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傳統文化類APP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而在傳統文化類APP的設計中,情感化設計能夠引發用戶的情感化體驗,讓用戶從多個層次認識、感受并傳承傳統文化,因此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從本能水平、行為水平、反思水平三個維度分析情感化設計在傳統文化類APP中的應用,并提出傳統文化類APP情感化設計的具體策略。本能層次要在感官設計中體現傳統美學,行為層次要在交互設計中增強情感體驗,反思層次要在情感認同中宣揚文化自信。
關鍵詞:情感化設計;傳統文化;APP設計;用戶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傳播,涌現出一些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APP,越來越多的國人通過這些APP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魅力和重要價值。本文站在情感化設計的角度,通過分析用戶在使用APP了解傳統文化過程中的情感訴求,借鑒優秀實踐案例,探索傳統文化類APP的情感化設計策略,以期為傳統文化類APP的合理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一、傳統文化類APP中用戶的情感需求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APP以其便捷、高普及率、交互性強等特點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各種場景中的需求,成為人們離不開的工具和助手。隨著APP設計的不斷完善和用戶情感化需求的增加,APP的開發也向著越來越重視人文關懷的方向發展。對于傳統文化資源來說,APP無疑是一個傳播、科普的重要平臺,能夠有效拉近用戶與傳統文化的距離,讓高不可攀的傳統文化變得觸手可及。但目前,傳統文化APP還處于較初級的探索階段,存在交互性、趣味性弱的問題,用戶群體尚不廣泛。因此,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傳統文化類APP除了要寓教于樂,讓用戶了解傳統文化知識,還應該充分將用戶的情感需求考慮其中,在用戶與傳統文化之間建立微妙而獨特的聯系,肩負起陶冶情操,弘揚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乃至培養文化自信的責任,創造具有社會價值的體驗。
二、情感化設計理論概述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情感化設計》中總結出情感元素的三個不同層級: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本能層即第一眼的感官印象,更多關注形態、色彩、材質等設計帶給人的本能感受;行為層強調用戶使用產品過程中的感受,注重產品效用的實現和用戶體驗;而反思層注重設計所傳達的信息,包括設計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意義等[1],強調的是用戶和產品發生互動后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和情緒價值,往往能夠讓用戶產生持久記憶[2]。
隨著用戶需求的增長,APP除了要滿足基本使用需求,還需要滿足更加高階的情感需求。情感化設計理論也逐漸在APP設計領域得到了實踐應用與發展。王馨等人聚焦情感化設計理論中提出的反思層設計,探討兒童教育類App的情感化設計方法,主要包括尋找自我形象,滿足個性化需求,形成持久記憶與關注三個方面[3]。謝漪丹等人以情感化設計原則為指導,對三個移動醫療APP進行比較,得出移動醫療APP在情感化設計方面的共性特點和不足,為后續界面設計提供幫助[4]。通過相關研究我們發現,情感化設計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APP設計在認知、情感和行為等維度系統地進行設計,為用戶帶來更多情感價值,賦予APP更高的設計附加價值。在大眾參與傳統文化傳承與推廣的背景下,傳統文化APP作為特殊的產品類別,應具備更強的美學特征和人文精神,將情感化設計理念引入傳統文化類APP,將為用戶的傳統文化學習過程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情感體驗,以期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三、情感化設計在傳統文化類APP設計中的應用
(一)本能層次設計在傳統文化類APP中的體現
唐納德·諾曼教授認為“本能水平的設計是大自然所做的事情”。其基本出發點來源于人們出于本能的基本感受,主要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為主要載體,這種感受往往是即刻發生的,能夠直接影響用戶對于產品的第一印象。
詩詞APP“西窗燭”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APP充分借鑒中國傳統美學形式法則,采用經典的中國紅作為主色調,字體采用古體仿宋,同時內置了多種中國書法字體,文字版式則采用了古代書卷的豎形排列,在形式上增添了界面的文化內涵和視覺美感[5],整個界面簡潔、古樸、大氣,將傳統詩詞的氣韻直觀明了、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如圖1)。
(二)行為層次設計在傳統文化類APP中的體現
諾曼提出,情感化設計中行為水平的設計主要講究的就是效用。對于APP設計來說,APP除了滿足基本使用,還應該在使用過程中讓用戶體會到趣味性、沉浸感,從而產生精神滿足。
“匠木”是一款益智類移動端游戲APP,聚焦中國傳統建筑和產品中的重要結構——榫卯。在游戲中,用戶化身一名工藝者,首先通過旋轉、點擊等簡單操作親手打磨零件,然后便可以按照圖紙說明,一步步拼合完成特定的榫卯結構,解開空間謎題,最后還可以為自己的作品上色。游戲過程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和趣味性,用戶認識了榫卯的常見結構和基本工作流程,同時還感受到親手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如圖2)。“皮影:哪吒”APP則創新性地將經典皮影戲片段《哪吒鬧海》做成游戲,用戶親自控制皮影角色,了解皮影人物關節運動的特點,同時輔以背景音樂中原汁原味的皮影唱曲,使用戶在游戲中形成多元沉浸感。在這場身臨其境的經典之旅中,用戶能夠了解到皮影剪紙、唱曲等專業性的藝術項目。
(三)反思層次設計在傳統文化類APP中的體現
本能層和行為層設計的是產品所帶給使用者的即時感受,而反思層設計的是產品所帶給使用者的持續情感投射,它是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的對產品所包含信息產生的更深層的反應,這個反應往往是長效的。這里仍然以“匠木”APP為例,游戲為用戶的作品提供了三個評價指標,用戶完成榫卯結構之后,可以看到自己在三個指標的評分:“嚴密合縫”代表榫卯結構拼合精密,是否有額外突出或凹陷的部分;“成竹在胸”代表加工過程中削木頭的次數;“一氣呵成”則記錄了用戶退回上一部的次數(如圖3)。評分制激發用戶多次嘗試,在一次一次的體驗中,用戶的得分越來越高,作品也愈發精致,記憶也就愈發深刻。如此,用戶在收獲愉悅感和成就感之余,還能觸發出對于古代工匠的敬畏之情與情感共鳴,從而萌生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傳承之心。
四、傳統文化類APP情感化設計策略
基于前期的研究,文章總結出一套傳統文化類APP情感化設計的具體策略(如圖4):在本能層次充分調動感官設計,讓用戶在形式上感受傳統美學特征;在行為層次合理進行交互設計,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增強傳統文化情感體驗;在反思層次則要充分引導用戶在內心對傳統文化的深層次思想產生情感共鳴和情感認同,將文化自信深植于心。
圖4 傳統文化類APP情感化設計策略(筆者自繪)
(一)本能層——在感官設計中體現傳統美學
本能是指本身固有的能力,是無意識的舉動或反應,情緒在用戶身體內,等待被感官知覺喚醒。對于傳統文化類APP來說,用戶打開APP后的所見、所聽等感官體驗直接影響了用戶對于APP的第一印象,因此在本能水平的設計主要圍繞感官設計來進行,充分調動用戶的五感,讓用戶直觀地感受到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學特征,在接觸APP的第一時間形成對于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感。
1.色彩、文字的情緒化設計
色彩和文字是情感傳遞的重要要素,也是傳統文化APP重要的視覺元素,直接影響到APP的整體風格。色彩不同色相、明度、純度產生的變化和對比,會給用戶帶來不盡相同的情緒感受。在選擇具體色彩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傳統文化內容本身的視覺符號特點,選擇與文化主題相符合的色彩,主要以古樸、典雅、沉穩的配色為主。例如以中國紅衍生出的朱紅、磚紅等紅色,以水墨風格衍生出的黑白灰,或者其他與中國傳統文化載體相關的色彩,例如和山水文化相關的青色,和陶瓷彩釉相近的青藍色等等。不宜選擇明度、純度過高的色彩。另外,在中國文字發展歷史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字體,如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在設計傳統文化APP時選擇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字體,也能夠營造古風古韻的氛圍感。
2.圖形符號化設計
傳統文化類APP界面圖標和圖形應盡可能地充分、合理運用傳統文化元素視覺符號。第一,將具有代表性且表意明確的文化符號進行直接運用,可提升界面的文化特色。很多傳統文化類APP的提示界面都用到了“卷軸”的樣式,這就是對于經典視覺符號的直接使用。第二,可將文化符號最為突出且具有代表性的形態特征提取出來,突出其主體特征,例如漢服主題APP“與子同袍”的啟動圖標便是從漢服的領口提取而來(如圖5)。此外,還可以將文化符號抽象變形,將其演變為符合現代化設計審美的符號化圖形,例如“折扇”APP的啟動圖標沒有直接采用折扇的具象形象做設計,而是選取折扇的局部——扇柄進行了抽象提煉,既保留了符號的可識別性,又不失簡約美觀(如圖6)。
3.視覺、聽覺、觸覺相結合的多感官設計
近年來,多感官設計作為設計新趨勢,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設計領域。對于傳統文化APP,設計師除了做視覺層面的設計,還可以充分調動用戶的聽覺和觸覺,構建立體化、沉浸式的感官體驗,讓用戶全方位多維度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聽覺層面,傳統文化類APP可以在背景音樂和音效上來充分營造傳統美學意境,例如背景音樂的設計應舒適恰當,可選擇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音樂,凸顯APP的整體氣質。用戶進行操作時,則可以配以模擬真實的音效反饋。在觸覺層面,傳統文化類APP可著重在材料的紋理、工具的光澤的渲染上下功夫,盡可能還原真實的觸覺效果。
(二)行為層——在交互設計中增強情感體驗
對于傳統文化類APP來說,在行為層次的設計圍繞交互設計進行,需要用戶參與到設計好的交互過程中來,通過具體的交互行為從而對傳統文化產生一定的情感。
1.引入游戲機制
一些傳統文化類APP以信息展示為主,主要以文字、圖片或者三維模型的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展示,用戶主要依靠觀察來獲取信息。這樣的APP信息展示形式相對單一,教育意味更強,用戶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科普,容易產生枯燥的負面情緒,使得用戶粘性不強。傳統文化類APP可以引入游戲機制,形成互動性、參與性、趣味性的立體化體驗。通過游戲的激勵機制,激發其闖關的成就感,同時合理設置游戲的難易程度,做到的挑戰性、趣味性與成就感、獲得感的平衡,引導用戶持續挑戰,以寓教于樂的形式降低用戶的信息接受負擔,調動使用積極性,從而增加用戶粘性。
2.融入故事敘事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大量經典的故事,設計師可以充分從這些經典故事中汲取靈感,將故事情節巧妙融入傳統文化APP,讓用戶親身扮演故事角色,形成穿越人生、身臨其境般的故事體驗。“畫境長恨歌”APP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切入點,主打“改畫”“作畫”“尋畫”三種玩法,引導用戶在詩畫解密的過程中推動情節發展。此外,還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元素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改編,塑造新的角色和故事情節,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例如“驚夢”APP以《牡丹亭》為創作背景,并結合了《莊周夢蝶》的典故,重構了一個唯美的東方愛情故事,打造了感人肺腑的游戲體驗。
(三)反思層——在情感認同中宣揚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類APP不僅是文化遺產的展示中心,也承擔著傳播文化內涵、傳承歷史文明的重任,其反思層次的設計要發掘情感契合點,使得用戶在體驗之后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在內涵上理解傳統文化,在認識上傳承傳統文化,進而形成文化自信。
1.傳統文化內涵的情感認同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美學和哲學思想,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例如生命感悟、情感寄托等。例如榫卯、折扇這類工藝技巧性文化承載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山水畫則通過“意境”傳達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傳統文化類APP在開發時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應該深入挖掘其人文內核,提升情感的延展性,通過有意識地情感認同,無形之中浸潤,以讓用戶獲得情感共鳴和認同。“宮徵”是一款古風音樂游戲類APP,游戲以山水、國字、花鳥、兵者、家和等五大傳統元素為主題,讓用戶在游戲的同時感受到山水的哲學意境,漢字的悠長歷史,花鳥魚蟲帶來的閑趣味道,兵者之爭的慷慨壯歌,家和思想蘊含的和諧情懷。五種中國傳統美學符號于無形之中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獨特的情感共鳴。
2.文化傳承意識的情感認同
面對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不應僅僅停留在理解其文化內涵,還應進一步使其得到發揚和傳承。雖然現如今社會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由于缺乏專業知識的教導,普通人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仍然較少,特別是一些傳統手工技藝,正在面臨慢慢消逝的危險。傳統文化類APP具備更容易接受、更方便傳播的優勢,設計師在設計時應有意識地進行反思層次的設計,不僅讓用戶認識傳統文化的內涵,更要通過合理選定內容并設計交互形式,讓用戶在體驗過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持久記憶和關注。例如”陶趣”APP 為用戶提供親身制作陶瓷的創作體驗,用戶通過對陶坯進行操作,體會從煉泥、燒成到上色的整個過程,完成屬于自己的陶瓷藝術品,并可以在每個過程中查看當前流程的介紹,作品完成后還可以分享給自己的朋友。[6]在這個親身制作并分享的過程中,就完成了一次陶瓷制作工藝傳承與發揚的轉化,如此便將文化傳承的意識扎根于心,實現了反思層次的情感認同。
五、結語
傳統文化類APP除了具備可用性,還要從情感化設計出發,在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三個層次水平進行具體設計,給予用戶良好的使用體驗。本次研究為推進傳統文化類APP情感化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希望以情感為介質升華傳統文化類APP的感召力,促進用戶與傳統文化產生共鳴,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李煒.基于情感化設計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以“蘇州園林”設計實踐為例[J].裝飾,2021(5):136-137.
[2]馬超,鄭曉東.App界面視覺圖形的情感化設計研究[J].科技視界,2018(32):48-49.
[3]王馨,王峰.反思層面的兒童教育類App情感化設計研究[J].裝飾,2018(7):95-97.
[4]謝漪丹,王喜益,黃一卓,等.基于情感化設計原則的移動醫療APP界面設計比較[J].醫學信息,2022(2):27-30.
[5]曹粲.基于文化轉譯的傳統文化類APP界面視覺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0(5):127-130.
[6]卜羽. APP在傳統手工藝傳承中的應用研究——以《陶趣》APP設計為例[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0.
作者簡介:陳琪,碩士,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