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數的感知、數學符號的運用、空間位置理解、幾何直觀表達、模型思想語言的概括、創新實踐運用等方面獲得良好發展,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審美能力來支撐”。對此,教師要開發數學課程中的美育素材,通過情境創設和教學探究,帶領學生從不同角度領悟“數學美”,從而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1.激活思維,感悟數學的“創新美”
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從多個角度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性,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數學的創新美。例如,在教學“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時,教師鼓勵學生用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制作出喜歡的圖案,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悟“創造美”。
2.觀察操作,感受數學的“對稱美”
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對數學中對稱、均衡、協調和統一特點的理解。在教學“圖形的變化”這節課中,教師先讓學生在線上欣賞京劇臉譜、紫荊花圖案、剪紙等漂亮的圖案,進而提出問題:“這些漂亮的圖案用到了哪些圖形變換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借助板書平移、軸對稱、旋轉、放大與縮小等方法,讓學生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了解藝術作品的創作原理。
在課上拓展提升環節中,教師設計了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圖案的活動。在親身經歷圖形變換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增強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能夠從欣賞的角度把知識融入到美育之中,在接受審美教育的同時,也感受學習數學的愉悅。
3.概括推理,領略數學的“簡潔美”
數學的整體與部分,也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教師在進行單元知識復習時,可以運用這一客觀規律把所學理論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以“圓柱與圓錐”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了解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征,理解圓柱表面積的意義,掌握圓柱表面積、圓柱體積、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單元復習的過程中發現:一方面,學生經常混淆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分析原因在于學生對圓柱、圓錐的體積關系理解不深;另一方面,學生在求立體圖形的表面積時經常出錯,在遇到實際問題時,經常不確定題中所求是圓柱、圓錐側面積還是表面積。基于學生的學習現狀,教師嘗試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自主地進行單元知識的梳理與復習,讓學生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加深對圓柱、圓錐等相關知識的理解。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實施小學數學美育,不斷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的體驗,將“數學美”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能強化學生對“數學美”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編輯 _ 曹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