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銀行業綜述
銀行業在英國金融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倫敦是全球領先的金融中心和重要的離岸金融市場,銀行業是英國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英國銀行業資產總規模為11.6萬億美元(約為英國經濟產出的四倍),全球排名第六、歐洲第三。英國銀行業與國際市場聯系緊密,英國銀行資產的47%以英鎊計價,銀行的跨境貸款與借款分別占國際市場份額的14%和16%,均位列首位。英國銀行大致分為本地大型銀行、外資銀行及挑戰者銀行(Challenger Banks)。本地大型銀行又可以分為總部在英國的銀行,主要是匯豐控股、巴克萊銀行、勞埃德銀行集團、國民西敏寺銀行集團(NatWest Group)和渣打銀行等大型銀行。總部不在英國,但業務本土化程度較高的銀行,主要是西班牙桑坦德銀行。英國有250家外資銀行,主要以分行形式開展業務,也有分行和子行牌照兼有的外資銀行。英國挑戰者銀行,"包括Revolut、Monzo和Wise等。顧名思義,這些銀行的戰略是挑戰傳統銀行,為客戶提供更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這些銀行的規模較小,普遍不設實體經營網點(Metro Bank除外),業務與金融科技的結合程度較高。按監管角度劃分,英國銀行又可以分為總部在英國的銀行,總部不在英國的銀行(通過英國的分支機構吸納存款),以及持有英國臨時許可制度的歐洲經濟區的銀行等。
本土大型銀行能夠全面反映英國銀行業整體情況。本文將重點分析總部在英國的五家大型銀行(簡稱“五大行”)。這些銀行業務規模較大、金融網絡較強,在貨幣政策傳導和金融市場中均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業務和產品創新的風向標。匯豐控股、巴克萊銀行和渣打銀行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匯豐控股的主要利潤貢獻來自中國和英國市場,經營重點為亞洲財富管理業務。巴克萊銀行是英國最大的國際性投行,高居全球投行排名的第六位。渣打銀行的經營重點為亞洲和非洲的新興經濟體。勞埃德銀行集團和國民西敏寺銀行集團主要聚焦本土零售業務,按揭貸款的敞口較大。勞埃德是英國最大的“房東”。國民西敏寺銀行(NatWest)是英國領先的零售銀行,其前身是蘇格蘭皇家銀行(RBS),"2008年金融危機后獲得英國政府救助,目前超過60%的股份已重歸私有化。
業績分析
經營回顧
盈利同比大幅增長,環比增速下滑。高利率推動銀行盈利增長。2021年12月16日英國央行啟動加息周期后,基準利率從0.1%升至5.25%,五大行凈資產收益率(ROE)和凈息差(NIM)均跟隨上漲(見表1)。2023年三季度,五大行凈利潤總額為87.8億英鎊,同比增長62.3%。凈利息占總收入的75%,為利潤貢獻的主要來源。匯豐與巴克萊的非息收入業務表現突出,分別占總收入的43%和48%,國際化布局為這些銀行創造了多元化的營收來源。然而,持續加息對英國銀行業的負面影響開始體現。五大行第三季度的凈利潤總額較前一季度下降了13.4%(見圖1)。
信貸供需兩弱令銀行盈利承壓。銀行盈利與利率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需要放在經濟周期中分析。2023 年下半年,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意愿降低,信貸需求減弱,造成銀行對經濟增長前景的不樂觀判斷,并導致銀行為防范可能出現的資產質量大幅惡化風險而普遍收緊信貸供應。2023年三季度,"五大行貸款增速平均下滑10%,大于二季度的環比降幅(-2.4%)。
五大行收縮風險業務規模。截至2 0 2 3年三季度末,英國五大行的資產總規模為6.3萬億英鎊,同比下降7.7%,環比下降2.7%(見圖2)。其中,渣打的資產規模同比降幅最為明顯(-12.9%),其風險加權資產規模同比降幅達12.7%。為降低業務風險,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英國五大行風險加權資產總規模為1.6萬億英鎊,同比下降5.6%。
英國銀行業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強。一是五大行三季度的不良貸款率平均水平為2.0%,僅比前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別增長0.07個和0.13個百分點。二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值為14%,遠高于監管要求。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大型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值接近16%,中小銀行接近20%。三是流動性覆蓋率(LCR)均值為146.9%。主要大型銀行高流動性優質資產(HQLA)總規模保持在1.4萬億英鎊,對應存款總額的40%。
英國五大行的估值仍處低位。英國五大行長期處于低估值水平,反映了投資者對銀行的經營效率、盈利能力和長期戰略等并不樂觀。截至2023年12月底,以市凈率(P/B)衡量,英國五大行均低于1。五大行P/B的均值不足0.6。匯豐、勞埃德、NatWest、渣打和巴克萊的市凈率分別為0.86、0.70、0.54、0.46和0.36。
英國銀行業的信用評級變化不大。根據標普、穆迪和惠譽的數據顯示,英國銀行業評級較高,展望為穩定(見表2)。三大評級機構對英國五大行的信用評估基本保持一致,也均未做出評級上的重大調整。以標普為例,疫情以來,匯豐、NatWest的展望上調至穩定,巴克萊的展望下調至穩定,渣打和勞埃德的展望保持不變。
歐美銀行業危機的影響
歐美銀行業危機對英國銀行業的直接影響有限。2023年3月,美國硅谷銀行(SVB)宣布倒閉,擠兌風波的恐慌情緒蔓延至全球金融系統。瑞士信貸破產表明投資者不斷測試金融系統中的薄弱環節。貸款集中度較高和流動性較差的銀行成為“眾矢之的”。如圖3所示,納斯達克美國銀行業指數(KBW)尚未恢復至3月危機前的水平。相比之下,英國銀行業表現穩健,市場對英國銀行業發生風險的預期較小。2023年12月底英國富時銀行業指數(FTSE100 UK Banks)為1062,較危機前上漲14%,年漲幅62%。
英國央行迅速采取行動緩解危機引發的恐慌情緒。在經歷了2022年9月特拉斯政府時期的養老金流動性危機之后,英國金融監管機構積累了處理金融風險的經驗。因此,歐美銀行業危機爆發之后,英國央行促成匯豐控股收購硅谷銀行的英國子公司,迅速切斷了恐慌傳導鏈條,提供流動性和相關指引,并公布英國銀行業整體經營狀況。瑞信減計AT1(額外一級資本債)"事件發生后,英國央行明確銀行破產后的損失順序,"并提示投資者應有損失預期。與此同時,英國央行將存款保險制度和破產清算流程改革提上議程,參考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特別評估規則(Special Assessment),要求大型銀行共同承擔銀行業風險造成的損失。
大都會銀行戰略風險
Me t ro銀行財務風波引發的戰略風險值得深入思考。2023年10月,英國數字銀行大都會銀行(Metro Bank)因突然向市場籌集額外資本金引發市場恐慌,"該行的股票和債券價格暴跌,惠譽將Metro的信用展望下調至負面。英國金融監管為Metro尋找潛在買家,一些投資者認為,這可能是英國版的硅谷銀行,危機事件在英國重演。但實際上,Metro的問題主要是個體的經營與財務不匹配造成的戰略風險,反映了市場并不看好其在下行環境中仍然擴張的目標。Metro高估了自身能力,也低估了監管部門的決心。Metro希望在《巴塞爾Ⅱ》框架下采用內評法模型計算風險加權資產的權重,"以此釋放更多資本金支持按揭貸款業務。Metro的首席執行官Daniel Frumkin堅信自身業務發展模式可持續,"能夠滿足監管對資本金要求,并希望監管能夠結合該行2023年上半年業績扭虧為盈的表現,酌情考慮放松資本金監管要求。但這一模型最終未被英國監管機構認可,英國PRA堅持采用標準法模型。因此,Metro突然向市場進行額外資本金的籌措從而引發了市場恐慌(見表3)。
戰略分析
共性特點
英國銀行業“反哺”實體經濟。基于經濟利益和監管要求,英國銀行業對實體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持。2023年7月,在英國政府和監管政策的雙重壓力之下,"接近90%的貸款機構與英國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簽署按揭貸款協議,包括降低貸款者信用審查標準、延長還款期限和僅利息支付、逾期還款不影響信用評分等。根據英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要求,銀行迅速提高存款產品利率,將高利率帶來的積極影響轉讓至儲戶。此外,"NatWest在2023年宣布了一系列措施主動支持實體經濟:一是為困難客戶無抵押債務還款提供延期。二是NatWest計劃在2030年底之前向英國制造業額外提供10 億英鎊貸款,推動英國工業增長和制造業綠色轉型。該行還與華威大學合作,幫助客戶識別業務流程和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三是為員工普遍上調薪資,包括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為低薪雇員提供一次性的現金補助。
改善經營效率成為戰略重點。2023年,匯豐銀行繼續收縮歐美地區的零售業務,將加拿大的零售業務出售給皇家加拿大銀行,并將法國的零售業務出售給My Money Group的子公司法國商業信貸銀行。投行業務布局較多的巴克萊銀行受高利率的沖擊顯著。全球并購交易和融資業務大幅下降,巴克萊銀行加大全球范圍的裁員力度,計劃裁員5000人,占集團雇員總數的6%,受影響較大的包括后臺崗位、零售業務和投行業務。這一行為與其他西方大型銀行的趨勢相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23年,全球大型銀行裁員規模達到6萬人。基于監管要求和自身資產質量綜合考量,五大行中零售業務集中度較高的勞埃德銀行集團與NatWest加強信貸管理。2023年,英國各家銀行關閉了近650家實體經營網點,大型銀行成為網點關閉浪潮中的“佼佼者”。其中,巴克萊銀行關閉180家網點,NatWest關閉138家,匯豐銀行關閉114家。
踐行ESG理念并把握其帶來的業務機會。英國金融監管對銀行業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表現提出了較高要求,同時投資者對銀行業的ESG表現較為關注。英國銀行業將ESG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積極爭取相關業務機會。綠色業務方面,勞埃德收購汽車租賃公司Tusker,推動電動車和超低排放汽車的使用。渣打銀行更新了“凈零戰略”——2030年之前將油氣行業的絕對融資降低29%。在綠色運營方面,勞埃德銀行將利茲地區的4200位雇員搬入節能減排的建筑大樓。在社會責任方面,巴克萊銀行在社區提供金融服務網點以應對大規模分支機構的減少。同時,與社區的慈善機構合作,為落后社區的年輕人提供就業培訓。
個性特點
匯豐利用國際網絡優勢與貿易商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并引領英國銀行業科技創新。匯豐銀行與英國商業與貿易部簽署伙伴關系協議,通過貿易服務幫助英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并且幫助英國企業吸引外部投資。匯豐銀行的科技創新領先于其他英國銀行。匯豐全球私人銀行在亞洲推出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多資產指數相關的投資產品:人工智能動力全球機遇指數(AiGO8),覆蓋股票、固收、現金等產品,幫助亞太地區的客戶提供創新和多元的投資解決方案。匯豐銀行推出針對英國中小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追蹤系統,幫助他們評估可持續發展效果,提高ESG信息披露質量,并提供改進指導。匯豐銀行還提供基于比特幣和以太坊價格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巴克萊銀行推動投行部門改革,可持續融資項目取得突破。自2022年以來,巴克萊銀行的國際投行業務表現不及英國本土市場業務。2023年12月,卡塔爾投資局旗下的卡塔爾控股公司尋求出售價值5.1億英鎊的巴克萊銀行股份。盡管如此,金融市場出身的集團首席執行官Venkat并不打算縮減投行業務。為推動投行部門的改革,巴克萊銀行在2023年對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了頻繁調整,市場關注改革帶來的成本節約的效果。巴克萊銀行在可持續金融方面也取得了突破。2023年7月,"巴克萊銀行宣布向蘇格蘭Moray West海上風電場開發項目提供9550萬英鎊的貸款,以支持該項目下一階段的建設。預計到2025年該項目將提供蘇格蘭一半以上的電力供應,向133萬戶家庭供電,減少11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巴克萊銀行也是該項目利率和匯率風險對沖服務的唯一機構。
NatWest貫徹“銀行即服務”理念,其領導層變更有望帶來積極影響。該行期望通過數字戰略推動業務可持續增長,與企業和家庭建立緊密聯系。NatWest計劃在2027年之前,每年為一千萬人提供財務管理方案,降低他們對財務狀況的憂慮程度。NatWest推出“家庭能源中心”(Home Energy Hub)幫助房東改善能源效率,降低能源賬單。NatWest與IBM合作,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在與客戶的交流中提供全面信息,并且保障信息安全。2023年7月,NatWest將集團首席執行官更換為Paul Thwaite,其主要背景是商業銀行批發業務、支付業務。他將支持集團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并且帶來資產負債表管理、業務轉型和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勞埃德銀行的品牌認可度較高,搶占數字化貿易金融業務先機。勞埃德銀行具備競爭力較高的特許經營權,整合了商業銀行、住房貸款機構(Halifax)、養老金與保險公司(Scottish Widows)等業務領域。多元化經營模式提升了該行盈利,也降低了融資風險(見圖4)。勞埃德銀行在貿易融資領域取得突破。該行與金融科技公司Enigio合作,在英國《電子貿易文件法》下,完成了首筆電子化的貿易交易。傳統上,貿易提單、電子匯票和其他貿易相關的商業交易都依賴紙質文件。該筆變革性的交易不僅節約了成本和效率,還為無紙化貿易提供了范本。
渣打銀行通過廣泛國際合作撬動亞非市場業務。渣打銀行的主要業務敞口在亞洲和非洲的新興市場,在英國并不提供零售網點和銀行卡服務。2023年,渣打銀行與西門子能源合作,在卡塔爾發行首個綠色擔保以支持卡塔爾的太陽能項目;為國際金融公司的全球貿易流動性計劃(GTLP)提供支持,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向亞洲、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之間的貿易提供64億美元的融資支持;與新加坡金融科技協會合作,推動可持續發展并探索如何使用區塊鏈技術提高供應鏈中的支付透明度。此外,該行還與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推動數字資產托管業務。
未來展望
經濟環境
英國銀行業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仍然較高,盡管降息將為市場增添流動性,但地緣政治風險與經濟低增長仍將阻礙銀行業經營。地緣風險將通過貿易和金融渠道對英國銀行業造成溢出影響。2024年,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迎來大選,下半年的英美大選將受到格外關注。美國逆全球化的相關政策將阻礙全球貿易,加劇地緣沖突。金融市場的波動將更加劇烈,同時對銀行業的客戶審查與跨境業務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銀行將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下調0.2個百分點至2.4%,并指出,2020—2024年將是過去三十年中全球經濟增長最慢的五年。英國央行加息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尚未消退。西方主要央行對降息保持謹慎,英國央行與歐洲央行均避免過早討論降息,美聯儲雖釋放降息信號,但近期的通脹與勞動力市場數據又打壓了降息預期。如果地緣風險升級,貨幣政策過早放松將助推通脹上行,不能完全排除央行重新加息的可能性。因此,降息時點、節奏與幅度仍需結合實際經濟數據綜合判斷,這也將考驗銀行業的敏捷反應能力。
監管規則
金融穩定性與金融機構運營韌性仍是監管重點。英國央行向杠桿貸款、私營信貸和高收益債券等高風險企業融資發出警告。前兩類產品的定價通常與浮動利率掛鉤,低利率階段的貸款到期之后,企業再融資風險上升。數據顯示,英國金融系統中,此三類高風險融資的總規模從2015年的4.5萬億美元飆升至2023年的10萬億美元,至少四分之一將于2025年之前到期。如果經濟進一步疲軟,企業貸款違約風險上升。英國央行近期公布的金融穩定報告指出,由于大型銀行跨國經營的特點,一些地區的商業地產價格大幅下跌,公共債務高企及地緣政治帶來的通脹風險等將威脅英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英國央行推遲了《巴塞爾Ⅲ》的落地日期,但并未改變對銀行業資本監管的嚴格要求。為應對上述風險,英國央行啟動全球首個金融系統流動性壓力測試,了解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在市場極端狀況下的行為,以及風險傳導機制,為制定對策提供參考。鑒于歐美銀行業風險事件及2023年英國大都會銀行(Metro Bank)融資風險,監管機構需要完善破產清算方案,保障受影響的銀行能夠有序退出,規避重大風險。2024年1月11日,"PRA公布2024年銀行業監管目標,防風險與提韌性都是重點。存款機構在提升財務韌性和運營韌性時,需防范信用風險、模型風險、數據風險及氣候變化帶來的相關財務風險。PRA針對國際銀行的監管重點也包含了風險管理與控制、財務韌性、運營韌性、數據風險等內容。
金融監管機構還將推出更多措施促進經濟增長。2023年英國《金融服務與市場法案》要求金融監管機構將支持經濟增長作為僅次于風險防范的重要目標。FCA和PRA需要推動改革和創新,并加強國際合作,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在提升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使用安全標準的同時鼓勵技術創新,廣泛推動人工智能的使用。第二,完善電子貨幣支付方式監管規則,增強公眾對使用英鎊計價穩定幣的信心,并就數字英鎊項目繼續征詢公眾意見。第三,英國金融監管機構宣布取消銀行從業人員獎金上限,招攬全球金融人才。為鞏固倫敦金融中心地位,監管機構建議優化上市規則,以吸引更多科創企業赴英國上市。第四,根據2022年發布的《愛丁堡改革方案》相關要求,金融監管機構將推動保險業改革,釋放長期資本,投資實體經濟。第五,推動與歐盟金融監管機構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根據脫歐協定,英歐金融監管機構將定期舉辦金融監管合作論壇,推動雙方金融領域的合作。
經營展望
英國銀行業強勁的盈利勢頭恐難以為繼。加息對銀行的積極影響將逐漸消退,同時經濟走弱對銀行資產質量的負面影響將上升。標普(Samp;P Global)指出,凈利息收益率持續壓縮和信貸損失撥備上升將削弱英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盡管如此,穩定的資本金、充裕的流動性有助于銀行維持盈利創造和資本金積累。《巴塞爾Ⅲ》將于2025年下半年實施,銀行需要騰出更多資本金以滿足新規。新興市場業務敞口較大的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等或延續較好的盈利表現,但受地區政策和地緣風險的影響,盈利波動性可能較高。業務主要在英國市場的勞埃德銀行和NatWest則需要面臨英國經濟走弱的風險。由于他們貸款價值比較高的抵押貸款的份額較小,并且抵押資產的質量高,發生大規模違約的情況較小。
英國銀行業將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2024年伊始,英國銀行業便打響了“價格戰”,匯豐銀行、勞埃德銀行、巴克萊銀行等主要銀行大幅下調按揭貸款利率,爭奪市場份額。面對經營壓力,五大行將繼續精簡機構和裁員。雖然大筆遣散費的支出不利于銀行短期表現,但獲得市場認可的方案有利于提升銀行盈利前景并推動估值上升。銀行業徹底扭轉長期低估值的狀況還需要更多結構性改革和外部環境的改善。與此同時,傳統大型銀行以實際行動回應挑戰者銀行。2024年初,匯豐銀行的國際支付程序Zing上線,客戶在其平臺上可以使用全球主流貨幣進行支付,并且享受低廉的手續費。Revolut、Wise等挑戰者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是客戶基礎。與挑戰者銀行相比,傳統大型銀行的客戶拓展優勢更加明顯,并能夠提供交叉服務和研究、咨詢等客戶增值服務,增強客戶黏性。傳統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持續投入,可能擠壓挑戰者銀行的生存空間,一些優質的挑戰者銀行最終可能被傳統銀行收購。
人工智能技術將廣泛運用于英國銀行業。2023年以來,美國七大科技巨頭成為支撐美股強勁表現的關鍵,底層邏輯是投資者對AI題材的信心。AI發展方興未艾,相關技術更新和場景運用層出不窮。AI技術已經運用于全球銀行業領域,包括金融監管、風險管理、流程自動化和智能投資等。英國銀行業將利用AI技術進行廣泛的產品和業務創新,提升業務和風險管理的質量。另一方面,由于AI技術更新較快,需要銀行管理人員加強對AI的理解,管控AI風險,滿足監管要求。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倫敦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