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論述文寫作研究多停留在可操作拿平均分的“技術”層面,尚達不到“藝術”的層級。論述文說到底是語言的熔煉、思維的藝術、思想的勁舞。從教學實踐看,論述文易寫難工,易工難巧,易巧難精,易精難深。在構建“四點-三維-兩面”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寫作教學與實踐,在“工”與“巧”習得的前提下追求“精”與“深”的藝術:在語言層面,學會自定義,保持冷峻風,活用多種手法;在思維層面,多用批判思維,善用哲學思維,活用規律思維;在思想層面,要有獨立思想、前瞻思想、高能思想。
關鍵詞:論述文寫作;模型;技術;藝術
論述文寫作的理論與實踐已經成為高中語文界重視的熱門話題之一。相關著述從服務于學生應考的視野切入,也作出了有益于語文寫作教學實踐、有益于學科素養整體提升的有益探索。略有遺憾的是,研究多停留在可操作性的“拿平均分”的“技術”層面,尚達不到“藝術”的層級。如何打磨、運用、建構語言,如何深入論證、論出風格和水平,如何充分展自己的優秀的思維方法和品質,做到“卓然思不群,劍氣動四方”,應該成為有識之士在該領域突破的方向。
一、論述文寫作:“精”與“深”的旨歸
言必及高考未免俗氣功利,可是談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又繞不開高考。隨著新課標和新版部編語文教材的試行,《考綱》廢止了,學與考一致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經過多省份一線教師和專家學者的實踐與論證,大家對于高考寫作考核的終極目的形成了共識,直指語文核心素養。2003年以來長期的“文體自選”要求,其內在的道理和規律是一致的。文體只是考察語文素養的載體而不是目的。
論述文說到底是語言的熔煉,思維的藝術,思想的勁舞。從教學實踐看,論述文易寫難工,易工難巧,易巧難精,易精難深。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不妨把論述文寫作從工、巧、精、深四個層次,從語言、思維、思想三個維度分析其特質,并對應高考等級要求予以參照研究,姑且稱之為“四點-三維-兩面”模型。見下表:

對該模型,我個人更傾向于這樣解讀:首先,表格旨在建構一個深入論證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參照系,并鮮明提出論述文的素養旨歸,即語言的統攝力、思維的開掘力、思想的震撼力;其次,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和學生必須明確一個道理,文章的層次決定素養的層次,素養的層次決定賦分的等級(數值);再次,“精”與“深”才是論述文寫作的著力點和生長點,也是論述文寫作教學研究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二、深入論證的“技術”:“工”與“巧”的習得
“技術”是可習得的行為規范,其基本特征是可操作性、程序感強、易于學習和批量復制。很慶幸,長期以來語文學科是鄙視“技術”、追求“藝術”的。這里論及的“技術”有別于宿構的技術,是相對于論述文寫作“藝術”而言的基本技能的綜合。
1.語言的技術特質
語言是文章的外殼,嚴密的思維和深刻的思想都必須通過語言來傳達和呈現。通達嚴謹是論述文語言的基礎,其基本要求是忌語詞生硬、忌長句過多、忌以敘代議。語詞生硬的通常表現為搜章摘句,東拼西湊,生搬硬套,自言自語,甚至胡言亂語。論述文難免會出現長句,但長句過多,缺乏必要的關聯詞,句子顯得晦澀難懂,易生語病。有很多同學(尤其部分邏輯思維欠缺的女同學)始終寫不出真正意義上的論述文語言,總是夾敘夾議,以敘代議,情緒化明顯,拖泥帶水語焉不詳。總之,無論上述哪種表現都會為論述文閱讀與審美帶來障礙。
2.思維的技術表征
思維技術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中心與分論之間的思維架構,二是分論時的思維演進。中心與分論之間常見的思維范式是并列、遞進、交替演進。并列思維最容易架構,深受女生青睞,但容易寫成缺乏邏輯感的抒情性文章。比較成熟的辦法是借助交替追問架構遞進型的思維模型,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是什么(提出問題)”“為什么(分析問題)”“怎么樣(解決問題)式的“三步走”方略。在分論推進時可采用演繹、歸納、歸謬、類比等思維方法。
3.思想的技術體現
由于心智學識閱歷等方面的制約,高中生很難寫出思想上真正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的論述文。有幾種簡便易行的“技術”可供參考。一是復古法。先看看該論題前人先賢怎么看,從老祖宗處尋找靈感和智慧。二是趨時法。見到論題我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聯系當下熱點和現實焦點去論證。理由很簡單,從命題的角度看,考查角度總是暗合時代主題的。三是反彈琵琶法。我們要學會唱反調,摸清命題者意圖后,反其道而行之。
三、深入論證的“藝術”:“精”與“深”的養成
語文老師都偏愛“藝術”一詞,因為“藝術”意味著玄妙高深,也彰顯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性體驗。正因為如此,“藝術”成了“理想境界”和“最高追求”的代名詞,他沒有止境,所以才給追求“藝術”的人提供無限的可能。其實對論述文的寫作而言,“精”與“深”的養成還是有很多“可意會也可言傳”的地方。
1.語言的藝術涵養
首先是學會自定義,名正則言順。咬文嚼字是論述文寫作的語言奧秘,無論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凡涉及論述都是如此。更何況,我們研究的主體是短短800字左右的論述性文章,更不容放水摻沙,字字珠璣全是干貨為最妙。定義闡釋是學術性論文的基礎,不足為奇,下定義有自己的邏輯套路,不贅述。我們要學會的自定義是咬文嚼字的最常見形態,所謂自定義就是對自己論述的主要觀點思想概念進行個性化的界定,其目的是為論證的深入和思想延展找到語言層面的切入點。自定義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把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往自己的論點和分論點上靠過去,留下伏筆和彈性空間。這樣,自定義的過程就是為建構思維體系和思想框架定點打樁的過程,文字上的收斂和審慎便于我們小切口深挖掘。當然自定義是有適用范圍的,一目了然淺顯易懂的命題不需要我們自定義。相反,抽象性、隱喻性、象征性的命題和話題需要用自定義進行切分,撥開云霧見青天。總之,自定義既是語言的規范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思維凝練機變的重要手段,還是思想理性的基石。
其次是保持冷峻風,讀寫共繁榮。與記敘性說明性抒情性文字不同,論述文的語言首先是內斂的冷峻的。跨媒介閱讀(視聽)也是我們研習語言的平臺。早些年,文化教育界喜歡看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小崔說立波秀》《小崔會客》《小崔說事》和白巖松《焦點訪談》《東方時空》等節目,原因就是主持人的語言凝練幽默而充滿機變,聽者深受啟發。當然冷峻的論述語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但對個性的主持人的觀摩和研習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這種動態的語境式的研習,影響深刻。當下,年輕人喜歡綜藝類節目,主持人的那種嘻哈風搞笑風多少有些嘩眾取寵之嫌,不嚴肅不莊重不正經,接觸多了反而不利于青少年論述文的寫作。另外,閱讀經典是我們獲得教養的最有效途徑。魯迅先生的雜文被稱為“匕首”“投槍”,也是源于他的冷峻和深刻,“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就是冷峻的典范。當然,當代也有大批優秀的雜文、時文,不妨研習揣摩,假以時日,語言也會冷峻起來。唯有冷峻,才會達到精辟凝練的境界。讀是輸入,寫是輸出;寫得多改得多,語言的駕馭能力自然提升。
再次是手法靈活用,語言顯生動。長期以來,對于論述文的語言,大家有著認知上的誤區:必須實話實說、中規中矩。這意味著與偏文學性的文章相比,論述文大概率上排除了修辭格的運用。其實,高明的寫作從來都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靈活機變的,語言上更是如此。換句話說,文采飛揚,論證嚴密,文思泉涌的論述文才是具有審美張力的。寫論述文時適當使用修辭格,使之成為一種論證輔助手法,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以魯迅的名篇《拿來主義》為例,就綜合運用了比喻、反諷、類比等手法,文章讀來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當然有時候也不妨采用排比論證的辦法,以排山倒海般的氣勢達到無可辯駁的目的,莊子、孟子的文章在這方面給了我們很好啟發和借鑒。我們用排比論證可以和舉例論證相結合,文氣磅礴,又融會貫通。此外,引用論證也是語言凝練的重要選擇。古今中外名人名言都是經過時空篩汰的經典,俗語歇后語更是傳誦的語言瑰寶。至于歌詞影視臺詞流語等,也是廣泛認同的濃縮的時代鏡像。適當適度引用這些語言,不僅使語匯增色,更能讓思想閃光。
2.思維的藝術呈現
首先是多用辯證思維,橫看成嶺側成峰。近五年來高考作文對辯證思維的考查已經不再隱晦,尤其在新課標鮮明提出“培育思維方法和品質”后,考量辯證思維更是順理成章。深得“中庸之道”文化洗禮的中國人,說話辦事總是以“和”為美為貴,所謂“過猶不及”是也。誠然,能否辯證地看待問題是心智成熟的標志之一。但是高中生難免在理解上有偏差,出現了“機械辯證”的傾向,“不分青紅皂白,各打五十大板”,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辯證思維。真正的辯證思維是敢立敢破,敢愛敢恨,立破有理,愛恨有據。比較起來,優秀的作品都是敢于批判的,批判源于對既有的不滿與否定,這個“既有”既可以是既成事實,也可以是既往的思想觀點。批判思維是思維藝術中最具活力的因子,缺乏批判思維,論述文將無法達到“精”“深”的境界。現實中,出于對“憤青”的敬而遠之,語文老師對于批判思維諱莫如深,因為害怕這種思維會誤導青少年,埋下傳播散布負能量的種子。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批判思維僅是一種思維方式,其本身是中性的。寫作者運用批判思維才能水到渠成地剖析原因,尋找策略。相反,一味地贊成無原則附和只會走向戴高帽唱高調。一言以蔽之,只立不破是偽辯證,毫無思維藝術可言。
其次是善用哲學思維,一語天然玄妙生。理性思維固然跟一個人的成熟與否有莫大關聯,不足者可以通過研習運用哲學思維來彌補和提升。若論哲學的科學與完美程度,首推馬克思主義哲學。議論文寫作時常用的八種唯物主義哲學思維有:物質與意識、現象與本質、聯系與發展、存在與合理、偶然與必然、量變與質變、矛盾與妥協、理論與實踐。這些思維的靈活運用能讓我們的思維邏輯更嚴密,行文思路更順達,論證更具說服力。在寫作時運用邏輯思維不是答政治哲學試題,不需要我們把原理照搬照抄,最重要的是活用哲學思維分問題解決問題。我要特別強調,除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其他哲學流派的合理的方法論也可辯證吸納,取長補短。尤其是中西方古代的哲學家,他們的一些樸素的認知世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借鑒吸收。比如孔孟、老莊,又比如亞里士多德、孟德斯鳩等,他們的思維如同天上的繁星,閃爍著智慧之光。
再次是活用規律思維,天行有常皆智囊。除了哲學思維,規律也是我們寫論述性文章的思維利器。規律是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人的心理等方面探究形成的原理、定律和準則。規律具有權威性,在論述文寫作中活用這些規律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規律可以作為我們立論的基礎或者駁論的前提。比如我們可以用心理學中“短板效應”論證素質素養均衡發展的好處,用文藝學中“補償心理”設置懸念,還可以用“量子通信”理論來論證媒體信息的隱身與爆發等等。這些規律的活用,不僅可以拓寬論據的使用范圍,還可以豐富文章的觀點,為深入論證埋下伏筆。規律同樣可以作為我們推演的理論根據。由于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規律性的認知,這是古今中外先賢的智慧結晶,我們結合論題適當運用一些規律定律,可以讓我們的文章更具說服力。嚴格意義上說,運用規律思維也是道理論證的一種。“天行有常”都是我們認知的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活用規律思維為我們論述文寫作開啟了另一扇思維的大門。
3.思想藝術
首先是獨立思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古以來,文以載道。這個“道”有雙層的意義,一是“公道、正道“,二是“新道、獨道”。獨立思想是創新的靈魂,與眾不同的立意和推論是文章備受青睞的秘訣。文學史上有一個佳話,北宋文豪蘇家父子三人寫過同題政論文《六國論》,最終大家公認寫得最好的是蘇洵,而不是文章聲名最盛的蘇軾。對比閱讀不難發現,蘇洵的關于“弊在賂秦”的立論新穎入時,較之蘇軾,蘇洵之文勝在大氣磅礴;較之蘇轍,贏在針砭時弊。眾所周知,“六國之論”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除了蘇家父子,還有很多先賢大家寫過,但在蘇洵的這篇千古佳作面前都黯然失色。獨立思想是高考作文“深刻和創新”要求的綜合體現,普通人的思考只能停留在基礎等級,因此大部分文章都是老生常談,毫無新意。獨立思想可以從廣泛的閱讀中來,吸納借鑒他人觀點與論述而能推陳出新,這是一種學習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增加我們的高度,開闊我們的視野。圣人講究“立言”就是這個道理,深刻的獨立的思想就像日月之光,穿越歷史的迷霧,永遠閃耀著理性的光芒。
其次是前瞻思想,石破天驚逗秋雨。所謂的“前瞻”就是未雨綢繆、洞察先機、超越時代,前瞻思想是創作者勇氣和智慧的綜合體現。吳京春節檔巨作《流浪地球》系列在票房上直逼前作《戰狼》系列,真正實現了經濟和藝術的雙贏。吳京小成本科幻制作之所以大獲成功,根本原因在于編劇葉慈欣和主創團隊的前瞻思維。影片的創意源于對人類生存困境的終極思考,藝術化地設置了擺脫困境設想——流浪地球五部曲。這是立足于科學的大膽假設,也是人類想象力和科技力的極限。論述文創作亦然,沒有前瞻性思維引領,始終都是陳辭濫調、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前瞻者往往是先知先覺者,他們是孤獨的,有“高處不勝寒”的體驗。中外歷史上有許多為科學為真理殉道的智者,如布魯諾、伽利略、李大釗等,都已成為人類光明的先行者。當然,前瞻思想不是異想天開,而是要“大膽設想,小心求證”。所以,一般來說,我們不會考查你的前瞻思想的正確性,而是衡量觀點推演的合理性,解決策略的優越性可行性。為了避免閱讀評價的偏差,建議多用前瞻思想去“解決問題”,這樣可回避思想的空洞,強化“策略”的實效。
再次是高能思想,舞劍氣動四方。思維沒有高低,思想卻有深淺,高明的論述文寫作往往催生出高能思想。所謂的高能思想就是表述凝練,意義深遠,具有多維的裂變基因和多向的價值觸發點的思想觀點。比如在討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提到這樣一句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就是典型的高能思想,仔細切分這句話包含了豐富的命題:對于文化而言,我們要放眼世界;交流中要保持民族的獨立性,不媚外;沖向世界的前提是成為民族的驕傲。由文化推及政治經濟科技交流,都是如此,美美與共,才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長期積累運用類似高能思想,在寫作中才會迸發出高能火花。高能的思想往往是在縱橫的對比中橫空出世的。比如,蘇軾在唐宋八大家中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他作品的共性就是思想的復雜性。不同讀者不同時期去欣賞都有自己的收獲,欲罷不能。我們寫文章要敢于挑戰復雜,能在復雜中理清頭緒,突出重圍,脫穎而出。
技有定法,藝無止境。論述文寫作最終還是應形成自己語言風格、思維習慣,提升思想高度。真正的素養從來沒有辦法批量化生產,更無法數量化評價。
參考文獻:
[1]陳建新.論述類文章精選精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2]郭吉成.新課標高中論文寫作指導[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3]陳益林.高中論述文寫作的十大核心素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0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朱昌元.高考思辨論述文寫作[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李新地,浙江省義烏市第六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張應中;校對: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