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進行一體部署,揭示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了三者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地位。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更加主動的姿態(tài),積極探索實踐落實學校教育綜合改革。回應時代課題,中關村第一小學以高質量落實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以下簡稱“新方案”)和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為切入點,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立足課堂教學,豐富實踐活動,探索評價育人的有效途徑,整體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促進學校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對標新方案,完善學校培養(yǎng)目標
與2001年版課程方案相比,新方案完善了培養(yǎng)目標,優(yōu)化了課程設置,細化了實施要求,增強了課程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落實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將培養(yǎng)目標定位在“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基于此,中關村一小重新定位學校“會學習、懂生活、敢負責、善合作”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和“尚禮明德、健康樂群、自主善學、求真崇美、開放創(chuàng)新”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使其與國家要求保持一致,并突出學校對小學教育的理解與認知,強調自主能力培養(yǎng),堅持“五育”并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尚禮明德”側重社會參與層面,強調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理解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教育學生從小禮敬謙和、遵守規(guī)范、舉止文明;具有寬仁友愛的品質,尊重生命,孝敬長輩;誠實守信,明辨是非善惡,能負責,敢擔當;從小樹立文化自信,擁有立志報國的理想信念。
“健康樂群”側重自我發(fā)展與社會參與取向的融合,使學生具有強健的體魄和積極的心理品質,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和方式;與他人友善交往,合作、傾聽,樂觀、包容,適應群體環(huán)境。
“自主善學”側重終身學習取向,使學生自主自律,正確地認識自己、規(guī)劃自我;具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動機,采用有效的學習方式;善于克服困難,發(fā)現和解決問題,在經驗中獲得成長。
“求真崇美”側重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具備語言能力,學會恰當表達與交流;具有良好的數學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備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求真的科學精神,學會恰當使用信息解決問題;能夠感受和欣賞美的事物,理解其中的思想、經驗和情感表達,關注人,尊重人,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開放創(chuàng)新”側重自我發(fā)展、社會參與、終身學習,培養(yǎng)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具備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能力;關心生態(tài),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具有自主創(chuàng)造力,對于事物保持好奇心和開放的態(tài)度,對于現象能夠進行反思和質疑,勇于挑戰(zhàn)。
中關村一小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定位共同指向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培養(yǎng)目標在中關村一小落地生根的校本化表達。我們期望從中關村一小走出的學生能夠成為勇探未知的問題解決者和信念堅定的新時代建設者,成為可擔祖國未來大任的時代新人。
突出實踐育人,優(yōu)化育人路徑
新課標更加強調素質教育、跨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注重德育和價值觀教育,強化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等。這些新特點、新變化不僅體現在新課標的文字表述、課程形式、課程內容上,而且對課堂狀態(tài)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使命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體悟、踐行新課標,賦能新課堂,努力滿足每個學生的自由充分成長之需。
如何將新課標真正落實到教學中,是擺在每位一線教師面前的問題,也是我們重點研究和實踐的課題。我們從新課標的新特點、新變化切入,基于對新課標的深度理解,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已有基礎,探尋“雙新”改革在學校落地的實踐路徑。
第一,以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為重點深化實施素質教育。新課標更加強調綜合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等。這意味著教育不再僅僅注重傳授學科知識,而更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技能和素質。素質教育很容易實施,但也很難實施,這主要是受教育評價的影響。有效的素質教育應能讓每個學生在其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實現最大程度的成長與進步。為此,我們將素質教育研究重點放在了評價上,“扭轉評價片面性校本實踐研究”的課題成果就是基于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所進行的教育探索。
第二,以跨學科主題實踐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新課標明確提出了“跨學科課程”,鼓勵不同學科間的深度融合,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這種跨學科課程不是不同學科間的拼盤教學,更不是簡單的知識融合,而是在真實問題情境下,學生進行跨學科思考,綜合運用知識應對復雜的現實挑戰(zhàn),以實現跨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例如,藝術學科新課標中提出了學科綜合的概念,并要求遴選重要觀念進行跨學科綜合。針對這一變化,學校組織開展“基于大概念的跨學科教學案例研究”,研究探討跨學科綜合的實踐落地問題。例如,“小小種植園”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起源于學生的“小”問題,學生在申請設立種植園的時候遇到了“種什么”“怎么種”“種多少”的問題,這是由學生提出的真實問題引發(fā)的跨學科主題活動研究與實踐。
此外,除了學科間的“融”,新課標也強調學科內部的“融”,鼓勵學校和教師根據學生需求和學科內容特點進行大單元教學,幫助學生突破學科內的知識界限,形成對知識完整的理解與應用,形成完整的學科知識鏈條。例如,學校的體育學科團隊以教會、勤練、常賽為主要手段,落實大單元教學,將以往簡單模仿式學習轉變?yōu)閷W、練、用,幫助學生真正掌握一項體育活動,實現素養(yǎng)提升與發(fā)展。
第三,以班級團體輔導提升德育實效。新課標注重德育和價值觀教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和積極的心理健康品質,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學校德育教師團隊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體輔導,借助心理情景劇、繪本故事以及影視資源等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安全感,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
第四,以項目式學習驅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新課標注重學生主動學習,提倡自主學習和項目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項目式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但它在教學中的可行性及實施策略是需要教師們具體探討的。學校的英語和科學學科教師們針對這一問題分別進行了研究,開展了“項目式學習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研究”“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主題教學與課堂評價”兩個課題研究,探尋項目式學習的有效實施路徑,發(fā)揮其對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
中關村一小的教師們仍在積極探索、努力創(chuàng)新,在研究中深入領會新方案要求,在實踐中真正踐行新課標理念,將教育教學中的思考變成研究,開展了一次次有價值的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讓“研”和“教”相輔相成。教師在“研”的過程中主動學習新政策、新標準、新理論,用研究的精神深耕每一節(jié)課;在“教”的過程中探究、修正、完善研究成果,共同為學生的發(fā)展與成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把“研究成果”切實轉化為“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