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始于觀察,有什么樣的觀察就有什么樣的教育。一是因為學生能夠通過觀察來模仿學習,心理學家認為這是鏡像神經元的功能;二是因為科學哲學的觀點認為人類的認識是由有組織的觀察開始的;三是因為教師通過觀察來了解學生、發現學生,這樣才能因材施教,進而建立起科學育人的系統或模型。
“教育理念是教育實踐的先導”,教師的觀察浸透著理念、負載著理論,并邏輯先在性地指導著育人實踐。課間活動時,我看到兩名男生在操場上玩耍,他們一個身材較為瘦小,一個生得高大魁梧,瘦小的學生張開雙臂圍著身材高大的學生繞來繞去,顯得無比快樂。我不禁想,為何他倆如此親近?他倆的個性是怎樣的?對今后的成長會有多大影響?這些問題促使我進一步走向學生,去找尋育人的突破口。這一幕是學生學校生活的普通一幀,卻也蘊藏著無數的教育機會。在矛盾的現象中、在辯證的考察里,教師要形成對教育問題的敏感與自覺,在豐富的教育情境中找到育人的著力點。
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生之間還會生成“和諧與雜亂”“民主與獨斷”“勤儉與奢侈”等種種關系,教師通過觀察與分析,從中可以尋找到學生心中最重要的他者,這是其理想的對象化,可以從對象身上進行自我教育。
我們不僅從關系上,還要從邏輯上、要素上、結構上、功能上系統地去觀察、去發現。觀察時要注重知情意行,像中醫一樣“望聞問切”,通過表情、神態、語言、動作、作業等看到學生智力、體力、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特征,為立德樹人做好前提準備。
學生的成長具有開放性和可能性,其生理的成長必然帶來心理的、精神的變化,他們的能量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積蓄著。所以,不能從定格的鏡頭中評價學生,而要探尋他的成長史和成長環境,適時地站在學生視角進行觀察,做好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善于捕捉到發展中的質變點。那一次勇敢的表達,那一幅精美的繪畫,那一個突飛猛進的成績,那一滴熱淚,那一個微笑,都是學生成長的分水嶺。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隨機觀察還是有目的地觀察,教師還要學會隱藏自己的觀察目光。否則,學生會戴上“面具”,掩飾自己,錯誤的信息也會誤導教師的觀察與判斷。
育人始于觀察但不囿于觀察,要以辯證的、系統的、科學的目光觀現象、察矛盾;觀矛盾、察發展;觀發展、察質變。相信生命的力量、相信教育的智慧、相信明天會更好。
編輯 _ 湯灝" " 張睦函(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