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是對人類文化遺產進行收集、保護、研究和展示的文化組織。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博物館的文物保護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從整體上來說,還是比較落后的。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博物館文物保護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技術,這些技術對提升文物的保護效率與質量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保護;技術;現實意義
開發與運用博物館文物保護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文物的保護效能,延長其使用年限。為此,只有加強對文物保護技術的研究與運用,才能更好地發揮保護效能。
博物館文物保護技術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從20世紀60年代起,國內就已經開展對博物館文物保護技術的研究,并已初見成效。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博物館在文物保護中廣泛應用科學技術,促進了相關工作的發展。其中,生物技術、光電技術、信息技術、聚合物材料技術等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新技術、新方法被廣泛運用到博物館文物的保護工作中[1]。
(一)目前我國博物館文物保護技術發展的現狀
在當前階段,國內博物館文物保護技術的發展更多是在研究、運用原始文物保護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地學習、引入新的技術。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新的科技手段有:一是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在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中,以傳統的方式進行文物保護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新科技層出不窮、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的文物保護方法已不能適應現實的需求。為此,有必要對其加以完善。二是現代光電子科技。光電子技術是一項新興的、被廣泛使用的技術。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光電技術已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于文物的保護。三是生物工藝學[2]。目前,國內各大博物館已將生物修復與監控技術運用于文物的保護中。四是聚合物材料的工藝。聚合物材料是一種新型材料,目前已被廣泛地用于國內博物館和文物的保護工作。
(二)文物保護技術對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
在科技進步的同時,文物保護技術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文物保護是指對文物進行復原、再造或重建的一門學科。利用文物保護技術,能有效地延長文物的使用壽命,并使其具有更高的價值。將文物保護技術運用到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中,能有效地延長其使用年限。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或消除某些環境因素對文物的負面影響。例如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對博物館內的溫度、濕度等進行調控,能夠有效地減少環境因素對文物的破壞,達到延長其使用壽命的目的。此外,通過對各種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對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描述。
雖然在國內,病害的調查和研究才剛剛開始,但是,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文物保護者就對文物的病害問題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當時科學技術水平不高,對文物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很多文物的保護工作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
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文物病害的研究和危險評價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文物保護中運用先進的科技方法和裝備,可以使文物保護工作更好地進行,比如把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和傳統的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就可以更好地進行文物的病害調查和風險評估。
(一)文物普查技術
文物普查技術是文物鑒定、分析、檢測與保護的依據,是文物保護的核心。文物普查技術可分為文物普查和考古普查兩大類。其中,以傳統的調查法為輔,而以現代科技方法為主,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考古研究的效率與質量,為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比如對于古遺址的挖掘,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挖掘,不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還存在很大的危險。在科技的進步與運用背景下,在考古發掘中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可以極大地降低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可以更好地保護文物。比如運用先進的影像處理技術、測繪技術等,對古遺址進行測繪與恢復工作;在古代建筑的測繪與恢復中,采用激光掃描技術等。
(二)風險評估技術
在文物保護研究中,風險評估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術,它通過對文物的危害程度、危險因子的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這一技術在國內起步比較晚,但是它的效果是顯著的,可以更好地促進文物保護。在我國,文物風險評價研究已有多年歷史,研究的內容不斷豐富,技術層次不斷提高。該技術包含風險分析、風險評估和風險預測等方面的內容。它既能真實地反映文物的病害狀況,又能為將來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基礎與借鑒。比如在對古陶制品進行安全評估時,必須根據測試結果來判定其是否存在潛在的危險,進而為后續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
文物預防性保護就是將文物置于可預測的條件下,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防止其發生疾病或破壞。這樣的保存方法,既可以防止文物損毀,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其使用年限,也不會影響文物的完整性和歷史價值。在此基礎上,需要根據不同的文物類型和環境條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比如對于青銅文物,可以使用表面防護材料,對其進行防腐蝕;對于陶瓷制品,可在其上加保護層,以防止裂紋的產生;對于壁畫、書法、浮雕等,可以使用保護材料來防止風化。
(一)表面保護材料
表層防護材料是用在文物表面,防止其發生病害的一種物質。目前,國內已經開發了各種新型防護材料,包括有機高分子、無機高分子和水性高分子等。其中,以有機聚合物為基材的表面防護材料,因其耐水、耐酸、耐堿、耐有機溶劑等優點,在文物防腐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水性防腐涂料在國內已獲得較好的使用效果,在絲綢文物、紡織品等文物的防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國內開始開發無機防護材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例如故宮博物院青銅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中采用了無機防護材料。
(二)表面防護材料
保護文物的方法有涂、貼、刷、涂等。油漆不能滲入文物內部,對文物進行保護,通常只是暫時的,而不是真正的保護。對一些容易發生滲透作用的材質,如青銅等,可以通過對其進行表面處理來達到防腐的目的。在國內,普遍采用的是電泳噴涂(MSDS),即把金屬置于防銹涂料中,使其表面生成一種保護膜,從而達到防腐的目的。對材質較硬的文物,如壁畫和碑刻等,可以采用封護材料。封護材料是指在被保護物的外表上鍍一層含有特殊化學成分的材料,起到保護作用。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數字文物保護技術也隨之產生。文物數字保護是指通過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實現對文物信息的收集、保存、管理、傳輸和再利用。該系統能實現對文物的數字化和遠程操控,是一種多學科交叉的技術。作為一種新型文物保護手段,其科學價值高,便于保存和傳播。文物數字化是一種將歷史文化信息形象化的表達方式,方便館員快速地獲得其所需的歷史文化信息[3]。

利用數字文物保護技術,可以對博物館內文物的種類、年代、材料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從而為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利用該方法,可以實現館藏文物的快速恢復,提高維修的效率,降低維修費用;可通過合理的陳列與傳播,使收藏的文物與受眾產生互動;可設立資料庫,儲存及管理檔案數位資料。
(一)數字攝影測量技術
數字攝影測量是一種用數碼圖像來代替傳統的照相測量方式,它是一種利用數碼圖像進行立體建模的技術。這種方法無須借助其他設備,可以實現對地表的實時監測,具有速度快、精度高、靈活性強、使用方便等特點。在數字化文物保護中,數字攝影測量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在對文物圖像進行采集時,必須先將拍攝所需的數碼相機、電腦等硬件設備與軟件進行配套。最后,由工作人員將所收集的資料輸入電腦,并加以處理。在對文物進行數字化處理時,必須選取適當的參數以獲得其所需的信息。若參數設定不當,將對后續資料的分析與研究產生不利影響。
(二)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是一種新型的人機交互技術,它可以提供虛擬環境中真實的、可交互的、沉浸式的體驗。它的問世為博物館的文物保護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館藏文物與周邊環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文物保護工作的效率與效果。
虛擬現實技術對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高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減少工作量,減少他們在文物保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第二,虛擬現實技術能把收藏的文物和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讓收藏的文物得以更好地展示和傳承。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實現對館藏文物的實時監控,讓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者更有效、更精準地參與數字保護,進而提升博物館的數字保護水平。

(三)三維激光掃描技術
三維激光掃描是近幾年來在激光測距、數據采集、圖像處理等方面取得進展的一種新興技術。其由于掃描速度快、精度高、操作簡便,能夠快速地獲得對象的三維信息,為文物的保護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有兩種裝置,一種是激光測距機,另一種是三維掃描儀。在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的過程中,主要是利用3D掃描儀、激光測距機等設備對其進行數字化處理。
三維掃描儀主要是用來掃描被測物體的表面,再通過軟件對其進行處理,從而得到其表面的3D模型。該方法能迅速獲取物體表面的三維信息。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三維數據的測量,實現對博物館數字化檔案的精確構建。目前,這一技術在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博物館的文物保護技術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國內博物館文物保護技術仍存在技術水平不夠成熟、工作人員專業素質較低等問題,制約著文物保護工作的質量與效率。為此,我們應該加強新科技的研究與運用,提升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職業素質。同時,要加大新技術的推廣力度,使更多的人認識和掌握新技術的使用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以推動新技術在國內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
作者簡介
王珺,男,漢族,山西平遙人,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
參考文獻
[1]趙文婷.博物館文物保護技術與安全管理的現代發展趨勢[J].炎黃地理,2023(10):86-88.
[2]李忻悅.信息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發展與應用[J].江蘇科技信息,2015(4):77-78.
[3]周寶中.文物保護科技的發展歷程和前景[J].文物修復與研究,2003(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