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作為我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在寫作長篇小說的漫漫創作過程中,吸取國內眾多大家語言文字之長處,逐步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文字特點和語言風格。莫言小說的語言風格在大致經歷了模仿、探究和形成三個階段后,逐漸呈現語言色彩豐富、幽默詼諧、充滿民間特色等特點,這些特點與他自身的成長歷程和苦難意識密不可分。
莫言出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山東省,其童年階段正值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三年困難時期,童年的這段經歷對莫言的文字形成和語言風格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起來的偉大作家,莫言的創新意識尤其豐富,在動蕩的年代,莫言形成了不斷進步、不止步于現狀、向上求索的語言文字風格。作為唯一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獲得者,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是業界公認的,在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他憑借獨特的經歷和獨到的眼光,使其語言風格逐步獨特化,在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中均有驚艷世人的作品。
莫言小說風格的形成
在莫言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他的文字語言特點是逐步形成的,和普通人一樣,莫言最開始的文學是由他人啟蒙開始的,并不是靈光一現,而是持久的模仿、創作后的結果。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過程中,就形成方式而言,莫言的寫作風格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模仿。在莫言剛剛踏入文學領域初期,在二十世紀后半葉,據他本人所言,他躋身文壇的動力是解決溫飽問題,為了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以及求得在文壇取得成功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所以,在莫言的早期短文和短篇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一些文學大家的寫作痕跡和影子。比如,莫言當時模仿“荷花淀派”大文學家孫犁作品的語言風格,在描寫過程中追求極致的簡潔、干練和細膩,在情感方面較平淡,在收斂情緒的同時,讓讀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爆裂情緒。在這段時期,莫言文字細膩、感情豐富,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駕馭能力。其早期作品《民間音樂》將夕陽描寫為“披上了一層沉重又充滿了濃郁的深紫的紅色”,《雨中的河》又將“雨珠描繪成銀灰色的珍珠似的晶瑩剔透”。此類夸張直接式的文字描寫無一不彰顯著莫言對顏色深刻直接的描寫風格,這一特點始終保持在莫言的作品中,這樣的寫法使莫言的筆觸雖充滿深情但又淡然輕輕,在言語中透露著景物的形形色色,以及反映作者的心情。這樣簡單、質樸有效的語言刻畫和風格,也受到了當時大家孫犁的重視和賞識,也正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莫言第一階段的文學特點,確定了他早期的文學風格。
第二階段:探索。在模仿階段后,莫言的作品也開始在文學界廣泛傳閱和評判,隨著他的作品因為文字細膩、情感細致的特點被大眾熟知和認可,莫言在描寫形容方面的技巧也愈發成熟,這也進一步刺激了莫言的創作靈感。莫言作品早期的描寫主要體現了文字運用的細節和程度把握的精準,今天我們看到的如《豐乳肥臀》《白狗秋千架》等名作中,更接地氣、直接的感情抒發則是第二階段,即探索階段形成的。在這個階段中,莫言一改往日平淡敘述、婉約描繪、含蓄抒發這樣的寫實手法格調,逐步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語言色彩,即色彩淡然、旋律悲涼、迷亂紛雜的雜語寫作方式,也是非常體現莫言個人特色的一種寫作方式。在這個階段,莫言的文字出發點是極具主觀性的,所有的靈感都源于主觀的感覺,包括從自身出發,有自我意識地對個人、他人、社會的主觀異樣感覺,通過較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這為莫言進入他的創作高潮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此過程中,莫言已經無法僅僅滿足于單純的借景敘事和抒情,他需要使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將自己內心的欲望、渴求和想法傾倒出來。正因為如此,在這個時期,顫抖的紫穗槐、濃稠的腐草味和懷抱鮮花女子的描述成了他自己相關思想的代名詞或代言人。在文字與生命的相結合過程中,語言造就了神秘、冰冷和扭曲的世界,同時也反映了莫言當時處于現代文明與傳統心態交織下的糾結情境,在這種影響下,莫言的內心世界往往體現在字里行間,小說中藏著的世界,是莫言的真實世界。
第三階段:成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莫言的小說風格邁向成熟階段,在文字類表述中加入了非常多口語化的表達內容,這使莫言的小說往往能得到社會大部分人的共鳴和認可。莫言以扎實的文字功底將口語化表達內容保留的同時,在理解文字意思和深意方面又不會局限于表面,給讀者豐富的理解空間。莫言的創作題材日益多樣化,在敘事特征方面更追求文字的爆裂效果,以主觀感受為特征的文字表達越來越明顯。莫言將其文風打造成具有他個人特色的揮灑式文風,將感覺化和情緒化滲透其中,在具體的語言詞句方面,更是廣泛使用民間的熟語和歐式長句子。在這些變化中,可以明顯感覺到,莫言在小說的社會問題和語言風格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他運用自己獨特的文字方式,對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了莫言式表達。比如,在這個階段,莫言的《檀香刑》在語言風格上一改上個階段的書生氣息,通過對語言的精確把握,展現給讀者一個五彩繽紛、充滿生氣的形象世界,在語言的使用上則更尖銳和口語化,不僅反映了作者精妙的創作能力,還可以看出這個階段莫言的創作心態有所變化。
莫言小說風格的特點和成因
莫言的文字語言風格獨樹一幟,為世人所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小說語言色彩表現豐富。就像在第一階段說的,莫言的文字自始至終就對顏色的描寫情有獨鐘,色彩在莫言的小說中具有獨特地位,在他的描寫中,色彩仿佛具有了生命,并且是感染世界的生命,在描寫自然風景的過程中,莫言更是不惜使用色彩加以敘述,從而更彰顯大自然的生機和活力。莫言對色彩的巧妙運用,從以下三個方面可以體現,首先是莫言擅于運用色彩給小說命名,《紅高粱》《白棉花》《金發嬰兒》《白狗秋千架》《透明的紅蘿卜》等作品都運用了色彩。其次,莫言運用色彩來加深讀者對人物形象的印象,如《透明的紅蘿卜》中的“黑孩”和“紅臉膛漢子”、《生死疲勞》中的“藍臉”、《金發嬰兒》中的“黃毛”等。除此之外,顏色在莫言的小說中具有特殊的生命和活力,如紅色和綠色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用來描寫活潑的生機和生命,而在莫言的小說中,紅色的作用是塑造悲情、營造悲傷的氛圍,而綠色往往表達厭惡和不安的情緒。例如,《紅高粱》中,九兒穿著紅棉襖倒在紅高粱地,紅色的血液流淌一地。再如,羅漢大爺被處死時,在一片鮮紅的血液中,蔥綠色的蒼蠅漫天飛舞。這是莫言小說帶給讀者色彩上的感染力,讓讀者感覺到震撼。莫言的色彩不僅創造氛圍,還表達人類感情,色彩的運用使莫言的小說鮮活起來。
小說語言幽默詼諧。莫言的小說時常在較嚴肅的歷史背景下,通過描寫人物的言行舉止,讓人讀了忍不住發笑,這種包含深刻含義的幽默如果沒有內心強烈感知和與作者心情的共鳴是很難實現的,這點可以以魯迅先生的白話文章為例,當語言文字深刻到一定程度時,對舊社會的刻畫往往形象得引人發笑,并且推動人去思考和反思。莫言的小說《生死疲勞》就包含這樣的內容,莫言發揮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將豬看作一個活生生的人,將豬擬人化,讓他開口說話,從而更容易地表達作者的感情。同時,從文章的背景出發,將豬按照它們說的話,分為兩派,一派是主張猛吃、為革命增肥;另一派則是階級敵豬,只吃不肥。將人與人的斗爭反映到豬場之中。支撐莫言大膽想法的是他精煉的文字水平和運用能力,在幽默的語言中讓讀者體味其中的寒酸和讓人心驚肉跳、心驚膽戰的內容,這是莫言文字重要的風格特點之一。
小說文字充滿民間特點。莫言的文字無不透露他民間方面的文化價值立場,他善于觀察和發現百姓故事,用平等的語言和出神入化的描述,向讀者講述一個個百姓故事,成功營造一個充滿獨特性和故事性的百姓故事集合,符合民間和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審美,這與莫言的底層經歷,以及創作扎根于民間文化的基礎分不開,可以看出他對民間文化的關懷。莫言的小說不僅有高雅難懂的文言詞匯和書面詞語,也有粗鄙夸張的臟話和俗詞俗語,體現著莫言小說語言的雅俗交融。方言在莫言的小說中更是常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冰雪美人》中的“茶缸子”,《白狗秋千架》中的“搟餅柱子”,《天堂蒜薹之歌》中的“困覺”等,這些方言名詞及動詞的運用,帶有濃厚北方鄉村的日常生活氣息,在描寫刻畫人物、釋放作者情感方面成效頗豐,增添了莫言小說的民間屬性。
分析莫言小說風格的成因,首先,不能脫離莫言自身成長的歷史和時代背景。膠東農村是莫言的故鄉,這里的風土人情在莫言小說中有著具體且豐富的體現,莫言的語言環境、年少時的經歷見聞和對家鄉人民的憐憫情懷都對莫言的寫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決定了他的文學作品帶有濃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小說中發生的故事,是他經歷過故事的再現,是以往故事的戲劇化整合,并且相當程度上反映莫言對某一件事的感悟。其次,莫言的苦難意識也在他的創作過程中起著主導性作用,在寫作過程中,莫言將讀者的視角專注于自己熟悉且思念的家鄉,將自己經歷的故事講給讀者聽,莫言對農民的憐憫和對天災人禍的關注更是文章顯而易見的情緒表達。同時,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我們在經歷苦難時,表現出來的往往是異于常人的堅強和堅韌,莫言也是如此,他筆下的文章也是如此,面對苦難,他不斷抗爭,最終依靠堅定的意志取得勝利,這種苦難意識,使莫言贏得了讀者,贏得了百姓,這是莫言小說呈現農民式敘述的主要原因。
莫言小說的具體案例
對于莫言小說的具體寫作手法和特點,結合他的小說名篇進行具體分析。在《透明的胡蘿卜》一文中,莫言使用了絢爛荒誕的色彩詞,用來制造意境,在文章中,紅、白、黃、黑、綠等這種基礎的顏色詞就出現了近兩百次,“一個蒙著頭巾的姑娘……他看到姑娘的嘴上有一層細細的金黃色的茸毛……看見的是一些由紅線交叉成的方格,有一條梢兒發黃的辮子躺在方格布上”。絢麗的色彩可以激發讀者的強烈心理效應,豐滿人物的形象,奠定情感基調。同時,莫言的文字反映了灰暗的時代和荒誕的現實,這部作品充斥著對灰暗時代的刻畫和描寫。在這種情況下,理性的缺乏往往造成情感的過度噴涌和感知較為淺薄,思維脫離真實世界的軌道,與真理相背離,在創作上更是容易出現無主體,僅感情的尷尬狀況,無節制的創作也轉變為當時莫言宣泄生活感情的工具和手段。在文字中宣泄情感的莫言擺脫了心靈桎梏,對社會中的苦難開始集中注意,并且以理性和平靜的心情對待,配之以極具特色的語言,使用這些描寫刻畫了一個個妙趣橫生的人物與相關故事情節,在語言風格上向著成熟化轉變,突出了莫言小說的獨特語言風格。
本文為2021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文學創作視角的‘莫言現象’研究”(2021SJA0990)。作者單位: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