20%,二氧化碳分壓(PaCO2)上升gt;20%。⑵治療成功:癥狀及體征結果好轉,患者意識及各項生命體征恢復至正常水平,最終好轉出院則視為治療成功。
1.2.2 研究方法 治療前,使用生命體征監測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VS8)監測兩組患者HR、RR;抽取兩組患者動脈血5 mL,使用血氣分析儀[雷度米特(蘇州)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ABL9]檢測SpO2、平均動脈壓(MAP)、pH值、PaO2、PaCO2水平;抽取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進行離心,轉速為3 000 r/min,時間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兩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患者入院時采用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 Ⅱ)評分[6]評價兩組患者健康狀況,包括年齡、健康、生理等3個方面,總分0~60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健康情況越好。
1.3 觀察指標 ⑴單因素分析。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失敗的相關指標進行單因素分析,收集兩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機械通氣時間、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吸煙史以及治療前的HR、RR、SpO2、MAP、pH值、PaO2、PaCO2、CRP、入院時APACHE Ⅱ評分。⑵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將NIMV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失敗作為因變量,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經S-W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的單因素分析 失敗組患者中年齡gt;60歲占比高于成功組,失敗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長于成功組,治療前PaO2水平低于成功組,治療前PaCO2水平、CRP水平及入院時APACHE Ⅱ評分均高于成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將NIMV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失敗作為因變量,具體賦值見表2。年齡gt;60歲、機械通氣時間長、治療前PaO2水平低、治療前PaCO2水平高、治療前CRP水平高、入院時APACHE Ⅱ評分高均為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效應值均有統計學意義(OR=2.748、1.784、1.756、1.675、1.531、1.120,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NIMV治療通過鼻面罩或口鼻面罩將呼吸機與患者連接加壓給氧,可迅速緩解呼吸困難癥狀,但仍有一些患者在無創機械通氣中無法獲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評估NIMV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失敗的可能性,并分析其發生的影響因素,采取相應措施提高成功率十分重要。
本研究中,年齡gt;60歲、機械通氣時間長、治療前PaO2水平低、治療前PaCO2水平高、治療前CRP水平高、入院時APACHE Ⅱ評分高均為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隨著年齡增長,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且合并基礎疾病概率較高,肺部組織形態及結構發生異常,接受NIMV治療中容易出現各種不良反應,整體上影響通氣治療效果[7]。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氣管插管會破壞氣管防御功能,導致咳嗽效率降低和黏液纖毛清除受損,可能會增加呼吸道感染發生的風險,導致患者呼吸衰竭加重,機械通氣時間延長,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也會越大,進而降低NIMV治療成功的概率[8]。動脈血氣分析是呼吸科常用的檢查項目,通過檢測患者PaO2、PaCO2水平可評估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氧狀態及肺功能,COPD并發呼吸衰竭患者通氣功能障礙及肺氣腫越嚴重,呼吸肌功能逐漸減弱,PaCO2水平升高,可出現嚴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現象,進而增加NIMV治療難度,導致預后不佳[9]。CRP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因子,指標嚴重程度均與患者接受治療后可扭轉水平密切相關,其水平越高表示炎癥或損傷越嚴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越嚴重,NIMV治療失敗率也相應增高。APACHE Ⅱ是臨床全面評估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和死亡風險的評分系統,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嚴重、預后越差,對呼吸機依賴度越高,可能導致病情反復,臨床NIMV治療效果有限,治療失敗發生率較高[10]。故針對存在上述因素,一方面早期篩查出危險人群,對于年齡較大、存在異常指標的患者,應加強管理以及健康宣教,定期復查肺CT;另一方面,要在患者NIMV過程中選擇合適的通氣模式,針對不同病情程度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各項參數,以縮短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對于治療前病情較為嚴重,血氧狀態及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在NIMV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適當的藥物治療,如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抗生素等,以加強控制慢性炎癥,延緩肺氣腫發展,控制病情進展;選擇適合患者的面罩類型,如全面罩、鼻面罩等,確保面罩佩戴緊密、舒適,避免漏氣和皮膚損傷以提升NIMV治療
成功率。
綜上,年齡gt;60歲、機械通氣時間長、治療前PaO2水平低、治療前PaCO2水平高、治療前CRP水平高、入院時APACHE Ⅱ評分高均為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可針對上述因素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提高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NIMV治療成功率。
參考文獻
白亞虎, 高勝寒, 紀思禹,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向\"前\"發展[J]. 中國全科醫學, 2023, 26(3): 268-273.
王藝, 王軍, 吳永麗, 等. 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有效性分析[J]. 山西醫藥雜志, 2021, 50(14): 2184-2186.
中華醫學會,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8, 17(11): 856-870.
陸再英, 南山. 內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141-149.
胡昆, 楊進, 趙卉,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發呼吸衰竭有創 - 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失敗原因分析[J]. 臨床肺科雜志, 2019, 24(8): 1403-1406.
李小雅, 原大江, 李艷艷. APACHEⅡ評分與ICU內脊髓損傷行有創機械通氣患者譫妄發生的關系[J]. 河北醫學, 2020, 26(4): 605-609.
王桂芳, 劉小蘭, 李松桃. 無創機械通氣治療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失敗影響因素分析[J].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21, 33(6): 63-66, 70.
李錄, 方保民. 無創通氣治療急性呼吸衰竭失敗的危險因素分析[J]. 國際呼吸雜志, 2021, 41(1): 69-73.
徐艷, 丁惠珍. 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并急性高碳酸血癥呼吸衰竭患者的早期影響因素分析[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19, 42(12): 1588-1591, 1597.
顧玉海, 石雪峰, 牛迪, 等.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預后因素分析及SP-A和SP-D檢測對其預后的評估價值[J]. 中國醫藥導報, 2020, 17(14): 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