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蒙古游牧法制在中華法制文明中的地位

2024-04-29 00:00:00楊強
克拉瑪依學刊 2024年1期

摘 要: 蒙古族游牧法制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游牧法制的集大成者,能將北方游牧民族的法制升華和再現出來,制定了很多成文法典,并流傳至今,成為游牧法制文明當之無愧的代表。在發展的過程中,與中央王朝法制在交流中互相影響、碰撞、融合,并最終融合到中華法制文明之中,成為多元一體中華法制文明的重要并獨居特色的一元。

關鍵詞: 蒙古游牧法制;中央王朝法制;中華法制文明;交融

中圖分類號:D90"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1.05

蒙古族于13世紀初登上蒙古高原的歷史舞臺,繼承和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法制成果,創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游牧特色的法制文化。流傳至今的幾部蒙古族法典,包括《阿勒坦汗法典》《白樺法典》《衛拉特法典》《喀爾喀法規》等,不僅是我們認識蒙古法制的重要史料,也是認識整個游牧社會難得而珍貴的史料。蒙古游牧法制不僅在歷史的演進中成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當今的法制建設中仍然發揮著作用,而且在中華法制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本文對蒙古游牧法制在中華法制文明中的歷史地位進行了闡述,期望能準確認識蒙古游牧法制的歷史發展,也能從整體上把握中華法制文明歷史演進的規律。

一、蒙古游牧法制是北方游牧法制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

自古以來,諸多游牧民族先后生活在我國北方地區,如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契丹等,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也創制出了游牧法制。但這些游牧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有的雖有文字,但流傳下來的檔案史料極少。由于史料的匱乏,對蒙古族之前游牧民族的法制很難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只能根據漢文史書的點滴記載和考古發現粗略地了解其梗概。以漢文史料對匈奴、鮮卑、突厥等法制的記載,與蒙古族習慣法、法典進行比較,會發現有很多相似之處。

(一)蒙古族有忽里勒臺的約孫,游牧民族有盟會的習俗。《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每年有三次集會。契丹部落聯盟最后形成于唐初,當時聯盟的首領是大賀氏,有勝兵四萬三千人,聯盟包括八個部落。《舊唐書》記載了盟約:“凡有調發爭戰,各部會合;若是獵射,則各部分散行動。與奚不和,爭戰若不利就退守鮮卑山。風俗與突厥大體相同。”[1]

(二)蒙古族實行的是生產與軍事合二為一的組織,其他游牧民族的社會組織也是生產組織與軍事組織的統一。《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2]《舊唐書》記載,突厥也實行生產組織與軍事組織合二為一,“正以隨逐水草,居處無常,射獵為業,又皆習武,強則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唐兵雖多,無所施用。”[1]《后漢書·烏桓傳》記載:“邑落各有小帥,數百千落自為一部。”[3]

(三)蒙古族有祭天祭祖的約孫,史書記載突厥信仰薩滿教,崇敬日出、拜祭祖先及天神地神。《周書·突厥傳》記載:“牙帳東開,蓋敬日之所出也。每歲率諸貴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4]

(四)蒙古族有在戰爭中搶掠部眾與財物的習慣,匈奴、突厥也有戰爭中劫掠的習俗。《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作戰,斬敵首級的贈一卮,而以所得的虜獲物賞賜給他,俘掠得來的人口收為奴婢,“所得虜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把戰死者的尸體抬回來,盡得死者的家財。[2]突厥戰爭中,“虜掠所得,皆入國人。”[5]

(五)收繼婚的習俗。《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其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2]《周書·突厥傳》記載突厥父兄伯叔死者,子、弟及侄得妻其后母、妻其嫂、妻其伯母和叔母,烏桓也有這種習俗,“其俗妻后母,報寡嫂,死則歸其故夫。”[3]

(六)結婚后在妻家生活一段時間的習俗。烏桓的風俗是:“其嫁娶則先略女通情,或半歲百日,然后送牛、馬、羊畜,以為娉幣。婿隨妻還家,妻家無尊卑,旦旦拜之,而不拜其父母。為妻家仆役,一二年間,妻家乃厚遣送女,居處財物一皆為辦。”[3]

(七)中原史料記載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些法制概況,這些法律也有相似性。《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拔刀傷人過一尺者處死;盜竊財物者,沒收其家口和家產。犯其他罪行者,小罪用車碾壓骨節,重罪處死。[2]《隋書·突厥傳》載:“謀反叛殺人者皆死,淫者割勢而腰斬之。斗傷人目者償之以女,無女則輸婦財,折支體以輸馬,盜者則償贓十倍。有死者,停尸帳中,家人親屬多殺牛馬而祭之,繞帳號呼,以刀劃面,血淚交下,七度而止。”[6]《北史·突厥傳》記載其刑法:“反叛、殺人、及奸人之婦、盜馬絆者,皆死;淫者,割勢而腰斬之;奸人女者,重責財物,即以其女妻之;斗傷人者,隨輕重輸物,傷目者償以女,無女則輸婦財,折支體者輸馬;盜馬及雜物者,各十余倍征之。”[7]

從以上比較可見,蒙古族法制的形成借鑒、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法制傳統,是北方游牧民族法制成果交流、交融的產物,原聯邦德國學者曼蘇拉海德·阿里加斯曾說:“蒙古人遵循的大多數習慣法及其法律都借鑒了突厥法律。”[8]

其實,法文化在各民族之間的傳播是很常見的現象。早在匈奴統治蒙古高原時期,東胡人被其部分征服;匈奴之后,突厥汗國、回紇汗國都力圖加強對契丹、室韋人的統治,直到回紇被黠戛斯人推翻,才給蒙古人西遷蒙古高原創造了機會。由此可見,作為室韋一部分的蒙古人曾長期生活在匈奴、突厥、回紇等蒙古高原上強大汗國的統治或影響之下,因此,蒙古族會自然地借鑒、使用匈奴、突厥、回紇等民族的習慣甚至是法制。

除了文化傳播而引發的學習借鑒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蒙古高原上的各民族都生活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中,經濟生活條件大體相同,如果用蘇聯學者所提出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解釋這一現象也較為合理。林耀華曾認為:“經濟文化類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生態環境下,并由相同省級方式的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體。”[9]亦鄰真教授也認為:“匈奴人在蒙古地區留下長久不滅的痕跡,匈奴的某些制度和習俗在蒙古高原的各民族中世代流傳。左右翼和十進制的軍事行政劃分,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還使用著左、中、右旗的名稱。‘月盛壯則攻戰’的匈奴軍事迷信,在成吉思汗征服乃蠻時還看得見。匈奴人的服飾在蒙古族中至今有絲可尋……可見,匈奴制度習俗的延續流傳是由蒙古高原特有的社會經濟條件決定的,各游牧民族對它都有繼承。”[10]因此,可以說蒙古法制是北方游牧法制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是我國北方游牧法制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法制文明中游牧法制的典型代表。

二、蒙古游牧法制與中央王朝法制的交往交流與交融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民族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各種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蒙古游牧法制從中央王朝法制中吸收和借鑒了諸多有益內容的同時,也以自身的價值觀和特色文化,對中央王朝法制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中央王朝法制對北方游牧法制的長期影響①

南北朝時期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北朝政權,其立法以漢魏為宗,但又有所發展。鮮卑族統治的北魏時期制定的《泰和律》,可以說是這個時期游牧民族法文化與農耕民族法文化大融和的產物。北齊王朝在法制上的貢獻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程樹德評論說:“南北朝諸律,北優于南,而北朝尤以齊律為最。”《北齊律》所創立的體系、刑制、罪名與隋唐律的傳承關系十分明顯。“蓋唐律與齊律,篇目雖有分合,而沿其十二篇之舊;刑名雖有增損,而沿其五等之舊;十惡名稱,雖有歧出,而沿其重罪十條之舊。”[11]

宋朝統治期間,契丹、黨項、女真先后崛起,建立了遼、西夏、金等地方政權,還分別制定了既吸收中原地區漢族法律文化,又具有各民族特色的遼《重熙新定條例》、金《泰和律義》、西夏《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等。

契丹屬于鮮卑族的一支,早期習慣法略同于鮮卑族。916年建立遼國后,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統治政策,遼初的立法活動既吸收漢法又“參酌國俗”[12]。太平七年(1027年)制定《條制》,規定契丹人和漢人犯法“一等科之”,契丹人“犯十惡亦斷于律”,體現了中央王朝法制對契丹法制的影響。

發源于白山黑水的滿洲族早在關外開國肇基時期,便形成了“參漢酌金”的立法路線,創造了民族特色鮮明而又迅速封建化的關外法制。

鮮卑、契丹、女真等族群原本是游牧法文化的創造者和代表者,然而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為何受到中央王朝法制的影響而紛紛漢化呢?究其原因,并不是中央王朝法制優于游牧法文化,而是他們經過戰爭征服、民族遷徙,統治區域擴展到農業經濟區,統轄的農業人口急劇增加,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構成的變化,客觀上需要統治者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方面進行變革,以適應變化了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因此,當我們在分析北方游牧法制的漢化時,不應當在游牧法文化與漢法文化的優劣中尋找答案,而應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中尋找原因,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中尋找答案。

(二)蒙古游牧法制對中央王朝法制的影響

1.對元、明、清三朝立法方式的影響。《大元通制》《至正條格》是元朝兩次最重要的立法活動,是對《大札撒》立法習慣與方式的繼承。

《大札撒》是成吉思汗依據自己的想法,“給每一個場合制一條法令,給每個情況制定一條律文;而對每種罪行,他也制定一條刑罰”,其立法方式是“一個場合”立一法,“一個情況”立一法,“一個罪行”立一法。元朝每一個制詔、條格、斷例、令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也是針對一事而立的,具有“因事制宜,因時立制”的立法特點。

元朝把條格、斷例作為立法的基本形式,把隨時頒行單行條格和整理編訂已頒行的條格、已判的斷例作為立法重點,至終也沒有頒行具有中華法系典型特征的法典。在《大札撒》的影響下,蒙古人無法全面接受中原傳統的抽象立法方式,致使元朝的法律體系不同于唐和宋的法律體系,其形式是斷例、條格、詔敕、令,它們均為一事一法,簡單孤立,缺少系統性。斷例在唐、宋法律體系中沒有重要的立法地位,在元朝卻成了基本的立法形式。

元朝極其重視斷例,且影響了明清兩代對斷例的看法和法典的編撰體例,明清“律例并用”“律例合編”的編撰體例不同于唐宋的法典編纂。1585年明代《問刑條例》中的例被分別編入《大明律》中相對應的律后,律例合而為一,形成了一部包含律與例兩方面內容的獨立法典。清代受斷例影響最大,《大清律例》也是例律合編,例成為成文法典中重要的法律形式,編修例也成為了主要的立法活動。這些例最初也是單個的,經過一定的編撰程序,按照一定的體例進行匯編,便成為了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它與元代斷例的性質和內容都是相似的。

2.對元朝法律內容的影響

(1)刑罰制度方面,元朝基本上沿用唐宋以來笞、杖、徒、流、死的法定五刑,但在具體運用時, 根據蒙古族的“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的習慣,各減免3下,笞杖的數目以7為基數,笞刑為7、17、27、37、47、57 共六等,杖刑為67、77、87、97、107 五等。再如蒙古族習慣法規定,對偷盜牛、馬、羊的蒙古人處以盜一賠九之罰,后來漢族地區也被適用該規定。

(2)婚姻家庭方面, 允許依照不同民族的風俗和習慣行事,而不作強求劃一。至元八年(1271)定制:“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蒙古人之間的婚姻實際上隨其習俗,“子收父妾”“弟收兄嫂”“兄收弟婦”的婚姻現象,是比較普遍的。元朝對于婚姻關系的解除,法律允許不和睦的夫妻自由離婚:“夫妻不和睦……合離者,不坐。寫立休書赴官告押執照,即聽改嫁。”[13]

(3)繼承方面,蒙古人與色目人各依其本俗法。按蒙古族習慣法,由幼子承繼父業,元朝時受漢法影響實行諸子均分制但實際份額各不相同,對于戶絕之家的女子和寡婦,均享有繼承權或有條件的繼承權。

(4)司法制度方面,管理宗教事務的宣政院成為最高宗教審判機關, 負責審理重大的僧侶案件和僧侶糾紛案件。除宣政院外,寺院的主持也握有一定的審問權,僧人除犯奸盜、詐偽、毆傷人命等罪歸司法機關審問外, 其自相爭告, 由寺院主持審問、繼結。

(三)蒙古游牧法制與中央王朝法制之間相互影響的根源分析

蒙古游牧法制與中央王朝法制是兩種類型法制的典型代表,蒙古游牧法制成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經濟之上,而中央王朝法制成長于黃河、長江中下游的農業經濟之上,當兩種法制體系生成、發展后,在各自的范圍內獨立地發展。正如上文所述,中央王朝法制一直對游牧法制產生著持續的影響,而游牧法制也曾對中央王朝法制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二者之間互相影響的根源何在?

張碧波、董國堯在《北方區域文化與中華文化》一文主張,“中原農業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雙向交流激蕩,呈現出在文化氣質、思想觀念以及政治制度諸方面的獨特風貌,這又正是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文化形成進程中的一個基本動力。這一文化地區性差異的事例說明,農業文化區不斷地給草原牧業文化區以影響;同時,草原牧業文化區也不斷地給農業文化區以影響,這種雙向的文化交流與碰撞,不斷地構造新質文化,為中華文化不斷地輸入新生力量與新鮮血液,對中華文化的形成起著極為重要的構造作用。”[14]

何天明在《北方草原文化交融現象的必然發生與歷史作用》一文中通過分析文化交融內源說和外源說的各自合理性,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北方草原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是出于他們為征服自然、提高生產力以滿足生存和提高生存質量的需要,其反映的乃是社會生產力水平與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及這一矛盾對改革、擴大生產關系提出的要求,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實質是解決這一矛盾的實踐,是必然要發生的行為。因此,應當說文化交融乃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產物,而不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基本動力’。這個‘基本動力’只能從內因中去找,即從經濟發展及經濟形態變化中去找,從人們為解決生存需要而對文化創造、文化交融的需要和實踐中去找。應該說,這正是內源說的根本出發點和最合理的內核。”[15]

二者之間的爭議實際上涉及了關于法文化史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即游牧法制和中央王朝法制之間相互影響的根源是什么,這種影響是否是一方發展的動力?游牧法制在中華法制文明中的地位是什么?本文基于經濟文化類型理論認為一種法制系統的形成和發展源自于其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而不同法制之間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動力亦應從該法制系統賴以形成的經濟基礎中分析。

經濟文化類型是20世紀中葉蘇聯學者提出的,認為:“經濟文化類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生態環境下,并有相同生計方式的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體。”[9]經濟文化類型理論主張,經濟文化類型的形成與居住的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工業文明出現之前,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類型基本上是由其生存環境決定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生產和生計方式的類型,進而決定了文化類型和民族特點。馬克思也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16]

從經濟文化類型形成的角度看,一個民族選擇畜牧還是農耕經濟作為其生計方式,除受到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影響外,自然環境是特定經濟文化類型產生的基礎。自然環境導致的游牧地區和農耕地區的差異是人類經濟活動適應自然的結果,也可以說是自然對人類經濟活動的約束,即在經濟類型的形成中自然條件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自然條件決定了生產和生計方式,進而決定了經濟文化類型。蒙古高原歷來是游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如匈奴、柔然、鮮卑、突厥、契丹等,可見無論是蒙古族還是其他民族若生活在蒙古高原,就會自然而然選擇游牧經濟文化類型。

歷史學家曾提出過著名的400毫米等降雨線,這條線從經濟學的視角看是農業和牧業生產邊際產出變化的分界線。這條線的北邊,降雨量少于400毫米,為半干旱地區,從生產邊際產出來看,牧業的邊際收益高于農業,不適宜種植農作物,因此成為游牧區;這條線的南邊,由于降雨量多于400毫米,為半濕潤和濕潤地區,從生產邊際產出看,農業的邊際收益高于牧業,適宜種植農作物,因此成為農耕社會。這條400毫米等降雨線大致與內蒙古的南部邊界相當,與長城的走向也大體一致,這條線南北兩邊農牧的分工是由產出和收益決定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經濟文化類型區。②

由于中央王朝法制在政治上、文化上的強勢,長期以來北方游牧法制對中央王朝法制的影響較少,而中央王朝法制對北方游牧法制的影響甚大,如北魏時期鮮卑、遼契丹、金女真都是因為受到漢化的影響而放棄了本民族的游牧特征。其實,北魏時期鮮卑族、遼朝契丹族、金朝女真族法制變遷的根源并不是仰慕中央王朝法制的優雅、精致,也不是嫌棄本族游牧法制的簡陋、粗略,而是基于他們經過戰爭征服、民族遷徙,統治區域擴展到農業經濟區,統轄的農業人口急劇增加,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構成的變化,客觀上需要統治者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方面進行變革,以適應變化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這也正說明了“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17]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認為蒙古游牧法制和中央王朝法制都是在各自經濟文化類型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質的法文化。這兩個法文化圈都有各自相對穩定的影響范圍,在形成和發展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蒙古游牧法制最終融入中華法制文明的大家庭中。

三、蒙古游牧法制是多元一體中華法制文明獨具特色的重要一元

蒙古游牧法制升華和集合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法文化的成就,是游牧法制文明的杰出代表。它不同于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中央王朝法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互相交流、互有影響,那么如何準確界定蒙古游牧法制在中華法制文明中的地位呢?

日本學者島田正郎認為:“與居住在濕潤亞洲的農業民文化為基礎的中華法系并存的,還有以居住在干燥亞洲的游牧民文化為基礎的‘蒙古法系’——或擴大稱之為‘北亞法系’亦可,東方兩大法系并存決非過言”,“所謂‘蒙古法系’,也不是蒙古族所獨創,而是自古以來以干燥亞洲為生活舞臺的許多游牧民族文化之產物。”[18]

國內有學者贊同該觀點:“致力于東亞民族研究的學者們趨向于這樣一種結論:即認為在東方存在著兩大法系,一是以在亞洲濕潤地區的農耕文化為基礎的定居民族的法律體系——中華法系;另一是與之并存的以在亞洲北部干燥地區游牧文化為基礎的蒙古法系,或擴大稱之為北亞法系。中華法系對其鄰近的定居民族如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法律具有較大的影響,且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若干游牧民族的法律;后者是代表游牧民族的法的體系,除了對定居民族法律的某些影響外,它對現代的布里亞特人、通古斯人、吉爾吉斯人、阿爾泰人、卡爾梅克人等的法律均有著廣泛的影響。”[18]

金峰則從游牧文明的角度進行了闡述,他認為,“中國文明有多種淵源:一是以漢族為代表的內地和南方農耕民族創造的農耕文明;一是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游牧、狩獵民族創造的游牧文明。”“中國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兩種格局的形成不是人為的,是由自然狀態、生態、氣候、土壤等諸多環境條件所決定。”“中國游牧民族長期在自然生態環境十分惡劣而脆弱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生活,他們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以成文法、習慣法、宗教戒律、活佛教訓、民俗民風等多種形式保留至今。以蒙古成文法為例,有《成吉思汗大法典》《圖們扎薩克圖汗法典》《阿勒坦汗法典》《蒙古衛拉特法典》《喀爾喀法典》等。”[19]

劉曉光在《“蒙古法系”質疑——兼論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法律制度與中華法系的關系》一文針對島田正郎的觀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反駁:

1.《元典章》從其編纂體例和內容上看,已經全盤繼承了歷代中原王朝的傳統法律體系,實為中華法系承前啟后的一頁。

2.《阿勒坦汗法典》《蒙古衛拉特法典》及《喀爾喀法典》具有如下特點:

(1)它們是由蒙古一個部落或幾個部落聯合制定的法規,不是由國家制定的,而且也未經中央政府認可,是在蒙古風俗習慣基礎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從形式到內容都很不完備、很不系統。

(2)制定法規的地方割據封建主不可能完全獨立,蒙古各部也不可能自我封閉。

總之,作為蒙古地方立法也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它始終與漢族地區的“正統”法律體系相互影響,絕不是截然獨立于中華法系之外的什么法系。

3.其他少數民族,從鮮卑建立元魏到滿清,沒有一個民族不是入主中原后,努力吸收和繼承內地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他們的法律制度都沒有超越中華法系的范圍。[20]

因“法系”這一術語的內涵爭議太多③,用“法系”界定是否存在“蒙古法系”更易陷入困境,因此,應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全貌、從多元一體中華法制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整體過程探討蒙古游牧法制在中華法制文明中的地位。

中華法制文明的發展史實際上也是一部多民族法制的融合史,在多元一體中華法制文明的融合過程中,以蒙古法制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法制作為多元一體中華法制文明的重要一元融入中華法制文明的整體之中。在這歷史演進的進程中,蒙古游牧法制在中華法制文明的地位也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明清之前,兩個法文化圈之間的影響力此起彼伏,相互之間存在交流和融合,但始終維持著各自鮮明的特質;明清以來,蒙古游牧法制與中央王朝法制深度融合,在歷史的演進中最終融合為中華法制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中華法制文明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也正是中華法制文明的本色和生命力所在。

結" 論

蒙古游牧法制是我國北方游牧法制文明的杰出代表,是自生的、本土的,其成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經濟基礎之上,形成了獨特的法文化圈,表現出穩定、獨特的法文化特質。蒙古游牧法制與中央王朝法制之間長期存在著交往、交流和交融,不同法文化圈影響力的大小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內變化不定,但各自的法文化特質相對穩定。北方游牧法制在某一歷史時期的漢化并不是外力推動的產物,而是北方某一游牧民族經濟發展和社會構成變化的產物,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

蒙古游牧法制融進中華法制文明的過程,根源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進程,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體現。在中華法制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歷史進程中,蒙古游牧法制作為中華法制文明中的一元融入中華法制文明的整體之中,成為中華法制文明的歷史文化資源。

注釋:

①參考張晉藩:《中華法文化的幾個問題》,《中國法學》2009年第5期;張晉藩:《中華法系的特有內涵:民族法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1月25日。

②參考黃健英編著:《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蒙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影響》,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6頁。

③武樹臣在《走出“法系”——論世界主演法律樣式》(《中外法學》1995年第2期)一文中說:最早提出“法系”的比較法學家實際上給自己并給其后繼者提出了一個大難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大難題。他們留給我們的,盡管有許多有益的啟示,但更多的是混亂,特別是沒有使用明確的劃分標準所造成的邏輯混亂,以至于我們在讀這些著作時不禁感覺到,他們除了歷史根源之外,什么也沒說清楚。

參考文獻:

[1](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5349-5350、5174.

[2](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2879、2892、2879、2892.

[3](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978、2979、2979.

[4](唐)令狐德棻.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910、910.

[5](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 中華書局,2007:2295.

[6](唐)魏徽.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3:1864.

[7](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3288-3289.

[8]曼蘇拉海德·阿里加斯.札撒的起源[J].季洪玉譯.內蒙古地方志,1994(2):22.

[9]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88-89.

[10]亦鄰真.中國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族源[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3):1-23.

[11]程樹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7:521.

[12](元)脫脫等撰.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233.

[13]懷效鋒.中國法制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200.

[14]張碧波,董國堯.北方區域文化與中華文化.草原文化研究資料選編(第二輯)[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308.

[15]何天明.北方草原文化交融現象的必然發生與歷史作用[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8(01):43-48.

[16]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355.

[17]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5.

[18]劉學靈.蒙古法文化史[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2):100-103.

[19]金峰.游牧文明的探索.內蒙古保護和開發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討會選編,2008:10、13.

[20]劉曉光.“蒙古法系”質疑——兼論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法律制度與中華法系的關系[J].比較法研究,1989(3):92-98.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項目“蒙古文法律典籍漢譯文本的整理與研究”(20VJXG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7-09

作者簡介:楊強,法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蒙古法律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2020亚洲精品无码| 99久久99视频| 国产黑丝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免费在线色|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中文成人在线|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婷婷亚洲视频|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国产三级毛片|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va免费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999|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网站|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99草精品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第一页亚洲| 91国内在线观看|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广东一级毛片| 欧美有码在线|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蜜臀AV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午夜天堂|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自拍偷拍欧美|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麻豆精选在线| 成人亚洲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亚洲二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日韩第九页|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日韩高清欧美| 永久天堂网Av| 色噜噜综合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亚洲欧美极品|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91免费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