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象以載器”,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陶器承載著藝術創新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文章從藝術與文化視角出發,分別探討了馬家窯期陶器的技藝風格、半山期陶器的精致造型和象征意義、辛店文化下陶器的藝術特點。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陶器的詳細分析,文章探討了中國陶器在技術、藝術和文化方面的三重價值,從而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藝術審美和理念信仰提供獨特視角。
關鍵詞:中國古代陶器;文化價值;藝術特征
古陶是人類文明的先聲。長期以來,海內外學者的主流觀點認為古代陶器起源于兩河流域和埃及。但隨著距今2萬年的江西仙人洞下層遺址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古代陶器的起源時間被推進至距今約20000~11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因此被確定為陶器的主要發源地之一[1]。在古代中國,陶器的制作在形態、裝飾、工藝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審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中國古陶在滿足遠古人類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更是作為中國古代藝術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具有極高的精神文化價值。現有關于中國古代陶瓷的研究中,瓷器研究占絕對主導地位,陶器研究顯得相對不足。而關于陶器的研究往往從考古學或民族學角度出發,藝術與文化視角的古陶研究著述并不多。本文深入挖掘中國古代陶器的文化與藝術價值,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先人的生活方式、思想信仰和藝術成就,進一步認識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一)半山期的陶器
半山期的陶器代表了中國古代陶器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飛躍,它以雙耳大罐最為突出,有兩種器型:一為短頸闊口,另一為高頸小口,器身結構大致相同,豐肩、鼓腹、渾圓飽滿,腹兩側有一對小環耳,渾厚凝重。黑紅復彩出現,并盛行于半山類型階段。一般用紅彩勾勒出母體花紋,兩側配以黑彩[2]。以半山期的垂弧鋸齒紋高低耳壺和人首雕塑鈕交叉紋蓋罐為例,這些作品展示了當時陶藝工匠對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對形式的大膽創新。特別是人首雕塑鈕交叉紋蓋罐,其獨特的設計思路和精湛的制作工藝,不僅體現了半山文化對技術的探索,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審美和文化的追求。該器物的制作在泥質紅陶的基礎上,通過切割和雕塑的方式創造獨特的視覺和觸覺效果。這種技術的運用表明了古人對材質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利用。其上的彩繪不僅增加了藝術美感,也提供了研究古代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線索。半山期的陶器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創新,為后世陶器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例如器物的多功能性和裝飾性在這一時期已經初見端倪,這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也預示了陶器在藝術和文化領域的深遠影響。半山期的陶器無疑是中國古代陶器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們不僅是古代工藝技術的結晶,更是古代文化和藝術的載體。
(二)馬家窯期的陶器
馬家窯時期的陶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在中國古代陶器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這一時期的陶器不僅在技術上達到了高度成熟,更在藝術表現上展現出非凡創造力。馬家窯期的陶器,造型優美多樣,流行平底器,有曲腹盆、斂口缽、細頸瓶和壺、罐、碗等[2]。如著名的舞蹈紋盆,其內壁繪制的人形紋飾生動而具有表現力,不僅展示了古代人民優雅的舞蹈姿態,還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美的追求和生活的熱愛。這些陶器上的人形紋飾和裝飾圖案,不僅技術上表現精湛,更重要的是,它們展示了當時社會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觀念。舞蹈紋盆上的圖案描繪了原始社會的歡樂場景,體現了古人對自然和生命的贊頌,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馬家窯陶器不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成為傳承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載體。馬家窯陶器在制作技術上也有所創新,例如采用高溫燒制,使陶器更為堅固耐用,彩繪工藝也更為精致,色彩鮮明且持久。馬家窯時期的陶器不僅反映了當時工藝水平的高度發展,也展現了古代社會審美觀念的成熟。
(三)辛店文化的陶器
辛店文化時期的陶器,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藝在中國古代陶器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的陶器不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還體現了他們對美學和實用性的深刻理解。以蛇紋雙鋬鬲為典型代表,這種陶器通常采用夾砂紅褐陶材質,其質地粗糙但堅固耐用,顯示了古代陶藝工匠對材料的深刻把握。器身上的蛇紋裝飾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更可能與當時的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有關,反映了辛店文化中人們對自然界和神秘力量的敬畏。三足的設計不僅增強了器物的穩定性,也可能與當時的祭祀習俗和日常生活方式有關。辛店文化時期的陶器在造型上簡潔而大方,裝飾上獨具匠心,既體現了古代工藝的精湛技藝,也展示了古人對生活的獨到理解和藝術的創造力。通過對辛店文化陶器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一時期社會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審美觀念。


(一)半山期人首雕塑鈕交叉紋蓋罐的制作技術
半山期人首雕塑鈕交叉紋蓋罐的制作技術展現了中國古代陶器工藝的高超水平,這一時期的陶器工藝在當時無疑處于領先地位。這件作品高30厘米,其泥質紅陶材料選取精細,經過高溫燒制后顯露出獨特的色澤和質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構造上的獨創性,鈕、蓋、器身的組合,經過精心設計和制作,使得整個作品在視覺和功能上都達到了和諧統一。尤其是蓋與器身之間的鋸齒狀切割,不僅在技術上展現了制陶者的高超技藝,也在美學上呈現了獨特的美感。蓋鈕采用的人首形圓雕,五官鏤空、捏塑而成,更是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展現了古代陶藝家對人物形象把握的精準及其對藝術表現力的深刻理解。面部彩繪的使用,不僅增添了作品的藝術魅力,更體現了當時社會對色彩運用的認知和審美取向。整件作品的造型與裝飾,無不透露出半山期文化的獨特風格和時代特征,它不僅是一件實用的日用品,更是一件能夠傳遞時代文化和藝術審美的珍貴藝術品。
(二)馬家窯期舞蹈紋盆的內壁紋飾技法
馬家窯期彩陶盆的內壁紋飾技法展示了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高超工藝和深厚文化底蘊。這些彩陶盆以其獨特的舞蹈紋飾而著稱,其設計巧妙地融合了生動的人物形象與抽象的圖案元素。在馬家窯時期的舞蹈紋盆上,我們看到兩組人形紋飾,每組九人,通過圓點簡潔地表現人物的頭部和臀部。這種獨特的表現手法不僅簡化了人物的描繪,還巧妙地傳達了動態美。人物們攜手并肩、翩翩起舞的姿態,形成了一幅和諧統一的動感畫面,富有韻律和節奏感。彩陶盆的顏色使用也值得關注。泥質橙黃陶的基底為舞蹈紋飾提供了溫暖而生動的背景,增強了視覺沖擊力。舞蹈紋彩陶盆不僅是馬家窯文化的代表作,更是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杰出典范。
中國古代陶器不僅作為生活用品存在,更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審美觀念[3]。以馬家窯期的舞蹈紋盆為例,這件泥質橙黃陶器上的舞蹈紋飾彰顯了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內壁上的人形紋,每組九人,攜手翩翩起舞的形象,不僅表現了古人舞蹈的藝術形式,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和諧共生的社會風貌。蛙紋盆的設計也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崇敬及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蛙形象在古代常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征,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對豐收、繁衍的祈盼。這種通過陶器表達信仰和愿望的方式,體現了古人生活觀念的深刻內涵。不同時期的陶器在造型、紋飾、色彩上的差異,也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審美取向和文化特色。例如半山期的陶器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細的裝飾展現了那一時期的審美風格和技術水平。在這些陶器的背后,是古人對生活美的不懈追求和對自然、社會的深刻理解。如仰韶文化早期的錐刺紋細頸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陶器通常采用高質量的泥土,經過精心篩選和處理,制成的陶器既堅固耐用又輕巧。其表面裝飾紋樣多樣,錐刺紋便是其典型代表,這種紋樣的設計既簡潔又富有節奏感,顯示出古代工藝人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藝術表現力。仰韶文化的陶器在形態上具有多樣性,從生活用具到禮儀器物,每一件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認知。這些陶器的出土也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以及宗教信仰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中國古代陶器的藝術與文化價值在于其對于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映與傳承。從半山期的細膩手工到馬家窯期的生動造型,每一件陶器都是對其時代文化的一種記錄與表達。通過這些陶器,我們能夠洞察古代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信仰系統和審美標準,它們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我們得以窺見千年前的社會面貌。綜上所述,中國古代陶器不僅作為日常生活的實用工藝品存在,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其價值在于它所承載的歷史信息與文化精神,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與歷史資料。
作者簡介
趙麗娟,女,漢族,江蘇高郵人,館員,研究方向為博物館。
參考文獻
[1]張卉.中國古代陶器設計藝術發展源流[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8.
[2]奚吉平.古韻陶魂:金山博物館藏陶器精品[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
[3]徐帆,張劍南.工藝美術視域下的古代陶器制作工藝簡述[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19):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