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羔羊白痢由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感染導致,根據感染部位的不同,本病臨床分為全身敗血型和胃腸炎型兩種類型,分別表現全身癥狀和消化道癥狀;預防該病需加強對母羊的管理,羔羊在產后進行針對性保健防控,加強對圈舍環境的衛生消毒,提升羊場的細節化管理水平;對大腸桿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
關鍵詞:羔羊;白痢;大腸桿菌;防治
羔羊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感染導致的一種急性細菌性傳染病,病羊以劇烈下痢和全身敗血癥為主要表現,因排出的糞便顯白色而得名[1]。本病是養羊生產中導致羔羊成活率低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文就其防治為題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病原簡介
大腸桿菌是一種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微生物,革蘭氏染色呈陰性,鏡下觀察為桿狀或球桿狀,不形成芽孢,多數周身有鞭毛,能運動,常單個存在,罕見成雙或成鏈排列者。體外培養時對營養和環境的要求很低,普通營養瓊脂表面和肉湯中就能快速繁殖,最佳培養溫度為36~38 ℃,最佳pH值為6.8~7.4。接種培養12~18 h后就能見到圓形、扁平、表面濕潤、邊緣整齊的小菌落。根據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的不同,大腸桿菌能具體細分為數百種血清型,但絕大多數種類不具有致病力。對于羊來講,常見致病性血清型為O8、O101、O78、K99等。獸醫臨床常用的消毒劑都能輕易地將該菌殺滅,如消毒酒精、碘附溶液、苯扎溴銨、戊二醛、甲醛、高錳酸鉀、過氧乙酸、漂白粉等。
2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呈地方流行,多發于1~6周齡和3~4月齡之間的羔羊群,有些是由于哺乳期間母羊乳汁中帶菌或乳頭局部皮膚衛生不合格而感染,有些是在成長過程中接觸了環境中的病原而導致,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2]。病羊通過糞便向環境中排毒,持續污染飼料、飲水、地面、墻面、飼喂用具、墊草等,健康羊接觸后就易經口感染。消化道是病原傳播的最主要途徑,少部分病羊可經臍帶及受損的皮膚感染。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冬季和初春季節因氣溫較低,環境易突變,發病率稍高。應激對本病有促發作用,如氣候寒冷、暴力免疫、斷水斷料、長途轉群等。
3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不超過48 h,根據病羊具體癥狀不同分為全身敗血型和胃腸炎型兩種。
3.1全身敗血型
全身敗血型以泌乳期的羔羊發病為主,尤其是2~6周齡的羊,病原不但存在于消化道中,還能突破腸黏膜而進入血液,同時持續產生毒素危害機體。感染早期病羊體溫可超過41.5 ℃,吮乳能力下降,常獨臥圈舍一角眸叫。隨著疾病發展,病羊精神萎靡,視力下降,走路不穩,經常磨牙,四肢無法站立,倒地后呈劃水樣運動。部分羊口吐白沫,關節腫脹,觸之疼痛,最終角弓反張而昏迷。臨死前呼吸加快,四肢不自主顫抖,鼻鏡和嘴唇發紺,一般不出現腹瀉,病程不超過12h,不經治療的情況下自然死亡率在50%以上。
3.2胃腸炎型
胃腸炎型病原集中在消化道,臨床以下痢,機體脫水,生長不良,腹痛腹脹為主要表現。可發生于一周齡以內的羔羊,也可發生于3~4月齡間的羔羊。雖然病原集中在腸道,但大腸桿菌產生的毒素能吸收入血而引發體溫上升,病羊精神差,吃乳減少,糞便不成型,呈黃色或灰白色,含有未消化完全的凝乳塊和氣泡,惡臭,尾根常被糞便污染,個別嚴重病羊還混有脫落的腸黏膜和血液。排糞時弓背,表現里急后重,最終可因脫水和機體衰弱而亡。整個病程為24~36 h,不用藥治療的情況下病死率為10%~60%,個別病羊有纖維素性關節炎表現,行走困難或無法長期站立。
4 病理病變
全身敗血型病羊能見到胸腔、腹腔和心包腔中有大量渾濁積液,內含纖維樣絮狀物,顏色發黃。肘關節和腕關節腫大,關節液抽出后有大量膿性絮片物。腦膜腫脹,外觀發紅,表面分布針尖樣出血點,大腦溝常含有多量的膿性滲出物。內臟器官質地變脆,尤其是肝臟、脾臟和腎臟,表面有出血區。
胃腸炎型可見尸體脫水消瘦,全身營養不良,肌肉發白,可視黏膜緊致黃白,腸道后段常積滯稀粥樣糞便,尾根處有糞便污染。瘤胃和網胃的黏膜變脆,表面凸凹不平,皺胃和腸道表面有斑駁樣出血斑,黏膜水腫。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切面多汁。還有些肺部表面覆蓋一層纖維素膜,使肺和胸膜腔發生粘連。
5 本病的預防
5.1加強母羊圍產期護理
本病的發生和母羊的健康關系非常密切,老齡母羊可因乳汁質量差而導致羔羊營養攝入不足,抵抗力弱而易誘發本病。母羊乳房如果經常有糞污黏附,同時又不經常清洗消毒時,很容易成為大腸桿菌的滋生地,羔羊在吮乳時就會經口感染。建議母羊妊娠期飼喂高營養的專用料,一方面幫助胎羊的生長,另一方面為產后泌乳做準備。臨產前將舍內衛生打掃,地面鋪上干墊料,保持羊舍環境干燥。母羊產后若出現泌乳不足,務必及時尋找病因。若為乳房炎導致則應積極進行抗菌治療。若為營養缺乏導致,則可加大能量類、蛋白類、礦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供給,多補飼青綠多汁飼料以促進泌乳。如果乳管不通暢導致乳汁無法外流,則建議通過局部熱敷、按摩、撫觸和擠壓等物理方式幫助乳管通暢。
5.2羔羊產后針對性防控
經常發生本病的羊場建議羔羊從出生開始就制定科學的保健程序。首先,羔羊產出后的2 h內必須吃足初乳,初乳不但營養豐富,還含有母羊體內的多效價抗體,能幫助抵抗環境中病原微生物感染。其次,一周齡時可按照2 mL/只的劑量肌注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該藥對大腸桿菌有較強的抑殺作用,幫助提前預防。再次,羔羊斷奶不可早于2月齡,斷奶越早,羔羊抵抗力越弱,越容易受到環境中包括大腸桿菌在內的病原的侵襲。最后,斷奶后的羔羊可按照10 mL/只的劑量灌服益生菌液,通過有益菌的定植作用促進瘤胃的發育,使消化道中有益菌群持續處于優勢地位,即使發生大腸桿菌感染,這些有益菌也能通過競爭“空間”和“營養”的方式對其進行抑殺,本病發生率顯著下降。獸醫人員還應加強對羔羊的巡場觀察,發現可疑癥狀第一時間隔離、診斷和治療。
5.3加強對圈舍環境的消毒
大腸桿菌雖然在環境中分布廣泛,但大多數種類是無致病力的。羊場之所以出現群發,是因為致病力強的毒株通過糞便排到環境中,健康羊接觸后受到感染,故加強圈舍環境消毒能有效阻止本病的蔓延。羊群活動場地面可撒漂白粉,圈舍地面用2%氫氧化鈉溶液噴灑,消毒前需將地面糞便清理,之后再全方位消毒。每天帶動物消毒一次,消毒劑可使用0.1%濃度的過硫酸氫鉀溶液,具有刺激性小、安全性高、殺菌譜廣的特點。由于本病主要經過消化道傳播,因此,飼料和飲水的衛生至關重要,飼料必須放置在料槽中采食,且料槽設計應科學,能防止糞便污染。飲水最好使用專用水線和飲水器,水線為封閉式流動,不容易受到污染,若使用露天式水槽,則建議當日水當日飲完,剩水做丟棄處理,第2天再更換新鮮水。水槽建議每周消毒2~3次,消毒劑可使用檸檬酸、丙酸等有機酸,不但能抑殺大腸桿菌,還能清除積滯在表面的污垢,同時具有安全性高的優點。
5.4加強細節化生物安全管理
本病常發于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低的羊場。為了減少糞便污染,建議羊場使用漏糞板飼養,這樣糞便大部分能漏到板下,不與羊體直接接觸。羊群中發現病羊時第一時間隔離,糞便污染的地面撒生石灰粉。羔羊按照5.0 mL/只的劑量灌服益生菌制劑,常用菌種包括釀酒酵母菌、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桿菌、植物乳桿菌、糞腸球菌等,通過有益菌的排斥作用來降低大腸桿菌感染率。外來人員和車輛禁止進入生產區,尤其是拉糞車、動物運輸車和業務人員的私家車。有條件的羊場建議采用同期發情、同期配種和同期分娩的模式進行生產,這樣有利于對羔羊群進行統一程序化保健,最大程度降低本病發生率。
6 本病的治療
對大腸桿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療本病的首選[3],如慶大霉素、鏈霉素、恩諾沙星、氟苯尼考、復方阿莫西林等。慶大霉素可按照2~4 mg/kg·bw給藥,2次/d,連續用藥2~3 d。鏈霉素按照10~15 mg/kg·bw用藥,1次/d,連用2~3 d。恩諾沙星參照2.5~5 mg/kg·bw用藥,2次/d,連用1~2 d即可。氟苯尼考按照20~30 mg/kg·bw劑量給藥,1次/d,連用2~3 d。復方阿莫西林按照10~15 mg/kg·bw內服,1次/d,連用3 d左右。需要提醒的是,這些藥物臨床都有不同的劑型,可口服,可注射。對于日齡小于2月齡的羔羊建議口服給藥,因此時的食管溝還未退化,藥物能直接過瘤胃進入腸道而發揮作用。日齡超過3月齡時,瘤胃的微生態體系已經形成,食管溝也已退化,建議通過注射方式用藥,這樣藥物主要分布在體液和組織中,不會對瘤胃菌群造成傷害。
抗菌治療的同時,為了提高治愈率,建議配合對癥用藥。病羊可灌服補液鹽、電解多維和白頭翁口服液,以起到防脫水,增強機體代謝和止瀉的功效。腹瀉嚴重的病羊可用溫的0.1%高錳酸鉀水進行直腸清洗,可快速清除腸內毒素。有關節腫脹的羊建議在關節四周注射氨基比林,同時用注射器抽出關節中的化膿性積液,使疾病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賴思純,吳永秀,龔章聯,等.羔羊白痢的診治[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5(4):48.
[2] 張宏偉.羔羊大腸桿菌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和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21(3):121-122.
[3] 趙樹威.羔羊大腸桿菌病的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2,43(1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