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既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實施路徑,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體輔導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適用且有效。為此,學校積極開展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班級團體輔導策略研究。
1.“心理情境劇”策略:在表演中發展積極心理品質
將心理情景劇引入班級團體輔導,需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即關注情景劇的生活性、真實性。心理情景劇的主題、內容及形式設計均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使心理劇編排的全過程成為促進學生積極品質提升的過程。例如,在團體心理輔導“換位思考 拉近心距離”一課中,為了引導學生學會站在他人角度上進行換位思考,增進學生間的相互理解與關愛,學校將學生身邊常發生的因為生活瑣事斤斤計較而引發沖突和矛盾的具體事例,改編為心理情景劇《心距離》。情景劇設計了開放式的結局,引導學生分別站在兩人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代表先分別扮演劇中人物奇奇和小優,再表演他們的“心里話”,進行角色換位,表達兩人在事件過程中的真實想法,使對方聽到自己的心聲,學生在角色互換中真切體會到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2.“繪本故事”策略:在思辨中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我們發現,團體輔導中既需要設置一些真實情境來引出話題,也需要自然而然地實現團體內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在觀察、學習、體驗、探討中培養積極品質。繪本故事引入團體輔導中,其價值包括:一是借助繪本故事中的文字和圖片分別構筑兩套敘事系統,為學生建構豐富的、多感官的意義空間;二是借助繪本開放性的主題,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激發學生多元、精彩的討論;三是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自主對話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觀點和信念的信心,增加團體的心理安全感。例如,在“勇氣”主題的討論中,我們選擇了凱迪克金獎得主洛貝爾的《青蛙和蟾蜍》繪本故事。基于繪本,我們展開了“勇敢與外表:可以看出別人是否‘勇敢’嗎”“什么才是真的勇敢呢”“‘怕’與勇敢”的話題分解討論。討論過程并不拘泥于對繪本的解讀,主要是引導學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有深度的思考,而教師也自覺化身為話題的共同探究者,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帶領學生適時將話題進一步升華,層層推進思考的深入。
3.“游戲體驗”策略:在活動中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既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又有極強的帶入感。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情感、體驗合作、思考表達、理解辨悟,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發展積極心理品質。例如,在“友善待人”團體輔導中,教師設計“齊眉棍游戲”——學生以自然組為單位,每個同學朝向一致,雙手呈掌狀貼在竹竿下方,大拇指不能扶竿,竹竿至于眼眉處。聽到號令后,學生們集體將竹竿下移,直至放到地面上,在移動中每個人的雙手都不能離開竹竿,否則將被罰出局。體驗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竹竿在移動過程中出現了什么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由于每個學生都有真實的體驗,所以能深刻感悟到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個整體中,人與人之間的立場、觀念、行為方式各不相同,需要我們相互理解和包容,友善待人。
4.“影視資源”策略:在欣賞中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許多影視資源,特別是勵志影片,都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團體輔導巧妙運用影片,讓學生一邊觀看影片,一邊交流心得體會,逐步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例如,在“做一個樂觀的人”團體輔導中,我們播放影片《美麗人生》片段,引導學生逐步討論:“基多為什么要對兒子撒謊?”“這部電影中展示了納粹對人們的迫害,為什么還以‘美麗人生’為電影名稱?”學生通過觀看影片,自由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與影片的對話中,學生的內心受到觸動,道德情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凸顯形成。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班級團體輔導行動研究”(課題批準號:CEDB2132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