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插圖是一種有助于拉進學生與文本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資源。一年級語文統編教材中有“借助圖畫,閱讀課文”的語文要素,課后習題、口語交際等部分也多次出現“借助圖畫體會詞語”“看圖講故事”等包含語文要素的含插圖習題。對于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講,插圖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然而,當前教學中對于課文插圖的開發和利用,仍存在重視程度不足、插圖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理解停留在表面等問題。針對這樣的現象,筆者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結合新課標和統編教材特點,以二年級上冊《八角樓上》一課的教學為例,探討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地使用插圖。
《八角樓上》一文內容年代久遠,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而插圖可以為學生更好地體會毛澤東主席在艱苦的條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提供憑借。本課以插圖為支架,貫穿教學始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毛主席在艱苦條件下依然心系革命的精神。
1.回顧詞語,復習鞏固舊知
筆者借助插圖導入新課,從“毛主席工作的地點、時間及毛主席是怎么工作的”這三個角度分別設置了三組詞語:
第一組:井岡山" 茅坪村" 八角樓
第二組:艱苦斗爭" 年代" 夜幕降臨
第三組:披薄毯 寒冬臘月 握筆 凝視 察覺
清油燈" 輕輕地" 寫文章" 星星之火
通過出示第一組詞和第二組詞,幫助學生復習上一課時學過的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第三組中有較多難理解的詞語,有的詞語表示的事物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如“清油燈”“披薄毯”“星星之火”;還有一些詞語學生只能體會到淺層的意思,如“凝視”“察覺”。通過在插圖相應位置復現這兩類詞語,幫助學生直觀感知詞語意思,為后面的深入體會作鋪墊。
2.出示任務,引導初次練說
課后習題“說說毛主席是怎樣工作的”是本課的核心問題,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而插圖中所畫的正是毛主席工作時的情形。開課初,在復習詞語的基礎上,筆者先讓學生觀察插圖,說一說“毛主席是怎樣工作的”。學生在回答時,能借助之前的閱讀經驗,用簡短的語言來描述,如“毛主席在撥燈芯”。這是本次教學中學生第一次借助插圖來回答這個關鍵問題,既能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為后面深入理解課文后再次回答作準備,也能幫助筆者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
3.發揮想象,拓展思維空間
插圖不僅能直觀地提供畫面和相關信息,還能引發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筆者利用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聯想。文中寫毛主席凝視著“星星之火”在沉思,筆者引導學生聯系前面提供的資料,猜一猜毛主席可能會在想什么,引導學生再次關注課文的插圖。學生借助插圖“入情入境”,并結合課文內容和筆者補充的資料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拓寬思維的廣度。
4.總結回顧,升華崇敬之情
總結回顧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收口”環節。筆者設計了真實情境——“當你再去到天安門廣場,當你再看到毛主席的雕像時,你會不會想起他工作的這一夜呢?你會怎么介紹毛主席工作時的情景呢?”在真實情境中,讓學生借助插圖和開課初出示的三組詞來說一說毛主席是怎樣工作的,這是本次教學的第二次練說。通過總結回顧,讓學生再次感悟文本,體會毛主席在艱苦的環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5.拓展延伸,開闊閱讀視野
教學中,筆者以一圖帶多圖,通過補充一些介紹歷史背景知識的圖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插圖。還以一圖帶多場景,讓學生由課文中的“這幅圖”走向生活中的“這幅圖”,到這幅插圖的收藏地——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去親身體驗,從而讓語文教學空間更開放,教學內容更豐盈,使學生的情感體驗更深刻、閱讀視野更開闊。
后續,筆者還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與實踐。例如,讓學生連一連——將課文中的插圖與事物名稱連一連,形成圖與文字的連接;畫一畫——將插圖的畫面再向外延伸,在現有插圖的基礎上,畫一畫毛主席工作的八角樓。學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更直觀地理解當時條件的艱苦。
總之,教師應基于小學低段學生認知實際,深入解讀教材插圖,根據教材插圖編制特點和設計意圖,引領學生深刻理解文本思想,提升語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