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學是研究美和藝術的哲學分支,涉及審美經驗和價值觀。在美學中,美既可以體現在具體的實物、藝術品、自然景觀等具體對象中,也可以存在于抽象的思想、情感、概念中。本文通過對古希臘和古埃及雕塑的分析,探究古希臘和古埃及雕塑在不同文化塑造過程中表現形式、主題、內容和技巧方面的異同。深挖這些雕塑背后的美學內涵,有助于我們了解不同文化和時期的審美價值觀,由此更為深刻地理解和欣賞這些藝術作品。對不同時期雕塑的多層次研究也有助于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尊重,它可以促使人們意識到美學是多元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美學價值觀,但都值得尊重和探索。
關鍵詞:美學;雕塑;古希臘;古埃及
雕塑作為一種三維藝術的表現形式,能夠以立體的形式為觀眾呈現一種實在的感受。通過雕塑,觀眾可以親身感受作品的立體性和空間性,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作品的形狀、體積、質感和立體結構。這種實在感能夠使觀眾更好地理解藝術家所表達的主題和情感,與作品建立更為密切的聯系。雕塑通過其立體性也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如同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他們感覺與作品中的對象或主題更為親近,從而加深了情感和審美體驗。雕塑是人類文化和藝術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希臘和古埃及的雕塑作品在社會歷史進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代表了各自時代的獨特美學精神。張賢根在《20世紀的西方美學》中說“西方美學起源于古希臘”。因此,研究美學思想和精神必然離不開對歷史古跡的探討。雕塑作為時光的“見證人”,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時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如何表達美的觀念。然而,美的標準因文化、時代和個體而異,不同文化和歷史時期對美的定義各不相同,因此要深入探討美的精神,必須與其時代背景、文化背景相結合。
古希臘是哲學的搖籃,這里誕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蘇格拉底。他們深刻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和雕塑。柏拉圖強調“理念之美”,塑造了雕塑家對人體的完美表現和比例追求。在古希臘時期,各城邦成為獨立政治實體,擁有獨特政府、法律和文化傳統。城邦制強調個體權利和自由,使得公民能參與政治和公共生活。這種政治氛圍和社會氛圍也反映在藝術家的雕塑創作中。如圖一《擲鐵餅者》所示,米隆以擲鐵餅者瞬間的動作為主題,巧妙地塑造了運動中的人的肌肉線條,展現出力量與優雅的結合,運用比例和對稱的理念,體現了古希臘藝術家對數學和幾何的深刻理解。他將美學與科學相結合,這種追求理念之美的表達方式,契合了柏拉圖將人體之美與精神境界相統一的思想。這一雕塑同時強調對瞬間動作的捕捉,凸顯了時間與動態的美感,體現了藝術家對生命瞬息萬變的敬畏和追求永恒之美的觀念。米隆將美學與哲學融為一體,通過這一作品傳達了古希臘文化中對完美、和諧、理智的崇高追求。
在圖二《米洛的維納斯》中,維納斯雕像的身體曲線和比例被雕刻得異常精致,她的姿態既自然又優雅。雕像呈現的女神形象不僅是美的理想化,更展現了神性和超凡的氛圍。這與古希臘文化中對神話和神秘的崇敬相契合,將美學與宗教信仰巧妙融為一體,使維納斯成為一位神秘而高貴的女神,傳遞出一種超越塵世的精神追求。雕塑家米洛在維納斯雕塑中對細節的關注更是美學的精髓之一,他通過雕琢面部表情、發絲、衣紋等細節,賦予雕塑以生命力。對細節的把握不僅展現了雕塑家的卓越技藝,也彰顯了對完美的極致追求。維納斯雕塑契合古希臘藝術對黃金分割率的崇尚,1∶3∶5的比例更成為后代藝術家創造人體美的指導準則。
古希臘雕塑是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它強調人體的完美比例和結構,熱衷塑造理想化的完美人體。不論是肌肉、骨骼和身體的比例,還是面部表情和體態,古希臘雕塑作品都常常處于一種生動的狀態,如奔跑、躍起、舉重等。這種動態感和表現力使雕像看起來活靈活現,展示了人體在不同運動和情感狀態下的美。古希臘的雕塑作品強調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這一審美品格在古希臘文化中備受尊崇。隨著科技時代的進步,19世紀的古希臘雕塑承擔了審美欣賞和教育的功能。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出高度復雜文明的地區之一,其雕塑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背景,古埃及的雕塑藝術在多個方面反映了當地文化、宗教和社會的特點,在《中東國家通史·埃及卷》中“雕像”一詞與“美”“理想”諸詞同源,埃及是多神教的發源地,因此神祇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古埃及雕塑描繪的經常是神祇、神話故事以及與宗教儀式相關的主題。此外,古埃及社會包括不同的社會層級,雕塑也經常表現了不同社會層級的人物,如貴族、祭司、農民和工匠。我們可以看到圖三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獅身人面像”也被稱為“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融合了人的面孔和獅的身體,呈現出一種視覺上的和諧和平衡。這種平衡不僅體現在外觀上,還是智慧與力量、人與動物之間和諧關系的象征。不僅如此,獅身人面像通常被認為是法老權威和神性的象征。人面的存在凸顯了智慧和領導能力,而獅身則表現了法老的勇氣和職責。
獅身人面像整體呈現一種莊嚴、宏偉的氣勢,石像保留了長方體和立方體巖石塊樸素嚴峻的特點,具有筆直、幾何形的效果,從細節上看雕塑的線條基本是直線,尤其注意石頭整體氣勢之美,很少像古希臘的雕塑那樣用自然主義的手法。古埃及雕塑的人物造型大多數都是直立或端坐,直視前方,在眼睛的雕刻上雖簡潔但透露出深邃,神情漠然,超然物外,仿佛置身于冥世之中,對輪廓的雕刻和框架構圖都體現了古埃及藝術家的精湛技藝,也體現了古埃及人的審美觀,而且這種雕刻技術成就,也為當時的文化和藝術貢獻了重要的美學價值。
圖四的法老外觀呈現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法老的頭部戴著一頂象征身份的帽子,五官的線條流暢,并對稱,雕刻家以高度概括的方式把法老的形象雕刻出來,只保留重點部分,細節部分則省略了,這樣可以使雕像具有剛勁、洗練、神秘的感覺。古埃及時期的雕塑傾向于采用形式主義的表現方式,即將人物和物體表現為理想化的形態,而不是忠實于真實的細節,這導致了雕塑中人物的身體線條流暢而豐滿,而非過分注重真實的解剖結構。這些雕塑不僅反映了古埃及文化的特點,還為后代提供了了解古老文明的重要窗口。

(一)時代背景的對比
古希臘和古埃及雕塑美感的不同首先表現在各自的政治、文化不同,古希臘社會每個城邦都有自己的政府和文化,這種分散的政治結構促進了個體權利和民主的發展,也促使了對人體的理想化和自然主義的追求,不僅如此,古希臘的神話故事為雕塑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古埃及的雕塑作品通常與法老的崇拜有關,強調了社會中的秩序和法律。法老作為統治者擁有很高的權威,是古埃及社會的核心,他們經常被描繪為神的代表,擁有與神相關的特殊權利。相比之下,低階層如奴隸在雕塑中通常沒有裝飾物,反映了他們的社會地位較低。古希臘雕塑作品通常描繪神祇、英雄和神話人物,這些作品強調了對神明的崇拜和美的重要性。古埃及的雕塑作品通常與法老和來世有關,強調了法老的不朽性和永生,賦予了古埃及雕塑以神圣性和象征性。不可否認的是,古希臘和古埃及的雕塑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成為這兩個古代文明的文化和社會反映。
(二)美學觀念的對比
古希臘和古埃及雕塑的美學觀念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首先,古希臘雕塑在自然主義方面更為突出,力求捕捉人體的真實解剖結構,創造出身體線條流暢、比例協調的作品。古埃及雕塑更傾向于形式主義,將人物和物體表現為理想化的形態,強調了神性和永恒性。其次,在審美觀念上,古希臘的審美觀念強調了美的重要性,尤其在古典時期,這一理念體現在對人體比例和諧、對稱的追求上。古希臘文化崇尚美德和智慧,這在雕塑中得到了表達。古埃及的審美觀念更多地強調了宗教、神秘和永生,與來世和永生的概念緊密相連,強調了生命的不朽性。最后,在材料與技術上,古希臘雕塑通常使用大理石、青銅和黃銅等堅固的材料,這些材料為雕塑提供了流暢精細的表層;古埃及雕塑通常使用大理石、石灰石和木材等材料。
通過比較古希臘和古埃及的雕塑,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和時代的美學觀念如何發展和演變。古希臘的自然主義和理想化與古埃及的形式主義和象征性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美學的多樣性。古希臘所強調的美德、人體之美和理性與古埃及的宗教、神秘和不朽性形成對照,展現了這兩個文明的核心信仰和目標。古希臘和古埃及的雕塑作品代表了不同的審美觀念:古希臘追求自然主義和和諧,古埃及更加注重形式主義和象征性,通過比較這些審美觀念,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多樣性和觀念如何受文化、宗教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藝術作為文化如何反映在雕塑中。古希臘和古埃及雕塑作品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不同社會的信仰、權力結構和思想價值的表現。研究古希臘和古埃及的雕塑作品,可以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文化研究者提供豐富的資源。這些作品不僅是美的表現,還是歷史和文化的見證,也為我們提供了洞察古代文明的入口。

作者簡介
蔡春子,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
參考文獻
[1]孫域欽.論日神精神在希臘雕塑中的具象顯現[J].江漢學術,2020(6):104-112.
[2]張賢根.20世紀的西方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3]李靈漫.19世紀古希臘雕塑石膏復制品收藏與希臘理想化研究[J].美術學報,2021(3):25-32.
[4]雷鈺,蘇瑞林.中東國家通史:埃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陳金海.古希臘文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6]溫靜.古埃及藝術中的哀悼者形象及其宗教意義[J].南方文物,2023(1):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