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皖南民居與山西民居是中國民居的杰出代表,它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很高的技藝和藝術成就。它們的建筑樣式、裝飾紋樣與手法極具當地人文特點,是我們研究民間美術區域性特征的重要資料。本文選擇一南一北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進行比較分析,意在能夠更清楚地探析中國民間美術的區域性特征,也借此與民間美術研究者交流。
關鍵詞:民間美術;區域性特征;共性;差異性;山西民居;皖南民居
中國民間美術門類紛呈、異彩多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的形成和發展,與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環境及社會文化習俗有十分緊密的聯系,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當地民族文化長期發展交融中形成的結果,由于地域特色濃郁,因而民間美術的區域性特征也特別鮮明[1]。中國民間美術中的建筑藝術——民間居住建筑,承載著中國民眾最難以忘懷和賴以依存的故土或家鄉情懷,體現著當地居民的文化性格,凸顯著當地民眾的民風民俗,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文化差異,并穩定地在此地域流傳。這種具有明顯地域差異的民居建筑,通常被稱之某民族/某地區傳統民居,如采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青瓦白墻馬頭翹角的徽州皖南民居和獨立式窯洞形四合院的山西民居。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居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各傳統民居的區域特征。“北山西,南皖南。”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最能集中體現我國北方民居和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下文以皖南民居與山西民居為例,比較它們各自的建筑文化特點和地方風格,以便能夠更清楚地把握中國民間美術的區域性特征。
一、兩地民居體現出的民間美術共性
皖南民居與山西民居,雖一南一北,但皆依山(黃山、太行山)靠水(長江、黃河),都是中國民居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國民間美術文化的重要呈現。它們都在中國民間美術“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思想指導下,結合當地氣候、當地民族風俗習慣等方面塑造出眾多獨具特色的藝術造型,體現出當地民眾獨特的審美情趣;它們的建筑樣式、裝飾紋樣與手法,都體現出其在技藝和藝術上的極高成就;它們都歷史悠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們研究民間美術的珍貴材料。
北方山西民居深沉厚重,南方皖南徽派建筑秀麗細膩,二者雖風格各異,但都采用磚木結構;居室位置安排主次分明,體現出社會倫理和等級次序。因同屬中華文化一脈,相同的文化給傳統民居裝飾奠定了基調,所以它們都好借以隱喻、借喻等手法,以意、形、音的方式,或明示或暗寓蘊藏吉祥、富含哲理的雅俗文化,表達出主人對平安富貴、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等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與祈盼[2]。例如,石榴葡萄常用于寓多子,喜鵲登梅常用于寓喜(鵲)上眉(梅)梢,大猴背小猴常用于寓輩輩(背)封侯(猴),柿子與如意常用于寓事事(柿)如意,大獅小獅和合二仙、仙鶴、鹿、桃、牡丹等使民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體現了天人合一、以人為中心,寓意吉祥、祈福求全求富,表達著對家鄉的深深熱愛以及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觀念。
二、兩地民居體現出的民間美術區域差異性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于中國各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用法、生活習慣、人文條件、自然環境等方面具有差異性,各地民居建筑在布局、結構以及使用上,都表現出特定地域文化積淀出的特色和差異,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南北生活習俗、地理環境、人文氣質的不同形成南北文化的差異,又形成風格迥異的裝飾藝術。民居的多樣性面貌,實際上就是民間美術區域差異性的重要體現。
(一)藝術風格的差異:輕展靈巧與古樸恢弘
白墻灰瓦馬頭墻,是皖南民居主要的特征,江南多水多山,所以皖南民居大多依青山、傍流水,小橋曲折、人家掩映,庭院深深、馬頭檐重,錯落有致、輕展靈巧,這是中國南方人性格中細致、靈巧的體現。在明清徽商繁華型經濟文化的渲染下,形成帶有部分功利因素、炫耀成分和具有夸張表現形式、精妙技法的建筑藝術作品風格[3]。山西民居踞黃土高原,則是依山鑿壁,貼砌青磚,墻體厚實,灰墻高聳、外墻封閉,布局規整、規模龐大,厚實的磚墻上大多雕刻著抽象的圖案,古樸恢宏,用以彰顯北方主人穩重的性格、顯赫的地位、強大的經濟實力和作為對外界的軍事防備力量。
(二)建造結構上的差異
1.天井與合院
皖南徽州民居最明顯的特征是天井院樣式。以天井為中心,高墻封閉,天井透光透亮,更是視野、人心自由和外界溝通的渠道。而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院內天井,俗稱“四水歸堂”,明著是具有防火和防御功能,實則是傳達民間美術的吉祥觀念(徽商求財求富)、儒家教化、風水文化,反映“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
山西民居建筑,以獨立式窯洞形四合院居多,最出名的是晉商們發家后建造的豪宅大院。從大門至正房,一條中軸線貫穿整個院落。院落坐北朝南,多為單坡屋頂,南北長,東西窄,四面圍合,被稱為“宅俱全”,對內開放,對外封閉,既體現了傳統思想的等級、秩序和中庸之道,又蘊含了民間美術的求全求福吉祥觀念。同時這種建筑形式因地制宜,節約土地、經濟省工,防火防噪、冬暖夏涼,表現了人們對這片黃土地無窮的熱愛和追求經濟實用的智慧。
2.馬頭墻與半片墻
皖南民居和山西民居在屋頂構造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一方面是由于氣候因素,南方夏雨濕熱,需及時排水散熱,北方風大冬冷,御寒保溫為其首要。因此,皖南民居馬頭墻凸出屋頂,形成重重飛檐;屋頂厚度比較薄,木基層上的苫背層也比較薄,上鋪蝴蝶瓦,采取正反相扣的方式,形成瓦脊(又稱合瓦屋面)[4],便于雨水順脊而下,也便于夏天通風散熱。山西民居的山墻完全在屋面下,瓦脊的另一面,是切成平平的墻根,即所謂一面瓦,俗稱瓦房出水、半片墻;屋頂構造一般較厚,在木基層上先有厚達15~20 cm苫背層(包括護板灰、泥背、抹灰背),既起到擋風保溫的效果,又穩固調節屋面。墻高壁厚、高聳威嚴,不開窗戶、外觀封閉,也是為了起到較好的保溫、擋風和防盜的作用。
3.院中天井與屋頂煙囪
皖南民居最明顯的特征是進深豐富的院落。每個院落的中心都有天井,高低錯落、聚水防火。徽商們視水為財,認為天上落下的雨水,就是天上降下來的財富。從天上落下的雨水會從四面屋頂流入院內中心的天井,此被稱為“四水歸堂”,是徽商們極力求財求富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反映。
觀看山西民居建筑,只要稍作留意,就會發現每戶房屋頂上有各種造型的煙囪,有碑亭式、鐘鼓樓形、塔樓形、房屋式、祥獸動物等造型,它們婀娜多姿、儀態萬千地點綴在高低錯落的屋頂上,大大豐富了屋頂的輪廓線和空間層次,構成一道別致的風景。山西屬北方氣候環境和燃煤地區,室內燃煤(木)取暖,必須設置煙囪通風排煙。經濟比較富裕的人家,則用吉祥圖案的石雕裝飾出煙口,如龍口(出煙口)吐煙,吐出紅紅火火的好日子,如煙云蒸蒸日上。萬字紋,吉祥幸福萬年不到頭[5]。風水樓閣,賜福降喜、吉星高照。獸形煙囪的用意已遠遠超出取暖排煙、裝飾的需求,體現出主人家借其威嚴莊重的形象來驅魔辟邪、護佑家安,從而煙火綿延、人丁興旺的心理需求。
4.月梁與直梁
一般說來,皖南民居喜歡用香樟木制作月梁(向上彎曲,又稱冬瓜梁),造型優美,又合乎視覺受力的安全感。梁架多雕刻、重裝飾,如在瓜柱端部有燈籠狀雕刻,梁駝做成倒元寶狀,梁駝刻有、繁復精美的浮雕。雖然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但用料大,不利于資源節約。山西民居梁架則常用紅松或者落葉松等北方較常用的木材,在明清后一般用直梁,瓜柱兩側安置扶持木(又稱角背)以加強穩定性,還有檁條,起到橫向的紐帶作用[6]。
(三)裝飾雕刻手法的差異:繁復與抽象
在民居磚石裝飾上的精心雕刻,是特定文化現象的物化反映,表達的是對某種心理暗示的共同認可,其實更是建筑裝飾功能和個人情懷表達的完美結合,在朝夕相處中世世代代感受和傳承著這種文化。猶如磚、石、竹木寫成的地方志,生動而永恒。所不同之處,徽州地區盛產木材和竹子,因而木雕更加細膩廣泛。南方更重視文化的承傳,較多地出現戲曲人物等主題性雕刻,人物、場景刻畫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工藝精細,風格細膩、典雅。畫面透視多達四層,近景層次分明,其中高不足寸的人物眉眼俱全,亭臺樓閣全部鏤空,形象栩栩如生[7]。徽州民居庭院深深,空間十分開放,布局盡顯靈巧,裝飾也注重輕盈、通透,大多采取圓雕、透雕等立體手法,就連一些平面的墻體也時用透雕形式。
在山西,火炕是每家人必不可少的活動場所,寢食等各類行為大多在火炕上進行。火炕的墻面、窗戶便成了裝飾的重點部位,于是就有了炕圍畫和剪紙、煙囪。因為本身空間封閉,體形厚重,所以裝飾中采用浮雕、平雕、模印花紋等平面手法居多。裝飾的題材多采取抽象構圖,寓意著吉祥如意,較少使用長篇的故事,顯得沉穩、厚重、樸實無華。如王家大院中的木雕“連升三級”的畫面中,花葉的尺寸與公雞相仿,已經脫離自然的事實層面,卻使得構圖顯得均衡,裝飾效果十分顯著[8]。
(四)經濟文化影響的差異:程朱理學與關公文化
明清時期“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徽州),江北則推山右(山西)”[9],晉商發跡早于徽商,但二者同樣引領中國經濟數百年,影響深刻而廣泛。
作為朱闕故里的徽州,深受儒學、理學思想影響,徽人“賈而好儒”“左儒右賈”“學而優則仕”,把業儒看得高于服賈,尤對子弟業儒無不寄予厚望,期待甚殷,徽州“十家之村,不廢誦讀”“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徽商把所獲得的利潤用于買地、修祠堂或者化在豪華奢侈生活之中,賺了錢一定得讓子弟讀書考取功名。徽商在長期的外出經商活動中,家眷需得宗族照顧,要與宗族保持密切關系,多聚族經營,“用親不用鄉”,通過在宗族內部選拔經商人才和宗族權威維持經商行為。為了規避用親的風險,徽商不僅在自己的家鄉修建祠堂,即使前往外地經商,也在會館中設置祭祀朱熹的地方,把朱熹的理學作為家族內行事和經商活動的準則,用朱熹理學所倡導的尊卑有序的宗族力量,來強化對族人和企業的規范和控制[10]。
關公“義薄云天”,作為山西老鄉,凡有晉商活動的地方,多建有晉商會館和關帝廟,把關公作為他們最尊奉的神明,形成關公文化。一方面,關公重“義”,晉人經商“以義為重”“以義制利”;另一方面,關公“誠信”“忠誠信義”、“仁義”當先。只有在精神、道德、行為方面重“信義”,才能得到關公的“庇佑”。所以晉商大多重家庭,不論他們“走西口”“闖關東”,走多遠、在哪里,一去幾年或數十年,賺了錢最后都要回到山西的家;他們同樣重家鄉,經商“用鄉不用親”[11],優先選擇鄉內優秀的人才。這不僅方便整體運營管理,也有著提攜鄉里的作用。
三、結語
民居是人常駐的空間,是家,是情感的皈依地,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朝夕相處中深知它的重要性,因而更關愛它,將各種表達自己追求向往的生活和各種令人愉悅的裝飾點綴于每一個角落,墻、窗、門、桌、椅……甚至排水溝、地漏、煙囪等部位,足見精心之至。中國的民居根據天氣以及當地的水土氣候、文化習俗,采用當地適合的建筑原料,使得整個民居空間布局合理,互相呼應,使居住變成一種享受,人們不僅從中體驗生活帶來的輕松與和諧,更表現出對自己生活的負責[12],凸顯出當地人文文化的審美趨向,是我們研究新的人居環境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也是更好傳承、把握中國民間美術文化精髓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王彥發.中國民間美術概論[M].鄭州:海燕出版社,2011:176-184.
[2]王楓.探析王家大院三雕的文化內涵[J].財經界,2009(1):118-120.
[3]晁佳,戴儉.晉商與徽商民居建筑比較研究[C]//第十七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2009:90-93.
[4]喬飛.南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同異性探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6.
[5]王建華.說說山西的古煙囪[J].榮寶齋,2003(1):202-208.
[6]劉鐵梅.傳統民居磚石裝飾構件的研究[C]//中國建筑學會,中國建筑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西安:中輕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2003:7.
[7]段亞鵬,嚴昭.皖南民居與山西民居的差異性淺析[J].四川建筑,2011(1):57-59.
[8]康紅艷.明清晉商民居裝飾藝術特征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2.
[9]王晉麗.明清時期晉商與徽商倫理文化之我見[J].中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2):31-33
[10]張正明.明清晉商與徽商的比較[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1):62-64.
[11]翁禮華.評說晉徽兩大商幫[J].中國財政,2011(12):76.
[12]張宇. 東西方居住理念在當代中國住宅設計中的沖突與融合[D].長沙:湖南大學,2008.
作者簡介:杜志遠,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博物館美育、地方性特色課程構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