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CiteSpace文獻計量工具,選取2000—2023年中國知網收錄的有關“林業碳匯”的CSSCI、核心及CSCD期刊,對發文量、發文機構、文獻作者群體和關鍵詞進行知識圖譜分析,探究21世紀中國林業碳匯研究的現狀、熱點和趨勢。結果顯示:在時間分布上,林業碳匯研究的演進經歷了探索期(2000—2007年)、成長期(2008—2013年)、瓶頸期(2014—2020年)以及發展期(2021—2023年);在空間分布上,研究機構以農林類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在學者群體分布上,群體多但分布散,跨部門合作關系不突出,呈現“少聚集”現象;在主題分布上,我國林業碳匯領域的研究主要從“林業碳匯”“森林碳匯”“氣候變化”“碳匯”“碳中和”“中國”等方面展開,研究較為豐富。因此,本文建議有關部門強化制度保障,做好頂層設計;完善計量方法,落實監測體系;加強交流協作,普及林業碳匯;創新林業碳匯金融,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關鍵詞:林業碳匯 研究現狀 研究熱點 展望 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F326.23
為改善生態環境,中國積極探索碳減排和生態文明建設道路。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做出莊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提出了“雙碳”戰略,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實現“碳中和”,必須做好碳減排,促進節能、可再生資源的發展,增加碳匯,發展固碳技術和生物碳匯[1]。由于森林資源具備固碳釋氧、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獨特優勢[2-3],因此發展以林業為核心的碳匯項目是《京都議定書》下清潔發展機制(CDM)的溫室氣體抵消機制[4],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那么,21世紀以來,中國林業碳匯研究演進如何?機構和學者群體合作關系怎樣?主要涵括哪些核心話題?未來展望如何?這些問題有待深入挖掘和探討?;诖耍疚倪\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軟件,選取2000—2023年在中國知網上以“林業碳匯”為主題的CSSCI、核心及CSCD期刊,運用知識圖譜分析林業碳匯研究的現狀、熱點及發展趨勢。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結合了庫恩的科學發展模式理論、普賴斯的科學前沿理論、社會網絡分析的結構棟理論和知識單元離散與重組理論,在科學計量學、數據可視化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款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它旨在運用“共現聚類”的思想將研究學者、機構情況、國家分布、關鍵詞、被引作者及被引文獻轉化為信息單元,并重構成網絡結構的知識圖譜,切實反映學科研究前沿和領域知識的隱含模式規律[5]。本文運用CiteSpace軟件6.2 R4 Basic版本對已有文獻進行分析,以把握林業碳匯的研究現狀、熱點及發展趨勢,并為相關研究提供依據。
(二)數據來源
林業碳匯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經濟屬性,是基于造林、再造林基礎上產生的項目碳匯量高于基線(情景)碳匯量的情形,與“森林碳匯”有本質的區別。因此,本文選取“林業碳匯”作為檢索的主題詞,選取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的中文學術期刊作為文獻來源,時間跨度為2000—2023年,檢索時間為2023年10月16日。同時,為保證聚類分析的質量與精準,選擇CSSCI、核心及CSCD期刊作為來源期刊。初次檢索共計308條記錄。隨后,對檢索記錄進行人工核對,剔除書評、報紙、宣傳報道等非學術性論文后,并進行去重處理,本文最終得到296條有效記錄。這296條記錄將作為本文后續分析的基礎。
二、結果與分析
(一)林業碳匯研究的時間分布
衡量某領域發展的重要指標就是學術論文數量的變化[6]。以1年為時間切片, 2000—2023年林業碳匯研究發文量如圖1所示。林業碳匯研究發文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①2000—2007年為緩慢上升階段(探索期)。林業碳匯研究的發文量從2000年0篇增長至2006年的10篇,年增長差異量較小,說明我國林業碳匯研究剛剛起步;②2008—2013年為劇烈增長階段(成長期)。林業碳匯研究發文量從2008年的8篇波動增長至2013年的21篇,這是因為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8年國家林業局植樹造林司發布《關于加強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及碳匯管理工作的通知》(造碳函〔2008〕72號),強調森林、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學者對林業碳匯研究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創新成果顯著;③2014—2020年為波動下降階段(瓶頸期)。林業碳匯研究發文量從2013年21篇緩慢下降至2020年的15篇,這是因為林業碳匯研究領域的碳密度、碳儲量、碳計量、應對氣候變化策略等研究成果較為成熟,學者研究進入研究瓶頸;④2021—2023年為多元發展階段(發展期)。受鄉村振興戰略、“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驅動,林業碳匯研究發文量從2021年末的16篇逐漸上升至2023年的24篇,不斷拓展和豐富了林業碳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二)林業碳匯研究的空間分布
1. 研究機構分布
研究機構的分布體現了主題研究的合作互助關系[7]。本文對296條檢索結果的發文機構進行了知識圖譜分析。將Threshol閾值設置為4,Font Size字體大小為43,Node Size節點大小為28,所制作出的知識圖譜如圖2所示。同時,合并二級學院和機構研究所,依照發文量匯總研究機構前七名,結果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在林業碳匯研究領域,發文量最高的機構為北京林業大學,發文量為44篇,表明北京林業大學對林業碳匯關注度極高,且科研能力突出,為林業碳匯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國家林業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次之,發文量為35篇;第三名為東北林業大學,發文量為27篇;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名分別是浙江農林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四川農業大學,發文量分別為22篇、21篇、14篇和8篇??傮w而言,林業碳匯研究群體以農林類院校及林業主管部門為主,地域分布在華北、華東和西北等森林資源稟賦優越的地區。
這一現象在圖2所示的發文機構知識圖譜中也得到了直觀顯示: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林業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東北林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鏈條最密集,涵括多個二級院所,表明機構對林業碳匯研究關注度高,創新成果突出,科研能力強,發文量多。但依舊存在不足:知識圖譜所示鏈條雖然存在部分聚集現象,但密集度低,表明機構合作多以高校內部為主,跨地區、跨機構合作研究少;森林覆蓋率較高的福建省、廣東省、黑龍江省等地區研究創新不高,這是因為福建省、廣東省和黑龍江省等地區是我國集體林權改革的先行地,同時是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近年來更多關注集體林權改革、天保工程成效、森林保險發展以及環境經濟等,對林業碳匯研究領域關注不夠,這些地區有待適度調整研究方向,豐富林業碳匯研究成果。
2.學者群體分布
文獻作者的知識圖譜分析,可以識別研究領域內學者之間的合作強度和互引關系[8],字體越大代表該學者發文量越多,貢獻越大;節點連線代表學者之間存在合作關系。本文將Threshol閾值設置為4,Font Size字體大小為40,Node Size節點大小為20,所制作出的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傮w而言,知識圖譜呈現“少聚集”現象。學者多但分布較零散,聚集現象不突出,說明眾多學者對林業碳匯領域存在興趣。少數的如以沈月琴為代表的浙江農林大學、以曾維忠為代表的四川農林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存在聚集,但聯系不密集,有待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同時,我們發現,論文成果較多的3個團隊分別是:沈月琴、龍飛、吳偉光、朱臻、張穎、王靜等團隊;曾維忠、楊帆、劉勝等團隊;李怒云、郭兆迪、章升東、龔亞珍等團隊,且合作以高校導師組為主,同社會團體、政府部門聯系不夠密切。
(三)林業碳匯研究的主題分布
1.林業碳匯研究學科分布
本文運用中國知網文獻計量可視化工具探析已有文獻的學科分布,制作的餅狀圖如圖4所示。圖4展示了林業碳匯研究領域文獻所屬的前10學科。首先,21世紀以來,我國林業碳匯研究文獻分布主要集中于林業學科,占比25.79%,在領域內大有可觀;其次,分布在農業經濟、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經濟理論及經濟思想史等學科,分別占25.30%、17.07%、11.26%;最后,林業碳匯研究還涉及金融、投資、證券、宏觀經濟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多學科,體現了林業碳匯研究的學科交叉融合性,這將有利于高校、機構進一步整合資源、激發創新力,培養多學科復合型人才。
2.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關鍵詞共現圖譜可以揭示該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9]。本文將Threshol閾值設置為4,Font Size字體大小為12,Node Size節點大小為14,得到的共現圖譜如圖5所示。圖譜中,節點大小代表關鍵詞中心度,字體大小表示關鍵詞出現頻次,連接線反映關鍵詞共現關系。由圖5可知,“林業碳匯” “森林碳匯” “氣候變化” “碳匯” “碳中和” “中國”等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同時,以“林業碳匯” “森林碳匯”為核心,延伸了“低碳經濟” “碳交易” “林權改革” “生態補償”等熱點,但聚類重復性高,故本文進行了關鍵詞時間線和突發性知識圖譜分析。
3.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分析
關鍵詞時區知識圖譜能夠將時區分割,并將分時圖片連接起來,完成學科知識映射任務[10]。本文將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Threshol閾值為8,Font Size字體大小為6,Node Size節點大小為12,得到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6所示。同時,為把握關鍵詞突發性,本文對關鍵詞進行Burstness分析,將γ值設置為0.4,并選取前25位關鍵詞進行列示,所制作出的林業碳匯關鍵詞突發性知識圖譜如圖7。
21世紀以來,中國林業碳匯研究呈現階段性。
2000—2007年為林業碳匯研究的探索期間,學者主要關注的是“碳匯” “碳循環” “碳排放” “氣候變化”“碳匯潛力” “市場”等,這些是林業碳匯研究的經典問題。例如,曹軍等[11]根據海南森林資源第二類調查數據,估算熱帶森林不同時段的碳儲量,并分析了近20年森林碳儲量、碳密度的構成與動態變化,指出應加強對森林各群落各群次生物量的實測與實地檢測研究,統一計算方法,以提高碳儲量計算的精度。王雪紅[12]結合全球開展的林業碳匯試點項目,分析林業碳匯項目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并結合中國國情探討我國開發林業碳匯項目的潛力。
2008—2013年,林業碳匯研究進入成長階段。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8年國家林業局植樹造林司發布《關于加強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及碳匯管理工作的通知》(造碳函〔2008〕72號),強調森林、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隨后,學者們愈發重視林業碳匯發展的研究,這一階段關注的熱點主要是“生物量” “城市森林” “森林經營” “市場化” “碳交易” “低碳經濟” “低碳農業”等。例如,簡蓋元等[13]根據福建省順昌縣農戶林業收入的調查數據,結合森林蓄積量換算因子法估算了順昌縣森林碳匯量及碳匯價值,并提出改善農戶林業收入結構的建議。胡玉可和田治威[14]探討中國林業碳匯交易發展范式和解決方案,力爭構建中國林業碳匯市場交易模式,提升中國在世界碳匯交易中的地位。趙濤和催日浩[15]分析了中國林業碳匯交易機制,并結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3大類指標,設計CDM林業碳匯評價體系,提出CDM林業碳匯項目實施保障措施。
2014—2020年,林業碳匯研究進入瓶頸期。2014年,國家林業局發布《國家林業局關于推進林業碳匯交易工作的指導意見》(林造發〔2014〕55號);2017年,福建省、四川省、湖北省、河南省以及天津市等多地印發林業碳匯試點交易方案、“十三五”生態保護建設規劃,這一階段學者們關注的是“林業碳匯交易機制” “生態效益補償”。例如:曾以禹等[16]對比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碳市場補償林業生態建設的制度設計,總結其運行機制、補償特色,提出了我國碳交易和市場補償機制的政策建議;曹先磊等[17]理清生態補償視角下國內外主要的森林碳匯市場機制、不確定性風險和碳交易視角下森林碳匯生態補償優化管理的研究進展,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提出今后森林碳匯生態補償與優化管理的研究方向。同時,曹先磊和程寶棟[18]還探討了林業碳匯CCER項目市場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不確定性,提出了加強林業碳匯項目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建立和完善森林碳匯市場融資機制和碳匯交易保障體系的建議。
2021—2023年,林業碳匯的研究突破瓶頸,迎來新發展。2021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各地區積極出臺碳交易方案,政策導向也深化了林業碳匯研究的方向。這一階段,學者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等對林業碳匯展開了豐富的邊緣探索。在此期間,研究熱點關鍵詞有:“鄉村振興” “實物期權”等。例如,黃巧龍等[19]分析影響福建省欠發達山區林農參與碳匯林生產經營意愿的因素,建議提升林農參與意愿和林業收入,實現自生式增長,助力鄉村振興。牛玲[20]厘清了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理論和實踐,建議完善碳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運行機制,構建互相連通的履約市場、自愿市場和普惠市場“三位一體”多元化碳匯生態產品交易體系。馮丹娃和曹玉昆[21]通過文獻計量分析“雙碳”戰略的研究熱點與趨勢,提出林業經濟改革的有效建議。董丙瑞等[22]基于資產證券化的視角,對林業碳匯資產證券化的模式、原理以及適用性進行理論分析,然后設計相應的林業碳匯資產證券化的框架體系,探討林業碳匯的價值實現模式。鄒麗梅和任玲羽[23]討論認購林業碳匯替代履行生態環境修復責任問題,提出了建立生態環境評估機制和林業碳匯認購資金管理制度的建議。
4.關鍵詞突發性知識圖譜分析
通過圖7的2000—2023年林業碳匯關鍵詞突發性知識圖譜可以得知,21世紀以來,林業碳匯研究的熱點圍繞“碳匯” “林業” “對策” “碳匯項目” “氣候變化” “森林管理”等展開。在2000—2007年探索期間,林業碳匯研究的核心議題為應對氣候變化、開展碳匯項目;2008—2013年成長期間,林業碳匯研究的核心議題為發展低碳經濟、開發碳匯林業等;2014—2020年瓶頸期間,林業碳匯研究的核心議題為碳交易、鄉村振興等;2021—2023年發展期間,林業碳匯研究更加注重實現碳中和目標,這些同關鍵詞時區知識圖譜結果一致,表明了林業碳匯核心主題的演進趨勢。
三、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本文利用CiteSpace知識圖譜軟件分析了21世紀以來中國林業碳匯研究的時間分布、空間分布和主題分布,得出如下結論:
在時間分布上,21世紀以來我國林業碳匯研究總體呈現先上升后波動下降趨勢,主要分為四個階段:2000—2007年探索期、2008—2013年成長期、2014—2020年瓶頸期以及2021—2023年發展期;在空間分布上,我國林業碳匯領域的研究機構主要以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以及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內部導師團隊為主,機構對林業碳匯領域關注度高且成果突出,但跨地區、跨機構的研究較少,呈現“少聚集”現象,部分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地區如福建省、廣東省、黑龍江省等地區對林業碳匯關注度不高,科研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在主題分布上,我國林業碳匯領域的研究主要從“林業碳匯” “森林碳匯”“氣候變化”“碳匯”“碳中和”“中國”等主題展開,研究主題較為豐富。
(二)展望
1.強化制度保障,做好頂層設計
作為市場交易的引導者和調節者,政府應強化制度保障,促進政策落地、落實、落細,做好頂層設計。一方面,政府需要從碳匯產權和計量屬性出發,根據《產權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林業政策學》《森林保護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科學界定森林資源、林木資源及碳匯的產權,解決碳匯權屬爭議和重復計量等問題,建立權責明確、歸屬清晰的林業碳匯產權制度,做好林業碳匯的主體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森林資源培育經營、森林資源保護、森林資源采伐利用、林木產品流通、林業碳匯保險政策,落實林農開展林業碳匯的生態效益補貼,做好林業碳匯的配套設施建設,保障林業碳匯的持續供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2.完善計量方法,落實監測體系
目前,林業碳匯碳儲量計量方法主要有生物量法、蓄積量法和生物量擴展法。雖然生物量法、蓄積量法的基本邏輯直接、明確,技術簡單,但測算的精度較低,實用性和可靠性不足。蓄積量擴展法考慮了林下植被及地表固碳能力,碳匯儲量計量更加精確,建議有關部門在兼顧成本效益原則和有用性原則基礎上,采用蓄積量擴展法計算林業碳匯儲量。同時,應充分肯定林業企業在CCER項目成立前營林造林的努力和投入,建議采用“總碳匯量”的計算思路估計林業碳匯儲量并計算相應的經濟價值。此外,政府部門需依托森林資源分布特征,借助大數據、遙感模型建立林業碳匯監測體系,動態監測各地區碳儲量、碳密度,定期形成監測報告,保障林業碳匯計量的真實和可靠。
3.加強交流協作,普及林業碳匯
高校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陣地,是匯聚人才、培養人才、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應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匯聚、科研平臺匯集、學科交叉融合等優勢。一方面,各高校需強化跨高校、跨機構、跨部門的交流協作,尤其是森林資源稟賦較高的福建省、廣東省、黑龍江省等地區高??蒲性核?,更需加強科研協作,積極同自然資源局、林業和草原局等政府部門、北京綠色交易所等碳交易平臺以及社會團體溝通,不斷豐富和完善林業碳匯領域的邊緣研究,破除“資源詛咒”;另一方面,各高校需同政府有關部門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借助“螞蟻森林” “閑置交易”等案例普及林業碳匯、碳交易知識,提高知識趣味性,加大林業碳匯宣傳廣度和深度。
4.創新林業碳匯金融,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在推進林業碳匯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創新和保護林業碳匯金融產品至關重要。一方面,相關部門需考量森林、林木等自然資源屬性,積極創新林業碳匯金融產品,引入林業碳匯現貨、期貨、期權、綠色債券等,盤活林業碳匯資產效益,建立林業碳匯市場化機制。同時,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暢通社會資本進入林業產業途徑,創新PPP融資模式,解決林農、林企融資困境,助力林業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另一方面,天保工程、國儲林碳匯資產適度納入自愿碳減排市場公開交易,政府“兜底”提升碳交易市場活力。同時,借鑒國內外已有成熟的金融市場和綠色交易市場的經驗,完善林業碳匯信息披露機制,降低碳匯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落實“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參考文獻:
[1]于貴瑞,朱劍興,徐麗,等.中國生態系統碳匯功能提升的技術途徑:基于自然解決方案[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2,37(4):490-501.
[2]薛龍飛,羅小鋒,李兆亮,等.中國森林碳匯的空間溢出效應與影響因素——基于大陸31個省(市、區)森林資源清查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7,32(10):1744-1754.
[3]張衛民,李辰穎.森林資源資產負債表核算系統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6):1245-1258.
[4]孫銘君,彭紅軍,叢靜.碳金融和林業碳匯項目融資綜述[J].林業經濟問題,2018,38(5):90-98,112.
[5]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 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 科學學研究,2015,33(2): 242-253.李杰.CiteSpace中文版指南[EB/OL].http://cluster.ischool.drexel.edu/~cchen/citespace/manual/CiteSpaceChinese.pdf,2015-05-03.
[6]羅卓然,王玉琦,錢佳佳,等.學術論文創新性評價研究綜述[J].情報學報,2021,40(7):780-790.
[7]葉光輝,畢崇武.知識交流視域下的跨地域科研協作發展態勢及趨勢分析[J].情報學報,2020,39(5):500-510.
[8]蔡少燕.中國人口家庭式遷移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2,31(3):649-661.
[9]張立,尹萍.我國圖情領域近十年國際發文研究熱點和前沿剖析[J].情報科學,2020,38(5):80-87.
[10]Jia G L, Ma R G, Hu Z H.Review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design problems based on CiteSpace[J].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19,2019:1-22.
[11]曹軍,張鐿鋰,劉燕華.近20年海南島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變化[J].地理研究,2002(5):551-560.
[12]王雪紅.林業碳匯項目及其在中國發展潛力淺析[J].世界林業研究,2003(3):7-12.
[13]簡蓋元,馮亮明,王文爛,等.森林碳匯價值與農戶林業收入增長的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0,30(4):304-308.
[14]胡玉可,田治威.中國林業碳匯交易發展范式及化解途徑[J].求索,2012(11):23-25.
[15]趙濤,崔日浩.中國林業碳匯交易機制及其評價體系構建[J].求索,2013(8):12-14.
[16]曾以禹,吳柏海,周彩賢,等.碳交易市場設計支持森林生態補償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6):67-76.
[17]曹先磊,張穎,石小亮,等.碳交易視角下森林碳匯生態補償優化管理研究進展[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4):430-435.
[18]曹先磊,程寶棟.中國林業碳匯核證減排量項目市場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環境保護,2018,46(15):27-34.
[19]黃巧龍,曾京華,陳欽.鄉村振興林農參與碳匯項目意愿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9,39(4):363-369.
[20]牛玲.碳匯生態產品價值的市場化實現路徑[J].宏觀經濟管理,2020(12):37-42,62.
[21]馮丹娃,曹玉昆.“雙碳”戰略目標視域下我國林業經濟的轉型發展[J].求是學刊,2021,48(6):91-100.
[22]董丙瑞,黃振鏞,吳彬紅,等.林業碳匯的價值實現模式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23,43(1):1-8.
[23]鄒麗梅,任玲羽.認購林業碳匯替代履行生態環境修復責任問題探析[J].世界林業研究,2023,36(4):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