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中國花鳥畫發展以來,明代的花鳥畫成為繼宋代之后的第二個高峰期,特別是以邊景昭、林良、呂紀等院體花鳥對后代產生巨大影響。其中,呂紀的花鳥作品結合林良、邊景昭的藝術手法,更能代表明代畫院花鳥風格,本文通過探究呂紀的花鳥作品的用色、構圖、取材等特征,淺談呂紀花鳥畫藝術特征。
關鍵詞:呂紀;花鳥;孔雀;藝術特征
元代放棄宮廷畫院系統,使兩宋傳承下來的工筆花鳥中斷了發展。在明代,國家繁榮昌盛,國泰民安,落寞已久的宮廷畫院重新興起。時代催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畫家。其中,呂紀的花鳥畫最為出色,他不僅繼承了前人的繪畫風格與技巧,還在繼承的前提下進行加工與創新,形成了新的兼工帶寫的花鳥畫創作手法。這不僅對時代形成巨大沖擊,還對后代產生了深遠影響。筆者將以呂紀的時代背景、師承關系和繪畫技法為切入點進行探究。
呂紀,浙江寧波人,明代宮廷畫家,擅長畫花鳥,是明代中期花鳥畫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花鳥畫繼承明代宮廷花鳥畫特點,又集唐宋諸家于一體,作品色彩富麗,生動盎然,于嚴謹中見揮灑,于氣勢中見動感,富有生趣。
《李開先集》中有一段關于呂紀的介紹:“呂紀,弘治初年受征入京,待職仁智殿,作品造詣精致,兼集眾長,尤工翎毛,作品中長有鳳凰、雉雞、仙鶴、孔雀、鴛鴦之類,作品頗具法度,畫面設色艷麗,其翎生動自然,是畫院中嚴守畫規的畫家之一。”呂紀的藝術作品風格多變,既有工筆重彩,也有工筆淡彩以及水墨寫意,布局多以花鳥配風景。他的花鳥作品色彩明麗,是明代中葉畫院花鳥風格的代表。
(一)呂紀的時代背景
明代中期,宮廷繪畫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帝王及其周邊大臣,作品也同樣受到帝王的重視。古代繪畫從夏朝開始,基本都是為了滿足宮廷的喜好、根據帝王的審美情趣進行創作,屬于院體也就是宮廷院內的畫派,從而變成了一種繪畫風格,被稱為院體畫派。院體畫派也基本上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審美,運用富麗精美的作品彰顯帝王的尊貴。其中,當屬呂紀的作品最有深度,包含勸誡意義。朱謀在《畫史繪要》中研究過,呂紀在宮廷畫院中貢獻的新畫作,大多數具有深刻意義以及勸諫寓意。由此可見,呂紀的繪畫既可以供帝王欣賞,又可以起到委婉的勸諫作用。說明呂紀在創作與勸諫中找到了一種平衡,使花鳥畫創作成為另一種表達方式,將花鳥畫創作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呂紀的藝術歷程
《新修鄞縣志》中對于呂紀的繪畫生涯有比較清晰的描述:“邊景昭的花鳥繪畫風格,是呂紀最初學習的典范,并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后來邊景昭學習了唐代宋代前人的繪畫風格與特色,并練習得爐火純青,以假亂真,甚至達到讓人區分不出是誰的作品的程度。在他的時代,可謂之獨步當代。”
邊景昭的名聲在宣宗時期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在他之后的明代院體畫家,基本上都受到了他的影響,作品具有文人畫風味。邊景昭的創作本身并不是傳統的院體繪畫,從他遺留下來的作品《珍禽圖》(圖1),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花鳥栩栩如生,筆墨技法細膩,鳥類翎毛細致分明,顏色妍麗多彩,屬于工筆重彩的繪畫。呂紀在成為宮廷畫師之前,經常仿照邊景昭的創作風格和技法進行創作。當呂紀成為宮廷畫師以后,他的院體畫派工筆重彩的繪畫創作占據大部分,從繪畫創作技法、構圖、設色等方面也可以發現邊景昭的痕跡。
林良也屬于院體畫家,與邊景昭同時供事于宮廷,其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名氣較大。林良的寫意風格主要受馬遠夏圭和五代徐熙的影響,將水墨畫法的題材帶入自己的繪畫風格,形成了院體水墨花鳥的風格,擁有一種獨特的美感,也創作了大量令人驚嘆的作品。
呂紀的創作筆墨多為工筆畫法與寫意畫法結合,工筆細膩,背景畫法粗筆揮灑。工寫結合的對比與陪襯,可以清晰地展現禽鳥在畫面中的主體地位。他的創作題材,寓意祥瑞,多以艷麗多彩的賦色形式迎合宮廷達官貴人的審美意趣。他同樣擅長人物畫與山水畫等,構圖取法馬遠、夏圭的截取式構圖方法。他的繪畫風格在當時無論是宮內和宮外都影響深遠,學習者絡繹不絕。
(一)筆墨技法
在筆墨技法上,呂紀繼承了林良與邊景昭的繪畫特點,并將二者融會貫通,形成了工寫結合的創作方式。邊景昭的繪畫風格屬于工筆重彩,畫面色彩妍麗,林良的繪畫風格屬于水墨寫意,畫面筆法簡練。呂紀成功地將二人的繪畫風格融為一體,形成的風格既具有邊景昭的重彩風格,又具有林良的寫意韻味,使整個畫面看起來美妙絕倫。雖然呂紀師承二人,但呂紀的作品卻比二人的繪畫風格更加鮮明,更加具有特色。
(二)構圖取景
在呂紀的作品中,畫面的全景構圖以花鳥為主,以山水等題材作為背景,烘托畫面層次,場景也具有宏大的氛圍感。畫面耐人尋味,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利用遠近拉出畫面層次變化,強調主體繪畫,利用背景創造意境。呂紀的花鳥代表作品是《桂菊山禽圖》(圖2),畫中有一棵桂花樹,花朵和樹葉茁壯成長,充滿生機。樹木的前面以及后面都有石頭,石頭的四周也種滿了菊花,從花叢和樹木之間可以看到四只綬帶鳥。其中一只站在粗糙的樹干上張著嘴啼叫,另外三只在地上尋找食物,樹枝上面站著三只鵒,在樹枝上啼叫著。整幅作品用筆工細妍麗,線條挺拔有力,色彩鮮艷,同時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構圖頗具馬夏的風格,景物集中于作品右側,又以桂樹枝平衡左側畫面空白,構圖飽滿、充實、疏密恰當。畫面左側留白,右側則擺放著石塊,兩者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
(三)題材多樣

從呂紀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題材經常為仙鶴、孔雀與鷹等珍貴鳥禽。背景用粗筆描繪樹木與石頭等,使富貴與野逸完美結合。院體畫主要為帝王的政教服務,因此,創作風格以及題材自然,寓意富貴、吉祥,花鳥題材恰好可以符合這些題材與寓意。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對呂紀經常創作的花鳥繪畫題材進行了統計,呂紀經常創作的題材有仙鶴,孔雀,鴛鴦之類具有美好寓意的花鳥,并運用這種題材表達自己的見解與想法。鷺鷥是呂紀繪畫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題材,《三鷥圖》便是最好的例子。“鷥”與“思”屬于諧音字,在古代的意思是做一件事情要三思而后行,這種手法便是一種巧妙的勸諫形式,并且它們在畫面中,也隱喻了帝王所統治的世間萬物,勸諫皇帝對待一切要一視同仁,萬物皆為平等,要關心大臣與百姓,才可以使國家安定、百姓生活圓滿。
由此可以看出,呂紀的繪畫并非只迎合宮廷的需要,反而在滿足皇帝喜愛的情況下融入自己的勸誡,表達自己的見解,使花鳥畫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通過鑒賞呂紀藝術作品,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傳統繪畫影響著每一代人,但它并沒有局限性,反而是傳統孕育創新與突破。社會在不斷地前進與發展,創新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我審美,在學習前人的繪畫筆墨技巧下,自我也尋求突破,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中國畫藝術作品的誕生離不開筆墨。所謂筆墨,潘天壽先生說過:“筆不能離墨,離墨則無筆;墨不能離筆,離筆則無墨,故筆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筆在,蓋筆墨兩者相依則為用,相離則俱毀。”筆墨技法很多,靈活運用可以拉開畫面距離,層次多變且分明。特別是在兼工帶寫的情況下,粗筆與細筆相互交織。形成對比,反而更能襯托主體。筆墨技法跟隨畫家的心情而進行運用,同時又與色彩相互融合,在掌握筆墨技法的同時,我們更要掌握設色的方法。筆墨和設色從來不是分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輔助表達創作理念以及賦予作品靈魂,使人感同身受。
在一幅作品中,構圖極其重要。構圖方法是每個人運用形式美的方式,取材以后,在畫紙上找到合適空間來表達自己對素材的感受,使其符合主觀與客觀規律,構成美妙又和諧的畫面。畫面構圖需要與色彩筆墨技法相結合,使它們可以緊緊相連,而非分開使用。傳統的構圖方法需要我們自己研究,在掌握傳統構圖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因此構圖也屬于創作的關鍵因素。
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汲取前人作品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更要扎根于中華民族傳統繪畫,結合新時代的繪畫技法,創作出具有特色的作品。此外,繪畫技法也沒有局限性,不必拘泥于傳統,也不必崇尚現代,不能被限制或者捆綁。尋找到合適的方法,才是藝術家的本質與需要。
明代花鳥畫是中國繪畫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孕育了許多名家。在政治經濟上比較穩定,繪畫體系比較完整的情況下,呂紀、林良等人對中國繪畫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努力學習他人的繪畫,吸收以及領悟,直到鉆研出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其繪畫風格豐富多樣,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裝飾性,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臨摹作品與靈感。同時也將自己的政治勸諫、審美情趣等帶入作品,并將其表現出來,這種創作手法與繪畫理念令人敬佩,更值得深入研究與學習。

作者簡介
劉依林,女,河南南陽人,研究方向為中國畫。
參考文獻
[1]單國強.林良、呂紀生平考略[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1):3-4.
[2]徐象梅,兩浙名賢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3]穆益勤.明代院體浙派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4]孔六慶.繼往開來—明代院體花鳥畫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5]張文娟.呂紀花鳥畫藝術特點微探[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12.
[6]趙雪.呂紀花鳥畫藝術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