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將“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是新時代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是實現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著力點之一。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實際情況,提出“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建設思路。論文旨在為新建本科地方院校轉型發展,完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三創”教育;專業教育;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4)03-0149-04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信息時代,科技創新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具備首創精神、創業能力、領導能力與管理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是實現國家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在2021年11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1]。
為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在新工科建設中,根據各高校在辦學定位、辦學層次和類型上的差異,提出了“三分類”的基本路線,地方本科高校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推動傳統工科專業改造升級”[2]。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屬于應用型高校,其重在“應用”二字,要求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根本,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人才,逐步形成“接地氣”“近產業”“重應用”的人才培養方向。
但當前大部分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是由原大中專院校升格而成,普遍存在本科辦學歷史短、基礎薄弱、本科教育經驗不足等問題,辦學模式沿襲傳統研究型大學,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尚在探索過程中[3]。因而如何將創新創業創造(“三創”)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形成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好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創業素質,提高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是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探索熱點之一。因此,探索應用型本科高校“三創”教育教學新模式,探討將學生“三創”能力培養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相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將為應用型高校構建科學人才培養機制提供理論與現實依據。
本文擬立足于福建江夏學院新建本科院校實際情況,從二級學院——電子信息科學學院開展“三創”教育實踐出發,探討如何將“三創”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在完成專業教學任務的同時,引導教師開展“三創”教育,提升學生“三創”能力,落實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1" “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中存在
的問題
1.1" “三創”教育模式不清晰
一種教育模式的形成,需要借助教育理論,結合院校實際情況,確立指導思想,并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優化與發展,進而形成特定的操作標準。武漢大學在2000年提出了“三創”教育理念,并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三創”教育模式[4]。但是受限于各高校實際情況的差異,不同學校教育模式難以直接復制。且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原大中專院校升格合并而成,本科教學基礎較為薄弱,與武漢大學這類老牌名校相比在各個方面都具有明顯差距,難以簡單套用985、211等高校的“三創”教育模式。因此,眾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尚處于探索適合學校實際情況的“三創”教育模式的階段,部分高校僅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創新創業類通識類課程,對學生“三創”能力培養有待改進。
1.2" 專業教育師資“三創”教學能力不足
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因本科辦學時間較短,師資隊伍建設尚不完善,少部分原有老教師科研基礎較為薄弱,缺乏行業背景,與企業溝通對接較少,難以及時了解產業技術發展現狀;而部分新進博士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但企業生產實踐經驗不足,對行業實際研發過程與產業技術了解不足,實踐能力有待加強。而在“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過程中,要求專業教師具備較強的“三創”能力,能夠在日常專業教學中將“三創”理念貫穿其中,進而通過實踐課程、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進一步提升學生“三創”能力。此外,在傳統大學教師考核體系中,注重的是教師學術水平,而對教師開展“三創”教育的激勵措施不足,教師的積極性通常不高。
1.3" 學生基礎理論較為薄弱
經過多年高考錄取規則改革,高校招生錄取政策越來越公平和公正,考生的分數與排名決定了其能被錄取的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本科辦學歷史較短,積累不足,知名度普遍不高,難以吸引高分考生,因而決定了就讀學生的理論基礎相對較為薄弱,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主觀能動性有較大提升空間,這對教師開展“三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傳統對學生的考核重視學習成績,重在結果。但在“三創”教育中,團隊合作能力、領導能力,創新、創意等顯得尤為重要,傳統以成績論英雄的考核方式難以體現相關內容,因此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參與“三創”活動的積極性。
1.4" 實踐教學場地有限
“三創”教育重在實踐,特別是對于應用型大學,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經費主要依靠政府撥款,由于建設時間相對較短,且新建專業較多,建設資金需求量大,因此,在教學場地建設方面普遍顯得捉襟見肘,大部分僅能滿足專業教學實驗室的建設需求,“三創”教育場地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三創”活動的開展。
2" 構建“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
人才培養體系
福建江夏學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舉辦的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近年來學校先后獲批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新時代、新福建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福建江夏學院電子信息科學學院立足新時代應用型人才能力需求,從學校學院實際情況出發,為促進學生“三創”能力培養,提升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探索了將“三創”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體如下。
2.1" 構建“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體系
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中,緊緊圍繞創新型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要求,在加強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實踐課程比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根據學院各專業特色,立足福建省智能光電子產業優勢,科學規劃了本科四年實踐教學體系,實現“三創”教育貫穿全過程。厘清了專業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課外“三創”實踐活動關系,構建了以專業實驗為基礎,系列課程設計為橋梁,期末實訓、課外“三創”實踐、畢業設計為檢驗的“三創”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積極引導學生根據學習興趣與專業特長,選擇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中的一項或多項參加。聘請科學家、企業家給學生開展系列學術講座和創新創業講座,培養學生“三創”思維與意識。此外,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縱向與橫向科研課題,提升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創新型應用型實踐課程培養體系,如圖1所示。該實踐教學體系立足福建江夏學院應用型本科高校實際情況,從專業實踐教學出發,依托大學生導師制,通過校企合作、線上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與線下實驗實訓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學生“三創”能力培養貫穿本科專業教育各環節,構建了大學四年全方位、全時段、全流程的創新創業思維與能力訓練體系,打造“三創”教育融合到專業教育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2.2" 打造具備“三創”能力的專業教育師資隊伍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學生普遍理論基礎較為薄弱,自學能力不強,因此,教師對學生“三創”活動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專業教師開展“三創”教育能力決定了學生“三創”水平。為了打造一支具備高水平“三創”教學能力的專業教師隊伍,學院首先出臺了系列激勵政策,將指導學生“三創”活動成績納入教師年度評先評優、職稱評聘定級量化指標中,以此激發教師積極性,引導教師發揮各自專業特長,積極指導學生開展各類“三創”活動。其次,學院充分發揮黨員教師先鋒模范作用,依托教工黨支部,在骨干黨員教師帶動下,每個專業均成立了學科競賽指導小組,打造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品牌學科競賽,構建了一專業一品牌的學科競賽體系。最后,通過產教融合,引進行業導師,讓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工程師參與到學生“三創”教育活動中,指導學生開展本科畢業設計、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
2.3" 完善實踐場地建設,提升實踐教學質量
應用型人才重在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加大實踐課程比重,增加實驗項目,增強學生動手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且根據作者多年教學經驗,學院學生普遍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濃,理論學習的積極性較低,鉆研精神不足,知識接受程度較差。但同時,大部分學生對實踐類課程具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學習積極性高。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因材施教地適當加重實踐課程比例,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但實踐教學對場地與設備具有較高要求,建設經費投入高。學院經過充分調研,改變以往各專業實驗室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利用率低的狀況,以共建共享為指導思想,由學院統一規劃建設了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實驗室,供各專業共同使用,提高利用率。而對專業特色實驗室,則歸屬到專業教研室,由專業教師負責建設。同時,積極推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建設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降低了實驗風險與實驗成本,提高了學生專業技能。
同時,學院為保障 “三創”教育質量,為各個專業建設了獨立的創新創業實驗室,作為開展學生競賽培訓、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的場所,方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活動。為充分挖掘現有實驗場地資源,將三個省級科研平臺對本科生開放,讓學生到實驗室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幫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此外,學院積極引入企業資源,豐富實踐教學場地構成。在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基礎上,與企業合作在校內共建創新創業訓練實驗室。
為了提升實驗室利用率,提高學生實驗實踐機會,學院通過認真調研總結,制定完善了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在保證實驗安全的同時,對部分實驗室實行開放管理。實行實驗室準入制度,通過實驗室安全培訓,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并進行實驗室安全理論考核一票否決制度。同時,依托大學生導師負責制,為每位學生安排了專業指導教師,指導其開展實驗,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教育。在此基礎上,將部分教學科研實驗室對本科生開放,允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實驗室開展實驗,讓其有更為自由的實驗時間,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提升“三創”能力。
2.4" 構建交叉融合的“三創”教育體系,營造因材施教的“三創”生態環境
在完成本科人才培養計劃內課程的同時,學院依托大學生導師制,讓每個教師指導不同年級本科生,形成課題組,學生以老帶新,減少教師工作強度,培養學生合作、溝通、協調的團隊能力。指導教師引導學生規劃大學四年專業發展,參加學生課外實踐活動,做學生“三創”能力提升的引路人。吸收本科生進入科研團隊,積極指導學生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鍛煉創新與創業思維能力。同時,將項目產生的成果用于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
充分利用具有管理學、計算機類和電子信息工程類等不同學科專業的優勢,組建了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等學科競賽團隊,形成了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學科競賽群,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既有硬件研發又有軟件開發的較為完善的學科競賽體系,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與專業特長,選擇參加一個或數個合適的學科競賽,將所學專業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創新與創造意識。為了提高學生參加競賽積極性,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各競賽指導團隊根據學科競賽特點,通過開設對應的公選課,開展暑期集中培訓班等方式對參賽隊員進行系統培訓,開發學生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教育
成效
經過近4年的探索與實踐,學院將“三創”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學院師資隊伍中雙師雙能型教師超過60%,投入2 000余萬元建設經費建成教學科研實驗室45間,總建設面積達到3 000余平方米。教師指導學生參加“三創”活動的積極性與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數從2017年的2項提高到26項,參加學科競賽的人數超過總人數的35%,競賽獲獎質量逐年提升。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與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22年,一個項目獲得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銅獎。
4" 結束語
新工科背景下,“三創”教育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抓手,為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本文立足福建江夏學院新建本科院校實際,基于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探索了二級學院如何將“三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構建多學科多專業交叉融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
5"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A/OL].(2021-10-12)[2023-02-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A/OL].(2017-02-23)[2023-04-26].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3] 朱科蓉.應用型大學開展院校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對策[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92-96.
[4] 羅儒國.“三創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展望:以武漢大學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