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高校圖書館APP為例,構建了基于用戶體驗要素的交互設計策略,從設計目標、功能和內容、架構和流程、頁面布局、界面設計五個交互設計環節展開實踐驗證。該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適用性,可有效提升高校圖書館APP的用戶體驗,為基于用戶體驗要素的交互設計研究提供理論支撐,促進交互設計領域發展。
關鍵詞:用戶體驗要素;交互設計;用戶體驗;高校圖書館APP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產品交互呈現出以滿足用戶體驗為核心的趨勢,有助于提升產品價值和用戶滿意度。文章以用戶體驗要素為基礎,構建了交互設計策略,試圖從多個維度理解和應用交互設計的流程和方法,深入剖析如何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結合高校圖書館APP展開交互設計實踐,發現問題并優化設計,這樣不僅驗證了基于用戶體驗要素的交互設計的可行性和適用性,還為高校圖書館APP的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一、交互設計探究
(一)交互設計概述
交互設計(Interaction design)作為獨立交叉的新興學科領域,經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以用戶為中心,旨在提高用戶體驗和產品價值的設計理念[1]。它主要關注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互動,研究用戶心理、需求、目標和體驗等方面,并與產品功能相結合,最大程度地讓用戶使用產品時更加快捷流暢、愉悅有效[2]。簡單來說,設計師根據用戶場景設計出用戶與產品的互動行為,從而實現目標。由于交互設計概念的提出時間還不到40年(Bill Moggridge在1984年首次提出),特別是進入數字化時代后,隨著產品形式和用戶體驗日趨復雜,多學科各角度的剖析讓交互設計理論研究更加多元化,業界對于交互設計的概念界定仍處于不斷修訂與補充的階段。
(二)交互設計原則
在互聯網信息與體驗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產品體驗感知、用戶真實需求等都在不斷地重新塑造,為了能夠嚴謹有效地給用戶帶來更有利的產品體驗,采用科學的系統性方法原則,進行交互設計研究干預和落實,就變得非常必要[3]。筆者借鑒人機交互專家尼爾森(Jakob Nielsen)的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以及筆者的實踐經驗,針對APP的產品交互特點和用戶行為習慣,分析APP交互設計原則的運用[4]。這些原則涵蓋了APP導航設計、反饋機制、內容呈現等方面(如表1)。
二、基于用戶體驗要素的交互設計策略
(一)用戶體驗要素概述
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最早被廣泛認知是源于20世紀90年中期,由用戶體驗設計師唐納德·諾曼(Donald Norman)提出并推廣[5]。它是研究用戶在使用產品、系統或服務之前,使用期間以及使用后的過程中,通過場景所建立起來的全部主觀感受,包括用戶視聽的感觀體驗、使用的交互體驗、心理的情感體驗各個方面,整體是有價值且有意義的[6]。
為了確保“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User-Centered Design)”,在整個設計流程中就需要充分考慮到用戶體驗要素。其要素是由戰略、范圍、結構、框架和表現五個層面,所構建的一個自下而上的基本架構,只有在此架構上研究用戶體驗問題,才具有實質性意義[7](如圖1)。從縱向上觀察,每一層面都是根據其下面層所決定的,底層處理的更多是虛擬抽象的內容,而隨著層級上升,也逐步呈現為更具體化的內容。從橫向來看,每一層面都有抽象且具體的信息內容。同時為了能夠適應產品特征的雙重性,從中間將五個要素層面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任務操作為主的功能型產品,另一類是以關注信息為主的信息型產品。
1.戰略層。需要考慮的是經營者與用戶分別想從產品、系統或服務中獲取什么,簡而言之就是產品目標與用戶需求。雖然用戶體驗的開始都起于戰略層,但這并不意味著戰略執行前就要完全確定下來。戰略是在不斷地修改與矯正的,并貫穿整個用戶體驗流程。
2.范圍層。當開始考慮能夠為用戶提供什么內容與功能,解決多少用戶痛點時,也意味著進入范圍層面,從而確保全部的內容需求和功能規格。內容需求是指為用戶所展現的內容,功能規格是對所需功能的詳細說明,兩者都需通過清單化的說明文檔進行整理。
3.結構層。是用戶體驗開始形成的地方,用來設計產品如何響應用戶需求,明確包含了所有信息與功能的層級邏輯,大部分依舊處于概念性環節[8]。軟件開發的功能型產品,通過交互設計描述了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任務行為關系。內容建設的信息型產品,采用信息架構方式將信息表達給用戶。共同之處都是在理解用戶的行為方式與思考邏輯,以此構建用戶體驗。
4.框架層。確定產品的界面設計、導航設計和信息設計,呈現出具象化的物理表現形式,從而實現更好的信息傳達和理解。信息設計跨越了功能與信息邊界,旨在有效地給用戶傳達想法。導航設計為用戶指明方向,便于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界面設計通過可交互元素布局,提供給用戶完成任務的能力。
5.表現層。是用戶使用產品時第一時間所接觸的層級,通過美學將內容和功能元素匯集一起,完成了其他四個層面的所有目標,并同時滿足用戶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五個方面的感官感受,從而提供全方位的感知設計,提高用戶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度和使用持續性。
(二)交互設計中用戶體驗要素應用
以用戶為中心的交互設計,需要從用戶角度出發,去感知用戶心理及操作過程。因此,為了優化產品的交互體驗,在設計過程中可通過應用用戶體驗要素的五層關系,為產品交互設計各環節提供明確的思路指導。在整個產品從0到1的交互設計過程中,可區分為做正確的事情、正確的做事情兩個階段轉變。當通過與對象的互動來設計體驗時,可細化“為什么(WHY)”“什么(WHAT)”“如何(HOW)”三個不同層次[9]。整個過程與用戶體驗要素各層面關系相對應(如圖2)。
做正確的事情階段,產品尚處于抽象概念狀態,包括產品定位與需求分析兩個重要環節。其中產品定位討論為什么要開發這個產品,企業與用戶可以通過產品得到什么,是對戰略層中產品目標的定義與用戶需求的挖掘,可指向交互設計中設計目標環節。需求分析是在探討我們要開發什么,產品給用戶提供了什么內容與功能,確定了范圍層中產品的需求內容與功能規格,對應了交互設計的信息和功能環節。
正確地做事情階段,產品逐步呈現出具體形態,但也僅是產品的概念設計環節,概念設計是在研究產品具體該怎么做,其實設計從產品定位時已經開始進行。交互設計過程包括產品的架構和流程、頁面布局、界面設計,分別對應了用戶體驗要素的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
(三)構建交互設計策略
交互設計是一個由過程、方法和態度組成的混合工作,關于過程和方法論的討論,有助于提高設計的系統性[10]。基于用戶體驗要素的交互設計策略,深度解析交互設計過程中用戶體驗要素如何應用,多維度地理解和應用交互設計的流程和方法(如圖3)。縱向為結合用戶體驗要素的交互設計各個環節,包括設計目標、信息和功能、架構和流程、頁面布局、界面設計。橫向為每個設計環節的策略方法,包括設計方法或工具的應用,以及設計輸出的階段性結果。
1.設計目標。在交互設計中該環節側重于用戶研究,可劃分為用戶調研和用戶細分。通過問卷調查、用戶訪談和焦點小組等用戶調研手段,可以有效獲取用戶需求,發現使用前后可能存在的擔憂和阻礙。借助數據分析和場景分析等方法,可深入了解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偏好,進一步細分用戶。用戶研究在交互設計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明確了目標用戶,而且有助于定義產品目標,為后續產品設計提供了研究基礎[11]。該環節需要與用戶研究專員共同參與,協助完成故事版、人物畫像等內容輸出。
2.信息和功能。通常包括產品的信息內容和功能范圍,為需求的整合分析環節。交互設計師需要參與到需求收集工作中,便于更好地理解產品目標,把握用戶需求,盡可能地設計出對企業、產品及用戶共贏的前瞻性設計方案。對于此環節繁雜的需求需要進行優先級劃分,可通過KANO模型、馬斯洛需求圖等方法,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優先滿足用戶最需要的需求,降低不必要的開發成本和時間,避免無謂的功能復雜化,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并提高用戶體驗。最終協助產品經理輸出簡潔、量化、客觀的需求文檔和功能清單。
3.架構和流程。由規范的架構設計與任務流程構成。架構設計需要根據需求的研究,來確定產品功能架構的各個功能模塊,再針對每個模塊的詳細內容,采用卡片分類等有效方法制作信息架構,以確定合適的信息分類方式與層級關系。任務流程設計是通過場景化思維將雜亂無章的功能點,根據用戶目標有次序地組織起來的過程。所以及時更新和優化架構設計與任務流程,是提高用戶效率和體驗的關鍵因素之一。自然此交互設計環節輸出的是產品的功能架構圖、信息架構圖、功能流程圖。
4.頁面布局。此環節已逐步形成了產品的具體形態,包括產品的導航設計與原型設計。導航設計關注的是如何為用戶提供方便且易用的導航方式,幫助用戶輕松地理解和使用產品,從快速找到所需的功能與信息,提高產品的用戶體驗。原型設計從簡易的低保真線框圖再到可交互的高保真原型圖,其目的是勾勒出界面結構和布局,模擬用戶與界面之間的交互,實現用戶與產品間的信息傳遞。整個頁面布局設計需要遵循一定的視覺設計心理學,如格式塔定律,通過接近性、相似性、封閉性、連續性等設計原則,讓頁面布局更優雅,信息條理更清晰,方便用戶瀏覽,從而提升用戶體驗[12],最終輸出產品頁面流程圖,以及產品原型圖。
5.界面設計。具體可劃分為設計原則與界面要素兩模塊。為了確保產品在不同的設備和平臺上都具有較好的交互體驗,不僅需要考慮產品的系統與設備特性,包括不同操作系統、硬件設備和軟件環境等因素,以便做出相應的優化調整。同時,也要遵循平臺與組件規范,通過可用性原則介入,保持界面要素的一致性、可預期性等,以提高產品的易用度和用戶滿意度。到了最后交互環節可完成產品UI設計、產品DEMO輸出。
三、中國高校圖書館APP的發展現狀與展望
(一)目前發展現狀
通過用戶訪談的方式,深入了解高校圖書館現存的問題和用戶需求,挖掘并塑造新型高校圖書館的觀念和方式,探索其實現的可能性,從而為后期的高校圖書館APP交互設計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指導。選擇山東、山西、廣西、湖南、遼寧五省10所高校進行研究,每省涵蓋本科和專科各1所,其中參與訪談師生的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學歷各2人,五省總計30人,涉及女生17人,男生13人。研究將按照用戶使用圖書館前、中、后行為路徑的需求進行分類整理,為尋找設計機會提供依據(如表2)。
經過前期訪談研究,基本上對高校圖書館的用戶需求點有了一定的認知。為了更加深入了解高校圖書館APP目前發展狀況,需要對相關競品進行一定的深度分析。通過分析和總結競品的共同設計,避免了錯誤的盲點設計,同時找出競品現存問題,為產品差異化提供前期經驗基礎。為此下載并使用了國內評分領先且具有代表性的幾款高校圖書館APP,并按照用戶體驗要素的五個層面進行多維度競品對比分析(如表3)。可發現我國高校圖書館APP尚處于發展階段,雖然能夠基本滿足用戶必要的借閱需求,但卻仍舊缺乏個性且優質的借閱服務體驗。同時借閱過程中類似書籍交流、資源共享等期望和興奮型需求方面相對落后,無法形成交流學習的氛圍,導致APP黏度較低,可見未來高校圖書館APP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資源共享”理念的普及和后疫情時代的影響,在線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在線學習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再一次凸顯[13]。目前,用戶對移動端產品的使用度較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移動端能夠較大程度地利用碎片化時間,與傳統圖書館面臨各種服務問題不同,移動圖書館以其方便、快捷、實時等特點,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14]。同時,高校圖書館APP也成為學生交流學習的重要紐帶和圈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和服務。
未來高校圖書館APP的發展趨勢需要深度重視用戶體驗服務[15]。首先,需要掌握學生使用APP的習慣和喜好,定期進行使用體驗評估,提供更加個性化書籍借閱與推薦等服務,以滿足每位學生的不同需求。其次,在APP架構設計與界面設計上,應注重可用性原則,以用戶為核心,提供優質的操作體驗。此外,高校圖書館APP還需加強與其他教育資源的合作,提升產品自身黏度和用戶滿意度,例如通過開展在線書籍交流會、在線講座、數字化展覽、公開課等資源[16]。最后,整合新技術,例如數據分析、智能算法、虛擬現實等,可以打造更加優質的移動學習體驗,滿足學生“隨時學習”的需求。總之,未來高校圖書館APP的發展應該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和可靠的借閱服務體驗,同時借助資源聯動和新技術來促進用戶與產品的協同發展。
四、基于用戶體驗要素的高校圖書館APP " " " " " "交互設計實踐
在上述高校圖書館APP現狀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基于用戶體驗要素的交互設計策略,設計一款高校圖書館APP進行交互實踐研究,并完成對本文交互設計策略的驗證和APP的優化,從而為高校圖書館APP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促進其不斷創新。
(一)設計目標
開展用戶研究工作,細分并建立目標用戶的人物畫像(如圖4)。這對后期APP交互設計過程非常有幫助,只有清晰地了解目標用戶,才能更好地為其進行設計服務,從而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因此,必須始終圍繞著目標用戶去開展交互設計工作,不斷提升用戶體驗,讓產品更加符合用戶需求。
(二)信息和功能
基于產品目標和資源可行性的考慮,并根據用戶調研、團隊頭腦風暴和競爭對手啟示,完成了需求收集和篩查任務。后續通過KANO模型進行需求優先級排序,其中必備型需求包括基本的書籍信息檢索和館藏信息,是高校圖書館APP中不可或缺的需求點。期望型需求包括了熱門書籍推薦、書籍篩選方式以及逾期提醒等需求,進一步貼心地提升了用戶使用體驗。興奮型需求方面,以書籍分享的交流圈和以資源共享的在線教育,既滿足了學生知識討論與學習的需求,又滿足了學校提升學習氛圍的需求,也滿足了產品提高用戶粘性的需求。作為一款功能型和信息型共存的產品,除了編寫需求文檔外,還需整理APP的功能清單,以便后續的架構設計工作。
(三)架構和流程
APP功能架構可劃分為書籍檢索、在線教育、書籍交流、個人信息四個重要模塊(如圖5)。書籍檢索模塊可分為直接檢索和間接檢索兩種方式,對于目標明確的用戶,可直接使用搜索入口。而對于目標模糊的用戶,可通過書籍分類、熱門推薦、排行榜、篩選標簽等功能,逐步清晰目標并幫助完成書籍檢索,最終選擇滿意的書籍。在線教育模塊可以通過校內外資源支持,提供講座、展覽、公開課等功能。書籍交流模塊是滿足學生知識分享的重要功能,也是與競品拉開差距的關鍵。該模塊既可以圍繞所借書籍進行書籍分享功能設計,也可以通過咨詢功能來尋求相關書籍的推薦,所以帖子發布和消息通知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個人信息模塊,為用戶提供實時查看個人資料、借閱狀態、書籍收藏等功能,幫助用戶更好管理書籍借閱信息。
與架構設計緊密相連的就是任務流程設計,整個過程需對照用戶實際行為進行步步推導,明確信息與動作的交替,為用戶提供多條任務流程,以達到用戶目標和期望[17]。如模擬某學生想要了解圖書館內某本書的館藏位置,在無異常情況下,學生首先需明確所借取書籍的書名、作者等關鍵信息,然后通過咨詢圖書館管理員或查詢機來找到書籍位置。但如果學生怕在尋找途中忘記位置,常見做法就是將信息記錄下來,這樣就不用因返回重復詢問而沮喪,這也是另一條任務流程。可見在同樣獲取館藏位置的任務中,為了避免重復性工作,任務流程應該彼此聯系,讓用戶快速簡單地完成任務的同時提高滿意度。
(四)頁面布局
以上述查詢書籍館藏位置的任務為例,通過用戶行為路徑進行了信息與功能的導航設計和頁面布局,呈現出具體的產品原型圖(如圖6)。整個頁面簡約清晰,底部標簽式導航可直接來到首頁,點擊搜索框進入搜索頁,并分為待輸入、識別中、結果展示三種狀態,待輸入提供了歷史記錄、猜你想搜等人性化提示功能。識別中支持關鍵詞匹配,靈活高效地協助用戶記憶。結果展示采用標題式列表導航,清晰的結構易于用戶選擇書籍。點擊所需查看的書籍進入詳情頁,其布局由三個信息模塊構成,包括書籍、館藏和評論信息。其中,館藏信息直接提供了目標任務所需的書籍位置,避免用戶執行重復操作,也可對所需借閱書籍收藏,后續可直接通過收藏入口查詢詳情。整個導航及布局貼近用戶場景,將概念流程關系清晰地可視化呈現,通過細化頁面中元素排列,厘清頁面間跳轉關系,幫助用戶更輕松地尋找書籍位置。
(五)界面設計
根據產品原型圖進行視覺設計,需注意在考慮直觀的視覺感受的同時,還需要綜合考慮信息傳達和操作體驗,最終輸出UI設計圖(如圖7)。學生是高校圖書APP的主要用戶,選擇以青綠色為主的色彩搭配,符合學習類APP視覺定位,迎合了學生清新舒適的視覺感受。同時,采用簡約的扁平化設計風格,并配合顏色、文字、圖標等視覺語言的基本規則,使界面直觀且簡潔地凸顯重點信息,減少用戶認知障礙[18]。此外,在設計中加入了滑動、最小化、融合等微動效,不僅增加了用戶頁面操作的互動體驗感,而且更佳靈活地傳達了信息內容。
五、結語
構建基于用戶體驗要素的交互設計策略,深度解析交互設計過程中用戶體驗要素如何應用,借此為以用戶體驗要素為基礎的交互設計研究提供理論依據,促進交互設計領域發展。針對高校圖書館APP交互優化設計,經過設計目標、信息和功能、架構和流程、頁面布局、界面設計五個交互環節的研究,得到了能夠提升高校圖書館APP使用體驗的優化方案。現今高校圖書館APP的用戶痛點主要集中在缺乏個性化借閱體驗和學習交流氛圍,是否能夠提供書籍分類推薦、在線讀書交流、教育資源合作、新技術支持等,來提升用戶使用黏性,完成對高校圖書館APP優化。本文旨在借助用戶體驗要素進行交互設計研究,未來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使用場景和交互方式,可通過策略構建和案例驗證相結合的方式繼續深入探索與完善,以提升產品的用戶使用體驗和滿意度,避免盲目設計。
參考文獻:
[1]Jan O. Borchers. A pattern approach to interaction design[J].AI and Society,2001(4):359-376.
[2]Kolko J. Thoughts on interaction design[M].Burlington:Morgan Kaufmann,2010.
[3]Norman D A. THE WAY I SEE IT Systems thinking:a product is more than the product[J]. Interactions,2009(5):52-54.
[4]Kumar B A,Goundar M S. Usability heuristics for mobile learning applications[J].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19(2):1819-1833.
[5]Allam A H,Dahlan H M. User experienc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2013(1):28-36.
[6]Park J,Han S H,Kim H K,et al. Developing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for mobile phones and services: survey,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approaches[J].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 amp; Service Industries,2013(4):279-293.
[7]Devor Barton.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User-Centered Design for the Web and Beyond[J].Technical communication,2012(1):87.
[8]Garrett J J. Customer loyalty and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J].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2006(1):35-39.
[9]Hassenzahl M. User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design[J].The encyclopedia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13(2):1-14.
[10]Silver K. What puts the design in interaction design[J].UX matters,2007.
[11]Pratt A, Nunes J. Interactive design: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user-centered design[M].Rockport Pub,2012.
[12]韓靜華,牛菁.格式塔心理學在界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7(8):108-111.
[13]王竹立.后疫情時代,教育應如何轉型?[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3-20.
[14]于姝,姜曉,李桂華,等.基于SICAS模型的圖書館移動閱讀推廣模式探索與實踐——以四川大學圖書館為例[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7(6):34-42.
[15]施國洪,王鳳.基于用戶體驗的高校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7(6):62-67.
[16]王娟.圖書館APP服務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以“985”高校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8(6):66-73.
[17]Preece J,Sharp H,Rogers Y. 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M].New York:John Wiley amp; Sons,2015.
[18]Bollini L. Beautiful interfaces.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user interface design[J].The Design Journal,2017(20):89-101.
作者簡介:唐瑛,碩士,廣東東軟學院數字媒體與設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人機交互設計、服務設計、體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