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橋北京市第十九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北京市特級校長,正高級教師。多次在全國、北京市等教育論壇上分享教育經驗,主持市、區級課題9項,獲得北京市優秀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和重要基石。百年學府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歷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學校聚焦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探索培訓學習與學術實踐共同體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持續完善學校教師隊伍人才培養梯隊,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三統一與一共生”構建培訓學習共同體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是“中國好老師”項目學校,學校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專業引領,強化教師培訓,開展課堂教學展示、科研課題引領和多項教學基本功比賽等,實現教師高質量培訓的“三統一與一共生”。
督訓結合,教師培訓“供與求”統一。學校建立學校督導自評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調研教師培訓需求、聚焦專業發展問題,在促進專業發展中落實培訓。
交流展示,教師培訓“學與研”統一。學校市區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積極開展示范課,青年教師開展研究課,采用課堂教學評價量表進行評價,平均每年開展市區校研究課300余節,邀請市區專家走進課堂,針對教學進行案例式的研修培訓,讓教師感受到最接地氣的培訓。
抓住重點,教師培訓“長與成”統一。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提升工程與培優工程;抓住“雙新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和“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區”實驗項目校的機遇,推動學科教學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同時抓住師德師風培訓必修課,實現教師培訓從成長到成功的統一。
建立機制,教師培訓“業與專”共生。學校建立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機制,旨在解決教師專業成長的真問題;樹立教師自我成長的激勵機制,讓教師培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覺自修;建立多層次培訓的協同機制,讓教師培訓的活力成為學校發展的驅動力。
2.“1231”工程助力專業成長共同體
學校為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整體質量,擘畫了教師隊伍建設的“1231”工程。
“1”個目標,即推動實現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具體指的是培養出有影響力的北京市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進一步提升市區級青年骨干教師的數量和結構,帶動“十四五”期間海淀區級學科基地的發展。
為實現這一目標,同步實施“2”個層級的教師成長計劃,一是青年教師的精準提升,重點建設培元工程;二是中青年骨干教師的精準扶優,重點建設國棟工程和仰之工程。
“3”代指三種途徑,一是課堂,學校積極為教師搭建研究課、示范課、教材教法分析講座、名師講壇等展示平臺;二是課程,學校經常邀請專家進行課程建設指導,組織教師參加區級以上課程建設評比;三是課題,學校鼓勵教師改革創新、著書立說,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持和獎勵。
最終落腳點“1”,即建立教師專業成長的共同體。
針對不同工程的教師群體,借助教科研院所的支持,學校按照“研修培訓”“課堂教學”“各類比賽”“課題研究”“沙龍分享”“論著編寫”“學科基地”7大板塊,提出不同的要求,為工程順利高質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抓手。
3.科研引領培育教育教學實踐共同體
學校圍繞批判性思維理論及其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實踐,著力打造具有批判性思維特色的科研團隊,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課程培訓,播下種子。學校引入北美高等教育基礎課程《批判性思維》以提升教師批判性思維理論水平,并掌握批判性思維教學基本方法,培育種子教師。
組建科研團隊,深入研究。2019年,學校啟動“運用批判性思維工具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研究,組建了由10個核心成員組成的“批判性思維科研小組”,應用批判性思維開展課題研究,通過研究促進教師能力培養和教育教學創新與探索。
深扎課堂,開展系列主題課例研究。一是研制工具。科研團隊參照加拿大學者馬克(Mark)批判性思維“正-反-正”的對話工具,研制了課例研究工具“批判性思維對話工具”。二是確定主題。科研團隊分別從學科融合、批判性思維與閱讀、批判性思維與寫作、批判性思維與探究、批判性思維與創新五方面開展主題課例研究,并開展研討交流。三是固化成果。經過持續實踐研究,科研團隊形成專著《幫助學生走向新的認知與實踐——以批判性思維為工具》。
廣泛交流,促進理解。種子教師參與全國、市級、區校級各種層次的批判性思維及基礎教育研討會,分享批判性思維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及成效,從學科教學走向全面教育。
人民教育家于漪說: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教師的價值是在學生身上體現的。北京市第十九中學著力建設教師共同體,培養高層次骨干教師團隊和專家型教師群體,涵養時代所需大先生,提升學校辦學品質,為建設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做出新的貢獻。
編輯 _ 可黎明(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